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5, 539546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539 收稿日期 : 2009-07-21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DBA090292)。 通讯作者 : 李寿欣 , E-mail: 539 Z T8 * p1921(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济南 250014) (2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商务系 , 温州 325000) K 1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了当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不同和干扰材料位置可预测性不同时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来无关干扰的特点 , 结
2、果表明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能力存在差异 , 场独立者好于场依存者 , 而且这种差异发生在抑制加工的后作用过程 , 本研究支持Dywan 等人提出的理论观点。不管是场依存者还是场独立者在语篇阅读中 , 相对于无意义干扰材料 , 有意义的外部干扰更能吸引阅读者的注意力 , 对语篇阅读的干扰作用更明显 ; 相对于可预测位置的干扰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难避开不可预测位置的干扰材料 , 其产生的干扰作用更大。 1oM 语篇阅读 ; 抑制 ; 外部干扰 ; 认知方式 ; 眼动 s | B842 1 问题的提出 语篇阅读是人们最常见、最自然的一种阅读行为 , 但是人们在阅读过程
3、中常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 , 其中来自篇章内容以外信息的干扰是一种重要的干扰形式。探讨阅读过程中抑制外部干扰的机制问题成为近些年来学者关注的重点(Connelly, Hasher, Carlson, Hasher, Conelly, MacKay, 2008)。在认知加工过程中 , 抑制机制通常被定义为阻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清除出去的加工机制 , 它主要有三种功能 : 阻止通达、清除与限制。阻止通达的功能在干扰信息被激活之前就起作用 , 使干扰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不被激活或更难以被激活 , 可称为抑制加工的前作用过程 ; 清除与限制的功能主要在干扰信息被激活后起作用 , 使
4、已激活的干扰信息去激活 , 或限制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反应倾向 , 可统称为抑制加工的后作用过程。抑制机制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议。由于老年人与青年人在抑制能力上存在着差异 , 因此 , 诸多研究以老年人和青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阅读过程中抑制无关信息的机制问题 (Connelly et al, 1991; Burke, 1997; Cameli Hasher, Goldstein, 而 Dywan 等人则认为目标信息和干扰信息在工作记忆中都得到了激活 , 抑制能力的差异主要发生在信息激活之后 , 即抑制加工的后作用过程。 认知方式是研究个体差异的重要视角 , Witkin 所创立的场
5、依存性认知方式认为 , 场依存个体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 而场独立个体则倾向于以内在参照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由于场独立者主要依赖内在参照加工信息 , 因此 , 可以推断 , 场独立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会较少受到材料中插入的无关信息的干扰 , 即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 ; 而场依存个体由于主要依赖外在参照加工信息 , 因而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多受到插入的无关信息的干扰。在词汇和句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证明了这一推断 , 即场独立个体的抑制能力好于场依存个体(Goodman, 1971; Lefever 宋广文 , 韩树杰 , 2007)。但 是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抑制干扰能力的差异
6、是发生在阻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阶段 , 还是发生在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清除出去阶段?目前尚未见到研究文献。由于老年人与青年人不仅在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上存在着差异 , 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 因此 ,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研究中出现的争论 , 有必要从另一角度即个体认知方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同时 , 有研究表明 , 干扰材料的颜色、字体、长度、意义性以及干扰信息的位置可预测性都会影响个体对干扰信息的抑制能力 (Carlson et al, 1995; 杨丽霞 , 陈永明 , 崔耀 , 周治金 , 2002; Kemper et al, 2006; Kemper,
7、 McDowd, Metcalf, MacKay, 2008)。因此 , 我们试图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对外来干扰的抑制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前作用过程还是后作用过程?在语篇阅读中 , 个体对不同性质的干扰材料 (如材料的意义性不同和干扰材料在语篇中位置的可预测性不同 )的抑制是否存在差异?因此 ,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 , 实验一主要探讨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不同时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外来无关信息的机制 ; 实验二探讨干扰材料的位置的可预测性变化时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外来无关信息的机制。 2 实验一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对不同性质干扰信息抑制的眼动研究 2.1 目的 采用实
8、时的采集阅读过程的眼动轨迹并同时记录被试的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正确率 , 探讨当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不同时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来无关干扰的特点。通过对插入有意义和无意义干扰的语篇阅读速度与阅读正确率指标 , 分析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 通过分析不同认知方式个体阅读插入干扰材料的语篇时的眼动指标 , 探讨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如何影响抑制机制 , 以及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干扰信息抑制的差异是发生在前作用过程还是后作用过程。 2.2 方法 2.2.1 被试 以某师范大学二年级的 90 名学生为被试 ,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修订的 “镶嵌图形测验 ”。测验共包括三
9、部分 , 每部分时限 4 分钟 , 完成测验共需 12 分钟。按照修订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 , 将学生按得分从低到高排列 , 得分高的前 30%被确定为场独立型 , 得分低的后 30%被确定为场依存型 , 选取典型场依存被试 22 名 (男 10 名 , 女 12 名 )(M = 7.87; SD = 2.70)、 典型场独立被试 21名 (男 10名 , 女11 名 ) (M = 19.17; SD = 2.49)。被试平均年龄 20.8岁 , 其视力 (含矫正视力 )、 色觉正常 , 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后赠送被试纪念品。 2.2.2 实验仪器 本实验的仪器是加拿大 SR Resea
10、rch 公司生产的 Eyelink 2000 型眼动仪 , 采样频率设置为 500 赫兹 , 采用瞳孔 +角膜模式采集数据。呈现刺激的显示器为 21 寸 CRT, 刷新频率为100 赫兹 , 分辨率为 1024768 像素。 2.2.3 实验材料 参照白学军和沈德立 (1996)的编写方法 , 编写 12 篇短文 , 其中 3 篇作为练习材料 , 9篇作为正式实验材料。每篇短文由六句话组成 : 第一句 , 主人公的背景 ; 第二句 , 主人公的行动目标 ; 第三句 , 主人公为达到目标的行动一 ; 第四句 , 主人公为达到目标的行动二 ; 第五句 , 行动的结果 ; 第六句 , 故事的结束。总
11、字数在 130 个字左右。每篇短文后面有三个问题 : 一个是关于主人公目标的问题 , 一个是关于主人公结果的问题 , 一个是细节问题。短文内容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事件 , 为二号宋体字。字间距为 1.5pt, 行间距为 23pt。编完后请文5 期 李寿欣 等: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眼动研究 541 学专业老师与研究生进行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 在干扰的插入上 , 参照 Connelly 等人 (1991)的方法 , 在其中 4 篇短文中插入不属于短文内容的真词干扰 , 4 篇短文插入假字对干扰。 每篇短文均插入3 组干扰 , 每组干扰插入 15 次 , 共插入 45 次。 每隔
12、二到四个字插入一次。要求每次插入的词尽量不会和上下文产生连读。插入的真词均为高频词 (频率f=0.00150.0119)。插入的假字对使用 TrueType 造字软件生成 , 为了控制笔画因素 , 所用的假字对都是以对应的用作干扰的真词笔画重构而成。干扰的字体加粗以与短文内容相区别 , 短文的观察视角为17.98.0。 其余 4 篇短文不插入干扰 , 短文的观察视角为 17.96.0。 采用 E-Buider 软件编程 , 以白底黑字的方式在CRT 上呈现刺激。 2.2.4 实验设计 采用 23 二因素混合设计 , 其中自变量认知方式 (场独立、场依存 )为被试间变量 , 干扰类型 (真词干扰
13、、假字对干扰、无干扰 )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阅读效率以及各项眼动指标。 2.2.5 实验程序 实验为个别施测 , 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完成。实验室具有隔音、隔光的功能 , 从而保证被试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实验。 每一名被试阅读 12篇短文 , 其中 3 篇短文用作练习 , 9 篇短文用于正式实验。正式实验的短文中 3篇插入的是真词干扰 , 3 篇插入的是假字对干扰 , 3篇是无干扰的。为了避免顺序效应 , 对三种实验材料的呈现顺序进行平衡。 实验进行时 , 被试的下颚放在一个 U 型托上以固定头部 , 眼睛距离显示器 80cm。 进行校准和确认后 , 被试先通过练习熟悉实验程序 , 然后进入
14、正式实验。阅读时被试自己控制阅读速度。下一篇短文出现之前 , 都会进行一次漂移校正以保证眼动记录的准确性。完成整个实验约需要 40 分钟。 2.3 结果与分析 眼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由眼动仪自动记录。由于 4 名被试在无干扰条件下回答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低于 70 , 另外 3 名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有多次重新校准 , 出现眼跳频繁以及眼睛流泪等情况 , 因此这 7 名被试的数据被剔除 , 余下的有效被试是场独立个体 18 人 (男 9 人 , 女 9 人 ), 场依存个体 18 人 (男7 人 , 女 11 人 )。 实验数据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 分析的指标分为阅读效
15、率和眼动指标两种 , 眼动指标包括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 2.3.1 阅读效率 考察阅读效果不能只单纯地分析阅读理解成绩或阅读速度 , 而是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 , 因为如果被试片面追求高阅读速度 , 理解率就难免会下降 ; 相反 , 如果被试过分追求高理解率 , 那么阅读速度就势必要放缓。因而孤立地强调阅读速度或理解率 , 都不能客观的反映阅读效果。本研究采用陈向阳、沈德立 (2004)使用的方法评定阅读效果 , 用如下公式计算阅读效率 : E= RC。 其中 E 表示阅读效率 ; R 表示阅读速度 , 指每秒钟所阅读的字数 ; C 表示理解率 , 指阅读后答对的问题数与提问的问题数
16、之比。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三种实验条件下的阅读效率见表 1。 表 1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实验三种条件下的阅读效率(MSD, 单位 : 字 /秒 ) 认知方式 真词干扰 假字对干扰 无干扰 场独立型 3.620.62 3.760.73 5.341.03 场依存型 2.400.67 3.080.77 5.411.71 对阅读效率进行 2(认知方式 : 场独立 ; 场依存 )3(干扰类型 : 真词干扰 ; 假字对干扰 ; 无干扰 )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 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 , F(1, 34)=4.15, p0.05。干扰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1, 34)=30.01, p
17、 0.05。 2.3.3 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 将短文中插入的与短文内容无关的真词或假字对作为干扰 , 分析被试对短文中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见表 3。 表 3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 (MSD, 单位 : ms) 实验条件 真词干扰 假字对干扰 场独立型 247.6161.08 217.1546.53 场依存型 291.0076.52 229.4858.95 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进行 2(认知方式 : 场独立 ; 场依存 )2(干扰类型 : 真词干扰 ; 假字对干扰 )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 结果显示 , 认知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 ,
18、F(1, 34)=2.03, p0.05。干扰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1, 34)=51.81, p0.05。 这 一 结果表明 , 从阅读效率上看 , 个体对插入无意义干扰的语篇阅读效果要明显好于插入有意义干扰的语篇阅读 ; 从眼动指标上看 , 对语篇中插入的意义干扰材料无论是平均注视时间还是注视次数 , 都明显多于无意义干扰材料。也就是说 , 有意义的外部干扰对语篇阅读的干扰作用更明显。 场依存、场独立被试在无干扰的阅读条件下 , 两者的阅读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 , 而在有干扰的条件下 , 无论是真词干扰还是假字对干扰 , 场独立个体的阅读效率均高于场依存者。因此 , 可以说场独立个体
19、在语篇阅读中抑制无关干扰的能力好于场依存个体。但是 , 对眼动指标的分析发现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真词干扰和假字对干扰两种实验条件下 , 对干扰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指标上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 , 在眼动指标上并未发现场独立个体与场依存个体对干扰材料的阅读上出现差异。 3 实验二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对不同位置干扰信息抑制的眼动研究 3.1 目的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 , 在语篇阅读中 , 与无意义的外部干扰相比 , 有意义的外部干扰对语篇阅读的干扰作用更明显。而在语篇阅读中 , 如果被试可预测干扰材料的空间位置信息 , 是否能采取相应的策略避开干扰以减少干扰作用?因此 ,
20、 实验二探讨当干扰材料的意义性不变 , 而干扰材料的位置可预测时 , 被试能否采取相应的策略避开干扰材料以减少干扰作用?并进一步验证语篇阅读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干扰信息的抑制机制的差异是否发生在后作用过程。 3.2 方法 3.2.1 被试 以某师范大学二年级的 90 名学生为对象选取被试 , 采用同实验一相同的方法选取典型场依存被试 22 名 (男 10 名 , 女 12名 ) (M = 18.67; SD = 2.63)、 典型场独立被试 19 名 (男 9 名 , 女 10 名 )(M = 19.457; SD = 2.29)。被试平均年龄 21.3 岁 , 其视力 (含矫正视力 )、色觉
21、正常 , 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后赠送被试纪念品。 3.2.2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及其设置同实验一。 3.2.3 实验材料 采用实验一的 12 篇没有插入干扰的短文 , 参照 Carlson 等人 (Carlson, 1995; MacKay, 2008)的方法 , 在其中的 4 篇短文的随机位置插入干扰词 , 在 4 篇短文的固定位置插入干扰词 , 其余 4 篇不插入干扰词。随机位置干扰每隔 2到 4 个字随机进行插入。固定位置干扰插入在短文5 期 李寿欣 等: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眼动研究 543 中的固定位置 , 即在短文的第二、四、六、八列。每篇短文插入四组
22、干扰词 , 每组词插入 10次 , 共插入 40 次。插入干扰时尽量避免在上下文中产生连读 , 干扰词加粗以与正文内容相区别。两种条件下插入干扰词的词频均为高频词 (频率 f=0.0018 0.0123)。实验材料的其他设置同实验一。 采用 E-Buider 软件编程 , 在计算机上呈现 刺激。 3.2.4 实验设计 采用 23 二因素混合设计 , 其中自变量认知方式 (场独立、场依存 )为被试间因素 , 干扰类型 (随机位置干扰、固定位置干扰、无干扰 )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为阅读效率以及各项眼动 指标。 3.2.5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同实验一。 3.3 结果与分析 由于有 3 名被试在无干扰
23、条件下阅读理解正确率低于 70 , 另外 2 名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有多次重新校准 , 出现眼跳频繁以及眼睛流泪等情况 , 将以上 5 名被试的数据剔除 , 最后有效被试场独立者 18人 (男 8 人 , 女 10 人 )(M = 19.76; SD = 2.35)、场依存者 18 人 (男 9 人 , 女 9 人 ) (M = 8.78; SD = 2.53)。实验数据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 分析的指标包括阅读效率指标和眼动指标两种。 3.3.1 阅读效率 考察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三种实验条件下的阅读效率 , 阅读效率计算同实验一 , 结果见表 4。 表 4 不同认知
24、方式个体对实验材料的阅读效率 (MSD, 单位 : 字 /秒 ) 认知方式 随机位置 固定位置 无干扰 场独立型 3.920.83 4.090.82 5.051.31 场依存型 2.340.73 3.101.19 5.301.93 对阅读效率进行 2(认知方式 : 场独立 ; 场依存 )3(干扰类型 : 随机位置干扰 ; 固定位置干扰 ; 无干扰 )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 结果显示 , 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 , F(1, 34)=4.53, p0.05。干扰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1, 34)=49.07, p0.05。 3.3.3 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 将随机位置或固定位置插入的
25、与短文内容无关的真词作为干扰 , 分析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 ,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见表 6。 表 6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对干扰的平均注视时间 (MSD, 单位 : ms) 认知方式 随机位置 固定位置 场独立型 238.5854.56 196.5855.68 场依存型 285.4794.31 200.5682.00 对干扰的注视时间进行 2(认知方式 : 场独立 ; 场依存 )2(干扰类型 : 随机位置干扰 ; 固定位置干544 心 理 学 报 42 卷 扰 )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 结果显示 , 认知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 , F(1, 34)=1.16, p0.05。干扰
26、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1, 34)=88.06, p0.05。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 , 从阅读效率上看 , 在随机位置插入干扰材料的阅读效果明显低于固定位置 ; 从眼动指标上看 , 无论是对干扰材料的注视时间还是注视次数 , 随机位置都明显多于固定位置。说明在随机位置插入的干扰材料起到了更大的干扰 作用。 不同认知方式的个体在语篇阅读中 , 不管插入的干扰材料位置是固定的还是随机的 , 场独立者的阅读效率显著高于场依存者 , 与实验一的结果一致。而对眼动指标的分析发现 , 不管干扰材料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随机的 , 场独立者与场依存者对干扰材料的注视次数与注视时间上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
27、与实验一的结果一致。 4 讨论 4.1 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语篇阅读的效果 在语篇阅读中 , 来自篇章内容以外信息的干扰被称之为外部干扰 , 这是一种重要的干扰形式。外部干扰材料的性质对语篇阅读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按干扰材料的意义性将其分为有意义的干扰和无意义的干扰 , 实验一中使用在语篇中插入汉语双字词作为意义的干扰 , 使用插入自造的假字对作为无意义的干扰 , 研究发现 , 无论场依存个体还是场独立个体的阅读效率 , 在语篇中插入无意义干扰的阅读效果明显好于有意义干扰 ; 而从眼动指标上看 , 场依存和场独立个体对语篇中插入的意义干扰 (即插入的双字词 )无论注视时间还是注视次数均明显多于无
28、意义干扰 (即插入的假字对 )。这说明在语篇阅读中 , 与无意义的外部干扰相比 , 有意义的外部干扰更能吸引阅读者的注意力 , 对语篇阅读的干扰作用更明显。这主要由于与无意义的假字对相比 , 有意义的真词在人的心理词典中存在相应的表征而更容易被激活 , 在阅读过程中 , 读者需要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去抑制被激活的干扰材料 , 这无疑会影响读者对语篇中目标信息的获得。上述结果与杨丽霞等人 (2002)在句子水平上得到的实验结果 一致。 根据干扰材料在语篇中出现的位置可将其分为固定位置的干扰和随机位置的干扰 , 由于在阅读过程中固定位置的干扰是可预测的 , 因而又被称之为可预测的干扰 , 而随机位置
29、的干扰是不可预测的 , 因而又被称之为不可预测的干扰。实验二的语篇阅读中分别在固定位置和随机位置插入干扰材料 , 结果表明 , 从阅读效率上看 , 在随机位置插入干扰材料的阅读效果明显低于固定位置 ; 而从眼动指标上看 , 无论是对干扰材料的注视时间还是注视次数 , 随机位置都明显多于固定位置 , 这与 Carlson 等人(1995)和 MacKay 等人 (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 当干扰材料出现在语篇的固定位置上时 , 其出现的干扰位置是可预测的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预测到干扰出现的位置 , 可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策略避开干扰材料 , 获取有效信息 , 因而干扰材料产生的干扰作用会较
30、小 ; 相反 , 当干扰材料出现在语篇的随机位置上时 , 其出现的干扰位置是难以预测的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较难避开干扰材料 , 其产生的干扰作用会更明显。 4.2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差异 本研究两个实验的阅读效率指标均显示 , 在无外部干扰的条件下 , 场依存、场独立个体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 而一旦插入外部干扰 , 无论干扰材料是有意义性还是无意义性 , 也无论干扰材料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随机的 , 场独立个体的阅读效率均明显高于场依存个体。 这一结果与 Lefever 等人 (1976)和宋广文等人 (2007)在句子和词汇水平上的研究发现一致。这说明在语篇阅读过程
31、中 , 场独立者能够更好地抑制与文本内容无关的外部干扰。在本研究的两个实验中 , 尽管插入的干扰材料与要求被试阅读的短文进行了区分 , 阅读过程要求被试要尽可能避开干扰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 , 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难免会对阅读效率产生影响。首先 , 由于场独立者在完成认知任务中具有较强的认知改组技能 , 倾向于摆脱对场提供的整体线索的依赖 , 使用内在参照完成对材料的加工 , 因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与文本5 期 李寿欣 等: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语篇阅读中抑制外部干扰的眼动研究 545 内容无关的外部干扰的能力 ; 而场依存者则倾向于依赖外部参照进行信息加工 , 更多的参照场提供的外部线索 , 在阅读有
32、干扰的短文过程中 , 较难抑制和排除对目标信息之外的场内干扰信息的加工 , 表现出对无关干扰信息的抑制效能较低。其次 , 已有研究表明 (Cochran 相对于可预测位置的干扰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难避开不可预测位置的干扰材料 , 其产生的干扰作用更大。 I D Bai, X. J., XU Zeng-Jie2; CHEN Hui-Yuan1(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nan 250014, China) (2 Oujiang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
33、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gnition, the inhibition is defined as the mechanism of preventing the ir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entering the working memory or eliminating the ir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working memory. In the age-related research, Connelly et al (1991) found that
34、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hibition mainly happened in the former role of inhibitory processes, however, Dywan et al (1995) found tha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hibition mainly took place in the latter role of inhibitory processes. Both of the above conclusions were supported by eye-trac
35、king researches. Some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field-dependence/ independence) have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hibiting capacity. But do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hibi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take place in the former or in the lat
36、ter role of inhibitory processes? If the meaning and location of distracting material are changed, then what about the inhibition? By using eye-tracking technology, we inten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used the Embedded Figure Test to divide participants into field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Pa
37、rticipants first read the short articles and then answered questions following each text.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dexes of their eye-movements were recorded. In experiment 1, the fixed design is 2 (cognitive styles: field dependence, field independence) 3 (distraction: true words, false words, no d
38、istraction). In experiment 2, the fixed design is 2 (cognitive styles: field dependence, field independence) 3 (distraction location: predictable location, unpredictable location, no distraction). In both experiment 1 and experiment 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ading efficiency of FI was signific
39、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D,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D and FI in the fixation du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fixation of distraction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which was found by Dywan et al. While the oth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mpared to distraction of the me
40、aningless material, the meaningful material was harder to inhibit, for such material was much more absorbing to the readers; compared to the distraction of the predictable location, the distraction of unpredictable location was harder to inhibit, as it was harder for the readers to avoid this distraction. Key words reading; inhibition; distracting information; cognitive styles; eye-mov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