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饮酒》课件 (完美).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400514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酒》课件 (完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饮酒》课件 (完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饮酒》课件 (完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饮酒》课件 (完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饮酒》课件 (完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饮酒,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他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诗人简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风格上陶渊明大多是“悠然见南山”式,表达闲适之意,也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寄予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陶渊明作品风格,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写作背景,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

3、马喧”呢?“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内容剖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

4、”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5、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1、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2、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

6、真意趣。另外,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3、“东篱采菊”的形象。为何又在“东篱下”呢?首先,东是春天的方向,象征大自然。其次先东,后南,再西,全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之作,为后世所称道。,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

7、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

8、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艺术特色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小结,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评论,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