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 寒 typhoid fever,重点和难点,1、伤寒的发病机制;难点 2、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 3、伤寒的临床分期; 4、伤寒的常见并发症; 5、如何评价伤寒的肥达氏反应; 6、伤寒的治疗原则,概述,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热,毒,肿,缓,疹,低,一. 病原学,病原体: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 有鞭毛,能运动。长135m,宽0508m 培养: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作
2、用。,伤寒杆菌电镜照片,抗原性,三种抗原: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 以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Vi抗体的效价低,有助于发现伤寒慢性带菌者。,抵抗力,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 耐低温 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二.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因为水源污染而暴发流行,发达国家则以国际旅游感染为主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 病人:病程中均有传染性,2-4周传染性最强。 带菌者: 暂时
3、性带菌者:持续排菌3个月以内 慢性带菌者: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 慢性带菌者:伤寒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水和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历史,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伤寒可引起高热和肠道出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伤寒玛丽”。1907年,玛丽这位妇女是位厨师,她所到之处都引发了伤寒的蔓延,尽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却把所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吃她食物的人。当最终被证实为传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终生隔离。,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仅约2)。 免疫力与血清中“O
4、”、“H”、“Vi”抗体效价无关。 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三. 发病机制 与病理解剖,伤寒沙门菌 105 小肠繁殖入侵肠粘膜已致敏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 加重肠道病变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引起肠穿孔肠出血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继续大量繁殖 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第23周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致病因素,伤寒杆菌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持续发热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源性致热原所致 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C释放IL-1,TNF,引起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休克,白细胞减少,病理特征,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
5、变最具特征性。 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胞质内含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是本病的相对特征性病变,故又称“伤寒细胞”。若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则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肠道病变,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肠出血,肠穿孔。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脾和肝脏病变,脾 :脾肿大,常重达500g以上,有充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及伤寒肉芽肿形成 肝 :最常见病变是肝细胞局灶性坏死伴有单核细胞浸润 非特异性反应性肝炎,肠道病
6、变,Many round and oval erosions were seen in the ascending colon. 在升结肠看到许多的 圆形和椭圆形的侵蚀。,四. 临床表现,潜伏期723d,一般为1014d。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 发热: 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伤寒病人体温表,极期(病程第23周),发热 :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
7、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CSF:除压力增高外其它无异常 。,极期(病程第23周),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皮疹:玫瑰疹,病程713d,多见于胸腹部。 淡红色 充血疹 小斑丘疹 胸、腹及肩 24 mm 710个 肝脾肿大:可并发中毒性肝炎。 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玫
8、瑰疹,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波动,逐步下降 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 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 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临床类型,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普通型:典型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小儿伤寒特点,症状不典型:常发生轻型和顿挫型 并发症较少 呕吐腹泻多见 肝脾肿大突出 玫瑰疹少见 白细胞计数常增多 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老年人伤寒特点,临床表现不典型
9、体温多不高 神经系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胃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 恢复慢,病死率高,复发,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 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再燃,部分病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五. 并发症,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程第2-4周,饮食不当,腹泻常为出血的 原因。 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3一4,病程
10、第24周。穿孔部位好发于回肠末段。发生穿孔前常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程第1-3周。内毒素诱发肾小球微血管发生凝血, 促使红细胞破裂,导致肾血流受阻。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接着出现少尿,无尿,严重可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的并发症,常见于病程1-3周。 其他: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脑病、DIC等,六. 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一般检查,血常规: WBC总数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判断病情和疗效 PLT正常或稍低 尿常规:轻度蛋白尿,少量管型
11、 便常规: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骨髓涂片:伤寒细胞,细菌学检查,血培养: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粪便培养: 尿培养: 玫瑰疹刮取物培养或活检切片:不作为常规。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很少应用。但可用于带菌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免疫学检查,肥达(Widal)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通过每57日
12、复检1次,观察效价动态改变,若逐渐上升,价值较大。,肥达氏反应:,TO TH TA TB TC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1、OAb为IgM:出现早,消失早 2、HAb为IgG:出现晚,持续久 3、阳性:O1/80,H1/160,疾病恢复期与初期相比呈4倍增高 4、定期复查:1st w出现,2nd w升高,4th w90%阳性,5、伤寒与副伤寒鉴别:“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共同抗原,而4者的鞭毛抗原不同6、假阴性:早期用抗菌素,病原清除早7、假阳性:血吸虫病,败血症,TB,风湿病,溃结8、Vi抗体:慢性
13、带菌者的调查,1:32以上有意义,其他免疫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被动血凝试验(PHA) :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假阳性率5%左右。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患者的检出率为89.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对流免疫电泳(CIE) :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操作简便,便于基层推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同作者报道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
14、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其他免疫学检查,协同凝集试验(COA) :利用金葡菌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与抗体IgG的Fc段结合的原理,先用伤寒抗体致敏带有SPA的金葡菌,然后与抗原发生反应,本试验的阳性率在81%92.5%,特异性为94%98%,一般来说,其敏感性高于CIE,而特异性较CIE差。 免疫荧光试验(IFT) :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140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134例(95.7%)阳性;394例对照者仅4例(1%)假阳性,目前有关本法的报道尚少,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和其它沙门氏菌感染是否会影响本试验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他
15、免疫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基本原理是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用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Vi抗原,灵敏性达1ng/ml,高于CoA法9100ng/ml,并可检测到11024稀释后尿液中的Vi抗原。国内、外用ELISA检测过临床标本中的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检测抗原的不同而异,多数在80%以上。杭州鲍行豪等应用ELISA同时检测IgM和IgG抗体,LPS-IgM-ELISA的敏感性为91.38%,特异性为99.02%,LPS-IgG-ELISA分别为93.1%和98.02%,在伤寒的血清免
16、疫学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DNA探针:(DNA Probe) 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 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PCR: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
17、学方法,它能在数小时内在体外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万倍,检出率较DNA探针高10010000倍,国外Jae HS等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伤寒菌,特异性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现产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是提高准确度的关键,七. 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地区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确诊标准: 分离到伤寒杆菌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大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鉴别诊断,病毒感染:伤寒病程1 周内,要与病毒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流
18、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卫生条件差者,病人有被虱叮咬史。突起高热伴有寒战、脉快、结合膜充血和狂躁等神经系统症状,病程35天出现皮疹,数量多、分布广、色暗红、压之不退色,退疹后有色素沉着。血白细胞可正常。外斐(Weil一Felix)反应阳性。 疟疾:体温波动大,发热前有畏寒或寒战,随之发热,热退时大汗,脾肿大明显,贫血逐日加重。血抹片或骨髓抹片可发现疟原虫。早期疟疾和恶性疟易与伤寒混淆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发热不规则,脉快、盗汗、呼吸急促、发绀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胸片,可见肺部粟粒状播散性结核病灶。,鉴别诊断,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部分革兰阴性败血症的白细胞计数不高,可与伤寒混淆。 恶性组
19、织细胞病:有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和出血,肝脾肿大明显,淋巴结肿大,病程约数月,周围全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积分明显低于正常或阴性。骨髓可发现恶性组织细胞。,八. 治疗,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一般治疗,隔离: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 休息 :发热期卧床休息 护理:防止褥疮、肺部感染 饮食: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少渣,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 便秘: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禁用泻药 腹胀:松节油热敷或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 腹泻: 收敛药;禁用鸦片制剂 严重毒血症状:激素 烦躁不安:镇静剂。,抗菌治疗,喹诺酮类 : 首选药物 孕妇与
20、儿童不宜应用 疗程14天 氯霉素 有效药物。 总疗程约为23周。 应密切观察血象的变化。,抗菌治疗,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效果好 毒副反应低,孕妇与儿童亦可选用 疗程14d。 氨苄西林 不能用氯霉素、妊娠及慢性带菌者。疗程14天 复方新诺明,慢性带菌者的治疗,氨苄西林:疗程6周 喹诺酮类药物:疗程6周,并发症治疗,肠出血: 禁食,卧床、监护 止血、补液 输血 镇静 手术:内科治疗无效,并发症治疗,肠穿孔: 禁食,胃肠减压 早期诊断,及早处理,手术治疗 足量有效抗生素,并发症的治疗,中毒性心肌炎: 卧床 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改善心肌营养状态的药物 洋地黄用药慎重,并发症的治疗,溶血性
21、尿毒综合征 抗生素控制感染 输血、补液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凝疗法 透析治疗,九. 预防,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患者,体温正常后15d,或每隔5d作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带菌者应调离饮食服务业工作。慢性带菌者要进行治疗、监督和管理。 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d(副伤寒为15d)。有发热的可疑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观察。,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提高人群免疫力
22、,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可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本菌苗的不良反应较大,实际应用已较少。 近几年来,口服伤寒菌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口服减毒活菌苗Ty21A株的疫苗,保护效果可达50一96,副作用也较低。 注射用的多醣菌苗(外膜抗原-Vi)在现场试验中初步亦证明有效。,九.护理,1.体温过高 (1)T监测.(2)物理降温,尽量避免用发汗退热药,擦浴时避免腹部加压.(3)卧床休息.(4)保证液体入量,少量多饮.(5)口腔皮肤护理.(6)用药护理.,九.护理,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纳差腹胀腹泻有关 (1)介绍饮食控制的重要性.(2)饮食原则:极期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流质饮食
23、,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有肠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充;缓解期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或无渣的流食半流食,避免刺激性和产气食物,并观察进食后胃肠道反应;恢复期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有肠道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密切观察;腹胀者给予少糖低脂食物,禁牛奶,注意补充钾盐.(3)营养状况监测.,九.护理,3.潜在并发症:肠出血穿孔 (1)避免诱因.(2)观察并发症征象.(3)便秘腹泻腹胀的护理:低压灌肠,禁用新斯的明.(4)出血和穿孔的护理:观察VS,手术等.,九.护理,其他护理诊断或问题: 1.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2.知识缺乏 3.便秘/腹泻 与内毒素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低K血症,长期卧床有关,副伤寒简介,副伤寒甲、乙 1.发热病程短,毒血症状轻,皮疹出现较早,较多。 2.胃肠道症状明显,可有腹痛,腹泻及呕吐,但肠出血,穿孔少见。 3.确诊依靠细菌培养,肥达氏反应O抗体升高外伴副伤寒甲、乙的H抗体升高 副伤寒丙 1 .临床表现重而复杂,可表现为败血症,发热时间长,可出现多种并发症,肠出血,穿孔少见 2 .确诊依靠细菌培养 3 .抗菌疗程要长,如并发化脓病灶,待脓肿形成要切开引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