1、触龙说赵太后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知识。2.把握人物形象、熟读成诵。3.鉴赏文章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品味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4.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教学建议本文的写作特色(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反诘句,用语精辟简约,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触龙旁敲侧击,深入浅出,娓娓而谈,天下大事在口若悬河的游说中胜券稳操。作者还通过“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文章主旨的多角度理解(1)站在赵太后的角度: 父 母 不 能 只 考 虑 子 女 眼
2、前 的 安 乐 , 使 他 们 养 尊 处 优 无 功 食 禄 , 而 应 为 子 女 作 长 远 打 算 , 这 才 是 对 子 女 真 正 的 爱护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到克己奉公。将国家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上。(2)站在触龙的角度: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说话办事必须找到使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触龙说服赵太后的方法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避实就
3、虚,从叙述生活琐事人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使太后“色少解”。这样,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些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这时因势利导,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认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子求情,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同时,触龙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使太后找到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这样,太后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再次用“侧击法”。触龙抓住时机,趁势把话语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不谈人质的问题,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对比,提醒太后考
4、虑是否真正做到了与爱燕后相比更爱长安君,同时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而真实意图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让长安君去齐做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最后用“直人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后,触龙步步紧逼,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人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继者”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人地指出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是错误的,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将难以“自托于赵”。由于触龙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之情紧密
5、联系起来,最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关于激发阅读兴趣及触龙形象分析的教学建议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
6、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徽“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
7、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教学设计示例(一)触龙说赵太后教学目标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背诵课文。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8、理清思路。教学步骤导语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一、介绍故事背景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
9、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 265 年)。公元前 266 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
10、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二、指导自读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齐读课文后用 1015 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 qi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
11、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
12、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
13、读指导: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明确:
14、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学生齐读,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文意简析: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
15、齐。(学生齐读全文)三、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自然段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学生提问:“日食
16、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
17、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 出处 意义1.质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2.及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18、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3.甚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4.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是炎帝之少(sh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5.异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19、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6.为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公输盘为我为(w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附:15 句“为”读 wi,68 句“为”读 wi。四、布置作业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
20、二)触龙说赵太后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自读设想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自读指导程序一、导入课文: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
21、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简介赵太后: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引导背诵)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
22、什么?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日食饮得无衰乎?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太后之色少解。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甚于妇人。”太后:
23、“妇人异甚。”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四、教师点拔1对学生理解有误处纠正。2对精彩之笔的点拨。3对文化常识的补注,如“持其踵”等。4对弦外之音的解读,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
24、色少解”“太后笑曰”等。补充: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太后盛气而揖之。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入而徐趋。“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
25、”,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太后之色稍解。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 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
26、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盛 怒 之 下 的 太 后 此 刻 怎 么 会 笑 起 来 呢 ? 一 是 太 后 明 白 了 触 龙 的 来 意 原 来 是 为 其 幼 子 谋 一 卫 士 之 职 , 放 松 了 警 惕 ; 二是 触 龙 一 大 老 爷 们 竟 也 懂 疼 爱 幼 子 , 简 直 与 自 己 是 志 同 道 合 了 , 难 得 遇 上 了 知 音 。 这 一 笑 是 宽 慰 的 笑 , 是 被 人 理 解 了 的笑 。持其踵为之泣。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
27、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太后曰:“然。”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太后曰:“诺。”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扩展资料时代背景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
28、元前 265 年)。公元前 266 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文中的赵太后曾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在战国策 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
29、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君和居高位的执政者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取得人民的拥戴,决不能使子女安享由父母的权势而得到的尊位、高薪和宝器。安富尊荣,坐享其成,不仅业无继者,就连已有的财富也将荡然无存。扩展资料浅论说谏郗晓波西方有演讲的传统,所以演讲家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中国有说谏的传统,所以说客、谏臣多。苏秦、张仪是最有名的说客,甚至孔子、孟子也是一辈子游说于各国君
30、之间;比干、魏征大概算最有名的谏臣了。所以,先秦散文中优美的篇章,常为说客、谏臣的说谏之辞。高一第四单元的四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都以说辞有特点而负盛名。说谏不同于演讲,演讲的听众是群众,它具有公开性;而说谏是在两人之间进行,听众基本是一个国君,它不具有公开性。但说谏并非随便可以向国君提意见、上建议。要知道,意见和建议在理论上可以区分开,但在国君耳朵听来,基本上是一回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说谏的前提条件是:国家危在旦夕,君王不得不问。秦晋围郑,攻势逼人,郑伯才不得不问烛之武;越军败退会稽山上,勾践才不得不问文种。从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31、也已”的推辞和文种“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的婉讽中,可以听出他们其实是很有情绪的,那多半是国家安宁时他们或别人也曾提过意见之类的,但未被采纳,甚至也许因此而受了训、挨了批。可见,没有几个国君愿意居安而思危,甚至危险就在眼前,说谏也未必奏效。赵太后就是典型。面对“秦急攻之”的危急和邻国“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的苛刻条件,大臣劝谏的结果是要受“唾面”之辱。比较好的大概要算齐威王了,但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推断来看,齐国的政治也比较腐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正说明腐败的积弊“甚”矣,大概也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 不
32、是什么人都可以去说谏的。说谏者必须具有两种重要的气质:能言善辩和必要时不计安危的孤注一掷。这可以说是商人的本领与赌徒的心理的结合。心要特细而胆要特大,话要特厉而机要特巧,既要有商人的头脑,讲利害,讲实际;又要有赌徒的心理,敢冒险,敢玩命。后者甚至更重要一些。郑伯手下能言善辩、年轻力壮的大臣肯定不少,但没人敢去见秦王,偏推荐风烛残年的烛之武去,大概正是因为有生命危险所以不敢去,像旧战国时唐雎与秦王定盟,蔺相如与秦王渑池会见,都是采用置生死于度外的拼命方式,而不是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对方。而比干的死谏,海瑞自备棺材去进谏,也都是抱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的。 说谏是一门艺术,要想说谏成功,说谏者起
33、码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是审势。说谏者要深知天下大势,唯纵横天下大势,才具有说谏的资格。苏秦、张仪自不必说。单看烛之武在游说秦王的时候,就深知天下大势,了解秦晋的矛盾。其次是需要察需。因为说谏的对象是最高当权者,所以要在审势的基础上了解对方的实际需要,了解他的切身利益,而这种需要不但是合于对方的利益,而且还是尚未被对方所认识的,而要由说谏者通过观察、分析以说服对方,这是说谏者展示才智的最主要的地方。惟其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说谏成功。烛之武摸准了秦王想扩大实力、成为霸主的心理,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力陈灭郑对秦的种种弊端,存郑对秦的种种益处,从利益上打动了秦王。又不失时机地列举晋君背信弃义过河拆桥的事
34、实,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又从利害上打动了秦王。使秦军撤围,不但撤围,还留下军队协助郑国防守。真是印证了那句老话:“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看来,说谏者言之以理,未必如言之以利。这理未必是真理,而利却一定是真利。对贪婪之君,真理不如真利能打动其心。当然,审势、察需还要了解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以掌握说谏的分寸,交浅言深也要失败。 其三,说谏还需要善导。就是要善于建立感情,建立信任,了解对方的心理。目的在于诱导对方产生听取自己意见的愿望,使自己能把话说完。这需要在言辞中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与体谅,不当面使对方难堪;若挫伤其自尊心,恼羞成怒,感情上就筑起了一道墙,你再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触龙像是一
35、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他懂得太后的需求,所以先从饮食行走上关切太后的身体,体谅太后的难处,对太后的处境充满同情;而且,他摸透了太后的心理,懂得妇女溺爱幼子的情感,更懂得如何才能击破这种偏见。托子中隐隐画出长安君的影子,然后举太后对女儿考虑长远一事,对比今日“为长安君计短也”,并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分析赵国及诸侯国侯位绝嗣的原因,既言之以利,更动之以情,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化剑拔弩张的局面为一片平静。 由于国君握有绝对的权力,这也就意味着他有更高的优越感,有更强的支配欲,老子天下第一,岂容他人指手画脚。尤其春秋战国暴君居多,直言劝说,话不投机,很可能触怒他们发脾气而打人而杀人。所以,说谏就特别讲
36、究说话的技巧。孟子就说过:“予其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故而说谏还要巧比。邹忌劝说齐威王时以自己的亲身事情来作类比,联系到齐国治国安邦的大事,说理含蓄委婉但又真心诚意地指出齐国政治上有阿谀奉承之风,使齐王听了之后,能心情愉快地接受意见并立即改正。即使像勾践这样处于困境中的国君,文种劝说时,也是以商人未雨而绸缪的事情作类比,含蓄地责备勾践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士以备用。 我 们 从 古 代 科 举 考 试 到 今 日 的 高 考 , 都 是 “以 文 取 士 ”的 路 子 , 重 书 面 表 达 而 轻 口 头 表 达 ; 现 在 对 语 文 读 说 听 写 这四 项 能 力 的 考 查 中 , 重
37、头 戏 是 读 写 , 初 中 稍 加 了 一 点 听 力 的 内 容 , 唯 有 “说 ”还 悬 在 空 中 。 而 在 现 代 信 息 社 会 中 , 口 语交 际 的 频 率 很 高 , 了 解 别 人 , 推 荐 自 己 , 谈 判 求 职 , 合 作 共 事 , 都 需 要 较 高 的 口 语 表 达 能 力 。 新 编 教 材 增 加 了 “口 语 表达 ”的 学 习 内 容 , 就 是 从 学 生 的 实 际 和 社 会 的 需 要 出 发 的 。 所 以 , 赏 析 这 些 说 辞 , 不 但 让 人 赞 赏 的 是 烛 之 武 、 触 龙 、文 种 等 人 国 家 有 难 、
38、 挺 身 而 出 的 勇 气 , 而 且 可 以 体 会 种 种 说 话 的 技 巧 , 以 借 鉴 于 今 日 , 提 高 学 生 适 应 社 会 交 际 的 能 力 。 扩展资料亦文亦史战国策安徽 蒋新通常人们把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其中战国策被认为是文学成就相当高的。但战国策的性质从它问世起,似乎就有分歧。那么多的别名就是证明。既叫国策。又叫短长;既国事,又叫事语。字面不同,所指当然也就有差异。即使按照刘向的理解,此书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将它定名为战国策,也未必就一定是史书,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子书?它不像左传那样比较纯粹地记载
39、历史,也不像国语那样以记言来记史,只是它附带记录了一些历史事实,汉书艺文志便最先将它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类,也就是史书一类。后人大多沿袭这一分类。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卷十一有感于战国策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认为它“出于学纵横者所著”,所以将它归入子部纵横家之列,并且得到了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认同。可见,战国策是史书还是子书,古来就有争议。从内容上来看,战国策已经表现出远离左传国语等史书而靠近庄子孟子等子书的倾向。作为 史 书 , 最 重 要 的 是 真 实 可 靠 地 记 载 历 史 事 件 , 在 此 前 提 下 才 可 以 谈 其 他 技 巧 。 而 战 国 策 的 重 点 既 不 在
40、于 历 史 事 件 ,真 实 性 又 大 可 怀 疑 。 它 的 重 点 在 于 记 载 那 些 纵 横 家 的 活 动 , 也 就 是 战 国 游 士 之 策 谋 , 其 性 质 应 该 与 1973 年 长 沙 马 王 堆出 土 的 战 国 纵 横 家 书 相 似 , 它 的 可 信 度 较 低 , 史 学 价 值 有 限 。 有 人 指 出 , 在 魏 策 唐 且 与 秦 王 有 关 天 子 之 怒 与 布衣 之 怒 的 著 名 较 量 中 , 唐 且 “挺 剑 而 起 ”的 举 动 , 就 不 符 合 史 实 。 失 真 的 还 不 仅 是 “秦 兵 不 出 函 谷 关 十 五 年 ,
41、 诸 侯 二 十九 年 不 相 攻 ”这 种 细 节 上 的 信 口 开 合 , 在 许 多 重 要 问 题 上 , 也 是 真 伪 参 半 。 那 么 多 的 寓 言 和 故 事 , 已 经 大 大 超 出 一 般史 书 中 的 比 重 , 使 得 它 不 像 史 书 , 反 而 接 近 诸 子 散 文 。 近 人 胡 怀 琛 甚 至 说 : “ 战 国 策 原 为 史 类 之 一 书 , 由 今 观 之 ,吾 人 可 云 , 其 书 大 半 是 小 说 。 ”我 们 今 天 读 起 来 , 那 么 轻 松 畅 快 , 趣 味 盎 然 , 也 可 以 印 证 它 不 是 严 肃 的 史 书
42、。从写法上来看,史书的基本笔法是记实,而战国策最常用的手法是夸饰。章学诚说“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其恢奇焉”(文史通义诗教上),也就是改变本来的真实面目以便耸人听闻。如苏秦游说齐宣王,称“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称“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帷成幕,挥汗成雨。家高而富,志高而扬”,张仪为秦破纵连法,称秦国“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措辞用语都很相似,夸夸其谈,逞一时之快意,充分凸显语言的巨大力量。即使记载那些娓妮道来的寓言教事,其处理方式也与一般史书不同。入选中学教材的触龙说赵大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43、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核心是触龙说服赵大后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这一事件。后者的核心是邹忌说服齐威王纳谏这一事件。按照史书的写法,只要将两者的道理概括地说清楚就行了。而战国策则不惜笔墨,从很远处的闲话说起,说了将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闲话,然后才转到正题。这种以很大的篇幅写中心事件外围的陪衬,以较少的篇幅写中心事件的写法,如果以史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但这恰恰体现出战国策由历史向文学的大幅度倾斜。史书的文学性目的是为史书锦上添花,不管文学性多强。也不应该改变史书的历史性质。如史记尽管被称为“无韵之离骚”,但它仍然是“史家之绝唱”。战国策的文学性虽然尚不足以使它成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却足以使它
44、远离历史,使它介于史书与子书之间,更接近于子书。与先秦其他子书不同的是,其他子书基本上是以人相称,一子一书,而战国策出于众多游士或纵横家之手,表现众多纵横家的计谋策略,实际上是战国纵横家书之类的“诸子之书”。如果刘向当初将它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那么它的子书性质也就无可争议的。这或许就是名不正之过吧?选自学语文2000 年第 6 期扩展资料战国策的编纂者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
45、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该书的作者却说法各异。隋书经籍志称“刘向录”;引日唐书经籍志称“刘向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向战国策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篇”;顾广圻则谓“战国策实(刘)向一家之学”,都把战国策的编纂或著作权归于西汉的刘向。 但是,刘向本人却并不承认。他在战国策叙录中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 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只承认把游
46、士的著作汇成一集,起名战国策而已。 这一疑点存在了两千年,近代学者罗根泽的战国策作于蒯通考出,才对战国策的作者提出了新的假设。蒯通系秦汉之际纵横家,曾劝说范阳令归降陈胜起义军,又建议韩信攻取齐地,劝韩信背叛刘邦而自立,汉惠帝时为丞相曹参宾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其理由是:一,史记田儋列传:“蒯通,善为长短说,论战国权变,为八十一首。”战国策正是“论战国权变”之书。二,战国策原名短长、长书、 书(“ ”即长),而蒯通正是“善为长短说”之人。三,战国策迄于楚汉之起,而蒯通曾在楚汉之际游说韩信,在时间上吻合。故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曾说,战国策亦载蒯通游说韩信的言论。四,古代私家著作往往没有统一的书名,如论
47、语书名,定于汉初;史记在汉时称“太史公”或“太史公记”等。战国策初期亦无定名,至刘向时方才为之定名。五,战国策又名隽永。汉书蒯通传:“通论战国时说土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隽永”即惰长,亦即短长、长书、惰书之谓,隽永当为蒯通对该书的自名。罗氏的结论是:“战国策始作于蒯通;增补并重编者为刘向;司马贞所见是否即刘向重编本不可知,今本则有残阙矣。”此说一出,争辩更为激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于考证战国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许多部分与战国策相同或类似,但体例详略不一,而以记载苏秦一生的言论为主,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苏子一书的辑录。但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又为各种游说故事的辑录,大都与战国策同,而全书的最后年限则为秦国攻楚,似成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