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 单元测试.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39496 上传时间:2018-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 单元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年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 单元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年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 单元测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年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 单元测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年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 单元测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实词(时间:45 分钟 满分:4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侯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

2、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 ”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

3、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旧唐书 刘德威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麾下兵 与:给予B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授予C德威自拔归朝 拔:脱身D太宗深然之 然:对的,是的D “然 ”:认为是对的。2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 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B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 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C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

4、/ 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D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 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A 根据句式和意思判断“主上”“臣下”应为两个句子, “三等”“五等”应有两个层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他率领部众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清州招抚百姓,但德威没有这样做,他想办法回到朝廷后得到了唐高祖的亲自慰问。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

5、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D刘德威身受太宗器重,曾官至刑部尚书,皇帝还曾下令德威可以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来施展他的政治抱负。C 原文是假设, “则 宁失不经 复行于今日矣”, “宁失不经”的局面并未实现。宁失不经:“不经”指的是不合常法,不按既定规矩办。 “宁失不经”的意思是,定罪有疑问时要从轻,不能从重,宁可有“不经”之失误,也不能枉杀无辜。4翻译下面的句子。(1)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译文:_(2)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译文:_(3)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译文:_答案 (1)德威姿态相貌魁梧伟岸,凭借才干谋略而

6、很被称道。(2)(刘德威) 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虚实情况以及晋、绛等几部的利害关系,高祖都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3)刘德威进入并占据济州,斩杀了李佑,派遣使者让皇帝知道这件事(或“告知皇帝此事”)。【参考译文】刘德威,是徐州彭城人。德威身姿魁梧、伟岸,以有才干有谋略而著称。大业末年,跟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在淮左讨伐贼人,亲手斩杀敌人的头领李青珪。后来和裴仁基一同归顺李密,李密向来听过他的名字,给他军队,让他在怀州镇守。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刘德威也率领部队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唐高祖嘉奖他,授予左武侯将军的头衔,封为滕县公。等到刘武周南侵,下诏书让刘德威带领军队迎击他们,又授予

7、并州总管府司马的官职。不久,裴寂在介州战败,齐王李元吉丢弃并州回到朝中,留下刘德威管理府中事情。李元吉才走,刘武周就到城下,百姓相继投靠刘武周,刘武周抓获刘德威,让他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唐高祖亲自慰劳问候他,刘德威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利害关系,高祖都嘉奖并接纳了他。改任彭城县公。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少卿。跟从唐高祖擒拿建德,平定王世充,都有功劳,转任刑部侍郎,加任散骑常侍,把平寿县主嫁给他。贞观初年,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外调担任绵州刺史,因为廉洁、公平而著称,百姓为他立碑。不久升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十一年,又授予大理卿的

8、官职。太宗曾经询问他说:“近来法律略微严格,其中的过错在哪里呢?”德威上奏说:“确实在于皇上,不在于臣子。人主喜好宽松,法律就宽松,喜好严格,法律就严格。法律条文中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减三等入罪,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减五等入罪。如今现状却和法律条文相反,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不受责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获大罪。官吏各自怜爱自己,争相执行严格的法律的原因不是有命令使他们这样的,是他们害怕被治罪而导致的。陛下只需舍弃严格的法律条文, 宁失不经就又在今天实行了。 ”太宗认为这很正确。几年后,刘德威升迁担任刑部尚书,兼任校雍州别驾。贞观十七年,到濮州,听说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刘德威进入占据济

9、州,斩杀了李佑,派遣使者让皇帝知道这件事,皇帝下令让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来施展抱负,恰逢刘德威母亲去世而作罢。贞观十八年,起任遂州刺史,三次升迁至同州刺史。永徽三年死去,71 岁。赠与礼部尚书、幽州都督的名号,谥号襄,在献陵陪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4 题。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 ”理

10、宗深然之。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

11、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 ”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选自宋史 ,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其私人 私人:自私的人B明年至郡 明年:第二年C除授有是非 除授:授任官员D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 曲

12、当:完全恰当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私人”是“有权势人的亲朋、私交”的意思,古今异义。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 为必取寿春之计B未几 /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 为必取寿春之计C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 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D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 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一看常见停顿的文言标志性的词语未几(句末停顿的标志性词语)、且(句中停顿的标

13、志性词语);二看常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大元军(主语) 、中流(宾语) 、营栅(宾语 )、合肥( 宾语);三看文意。三管齐下,答案可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学问颇著,进入仕途,官运亨通,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C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D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

14、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中的“俾勿扰以俟处分”可知,杜范是要求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因张世显有攻城想法,杜范才用计抓住并杀了他,在张世显被处死后方抚慰灾民使其回乡。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译文:_(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译文: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译出大意;“便宜”属于古今异义, “积”是“积存”的意思, “民赖以安”省略了“之” 。(2)译出大意;“豫附”是“心悦而依附”的意思, “相”是“相互”的意思, “

15、徇”通“殉” 。答案 (1)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2)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士兵就会心悦而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参考译文】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他的堂祖跟朱熹学习,到杜范时更著名。嘉定元年,杜范被推举考中进士,调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绍定六年,杜范升任大理司直。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台谏官弹劾攻击人和事,都秉承权臣

16、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陛下亲自处理政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地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 ”理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嘉熙二年,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第二年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了大旱,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渡江过来的两淮地区的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杜范用

17、计谋抓住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回去。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坦率直言没有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加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正好史嵩之遇到丧事,想起用复官,没有成功,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皇上亲自写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赏赐给他。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这时孟珙也写信来祝贺。杜范给他回信说:“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士兵就会心悦而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如果是用权术加以笼络,这是我杜范不屑于做的。 ”孟珙非常感动和佩服。不久,元朝的军队大举侵入五河,截断水流,设置营栅,并且派重兵包围合肥,使宋军不能进行救援,作了必定攻取寿春的打算。杜范命令惟扬、鄂渚二地帅臣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终于取胜。杜范按功劳的大小进行奖赏,没有不恰当的,士兵们都能高兴。不久,杜范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傅,谥号是“清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