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礼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试题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20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门槛(kn) 编纂(zhun) 颓废(t) 杯盘狼藉(j)B.拔擢(zhu) 嗜好(sh ) 宁谧(m) 茕茕孑立(qin)C.惘然(wn) 真谛(t ) 凝结(nn) 数见不鲜(xin) D.上溯(shu) 累赘(zhui) 挑衅(xn) 冠(un) 冕堂皇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盘桓 良晨好景 芥蒂 信逝旦旦B.侥幸 朝不虑昔 暮蔼 日薄西山C.睿智 春华秋实 铭记 直截了当D.端祥 风华正茂 显赫 浅移默化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2、的一组是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就是一颗巨星的损落,举国为之_。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_毕达哥拉斯的力量。在从以 PC 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长城集团把宽带网络作为发展重点,通过整合集团资源和综合优势,_ 他们的“网络长城” 。自从公民道德守则正式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正以各种生动活泼、_有效的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A.震惊 理解 构筑 切实 B.震动 了解 构筑 扎实C.震惊 了解 构造 扎实 D.震动 理解 构造 切实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记忆是落花
3、,他喷吐过芳香 ,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救药地随风飘落,同春天永别。B.她们是同一个学校初中毕业的,上了高中又到了同一个班,她们便成了一对很要好的朋友,无论到哪里都是形影相吊,不离左右。C.对于炮火中的阿富汗母亲和阿富汗儿童来说,毫无疑问,冬季的到来绝对是雪上加霜,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D.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每逢节假日,许多景区的游客不绝如缕,实在令人振奋;但不少专家提醒有关部门,旅游业也要注意可持续性发展。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海伦凯勒深受失明之苦,而且表现出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求知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友爱,实在令人钦佩。B.4100 米接力赛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
4、在于彼此是否能配合好,以及每个队员都能否尽最大努力去拼搏。C.改善投资环境与法律意识,不仅是加入 WTO 所必备的条件,也是加入 WTO 后充分利用资源所必须需的内容。D.近年来,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 “豆腐渣”工程和“烂尾”工程,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建筑市场存在腐败行为、不遵守建筑法规造成的。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句式和谐的一组是山上有了小屋,好比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A.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不知是谁在单纯底色上点染了灵动的色彩B.一片风帆飘过一望无际的水面 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C.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
5、片风帆 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D.一片风帆飘过一望无际的水面 不知是谁在单纯底色上点染了灵动的色彩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B.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奇物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表达了诗人李白的追求和理想,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C.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词以柳永为创新者,豪放词以苏轼开其先河,雨霖铃 、 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D.巴尔扎克和雨果分别是 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悲惨世界与人间
6、喜剧是两部分别代表他们艺术成就的著名小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登 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俯仰所见所闻,表现了秋江景物悲凉的特征。 “猿啸哀”用来比喻“嗖嗖”秋风有如猿啼, “鸟飞回”则写鸟儿归巢的景象。B.颔联转入远望,出句中“落木 ”是指秋天树木的落叶,以“萧萧”描摹落叶之声;对句则以“滚滚”状写长江之势。C.颈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一个“悲”字体现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上句侧重于写常年漂泊之苦,下句着重
7、突现老病孤愁。D.尾联以“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写出自己对自身及国家命运的忧患,接下来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无限凄凉溢于言外。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一开头就渲染了秋江景物的悲凉气氛;联系全诗来看,仿佛诗人正伫立在长江边上,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感怀人生。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情景交融的名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秋景的苍凉和宏阔,也无形地传达了诗人感叹韶光易逝而又壮志难酬的悲怆。C.全诗前两联侧重于写景,后两联侧重于抒情。景是凄清惨淡、阴森可怖的景,情是伤感落寞、怅惘惋惜的情,写得细腻含蓄,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一贯风格不一样。D
8、.本诗抒发了个人的悲凉和孤愁,也折射了时代的苦难和忧患;且讲究平仄和音韵,四联都用工整的对仗,使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1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湖光蒙蒙雨,淡淡风, 新船下水如白鹭,岸横,杨柳依依草色清。 西东,女娃头上一点红。云中鱼,水中鹰, 笑一层,网一层,多情,都在青山倒影中。 重重,诗情画意浓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湖光山影图,真是 “诗中有画” 。全诗把景物美和生活美融于一体,写得情趣盎然,兴味隽永。 B.读着第一节诗,令人自然想到柳永“柳岸,晓风残月”之句,因为所描写的景物,所融入的情感,所运用的手法都是相同的。C.第二节中, “云中鱼,水中鹰 ”巧
9、妙地写出了“多情”人所见的水乡特有的奇幻之景,而毛泽东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表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同是以“鱼”和“鹰”入诗,但所表现的意象美和情趣美迥然相异。D.第三节写的新船,如白鹭翔于水面,显得那么轻盈;驾船的“女娃” ,红色的头巾飘闪,又是显得那么灵动。二、(12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6 题(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与?”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究。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功轼赤壁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面临危险的神态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C.渔樵于江渚之上。 樵:砍柴。D.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以为朋友。1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 悲凉)呢?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
11、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粟米。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不知道能否马上得到,只好让遗留下来的回声被悲凉的秋风托起。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赋继承并发展了赋体主客对话的传统表现手法,这一段中客人抚今追昔,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实际也是苏轼当时心理矛盾的一个侧面反映。B.这段文字景、情、理紧密结合。由眼前的“江水” “明月”写到周瑜、曹操两位英雄,并以“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由写景到议论;对比英雄,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C.文中通过客人的回答塑造了两位英雄的形象,用以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 “破
12、荆州,下江陵” ,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写出周瑜的儒将风流;“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曹操的慷慨豪迈。D.这段文字押韵而又换韵,句式整散结合,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物质与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且具有散文的透辟理意。这些正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kn),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ch)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13、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水尤清洌。 B.全石以为底。C.参差披拂。 D.不可知其源。15.下到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心乐之。 怡然不动。虽辱而愚之,可也。 凌万顷之茫然。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16.本篇集中写小石潭的清幽美妙和活泼生趣,流露了作者贬居永州一时开朗而又不能摆脱孤寂的心境。下列语句写得情景交融,全都透露作者, “欣喜开朗”心情的一项是隔篁竹,闻水声,
14、如鸣珮环。A BC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A. B. C. D.三、(18 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722 题。(一)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教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无智愚贤与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但我们
15、也就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意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着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灯下漫笔)17.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国粹”指的是我国文化中的精华,饱含着作者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崇敬和赞扬。B.“莫名其妙的战争”指的是辛亥革命以来的历次革命战争,百姓由于不觉悟而感到奇怪,弄不明白。C.“无须反顾”是说革命先驱者们不会顾及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而是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D.“第三样时代”是指告别“ 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
16、做稳了奴隶”的过去时代,而使百姓成为社会主人,享有民主与自由的全新时代。18.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一段开头说“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从后文看,鲁迅认为“现在”所处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B.鲁迅认为“于现状都已不满 ”的有两种人,一种人“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 ,另一种人“创造着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C.第二段批评和讽刺了因不满于现在而“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的人,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第三段最后说创造中国历史的第三样时代,则是 “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可见鲁迅先生对于未来充满着深切期盼,
17、对青年充满着殷切期望。(二)伏尔泰(节选)法 雨 果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这位伟人所生活的八十四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枢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延、贵族和资本家的
18、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 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 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芒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有着伟大的
19、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的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之语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
20、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克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19.作者在第三段中叙述伏尔泰面对的斗争对象时说到“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 ,请根据上下文意写出你对这句话理解。(2 分)答:“毫无意识”的含意是_; 作者对其他的邪恶力量没有说成“强力” ,却把“群盲”说成“毫无意识的强力” ,这是因为_。20.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 ,这是对伏尔泰的盛赞,请简要分析其理由。(2 分)答:_。21.请分别说明以下两
21、句话在文中的意思。(4 分)(1)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2)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答:(1)_(2)_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这篇散文将对伏尔泰的崇敬之情和对他思想贡献的评价结合起来写,是“情”和“理”的融合,这正体现了雨果散文的写作特色。B.文章写得纵横恣肆,气势恢宏,而且开合自如;议论富于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中包含议论;语言流丽,文采斐然。C.选文第 4 段是一个独句段: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突出地强调人民应该继承伏尔泰的思想,团结一心,共同向当今的黑暗势力发动进攻。D.选文最后一段“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
22、确分开的” ,意味着作者认为人的“权利”和“职责”应是截然分开的,也是矛盾的,这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E.原文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意味着作者认为人的“权利”和“职责”应是截然分开的,也是矛盾的,这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四、(10 分)23.写出下列名言警句的上句或下句。(6 分,每句 1 分)羁鸟恋旧林,_。(陶渊明归园田居)_,_;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是天涯沦落人,_。(白居易琵琵行)两情若是久长时,_( 秦观鹊桥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24.功轼说王维的诗
23、“诗中有画” ,下面的诗句是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正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请结合全诗的意境,仔细欣赏,用心体会,用自己的话改写为精短的散文片段,注意表现诗句的图画美。(4 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五、(40 分)2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 分)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有一种珍稀的鹿群,人们为了保护好这一鹿种,千方百计地驱赶甚至捕杀狼、豹等凶猛野兽。这些凶猛野兽自然是迅速减少了,可是麻烦事又接踵而至,这些鹿从此置于没有任何危险的“安乐窝”中,活动量逐渐减少,体质与越来越差,乃至在瘟疫流行时大量死亡。后来,人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又特意从外地“引进”了狼,这种鹿为了生存,整
24、天来回奔跑,体质和生命力逐渐增强;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惊喜地发现,鹿的数量也渐渐增加了。于是,这一珍稀鹿种反而得了有效的“保护” 。这是怎样的一种“保护”?它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想象或者思考?请以“保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乃至探索,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保护”的范围之内。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雅礼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答案一、1.B(A 纂 zun, 颓 ti; C 谛 d,鲜 xin; D 溯 s,冠 un。)2.C(A 晨辰,逝誓;B 昔夕,蔼霭;D 祥详,浅潜。) 3.A 4.C(A 无可救药
25、:形容坏到没法挽救的地步;B 形影相吊:形容非常孤单; D 不绝如缕:形容余音停留在耳边,像将断未断的细丝。)5.B(A 关联词“而且 ”运用不当,应表达转折关系; C 搭配不当, “改善”不能支配“法律意识” ;D“重要原因是 造成的”句式杂糅。) 6.C 7.D(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是包括 91 部小说的总名称;雨果悲惨世界 。)8.A(“猿啸哀”写的是夔江多猿的特征, “鸟飞回”则写鸟儿飞舞盘旋的景象。) 9.C(景是苍凉雄阔的,情是悲怆愁苦的,并非细腻含蓄,正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一贯风格。)10.B(柳词虚写,此为实写;融入的主观情感不同)二、11.A(危:端正地。) 12.D(我
26、知道这不可能忽然得到,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13.C(描写两位英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渺小;“破荆州,下江陵” ,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也是写曹操。) 14.B(把当作。) 15.D(副词, “就” ,/副语,“却” 。A 代词;C 形容词尾;B 连词, “因为” 。) 16.B三、17.D(A 这里的“国粹”含有讽刺意味;B 指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C 是说不必回头看, “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 。) 18.A(鲁迅认为现在是一个多数人“想做奴隶而不得”但有少数人能“迁进租界”或“避入教堂”而“做稳奴隶”的时代)19.没有自主意识,随声附和 当时社会达到极端专
27、制时期,许多的人都在盲从,而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20.通过斗争,伏尔泰的思想战胜了专制,这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 21.(1)伏尔泰同时被代表旧时代的专制统治所诅咒,又受到代表未来的革命力量祝福,都表明他的斗争代表了时代的进步。(2)伏尔泰所进行的斗争是闪烁人性光辉的善之战和仁爱之战,也是正义向不义的英勇作战。 22.C D(C 突出表达对伏尔泰的由衷崇敬,D 作为人,既要行使权利,又要克尽职责,二者都应明确,而不可偏废。)四、23.池鱼思故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相逢何必曾相识又岂在朝朝暮暮浪遏飞舟24.皎洁的月光透过枝叶,在松林间留下斑驳的树影,清澈的泉水从岩石上淙淙流过,宛如优美的奏鸣曲在耳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