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跨国公司当中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引言:组织行为学一直以来都是管理学研究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释、预测和影响组织个体和群体行为当中,组织行为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罗宾斯的管理学当中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集中在雇员态度、人格、知觉、学习理论这四个方面。现阶段我们关于组织行为的西方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般性的组织行为方式而言,对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跨国公司组织行为的研究则由于组织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相对较少。作为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针对组织学习理论这一课题并且结合跨国公司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进行一系列探讨研究。 本文以国外罗宾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精要,组织
2、理论,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社会主义企业学为基础结合多篇组织行为学学术期刊文章(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进行分析归纳。将一直以来我们对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放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对跨国公司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 经历了从经验性学习到适应性学习的转变。如何通过跨国经营促进知识的国际化生产, 以及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是当今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两个核心命题, 而组织内部学习和组织外部学习则是跨国公司的两条重要学习路径。文章最后指出, 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构建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理论框架, 为深入展开经验研究提供理论平台, 是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理论研究
3、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正文: 学习实际上是组织行为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罗宾斯将学习定义为在经验的作用下,行为中出现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包括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两个重要的理论。从行为理论的角度看, 如果行为主体通过某种信息处理活动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 那么主体就是在学习。在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时, 行为理论把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近年来,组织学习能力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个体而言,事实上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是超越个体的,组织学习的新知识通常会通过组织惯例或信念的改变保留下来并传递给新成员。组织学习依赖于个体学习,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然而
4、,组织学习并非个体学习的简单加总,而是包括组织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的共享以及组织知识、组织记忆、组织惯例的形成。从企业知识观的视角来看,组织学习的关键在于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在现有文献中,国内外学者较多侧重于对组织内部学习能力的研究,较少在同一项研究中探讨组织外部学习能力,对于组织的学习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则探讨的更少。另一方面,从全球环境当中的管理来看,跨国公司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 二是到哪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和经营; 三是应该如何进行投资和经营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对前面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但是, 由于传统的跨国公
5、司理论无法解释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经营环境动荡所引发的跨国公司行为变化, 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由跨国公司的存在机理转向发展机理, 或者说, 对上述第三个问题做出回答。组织学习理论对有效解释动态复杂环境下的跨国公司行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一、作为经验学习的企业国际化过程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可以把跨国公司理论追溯到企业成长理论, 即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所需的知识来自于长期的直接经验, 或者说是企业长期学习的结果。主要通过个人经验以及企业和市场的特殊经验来获得。但在国外市场上, 企业却没有这些基本知识作起点,而只能通过在东道国开展经营活动来积累相关经验。经验型知
6、识是国家特有的, 根本不可能在不同国家的公司或者商业单位之间转移。所谓的特定市场知识则是对于一般知识而言的, 是关于某个特定国家市场特点的知识, 比如它的商业氛围、文化类型、市场体系的结构以及东道国企业及其员工的特点。经验型知识和特定市场知识被认为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相关联的, 或者说是嵌入性的, 因此不能无摩擦地转移到其他个体或其他场, 而必须通过当前业务中的长期学习过程来获得。二、经验学习的实质是适应性学习如前所述, 在公司行为理论看来,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无条件地转移, 甚至并不是所有的海外经营知识都能够在母国市场上获得。因此, 行为理论认为, 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过程, 必然伴随
7、着组织学习的过程。经营的企业必须面对不同的环境, 要与不同的消费者、员工、供应商、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关系, 而各相关者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观念和要求 , 因此, 企业就面临如何理解和适应国外环境的问题, 或者说, 必须进行额外的信息处理和组织学习。这种学习行为的选择是适应性的、被动的。而现在的问题是, 已经确立跨国地位的跨国公司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并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实际上, 在不同国家从事商务活动, 也为跨国公司带来了潜在的益处 , 即有机会获得学习的特殊性, 必须区分好如下三个相关问题: 首先, 既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拥有知识的独特性, 那些相关的问题就是, 跨国公司如何在
8、国际市场上使用它们的专有知识。其次, 由于跨国公司面临比国内公司更大的内部和外部复杂性, 因此研究这种复杂性对公司国际运作的影响, 并弄清跨国公司如何获得在国际上运用其专有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最后, 跨国公司不仅是使用知识的机构, 同时也是能够创造知识的工具, 因此有必要关注跨国公司的知识创造问题。根据企业优势的理论分析, 持续的学习过程是维持企业独特能力的关键途径。因此, 如何有效发挥跨国经营的独特优势, 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来促进知识的国际化生产, 进而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知识的能力,就具有分外重要的作用。三、跨国公司的组织间学习和组织内学习尽管组织学习在各个领域, 特别是 2
9、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管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但迄今为止, 关于组织学习的研究大部分还集中在组织内部, 而这些关于组织内部学习的理论又主要集中在如何把个体学习转化为组织学习这个问题上。因为, 广泛的外部组织关系也许是一个更重要的知识来源。或者说, 组织学习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组织内部, 而应更多地关注组织间的伙伴关系。因此, 从 90 年代起学术界开始比较关注组织间学习问题。有关跨国公司学习行为的研究也基本遵循这一发展路径。(一)跨国公司的组织间学习从目前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文献来看, 关于跨国公司的组织间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跨国公司在战略联盟中的学习。研究者发现 , 越
10、来越多的组织正为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而缔结战略联盟。即使它们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结成联盟, 知识的获取也往往能够成为合作的重要副产品。对于合作双方来说, 联盟把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公司联系在一起, 就创造了珍贵的学习机会。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看, 两个或多个跨国公司为获取合作方互补知识和技能而缔结的国际联盟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这种特殊的组织间关系中, 合作各方带到联盟中的互补知识和专长可以通过知识转移, 以及通过来自不同公司、不同国家的人员之间的动态协作来促进组织学习。2. 通过国际合资企业进行的学习。从目前的已有文献看, 在与合资企业学习有关的研究中, 大多是关于合资企业如何向母公司学习或者母公司如
11、何向合资企业转移知识的研究。实际上, 合资企业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跨国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和创造潜在价值。(二)跨国公司的组织内学习组织内学习(通常简称为组织学习) 显然是跨国公司学习行为的重要方面。如前所述, 由于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于一般国内公司, 因此其组织内学习行为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更多地表现为遍布全球的子公司之间以及它们与母公司的知识流动、分享与创新。传统的跨国公司是中心导向型的, 即跨国公司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在母国形成。不过, 有学者认为, 跨国公司所需的知识很难在一个地方积累起来。因此, 在知识的发展与传播方面, 母国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作为一种由遍布全球的
12、外部网络包裹着的内部成员相互依存的内部网络, 跨国公司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本身使其全球学习行为的实施成为可能。跨国公司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将全球子公司积累起来的知识转变为全公司资产的过程。全球学习的要求使得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不再局限于母公司知识的接收者这种角色, 而正在成为重要的学习者和知识贡献者。四、结论与建议与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不同,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关注的是跨国公司的行为, 是一种动态化的行为理论, 而从组织内学习发展到组织间学习的过程, 则是跨国公司行为理论从封闭到开放的结果。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越来越无法解释现代跨国公司的行为,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跨国公司行为理论是学术界突破
13、传统理论限制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组织学习行为经历了从适应性学习到战略性学习、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国际化进程中, 跨国公司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利用在国内获得的特定知识与经验, 同时还要在全新的国际环境中掌握在东道国开展经营活动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其次, 跨国公司正逐渐意识到创新需要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单一的渠道来获得, 或者说越来越难以完全通过母公司创造和转移知识的传统方式来获得, 而必须通过有目的的全球学习和知识共享来提供组织创新的原动力, 而跨国公司的组织特殊性显然使得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最后, 由于跨国公司必须与国际上各种
14、背景的组织进行跨国界交流合作, 而有目的地建立各种类型的组织间关系, 完全可以让学习意愿强烈的跨国公司从中受益。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与不同背景的行为主体互动, 本身就是获取外部知识, 实现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跨国公司必须把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员工凝聚起来, 把来自不同区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 并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中加以传播。只有这样, 跨国公司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组织学习优势, 并通过创造新知识来构建更大的竞争优势。组织学习理论为解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行为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从研究现状来看, 虽然已有不少学者把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到了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中,
15、但其中大多仍是一些描述性研究, 只有极小部分是解释性研究。即使在解释性研究文献中, 直接对跨国公司内部学习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仍旧是凤毛麟角。至于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理论建构问题, 即如何创建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学习的理论框架, 从而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平台,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组织学习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则更是一个空白。因此, 我们认为, 关于跨国公司的组织学习问题, 一方面, 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跨国公司的组织间学习行为, 特别是其特殊的组织内学习行为;而另一方面则更要注重构建跨国公司的组织学习机制理论。参考文献:1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 孙健敏等译 管理学第 11 版M.北京:中
16、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刘天志. 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6,063朱立言,孙健.学习型组织文化与领导角色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044胡昱.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学习型的组织文化J中华企业文化,2004,085吴兆颐. 国际学习型组织的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2,076毛蕴诗, 李敏, 袁静. 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策略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7 江小涓. 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 J . 国际经济评论, 2004, 12(2).7陈国权, 马 萌 2000“ 组织学习 现状与展望” . 中国管理科学, ( 1) 8Bass, C. (2012). Learning theories & their application to science instruction for adults.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74, 387-390.9Huber G P.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 J.Organization Science , 1991 ,(2):88-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