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技能目标: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2、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情感目标: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2、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教学设想: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2、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 46 的细读赏析上。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慢慢行走,细细欣赏!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小煤屑路 蓊蓊郁郁 独处的妙处 弥望 袅娜 霎时 脉脉的流水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纤腰束素 敛裾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听
3、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月下散步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家小路 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寻找宁静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 (只让学生回答 “找到”还是“没有找到” )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
4、看第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7、课文 4、5 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
5、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习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
6、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习俗, ”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习单检查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 (偏重抒情)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感情变化是:“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
7、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结语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 ,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精读课文 3、4 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导入:品读荷
8、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就让我们进入文章的核心3、4 小节。活动一:研习课文第 4 小节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 ,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
9、于怎样写的。我们现在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交流。随后教师点拨:荷叶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荷花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 “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荷香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
11、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活动二:研习课文第五小节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明确:荷塘上的月色。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明确: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 、“酣眠小睡” “如鬼” “名
12、曲”等句。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 “画”等。3、一二两句中, “泻” “浮”二字能否换成 “照” “升”?叶子和花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明确:“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 ,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
13、雾的轻柔。 )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4、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 “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明确: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通感手法( 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的运用有何妙处?明确:是指
14、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6、听录音品味感受总结本课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 ,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
15、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篇二:荷塘月色 教案 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3、熟读课文,背诵 4、5、6 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赏析 4、5、6 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难点:理解作者 “心里颇不宁静 ”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荷塘月色风吹麦浪演唱:李健,孙
16、俪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 ,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
17、” ,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 、 背影等篇目。(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
18、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三)整体感知1、阅读文章时,思考几个问题(1 )文章主旨是什么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2 )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并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
19、随风飘动,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 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花如月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一些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索。(淡淡的愁) (淡淡的喜) (淡淡的愁)家小路 荷塘家(不宁静) (求静) (得静) (出静)3、为什么不宁静、愁?(背景
20、)4、因什么得静、喜?(荷塘月色)5、为什么又愁?(江南采莲思乡)(四)分析 1、2、3 自然段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2、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五)第 4 自然段:月下荷塘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顺序:由远到近,自上而下荷叶:舞女的裙荷花:明珠、星星、美人荷香:渺茫的歌声荷波:凝碧的波痕流水:脉脉2、分析修辞手法(1 ) 各比喻、拟人句的相似点?(2 ) 通感:又叫“移觉” ,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
21、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从感觉入手)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例子:(1 )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听觉与视觉的转化)(2 )她唱得歌真甜!(听觉与味觉)(3 )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3、小结: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第二课时:(六)第 5 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1、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22、2、分析动词使用的精确泻(照、淌) 浮(升、 ) 洗(浸) 笼(罩)换成括号里的好不好?(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 泻”字扣紧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范围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幽美。而“照”字是照射之意,范围窄,虽也可写月光,但结合语境,与“静静地”、 “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了和谐感,也无动感,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表达效果欠佳。 “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
23、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作者用“泻”字主要写出月光的特点。“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而“升”字只给人腾空而起的印象,不能刻画出雾的轻柔,不能妥贴地刻画雾“薄薄”的形貌。(七)第 6 自然段:荷塘四周1、景物:树、远山、路灯2、分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转折,蛙声热闹,却不能感染作者,作者依然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照应了文眼。(八)联想部分: 采莲赋无福消受 西洲曲 )惦着江南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 呢?
24、“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2、但他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里的句子 .。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
25、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首尾呼应。(九)总结1、全文线索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 ,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
26、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2、归纳中心: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十)简评作者的思想:1、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不能。
27、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十一)点评课后练习,布置作业。篇三: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教学目的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 通过朗诵欣赏 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 请
28、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二、 解题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2、 写作背景提问 :本文写于 1927 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
29、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三、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提问 :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解答 :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
30、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五、 讲读第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 :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强调了“颇不宁静” ,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
31、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六、讲读第二段:(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解答 :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幻灯片:来路(2 、3)荷塘( 4)月色(5)四周(6)漫步
32、思索(二) 、讲读第 2 节提问 :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解析 :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解析 :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三) 、讲读第 3 小节:提问 :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解析 :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
33、,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 感受:自由 (苦闷)(四) 、讲读第 4 小节:请同学朗读第 4 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提问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解析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34、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板书 :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象闪电(快)荷波 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讲解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
35、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解析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
36、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提问 :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解答 :1、 “?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 (绿 )2、 “?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 (长江三峡)解析 :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五)讲解第五节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提问 :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解答 :泻、浮、洗。提问 :假如把“泻”改成“照” ,把“浮
37、”改成“升” ,好不好,为什么?解析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 “升”则失之轻柔。讲解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板书 :(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
38、梦 光与景的和谐(反面) (侧面)黑影、倩影(六)讲读第六节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讨论 :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
39、矛盾?解答 :(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 :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解答 :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
40、,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七 讲读第三段讲解 :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
41、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 。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 “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展示出
42、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 “妻已熟睡好久了” ,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感情淡淡的喜悦 - 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独处的妙处颇不宁静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家门 小路荷塘 四周 家门地点八、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
43、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九布置作业:(一)思考和练习的二、五.(二)背诵 4-6 三节附注:板书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田田(多)。 二、荷叶 亭亭(美) 形态美零星点缀、白(色)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 ?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鹪洞 呗厦烀母枭?动态美象闪电(快)荷波 凝碧(色)荷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塘月 (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动色泻轻柔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光和影的和谐(反面) (侧面)黑影、倩影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