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4).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44003 上传时间:2018-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 , 孙子 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 “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从现有资料看,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

2、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 ,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 ,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1921 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

3、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 ”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珠算因计算工具简便、数理内涵独特而被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 365.242 5 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 26 秒,这样精确的

4、计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只有一台计算机,为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就出现了众多算盘高手齐聚一堂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 年 12 月 4 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50 个最伟大发明” ,中国算盘也入选其中,并被评价为“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认为,看待珠算,不要

5、仅限于其计算功能,而应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心算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很多珠算“粉丝”也相信,就像有了飞机、汽车,照样还需要自行车甚至步行一样,珠算与电子计算器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摘编自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1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A1921 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木制算珠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也类似现代算盘,可见宋代算盘的形制已较成熟。B宋末元初学者刘因有一首算盘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的元代谚

6、语以算盘珠来比喻资历渐老的奴婢,这些都说明算盘在宋元时已很普及。C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而唐末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D在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 365.242 5 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 26 秒,能利用珠算完成这样精确的计算,说明宋元之交珠算已很发达。答案 C解析 宋代“筹算除法歌诀”已经出现并不能作为“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的证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筹算是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从老子 孙子 管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就已被广泛使用。B文

7、中的 “珠算 ”和“算盘”并非一个概念。珠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算盘则是珠算的工具。从现有资料看, “珠算”一词比“算盘”一词更早见于文献。C从北周甄鸾对“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句话的注解来看,当时的算珠计数法已经与现代珠算相同,都是上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五,下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一。D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但在中国,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却日渐衰微。答案 D解析 “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时间错误。从“方兴未艾”一词来看,韩、日、东南亚地区珠算早就比较盛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盘发明之初可能没有“档” ,算

8、珠也没有穿在档上,而后来的“穿档算盘”都是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这种改进使算盘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B “筹算 ”演变为 “珠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珠算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发也有它的功劳。C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并入选大西洋月刊 “50个最伟大发明” ,这表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际认可。D在电子时代,算盘计算迅速、携带方便的优势已很难体现,因此我们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而应开发其在教育启智等方面的价值。答案 D解析 “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绝对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

9、评走向个性化吴 琪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精英文化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的流行。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的最重要之处在于,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值的话语以合法性。大众文化并非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

10、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 ,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

11、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文

12、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 、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

13、判的辩证耦合。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删改)4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

14、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答案 A解析 “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错,大众文化流行并不意味着精英文化不复存在,原文是“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 。5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 ,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C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现在,文学已经泛

15、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答案 C解析 A 项断章取义,原文说“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 项表述片面,原文说“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D 项原文说“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 ,纸媒的书写空间依然存在。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D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答案 D解析 “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于文无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