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538927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2009-08-03 13:08:40)转载标签: 计谋树杈性问题夏管树干教育分类: 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意义是由企业发展战略特征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具有一个本质特征和四个一般特征:一个本质特征是发展性,四个一般特征是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和计谋性。既然企业发展战略有五个特征,那么它的意义也就表现为五个方面。一、谋划企业发展的意义1、为了使企业发生较大变化什么是“企业发展”?我认为:企业发展是企业的前进性本质变化。首先是有变化,企业没有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发展” 。企业有变化也不一定是发展。变化有两种:一种

2、量变,另一种是质变。企业发展不是量变,而是质变。当然,也不能把企业的任何质变都称为“发展” 。质变也有两种:一种是前进性质变,另一种是后退性质变。只有前进性质变才能被称为“发展” ;后退性质变不是“发展” ,而是“蜕化” 。谋划企业发展就是为了使企业发生前进性本质变化。这是一种大变化。显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发生大变化。2、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关系就像部队建设与打仗的关系。世界上哪个国家的部队也不能天天研究怎么打仗,同时也要研究怎么发展。如果不发展,再好的战略战术也会落空。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关系还像拳击训练与比赛的关系。拳击教练也没有只重视上场比赛的,而是

3、非常重视平时的拳击训练,其中包括耐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训练,如果不通过训练提高综合素质,那么在比赛场上恐怕连一分钟都站不住。企业也不能只重视竞争而不重视发展。如果不很好地谋划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不很好地谋划企业综合素质提高问题,那么竞争战略再高明也很难保证竞争胜利,即便一时胜利了,很快也会败下阵来。应该强调指出:迄今为止,重视竞争战略、重视营销战略而忽视发展战略的企业仍然是很多的,这是一个重大缺陷。要知道光研究怎样竞争、怎样营销,无论如何是不能保持企业优胜地位的。要想使企业保持优胜地位,必须认真谋划企业发展。二、谋划企业整体发展的意义1、企业的整体性问题企业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局

4、部构成的整体。局部有局部性的管理培训因为长期发展问题与短期发展问题具有本质的区别。企业面临的长期发展问题很多,如发展方向问题、发展目标问题、发展步骤问题、品牌建设问题、信誉建设问题、文化建设问题、人才开发问题、创新问题、学习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企业就很难长寿。所有企业都面临一种基本选择:是希望长寿还是希望短命?如果希望长寿就要解决长寿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希望短命也就无所谓了。2、提前谋划未来对未来问题不但要提前想到,而且要提前动手解决,因为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一个过程,解决重大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了吃桃,三年前就要种桃树;为了吃梨,五年前就要种梨树。企业未来需要的技术应该提前开发

5、,未来需要的产品应该提前开发,未来需要的市场需要提前开发,未来需要的人才需要提前开发,未来需要的公共关系需要提前构建,未来需要的企业文化需要提前建设。有些企业只重视提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应该提前开发的东西是很多的,如果连提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都做不到,发展前途就更可想而知了。有些企业总发愁这个问题,发愁那个问题,却不知道许多愁事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当初该提前谋划的事情没有谋划。3、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到了夏季,农民不但要忙于夏收,也要忙于夏管和夏种。研究“三夏”很有意思,这里有个赢利结构问题。夏收是为了追求当前利益,夏管是为了追求早秋利益,而夏种是为了追求晚秋

6、利益。农民们都懂得恰如其分地把握这种赢利结构,没有只管夏收不管夏管、夏种的。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在这方面往往不如农民,重视当前利益轻视未来利益的企业领导到处可见。重视长期发展就要预测未来。预测未来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谁也想象不到未来的偶然事件,但总可以或多或少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领导人不关心企业未来,只知道“火烧眉毛顾眼前” ,就等于拿企业的寿命开玩笑。应当指出,不关心企业未来的领导人比比皆是,正因为这样,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就倒闭的企业简直太多了。四、谋划企业基本性问题的意义1、企业的基本性问题企业的问题管理培训好像一棵树:数叶长在树枝上,小枝长在大枝上;树枝长在树

7、杈上,小杈长在大杈上;树杈长在树干上,小干长在大干上。树叶成千上万,树枝成百上千,树杈成十上百,树干就不多了。树干虽然不多,但非常重要。树干如果歪了,树杈、树枝、树叶都跟着歪;树干如果折了,树杈、树枝、树叶都跟着死。树干问题是树的基本性问题,这种问题决定树的许多问题。当然,树种问题是树的最基本性问题。树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貌,树的使用价值与生命周期,树对冷、热、酸、碱等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无不与树种有关。你不能指望从枣核里长出银杏树,也不能使杨树苗长出红木来。许多人只重视对树的日常管理,管土、管肥、管水、管风、管暑、管寒、管灾、管病等等,然而,这一切管理只有在选准树种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每个企业都

8、存在类似于树干、树种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并解决好这类问题,只有解决好这类问题才不会有重大失误,才会实现跳跃式发展;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光忙于解决枝节性问题,再忙也忙不出多大名堂来,甚至非把企业忙黄了不可。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本性问题。例如,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之后,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这两层基本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下,全党、全国面临的问题多得很,要是不首先把基本问题解决好,怎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世间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党和国家重视基本问题,企业也要重视基本问题,要舍得为解决基本问题下功夫,千万不要重末轻本。2、增强对基本决

9、策的反思意识。企业领导人不要只注意把已经决策的事情办好,也要注意决策本身是否有毛病,尤其要注意战略决策是否有毛病。最近,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个新概念,叫“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执行包括战略在内的各种决策的能力。执行力固然重要,但如果被执行的那个决策本身就不正确,结果会怎样呢?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执行力,也要重视决策力,尤其要重视战略决策力。五、计谋的意义1、计谋的意义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计谋。那么计谋是什么呢?计谋不是生企业内训搬的先进理论,不是硬套的先进经验,不是堆砌的国家政策,也不是拼凑的主观臆断,而是富有成效的解决办法。高明的计谋应该是正确、实际、新颖、奇妙、简单

10、的解决办法。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就是要寻找企业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并相应提出正确、实际、新颖、奇妙、简单的解决办法。可以把“正确、实际、新颖、奇妙、简单”简称为“对、实、新、奇、简”五个字。只有具备“对、实、新、奇、简”等五字特征的解决办法才称得上高明的计谋,只有具备“对、实、新、奇、简”等五字特征的企业发展战略才是高明的企业发展战略。凡大事都要谋定而后动。企业发展是企业的大事,也要谋定而后动。不要不谋而动,也不要乱谋而动,而要谋好了再动。通过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既找到了企业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又相应提出了“对、实、新、奇、简”的解决办法,意义之大是可想而知的。2、

11、计谋靠智慧所有计谋都是智慧的产物,企业发展战略也是智慧的产物。智慧是什么?目前对智慧没有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智慧是对各种资源的灵活使用,是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对各种信息的灵活处理,是对各种变化的灵活反应。智慧不等于知识。智慧既包含知识又高于知识。许多军事家都有“空城计”知识,但不能说他们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先知为智。建立在智慧基础之上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富有价值的,它既能使企业转危为安、扭亏为赢,也能使企业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1999年的世界智力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 ,充分肯定了智慧的价值。我们从互联网上得知,迄今为止,有关机构已经组织了6次世界智力大会,这表明人们对

12、智慧越来越重视了。研究企业发展问题一定要尊重智慧、运用智慧、集中智慧、借用智慧。要重视以智兴企,以智强企。3、智慧有大小,战略有高低谋划企业发展如下棋。凡是下棋的人都有点招法,连臭棋老道都有点招法,但他们招法大不相同,不然的话全国冠军就不那么光荣了。每个企业领导也都有经营之道,都有发展战略,但水平大不相同。谋划企业发展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有些领导对本企管理培训业发展战略过于自信,不愿意吸收新的意见,更容不得不同意见,这是在与企业的前途开玩笑。应该知道: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得越对越好,越实越好,越新越好,越奇越好,越简越好。党中央号召我们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不是因为广大企业本来就没有发展战略,

13、而是希望广大企业把现有的发展战略研究得更加高明。有效率的政策是本土企业创新的关键(2009-08-02 16:07:17) 转载标签: 经济金融制度本土企业国营企业黄亚生中国教育分类: 企业战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权重日益上升,但另外还有一方面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那就是中国经济学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出现,从钱颖一、陈志武、王江到黄亚生、田国强,这一代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很大一部分在欧美的一流名校中获得了学术的开端,受到了名师的指导,有的甚至成为了这些一流名校中的学者。在中国经济日益复杂,日益技术化的今天,上至政府决策,下至企业经营,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决策无疑具

14、有很高的价值。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了“全球25位顶尖华人经济学家访谈系列“,将就公平经济机制、金融体系重塑和经济模式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包括黄亚生、钱颖一和王江等学者进行访谈,希望由此可以倾听他们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和见解。今天,我们将推出本栏目的第一期,针对内外资企业问题对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进行的访谈。近日,关于娃哈哈与法国达能的合资与合作,由于娃哈哈老总宗庆后对达能的“炮轰“而公开化,到底是民族企业的危亡时刻,还是普通的商业纠纷?在对外开放、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民粹主义并存的局面中,大众舆论已经参与其中。实际上,近年来,虽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数字仍然稳定在一个高位,但社会舆论对于外

15、资的角色和作用却发生着重新定位的争论。过去关于外资的提高就业论、输入资金论和技术外溢论等等都在进行重新的梳理,由此引发了对一系列个案的重大争议,例如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凯雷并购徐工的方案,从85%降到50%,目前又下降到了45%,不但丧失了绝对控股的希望,连对等股份也成为了泡影;而曾经对入主建行不感兴趣的花旗银行,在经过了与法国兴业银行的多轮竞购后,最终艰难的拿下了广东发展银行,但其突破单一外资股东入股中资银行不得超过20%比例限制的计划也成为了梦想。就在今年的两会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的议案最终获得了通过,外资超国民待遇的问题正在从讨论问题变为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自主创新正在日益成为社会的

16、共识和政府政策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不但是由于他任教于美国的一流高校,更是由于他多年以来,一直呼吁中国结束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为内资民营企业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黄教授本人身材瘦削,讲话的时候却是语快声亮,感情色彩颇为强烈。尽管曾经多次接受海内外媒体的采访,但经过对话,笔者还是发现舆论对黄亚生的论点存在一些误读,例如黄从来不主张限制外资,而是主张给予优秀的内资企业以支持。在某种意义上,黄亚生的论述延续了东亚奇迹中对日韩企业赶超战略的分析,而效率以及背后的机制,而非规模,再次成为了其中的核心论点。为此,本报最近专访了来华的黄亚生教授,并请他

17、对内外资以及两税合并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政策限制创新:在经过了多年的争论之后,今年两会终于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未来将是25%的税率,但在过去提出的时候,还曾经有数十家外资企业反对的情况,您觉得这次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黄亚生:我觉得过去的阻力并不在于外资企业方面,而在于一些政府部门的思维方式。本届政府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口号实际上代表了比较新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首先是强调自主创新。另外,我觉得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地方,实际上也是更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你真正研究外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就业,实际的效果是很小很小的。现在的政府更强调就业,觉得增加就业对现政府来讲是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在上世纪90

18、年代,就业的重要性明显不如现在,当时的国营企业改革,很多都是以失业作为代价的。还有就是在当时制定的衡量地方官员业绩的指标里,什么方面都有,规定得非常详细,有经济增长,有外资进入,也有一部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没有就业。如果现在更强调就业,就必须支持本国的企业,因为本国企业创造就业是最有效的,特别是民营企业,而倾向于就业是改变对内资和外资企业不同待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人认为,外资可以带来我们所需要的先进技术,您怎么看?黄亚生:有一种观点认为外资会带来技术,实际上效果不是很明显。你去看数据,像上海获得外资很多,浙江没有拿到很多外资,但是你要看这两个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我觉得上海的企业远远不如浙

19、江的企业。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标准可以来衡量两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差距,就是企业申请专利的数字,上海的专利申请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每年相当于浙江的3倍左右,现在还不如浙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上海获得了大规模的外资,实际上本土企业创新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你再看浙江,浙江并没有获得多少外资。:您比较的是上海的本土企业和在浙江的本土企业,不包括外资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吧?黄亚生:这不包括外国公司在中国获得的专利。现在的情况是,好像外资公司和内资公司每年获得的专利数字大概是50比50的比例。可能上海有很多的外资公司在那里申请了专利,但这个问题怎么去看呢?第一,所谓专利就是一种垄断,垄断权在外国人手

20、里,不在你本国人手里,所以从中国人自己获得利益的高度来讲,本国人创造的专利和外国人创造的专利是不同的。第二,如果一个地区有很多的外资企业创造专利,而本国的企业却不能创造专利,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您觉得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比如说同一地方,外国企业的专利很多,而本国企业的专利不多,能不能推测,实际上外资对内资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压?黄亚生:可能有一定的挤压,但是我觉得就上海而言,是金融和相关法规有问题。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体制和法律体制是非常公平的,是根据效益来分配它的经济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那么外国企业很可能会刺激本国企业的创新,也不会产生抵触的效应。现在为什么有抵触的效应呢?可能是因为

21、你本地有一个不合理的金融体制或者其他法规。所以我是从来不赞成限制外资的,因为我觉得外资进来以后会刺激本国企业去创新,刺激本地企业科技能力的发展。但如果我是一个外资公司来北京创业,然后刺激本国公司去改善技术,引进新的产品。但是本国企业引进新的产品,改善技术是需要资金的,要到外面去借款,如果这个地区的金融制度不合理,因为是民营企业,或者因为没有很多固定的资产,而拿不到资金,外资也无法起到刺激内资企业提高技术的能力。所以这里面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外资企业对本国企业是一种挤压效应,还是一种刺激效应。这方面有一个例子就是广东,广东进入的外资也非常多,但是广东的金融及相关法规,相对来

22、说还是有比较有效率的,所以进入广东的外资对本地的企业,特别是对本地的民营企业也是一种刺激效应,同样是专利的数据,上海本地企业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对广东的本地企业,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是有巨大优势的,但到了90年代就不行了。所以你看了上海跟浙江以及上海跟广东的例子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了。外资本身并不挤压本国企业,而是外资企业进来以后,如果有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它就会挤压本国企业。资源是倾向于国企还是民企?:实际上对于这样一个制度体系,即使没有外资也会照样存在相似的问题。黄亚生:没错,照样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金融和法律体制本身合理与否,跟进来多少外资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地区没有进来外资也是歧视本国企业的话

23、,那本国企业也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质量,提升自己的技术含量。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是在于本国的制度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如果你制度合理,没有外资你也可以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比如浙江的企业;如果有一个合理的金融制度,即使有了外资也照样可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比如广东的企业。我现在说的金融制度是广义上的,包括法律等等其他的一些制度。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现在讲要提倡本土企业的创新,提倡本土企业发展科技的实力,主要不在于外资多还是外资少的问题,而在于本身有没有一个有效率的环境。:效率的标准是什么?黄亚生:标准很简单。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全世界最有效率的就是民营企业,就是私营企业。在

24、任何国家民营企业都是最有效率的。在中国民营企业穷,是因为过去这么多年是压制他们的。过去我跟一些官员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讲发展科技实力,发展产品的更新,觉得民营企业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后来我就给他们举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日本的索尼,美国的微软、戴尔和 IBM,它们都是民营企业。推动技术进步的,推动经济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民营企业。所以在中国衡量一个制度合理不合理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就是你的资源是倾向于民营企业,还是倾向于国有的企业。中国的一些制度这么多年一直扶持没有效率的国营企业,比如这个问题在上海曾是非常严重的,在这么一个制度环境下,民营企业当然没有能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更新。比如说银行

25、的贷款是依赖于抵押,还是依赖未来的现金流,一个好的银行制度都是看重未来的现金流,而不是看重企业此时此刻拥有的固定资产。而中国现在的银行制度基本上是一种抵押贷款的运作形式。而抵押贷款表面上公平,任何企业如果想到银行来贷款都需要抵押,但是实际上是扶持了国营企业,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资产分配大部分还是掌握在国营企业手里。当然它最有能力把它的资产作为抵押品来进行贷款,私营企业因为刚刚发展必然没有那么多的资产,所以抵押贷款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我想您更进一步的意思是政策应该有利于有效率的治理结构合理的民营企业,对吗?黄亚生:对。公平商业环境最重要:那国内争论多年的外资企业技术外溢论实际上的关键在于国内是否

26、有一个公平有效的环境?黄亚生:对。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这么去思考: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技术外溢,在什么条件下不容易发生。所有关于外资和内资的讨论,都不能离开中国本身的金融制度和经济制度来讨论。外资是否有技术外溢效应的问题,经济学是有研究证明的,当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比较合理,比较有效率的时候,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就比较大,当一个国家没有合理的金融制度的时候,外资所起的外溢效果就比较小,甚至没有。这是第一点。第二,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外国直接投资,好像给人一种印象,只有外国直接投资,才能带来技术外溢的效果,或者才能带来技术转移,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为什么呢?你看世界上到现在为止,最能够成功的

27、从国外吸收技术的国家是哪些?韩国和日本。它们都不是靠外国直接投资获得技术的,而是靠合同方式来获得的。合同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到外面去买技术。比如说一个中国的企业想从一个外国企业那里获得技术,那么有两种途径。一个就是中国传统认为的办法,也就是说你到我这儿来搞合资,你50%,我50%,然后你交给我这个,交给我那个等等,这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有一种途径,我是一个国内的企业,你有一个技术,我和你商议能不能租用你这个技术,租用多少年,然后付租金,这是一个办法。还有就是我用高薪把你关键的技术人员给你抢过来,这是第二个办法。第三个办法是我把你收购过来,这都是出口资金获得技术,而不是进口资金获得技术,现在为

28、止最成功的方式都是后面的那几种。韩国企业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开始搞半导体,那时候韩国不是让英特尔公司、德州仪器来搞合资,它们到美国去把那些非常小的、搞半导体实验的公司给买下来,把其中的技术吸收进来,把对方的技术人员雇佣过来,是用这种办法来吸收技术的。直到现在,这还是更划算,而且更成功的一条路子。再来看日本企业,日本的汽车工业分两种。一种是早期通过外资来获得技术的,一种是通过合同方式获得技术的。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日本汽车公司都是通过合同方式获得技术的,比如说丰田公司。日本尼桑公司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就搞合资,丰田不搞,丰田当时认为自己一定要把这些技术学会,宁可花高薪去请外国的老师教会自己这些

29、技术,也不跟外国公司去合资。如今,在包括业绩在内的各个方面丰田绝对比尼桑优越得多。我们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认为只有合资才能获得技术,这种看法没有任何道理。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合同方式去获得技术的话,这对你本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是的,似乎这些后发的自主创新企业,往往都是在很出色的民族企业家的带领下艰难成长起来的,国营企业可以做到这一点吗?黄亚生:说来说去最后又说到企业所有制的问题了。我们过去说学习韩国的模式,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没有去学他韩国这些成功的企业全是民营企业、家族式的企业。这些人当时瞄准了日本,希望赶超日本。他们那种精神在国营企业是很难看到的。像

30、现代汽车在它刚刚开始搞汽车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人去全世界十几个企业买技术,然后到英国、到意大利用高薪去聘请退休的工程师来给他们搞科研。国营企业会这样做吗?所以怎么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在我看来,恰恰是很多的浙江民营企业,有韩国企业的那种精神。我了解到很多的民营企业都是到国营企业去挖人,挖技术人员,甚至是厂长。但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运营环境是很艰难的。它这么做的效果是有限的,它可能顶多雇一个重庆国营企业的技术人员,但是根本不可能到美国去雇人,不可能到德国去雇人,它哪儿有这个贷款?外汇额度都拿不到。所以说到最后还是本国经济制度的问题,所以我对两税合一的态度,

31、一方面感到高兴。但是第二方面我还是提出,如果不更积极支持民营经济的话,即使是两税合一,也达不到在韩国和其他周边国家我所看到的那种效果。:过去我们经常提外商直接投资的数字,现在说要提高引入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您怎么看待这个新的说法?黄亚生:我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如果我对中国过去的外资有所肯定的话,恰恰是因为过去中国的外资有很多是低技术的外资。我为什么这么讲?这些低技术外资的资金给了民营企业,实际上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中国很多生产低技术产品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它们是无法获得资金的,所以这些香港来的、台湾来的生产低技术产品的资本,恰恰是给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金渠道。如果我们现在片

32、面的强调,只吸引西方的跨国公司,只吸引欧美的高技术公司,而同时又不去改变自己的金融制度,很可能受害者之一就是中国那些从事服装业和鞋袜业的民营企业,所以我是不太赞成的。这个口号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去执行,是不是又会去搞一种行政上的审批,然后审批外资技术含量,如果那么做的话我是非常不赞成的。但是如果提出这个口号是说,两税合一以后,改善我们自己的金融环境,改善我们的经营制度,最后外资的质量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那我是同意这种说法的。如果中国改善了自己的经营制度,又改善了税收的不合理性,那么自然而然外资就会变成高技术的外资。比如印度的外资,从进入的量上是远远不如进入中国的那么大的,但是印度外资技术含量肯定

33、是比中国高。为什么呢?因为印度的民营企业不需要通过外资来获得资金,本国银行也可以给它获得资金,所以它对低技术外资没有这种需求,如果没有需求,等于价格是零,价格是零的话那些外资就自然而然不会进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么去看才对。战略决策典型思路比较(2009-07-31 11:55:49) 转载标签: 战略决策平板彩电背投思路教育分类: 企业战略决策战略决策思路指企业在战略决策时的出发点,其与战略分析十分密切,战略决策思路类型很多,选出重要的几种对其简要分析如下。1、资源导向型企业资源类型多种多样,资源导向型决策思路即先看企业拥有什么资源,再分析资源可投入行业的机会,由此进行决策。如企业拥

34、有大量闲置土地,其往往会寻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房地产机会好,会选择进入房地产行业。企业拥有客户资源,往往会为客户提供其他类型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更多赚钱机会。资源导向型决策思路,优点是善于利用企业资源,但缺点是企业容易臃肿肥胖,会因资源过于分散而使主业不清晰不强大,使企业在各个战线上竞争不利,甚至导致企业过早死亡。资源导向型决策需要真正认清企业的资源,否则若过高估计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所做决策往往出现自己难以控制的局面。当前人们对 TCL 国际化战略的关注度很高,国际化出师不利往往有多方面原因,对自身国际化运作能力过高估计而准备不充分是 TCL 当前被动的重要原因。2、机会导向型机会导向型决

35、策思路即先看外部机会,再组织资源抓住机会,其成功的基础依赖于对机会的准确判断。网络经济开始之初,网络风险投资十分火热,其成为机会至上型决策最流行的行业,在众多失败者中诞生了少数成功精英,机会导向型思路让一批平凡人变得不平凡。机会导向型的弊端常是缺乏资源情况下决策,有时往往能输起第一次,却输不起第二次。机会导向型有的企业是什么机会都想抓,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得不牢或甚至没抓住。有时对机会看不准又怕错失,结果企业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强势主业,各竞争领域均为配角。看来机会至上型要把握好度,不能无视机会,也不能什么行业都浅尝辙止。3、攀比跟风型攀比跟风型决策思路在中国企业中大量存在,当前在国有企业和民

36、营企业中都大量存在。同行其他企业搞起多元化上了什么产品赚了钱,自己不根据新时期情况做认真分析,就投机式跟风进入,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前几年家电企业掀起的造车运动,一些民营企业的炼钢冲动,结果许多企业为此项决策付出惨痛代价。一些企业经营行为过去受外界或同行的影响,如别的企业都搞起国际化、搞起多元化,自己不跟流行趋势就怕被视为落伍,结果不根据自身实际也选择了国际化、多元化。结果别人能做成的事自己并没能力做成功,弄得企业陷入国际化或多元化的被动。攀比跟风型失败的关键还是自己不善于分析把握机会。如果能真正洞察到机会,比别人慢半拍也是种大智慧,别的企业可能是烈士,自己企业成为英雄。如对一些新兴技术机会的

37、分析把握上,如 VCD 的万燕被称为先驱,而其他跟进者成为后起之秀。4、被逼无奈型被逼无奈型往往由多种原因造成。有些企业不关心外部变化,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结果当行业衰败时企业才被逼想出路。有时被逼无奈是企业受种种情况限制难以做出壮士断腕的决策,比如退出成本过高等,企业只好选择熬下去等转机。有时对外部机会谁都说不清,企业只好押宝随命了,没押对只好无奈转型紧追了。如四五年前开始的彩电行业传统显像管彩电出路问题,平板彩电是趋势,但究竟要多久才是主角,企业一时都难以说清。著名彩电企业长虹认为此过渡期要用约十年左右时间,结果在资源分配上重背投而轻平板,结果平板电视三年后就快速成长,背投产品一时辉

38、煌却迅速衰落,企业被迫调整方向将资源重点转向平板彩电。与之对比,海信较早认定了平板电视的前景,虽曾尝试背投又因某原因较早放弃背投,投全力于平板彩电,结果平板行业机会如期而至,海信成为彩电升级中的大赢家。战略决策四种典型思路中,资源导向型和机会导向型均各有利弊,企业要结合自身灵活应用。攀比跟风型与被逼无奈型均是企业应予以反思改进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战略分析(2009-07-30 13:45:30)转载标签: 互联网erp电子商务金融晰王汝林中国教育分类: 企业战略分析危机中寻找机遇电子商务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 1997 年开始。真正逾越大公司的应用范围而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保守的产业经济模

39、式正在动摇、重组和消失,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 网络经济正在崛起,从而带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处在金融危机的情势下,究竟该不该积极采用电子商务来抵制 “ 寒流 ” 企业似乎心有戚戚焉。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日前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此背景下,国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运用其开放性和全球性特点,协助企业走出困境。更加彰显了电子商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经营能力以及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尤其是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使很多制造型企业更多的感受到国际订单减少, 十一五 ” 规划电子商务专项的专家王汝林教授也同样认为电子商务对处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是有帮助的金融危机的情势下。国际客户资

40、源减少,这时我建议制造企业应该立即转向国内电子商务应用。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已经感受到应用电子商务对战胜金融危机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在立即转向 上马电子商务 或者抓紧搭建电子商务网站。现在就有一些企业还在大举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改造, e-work 特约专家金国华也认为电子商务对于危机中的企业可以起到化 “ 危 ” 为 “ 机 ” 作用 “ 据我所知。目的就是提升业务的电子商务运作比率,降低本钱,提升内部运营效率。E 化的丝绸之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 固然。生产制造是企业之根本,但是背靠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就算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 企业如何胜利地把自己的产品吆喝进来是关乎企业生存和

41、发展的关键。尤其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地域差别较大,想要顺利地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具有一定的难度。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中国制造商想要入口产品去中东市场该如何做呢 ? 走 “ 丝绸之路 ” 还是另辟蹊径 ?从调研的结果来分析, 王汝林教授曾在相当多的乡村进行过调研。电子商务对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制造企业企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指出:由于前段时间我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完全没有放在电子商务和制造企业市场资源的开发上,而是一直把信息化重点放在甩图纸、上马 ERP 应用 CRM 这样一些以管理为重点的应用上,因此,相当多的制造企业只有形象的电子商务网站而没有实质性的电子商务应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制造企业直接

42、把这块大 “ 蛋糕 ” 拱手相送。深圳同洲电子的 CIO 张团富引用了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来概括: 21 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得而知。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方方面面,如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和销售管理等方面。所以综合分析,企业要想转 “ 危 ” 为 “ 机 ” 可以依赖电子商务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更容易开辟国内、国际市场。王汝林教授在这里举了一个在调查中的实例:一个名为 柠檬绿茶 网商通过阿里巴巴平台的信息资源一年做成电子商务的成交笔数为 31 7000 笔, 其一。这个数字生动地说明一句话:莫愁产品无销路,网上自有大市场,所以这对

43、相当多的国内制造业国内订单的减少是一个巨大的补充和有力的支持。同样胜利的案例还有李宁和联想。所以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排除地域的差别,简化营销流程,提高营销效率从而达到解决跨省、跨国订单的问题。降低企业本钱, 其二。提高管理效率。激进业务模式下,生产企业往往采用自上而下控制的等级组织结构,来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专业分工、顺序传送、等级森严。但是电子商务环境下,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多的流露出信息传递失真、缺乏创新、市场适应能力低,数据冗余造成企业利息增大等缺点。那么如何解决呢 ? 张团富认为:根据企业实际,分布实施。降低电子商务平台的本钱。通过电子商务结束 推销员

44、满天飞 推销员遍地跑 等一贯运营做法,最终导致企业业务过程的规范化再造,提高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明更多商机,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盈利。有些企业接近破产, 金国华则认为要想达到精益销售必需先做好电子商务:这次经济危机。而另外一些企业则蒸蒸日上。反观这些企业的不同点,差异在于今天这个市场已经经过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利润已经挤压到最低。降低费用和控制风险,从而坚持足够的利润空间,这是目前企业生存之本。而这依赖于内部管理的精细化,而管理的精细化非电子商务莫属。构建企业新的战略目标, 其三。加强企业竞争力。王汝林教授详尽地诠释了这一点:制造业面临着新的结构型调整,而调整以后还要面临着技术的升级

45、和产品的转型,这样原有构建的资料供应链和销售价值链都会发生变化,再加上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就要求制造业重新构建新的产业价值链。这种新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新要求必需很好地开展电子商务,而且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进入网上市场,导致现在网上的竞争能力、网上的推销能力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力。目前作为制造业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削弱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鉴于以上这种情况开展电子商务后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重新构建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优化企业形象, 最后。提升品牌知名度。金算盘的企业在线事业部,副总经理周颖表示:企业的品牌相当于企业的第二张名片。目前中国的线网民数量接近 3 亿,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就可以极

46、快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把愿景照进现实B2B B2C 被业界渲染得沸沸扬扬, 依托于金融危机后。企业开始对这个新的业务模式发生神往,迫使得许多企业一股儿脑的走上 E 化模式,上设备、套模式,但目标战略不清,问题分析不透,因此付出繁重的代价。愿景是美好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当几个月后,最初的激情消退,现实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所以最终愿景是否能照进现实不能仅凭热情,企业的愿景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考虑全面并且高瞻远瞩。所以不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并不是盲从而是如人饮水, 契合。电子商务涉及业务转型。冷暖自知。所以契合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首要条件。目前企业级电子商务应用主要有三

47、种形式: 1 自己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2 借助第三方平台搭建。 3 借助现有的营销软件开展网络营销。企业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要依据企业的现状:企业原有的只是 ERP 应用上的数据, 如果企业自身的条件和资源都还未准备充分。电子商务上的数据还是空白,这时候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第三方平台来搭建。王汝林教授也认为:企业的条件和资源都还未准备充分,企业原有的只是 ERP 应用上的数据,电子商务上的数据还是空白,所以盲目建立电子商务网站肯定会导致企业最后花钱很多、架构很大、内容很少,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待到条件幼稚后,制造企业就可以胸有成竹的建立自己的网站。完全可以先利用现有的营销软件开展网络营

48、销, 如果企业并不急于构建电子商务。等待时机幼稚后再实施电子商务。也就是所谓的全程电子商务。 ERP 和电子商务可以认为是信息技术同一层次不同正面的应用。 ERP 主要作用于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则以与外部交互为主。作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中心,集成。集成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高形式。 ERP 重点改进企业内部流程效率。电子商务偏重于企业外部流程的有效性及市场销售。 ERP 系统支持商业战略。电子商务则是开启新战略机会的大门,则 ERP 与电子商务联系密切。现在希望建成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开展电子商务的运营, 王汝林教授认为:现在问题在于很多的制造企业拥有很好的信息化基础。就需要把电子商务同原来的 ERP CR

49、M 系统更好地集成,从这点上要贯彻一个资源整合的原则。从技术上,要通过中间件或者移动电子商务的作用实现电子商务或 ERP 资源整合。正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延伸到企业外部的管理。保守的电子商务通常只是对企业外部信息的采集, 金蝶友商网另外表示 “ ERP 企业管理工具。甚至还没有上升到管理这个层面,所以在 ERP 环境下,用企业管理的思想去统一企业对外部商务活动的掌控,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工具,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而这一点往往是企业最容易忽略的没有合格的人才是难以发挥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应有的优势。因此, 人力。企业想要胜利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需要的就是人。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善待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 同时,企业也要重视现有员工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重视人才开发,不时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以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如果缺乏复合型人才。企业便无法有效实施电子商务与 ERP 融合。因为这与以前以管理软件应用为主的运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 王汝林教授认为:制造型企业转型后应该对原有信息化人才进行相关的电子商务知识的培训。所以信息化人才面临着重新学习的任务。针对此种情况,企业要想做好协同商务首先要把电子商务运营做娴熟。所以企业必需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或者引进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这才是胜利运营电子商务的必要保证。才干防止削足适履和好高骛远的现象。 这三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