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 原始社会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秦商鞅变法:内容 意义内容:诸侯听命天子,朝觐述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分封制作用:强化政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内容: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影响:完善巩固了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启夺王位)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礼乐制度 维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政治特点: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废除世卿世禄;行县制;户籍制度,连坐法;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燔诗书明法令打击了宗法制;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战斗力,对外兼并战争中掌主权;壮大国力,为富国强兵统一奠定基础;周王室衰微农业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井田制土地国有;实行贡赋制度;经济手工业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用品;青铜时代;铁力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化 百家争鸣:出现
3、的原因:井田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内容:道家老子:追问世界的本源(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孔子:仁;民本思想 ;克己复礼;以德治民;中庸;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养浩然之气;荀子:礼法并用;民水君舟;性恶论;法家韩非子: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时间 秦 汉郡县制: 特点:皇权至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权利分工,配合与牵制;体系较完善;影响深远;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政治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影响: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民族统一的新纪元,但失于暴
4、政。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王国问题推恩令;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中(内)外朝制度;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自下而上的选拔;经济 暴政对经济的破坏; 盐铁官营;汉初的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科技与文化原因:经济残破;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治国原则:无为而治;应用:休养生息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漕渠、白渠、龙首渠耦犁、代田法;黄帝内经东汉:制瓷业;蔡侯纸;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汉赋时间魏晋南北朝政治东汉末到三国:政治性分裂;西晋到南北朝:民族性分裂;特点: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
5、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氏族制度及其庄园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大趋势:民族融合;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有分裂走向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 改革前期的主要措施: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组调制;2、 迁都洛阳和改革后期: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性氏;变制度;历史作用:巩固对汉民族的统治;有利于恢复农耕经济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经济北民南迁、民族融合、统治者政策、兴修水利、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战争、农耕规模小、西汉开垦过度,环境破坏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
6、慢;人口迁移:少数民族北方草原黄河流域;汉族黄河流域长江以南文化时间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皇帝执行 审议 起草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六部(工、刑、兵、礼、户、吏)地点;政事堂结构与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分层决策的机制;科举制度政治西周春秋 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 唐宋明清世卿世禄 才能道徒 门阀地位 文化文章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士族政治 官僚政治血缘贵族 文吏儒生 世家弟子 士人学子含义:隋唐至清末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评价:破除垄断,扩大基础,提高素质,促进公平,诗歌繁荣,加强集权;局限(明清):束缚思想,培养奴才;农业 租庸调制:保证农时;减轻负担;保障税收;富国强兵曲辕犁、筒车、均田制;手工业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经济商业 柜坊、飞钱、邸店主要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原因;丝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对外贸易:广州重要的对外港口(市舶使)市坊制度:市坊分开,时间限制,严格管理(市令、市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文化与科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三教并行;科学技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