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章,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本章概要,企业的本质 企业的目标 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量决策 利润最大化企业对投入的需求 生产者剩余 非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行为,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3,企业的本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交换为研究对象,以价格为研究中心,而企业只是被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活动主体之一。 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看来,市场和企业,甚至价格,都只不过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不同组织形式而已。交易活动既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也可以在企业内进行。因而,企业也应该像市场一样被重视和研究。现代企业
2、理论的两大支柱是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4,企业的本质,企业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于企业的本质一文中首次提出的。科斯首倡了从交易成本角度来分析市场和企业的研究方向。 交易成本就是只与交换有关的成本,是交换过程中消耗的稀缺资源(它们既不创造产品,也不创造利润)。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个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以权威来协调,市场以价格来协调。市场上交换各方是平等的,决策是分散的,信息由价格传递;而在企业中,交换各方是上下级关系,决策是集中的,信息通过指令和汇报传递。 科斯认为,当人们感到市场上交易成本
3、最小时,人们就会在市场上完成其交易;当人们感到企业中交易成本最小时,人们就会在企业中进行交易。而现存的企业与市场并存,也是人们选择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结果。,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5,企业的本质,不同组织中的交易成本不同主要是各个组织内信息不完备的程度不同造成的。 在信息完备条件下,在企业中交易与在市场中交易没有什么不同。而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交易双方都企图从对方了解相关信息,监督对方的行为,约束和惩罚对方的违约行为。这些活动必然会消耗资源,从而导致交易成本。由于情况多变、人们的智力有限、信息不完全、合同(契约)的不完备。因此,交易成本无从避免。,Chapte
4、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6,企业的本质,市场和企业也都无法避免各自的局限性。市场的合同可能有漏洞,企业的决策也可能有失误。前者会导致机会主义,而后者也会产生不平等。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到底是采用市场交易合算,还是采用企业内交易合算的问题。,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7,企业的本质,威廉森认为,如果某种交易要求其中一方或者双方从事专门化投资,那么这种交易的交易成本在企业组织里比较小。一般说来,在市场上,越是与少量的或者唯一的生产者进行交易,其市场交易成本就会很高。这时,把市场交易变为企业内部交易,其交易成本就比较小。另外,当交易涉及到信息
5、的不对称时,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较高。 但是,企业内部的交易也并非没有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也会随着企业的扩大而越来越高(因为企业越大,监督和激励雇员的成本就越高)。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高到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时,企业就不会继续扩大了。这时,企业与市场是并存的,二者的范围也就大致相对确定下来。,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8,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目标一般是利润最大化。,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9,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目标只有利润最大化吗? 其他目标 产值最大化 预算最大化 平均收入最大化 红利最大化 短期利润最大化,Cha
6、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0,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量决策,确定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利润 ( ) = 总收入 总成本 总收入 (TR) = PQ 总成本 (TC) = CQ 因此:,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1,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量决策,0,成本,收入, 利润 (元每年),产出 (每年单位),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2,0,成本,收入, 利润 (美元每年),产出 (每年单位),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量决策,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3,边际收益 是指每增加一
7、单位产量时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成本 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成本的增加量。,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量决策,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4,可以说: 当MC = MR,利润最大,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量决策,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5,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量决策,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6,案例:亚马逊网上书店,为什么在电子商务发展普遍受挫时亚马逊的旗帜不倒?是什么成就了亚马逊今天的业绩? 亚马逊网上书店自1995年7月开业以来,经历了7年的发展历程。 亚马逊网上书店2002年底开始赢利。到2002
8、年底全球已有220个国家的4000万网民在亚马逊书店购买了商品,亚马逊为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总数已达到40多万种。,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7,案例:亚马逊网上书店,物流是亚马逊促销的手段 亚马逊推出了创新、大胆的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免费的送货服务,并且不断降低免费送货服务的门槛。 三次采取此种促销手段。前两次免费送货服务的门槛分别为99美元和49美元,2002年8月亚马逊又将免费送货的门槛降低一半,开始对购物总价超过25美元的顾客实行免费送货服务,以此来促进销售业务的增长。,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8,案例:亚马逊网上书店
9、,市场结构真的可能是完全竞争吗? 厂商考虑的仅仅只有成本和收益吗?,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19,案例:星巴克,1971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创始店开业。 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星巴克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它所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0,案例:星巴克,1987年3月,星巴克的主人鲍德温和波克决定卖掉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西雅图的店面及烘焙厂,霍华舒兹则决定买下星巴克,同自己创立于1985年的每日咖啡公司合并改造为“星巴克企业”。,Chapter 7:企业、企业的
10、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1,案例:星巴克,目前,星巴克已经在北美、欧洲和南太平洋等地开出了6000多家店 1998年3月,星巴克进入台湾,1999年1月进入北京,2000年5月进入上海,目前星巴克已成为了国内咖啡行业的第一品牌。 一般情况下,星巴克集团在海外采取的都是授权经营方式,持股比例较低。,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2,案例:星巴克,2003年7月,星巴克集团对外宣布:集团大幅提高其在台湾与上海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增至50%。 由此,星巴克集团的子公司“星巴克国际”和台湾的统一(星巴克)集团,将从授权关系转为事业合作伙伴。 成本
11、-收益-市场结构-企业治理,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3,利润最大化企业对投入的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投入生产要素时,也要遵循同样的原则。如: MRMPL w, 即边际劳动要素创造的产值与边际劳动要素所花费的成本相等。这里,MR为边际收益,MP 为边际产量,二者的乘积为边际产值。这也可以由求解利润最大化得出。如利润函数为:= TR(f (L,K)wLrK,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4,利润最大化企业对投入的需求,使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与资本的投入要满足以下一阶必要条件:,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
12、lide 25,利润最大化企业对投入的需求,上述条件也可以写为: MRMP = w MRMPr 由此可以得到:MP /w = MP /r,将该式倒过来,则: w/MP = r/ MP =MR。 这同样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6,生产者剩余,价格,产量,0,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7,短期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8,生产者剩余,价格,产量,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29,生产者剩余,例:已知某工
13、厂的成本函数为C=100+5Q+Q2,并假定市场价格固定为25。求该厂的生产者剩余。 解:MC=5+2QMC=MR5+2Q=25 得:Q=10PS=TR-VC=PQ-5Q-Q2=25*10-5*10-10*10=100,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30,非利润最大化企业产量决策,双轨制下,追求利润留成最大化:一方面企业仍得按计划完成一定的产量指标,一方面在完成计划指标的条件下,企业可以保留一部分的利润。如果计划的产量指标为 Q0 ,利润留成为s ,那么企业的产量决策问题可以写成有如下约束的最优问题: maxP(Q)(Q-Q0)+P0Q0 s. t. QQ0,Chapter 7: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Slide 31,非利润最大化企业产量决策,计划经济下,追求职工福利最大化的企业最优决策:假定生产过程中使用两种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为 f(K,L),假定产品的价格是 P,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分别为 r,w,则 : 人均收益为: Pf(K,L)-r k w L/L +w 人均红利为 : Pf(K,L)-r k -w L/L,第7章结束,企业、企业的目标及供求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