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培训设计的设计学习目标掌握培训课程要素,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程序,以及选择和设计培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知识要求一、培训课程的要素(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课程教材(四)教学模式(五)教学策略(六)课程评价(七)教学组织(八)课程时间(九)课程空间(十)培训教师(十一)学员二、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2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3培训课程的设计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三、课程设计文件的格式1封面2导言3内容大纲4开发要求5交付要求6产出要求能力要求一、培训项目计划二、培训课程的分析(一)课程目标分析1学员
2、分析学员分析是指通过采访学员、现场观察等方法来了解培训学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过程,分析结果汇总学员分析报告表内。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指分析学员所在岗位或目标岗位对就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要求的过程,分析结果应汇总在任务分析报告表中。3课程目标分析课程目标分析是指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希望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二)培训环境分析培训环境分析是指对开展培训的环境与条件进行分析。三、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四、课程模块设计五、课程内容的确定六、课程演练与试验收集学员、同事、专家的意见常用的方式:1头脑风暴法,让参与者自由讨论,主持者记录下各种建设,提炼的修改意见。2问卷调查
3、法,根据课程要素或培训流程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学员、同事和专家进行调查,并回收、处理和分析调查问卷,提炼出修改意见。七、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在课程预演结束以后,甚至在培训项目开展以后,要根据学员、有关问题的专家以及同事的意见对课程进行修订。课程需要做出调整,有些甚至可能要对整个培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八、课程设计的应用实例注意事项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1相关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企业生和经营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自觉地去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要求,主动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趁势。2有效性。培训内容的有效性是判断培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3价值性。培训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员服务用的,
4、如果它既满足学员的兴趣,又反映培训的需求,那么该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被学员所可和同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使学员不仅“好学”而且“乐学”,有利于培训质量得到真正提高。二、课程内容制作的注意事项三、不同企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1创业初期: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客户沟通能力。2发展期:提高中层管理员的管理能力。3成熟期:提高企业的素质。 第四单元 企业培训资源的开发学习目标掌握课程教学中所用的各种培训教材,培训教师的来源、特点与选聘标准,培训手段等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和要求。知识要求一、培训中的印刷材料二、培训教师的来源(一)聘请企业外部培训师(二)开发企业内部的培训师能力要求一、
5、设计合适的培训手段1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2学员的差异3学员的兴趣与动力4评估手段的可行性二、开发培训教材的方法三、培训教师的选配第五单元 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学习目标掌握企业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并能够进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的设计。知识要求一、管理人员的层次等级1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掌舵人,他们应该具有广阔视野,能系统地把握当今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具有洞察力,能洞察企业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要有全局的战略眼光,能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决策和控制。2中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是指企业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他们承担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职能工作的具体
6、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是企业的中坚力量。3基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员是指在企业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一线执行管理职能的直接管理人员,包括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中起监督、指导作用的监工和领班等。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二、管理人员的技能组合能力要求一、企业管理人员的一般培训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五、管理技能开发的基本模式(一)在职开发(二)替补训练替补训练是指让管理人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熟悉其直接上级的职责,每一名都被指定为替补训练者,一旦其上级离任,替补训练者即可按预先程序准备接替其工作。(三)短期学习(四)
7、轮流任职计划轮流任职计划是指让主要的和有培养前途的管理人员轮流任职的培训方式。(五)决策模拟训练决策模拟训练又称“解决和处理问题方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各种决策情况,训练学员如何选择各种策略,以及在诸多方案中如何作出选择,它的目的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六)决策竞赛决策竞赛是指对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决策的模拟设计,提高参赛者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决策技巧。(七)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管理人员开发方法。(八)敏感性训练第三性训练是直接训练管理人员对其他人的敏感性的培训,它强调的不是训练的内容,而是训练的过程;不是思想上的训练,而感情上的训练。(九)跨文化管理训练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并转化为竞争优势。培训的方式是讲课和开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