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阳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浒传相关文学常识,对中国古典小说形成初步认 识。 掌握欣赏古典小说的方法,如从人物语言、心理、行为中分析人物性格。过程与方法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文学常识,古典小说 主要以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是一种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关于作者 施耐庵 原籍苏州,于元贞二年(一二九六)生于兴化,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或三十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一三五六)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
2、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五岁,为洪武三年(一三七)。,文学常识,关于水浒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
3、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课堂讲解,文意疏通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将课文分四段:(1-4)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要过景阳冈。 (5-7)武松上冈,见庙门上有官司的榜文,才知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岗。 (8-12)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猛虎。 (13)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课堂讲解,人物分析 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个劲地说:“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当店家说出“三碗不过冈”的缘由时,武松笑问:“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店家仍不筛酒,武松索性拍
4、出银子,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也表现了人物坦白直爽的个性。,课堂讲解,心理描写 映射内心变化。文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虽有惧意,但怕人耻笑,即使为大虫所伤,也不能反转回去,将武松顾及颜面甚于生命的个性袒露无疑。,课堂讲解,人物分析 细节描写,面对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武松此时的惟一对策就是“闪”,而机智避让的“三闪”: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二是刻画了鲜明的形象,“闪”一
5、字更能体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闪”体现武松有计谋、主动地躲过大虫。说明武松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课堂讲解,艺术特点 多维描写形象丰满 对武松来说醉成了“威风的象征”,酒成了“力量的源泉”。其次是力、勇、智。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老虎),这是他的“力”、“勇”的集中体现;智是在打虎之前巧妙地躲过了老虎的“扑”、“掀”、“剪“”,挫败了老虎的锐气,保存了自己的实力。真可谓智勇双全。 对比烘托凸现主角 为突出武松这一主角,
6、作者写了很多陪衬角色,如猎户、酒家、知县等人,写了他们一干人等对于景阳冈大虫(老虎)的态度,“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武松这一主要人物性格形象的凸显,与他们是分不开的。,课堂讲解,艺术特点 心理展示细腻真切 在刻画武松的性格时是十分到位的,没有用盲目夸大的渲染,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有所变化的,真实可信地写出了一个江湖好汉的情绪起伏。寥寥数语,武松当时内心世界中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细节刻画真实可信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细节描写非常到位,十分真实地写出了武松的体能变化和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课堂讲解,词语积累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只要。 印信:印章。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课堂讲解,古今异义 文言词 现在词 大虫 ( ) 店家 ( ) 客官 ( ) 筛酒 ( ) 吃酒 ( ) 榜文 ( ),老虎,老板,客人,斟酒,喝酒,公告,休闲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