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草堂,学习古诗词的步骤,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 悟诗情,春望,杜甫,一、杜甫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
2、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
3、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掌握字的读音,溅( jin ) 抵( d ) 搔( so ) 浑( hn )胜( shng ) 簪( zn ),三、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
4、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诗句研读,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城:国都指长安 ,今义指国家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 被抓、被杀、逃难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句研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今义指怨恨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
5、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句研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
6、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句研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 短:稀疏 浑:简直 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可是诗人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
7、恋亲人。,【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
8、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 这首诗感情基调 忧愁、伤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