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私营企业主阶层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 | 时间: 2002-02-05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已经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那么这个阶层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究竟如何呢?它是过去的资产阶级的复活呢,还是一个新生的社会阶层?这些都是伴随着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而出现的大问题,是中国普遍关心而又普遍担心的大问题。我们将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数据,对这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我们的初步看法。 (一)从社会流动与资本积累来看,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是过去的民族资本家历史上总有一些惊人地相似的现象
2、。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看似相同的现象往往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结果。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与过去的民族资本家都是从原有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生阶层,然而,由于在历史前提、流 动途径、 资本积累等方面的不同,这两个阶层各有自己独特而不同的性质。所以,正如列宁强调指出的那样,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在这里,我们将首先分析一下,私营企业主阶层成员的社会来源,即他们原来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私营企业主。(表 5、表 6)的数据表明,中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员,都是从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
3、员等原有社会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与各母体阶层成员相比较,他们明显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尤其具有一些独特的素质。比如,他们大多从事过非农产业,参加的社会活动较多,经历丰富,阅世较深,交际广泛,信息灵通,敢于冒险,善于经营管理,容易受到市场机制的冲动。为了施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的经营能力与初始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当他们看准某种产品或服务具有市场开发潜力时,他们就有可能创办自己的企业。创办了企业之后,只要能够正常经营,他们的社会身份就会因为拥有越来越多的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而从一般劳动者转变为私营企业主。据第四次全国抽样调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员大都年富力强,平均年龄 43 岁。这就是说,他们大
4、多数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 ”的人,即便他们的家庭出身是工商业者,他们自己也已经与历史上的民族资本家没有任何的继承与渊源关系。那么,私营企业主们最初创办企业时的初始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调查显示,他们创办企业的初始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或家庭的劳动、经营所得的积累。诚然, 这种积累最初是非常有限的,一般还不足以投资兴办企业。所以,他们当中有的人就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社会集资等途径筹措资金;有的人则通过承包、租赁公有企业,进行雇工经营,来积累资金;已经在城乡改革开放过程中成为个体工商户的人,一有积蓄,便扩大其经营规模,通过长途贩运, “投机倒把”,突破区域范围,赚取各种差价,由此积累起创办企
5、业的资金;而一些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最初投身于加工制作某种适销对路的特殊产品,经过营销运作,迅速占领市场,从而获得足以创办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资金。显而易见,所有这些筹措和积累资金的方式,都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社会主义中国,新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也不可能再经历一次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当然,也有一些人走私贩私,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换,违法掠取社会财富,等等,由此完成自己的初始资金积累过程。“所谓原始积累”,是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24 章的标题,该章第 1 节就是要揭露“ 原始积累的秘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原始 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就是指通过暴力手段,迫使直接生产者(主要是农民
6、)与生产资料(土地)相分离的过程。一方面,这个过程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货币财富),并被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大量被剥夺了生存资料、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抛向劳动力市场,成为自由得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以前的历史阶段,所以被称为“原始积累”。这种“原始积累”的历史,是超经济剥夺的历史, “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 类编年史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这种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的,即这种过程是由外国资本的入侵所引起的。外国资本的入侵, “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
7、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 ”具体地说,首先,进出口贸易额的激增,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也迫使中国社会也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次,它们在客观上对稍后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起了带头、示范、开风气之先和准备技术力量的作用。第三,外国资本带来了买办制度,造就了买办阶级。买办是外国资本侵略中国的耳目和工具,并从外国资本家的剥削收入中分润一部分余沥。买办又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不纳税人,他们凭借其特权地位,保证了收入可以高额积累。据估算,到 19 世纪末,各通商口岸的买办人数合计至少有
8、1 万人。 从 1840 年到 1894 年间,买办的各种职业所得估计可达 5000 万两,就是说,买办们 50 年中获得的总收入,相当于清政府近 10 年的国库收入。这批聚集在买办手里的资金,成为当时社会条件下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社会流动过程和资金积累过程这两个方面,中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与过去的民族资本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此而言,简单地把前者类比或等同于后者,是没有什么根据的。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就像今天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作用一样,过去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经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政治上,在中国共产党 诞生以前的半个世纪里
9、,他们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领导阶级;在经济上,他们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在促进封建地主经济解体、推动中国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是一支新兴的生力军。(二)从财产的支配和使用看,剥削收入不是私营企业主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我们知道,私营企业主在对社会劳动协作的必要管理中产生的劳动职能,从客观上看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且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同时,他 们从财产所有权获利的必要管理中产生的剥削职能,客观上又会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分析到此为止,便仍然没有说明问题的实质。我们还要看看他们是怎么支配和使用这些财产的,以及怎样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0、。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弄清楚,他们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究竟是剥削收入还是劳动所得。这是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性质与社会作用的关键和实质。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他指出:“剩余价 值一部分由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或积累起来。 ”在“收入”两个字下面,马克思专门做了一个脚注,强调指出:“收入一词有双重用法:第一是指剩余价值,即从资本周期地产生的果实;第二是指这一果实中被资本家周期地消费掉或加入他的消费基金的部分。 ”根据上述方法,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中国的私营企业主对这些“果实”的支配和使用情况。首先,这一“果实”中被私营企业主“周期地消 费掉或加入他的消费基
11、金的部分”究竟有多大?根据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 的数据分析结果,1996 年,被调查企业的净利润户均 406762 元,其中企业主平均年收入 92335 元,占 22.7%,也就是 说,被调查企业的净利润中被企业主家庭“周期地消费掉或加入他的消费基金的部分”。91.7%的被调查者已婚,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家庭规模为 4.6 人,家庭年收入平均为 110470 元,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平均34051 元,占家庭平均收入的 30.8%。表 7 揭示了被调查者的家庭消费情况。可见,就被调查的私营企业来说,8.4%的企业净利润被企业主作为生活资料周期地消费掉了,另有 14.3%的企业净利润(5828
12、4 元)加入了企 业主家庭的消费基金。调查数据还显示,82.5%的被调查者家庭已建有私房或购买了商品住宅,其余 17.5%的被调查者家庭仍在租住公房或他人私宅。45.6%的被调查者平均拥有 10257 元的有价证券和储蓄存款。一般来说,私营企业主的消费基金数额不会很大,他们一有余钱,往往就会尽可能地投入到再生产中去,因为只有进入流通,资金才能更快地增值。研究还表明,私营企业规模越大,科技含量越高,企业内的利润率越高,剩余的净利润就越多,而被企业主“周期地消费掉或加入他的消费基金的部分”所占比例则越小。目前,中国私 营企业主的年收入还不是很高,从总体上看,与受聘于外资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白领”
13、的薪水差不多。因此,可以肯定,私营企业主及其家庭作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不是剥削收入,而是他们的劳动所得。(三)从管理劳动和社会贡献看,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日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他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他还强调指出:“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 ” 就是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社会财富中来自企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的直接劳动部分,
14、将降低到微不足道的程度,成为从属要素,相反地却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邓小平同志根据这一思想,把握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深刻论断。实践表明,一家企业实力的强弱,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劳动者和劳动时间的增加,而主要取决于同等的或较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日益增加的社会财富。科学技术越发展,直接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便相对越小。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直接劳动既不是“第一” 要素,更不是“惟一”要素,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这是我们研究私营企业主管理劳动的基本前提。同时,经营管理劳动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
15、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也是中国社会中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如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社会劳动者更是过多。但是,社会劳动者由于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而分化成了经营者、管理者、 “白领 ”(专业技术人员)和“蓝领”(体力劳动者)。中国的社会劳动者过多,主要是指综合素质不高的“蓝领”劳动者过多,而“白领”则显得不足,经营者、管理者更是稀缺,正所 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像一个优秀的乐队指挥一样,可以运用灵巧的指挥棒,指挥众多的劳动者演奏出美妙的协奏曲,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与公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类似。不过,私 营企业产权清晰,利益直接,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紧密
16、结合,权力高度集中统一,私营企业主可谓大权独揽。严格的科层制管理,高中层管理人员少而精,一人多岗,兼职兼薪,责任清楚,奖惩分明,基本上克服了“ 瞎指挥”、 “大呼隆”、 “大锅饭”等公有制企业的通病。不过,私营企业管理成本低,工作效率高,风险与责任也更大。因此,与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相比较,私营企业主在经营管理中投入的劳动更多,质量更高。具体地说,其突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决策。决定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直接关系到私营企业的成败兴衰。因此,每一个企业主都会自觉地全身心投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获得必要的信息,并且通过市场竞争来随时修正自己的决策,尽最大努力避
17、免或减少失误,并且往往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他们已经对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过大量投入,而且还要继续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充实或更新自己的知识,他们的工作时间比较长,具有很大的弹性和模糊性。2.资本运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广泛的运用,企业主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有切身的体会。他们采取多种形式运用科学技术,如企业主本人钻研某种适用技术,送子弟去大专院校甚至国外学习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高薪聘请科技人员,买断某项专利,技术入股等。近些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投入巨资设立研究开发部,不断推出新产品。一个中小学文化的老板,如何使众多的博士、工程师受聘,而且使他们安根,安心, 发挥创
18、造性和积极性,施展才能,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这里的学问可就高深了。3.市场营销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不仅体现在生产产品、创造价值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实现产品从而实现价值方面。因为,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取决于他们的私人劳动产品销售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即能否将产品销售出去,换回货币,完成从产品到货币转化的“惊险的跳跃”。问题是,这个转化是个自发的社会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偶然机遇和任意性的影响,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因此,私营企业未投产之前,都要对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而投产之后,即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销定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产成品的库存、积压,提高资金周转率。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贡献,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安排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据管理劳动和社会贡献,我们可以把私营企业主界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关于“ 劳动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但是,由于他 们拥有较多的私人财产,雇用劳动,既有别于一般的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也不同于历史上的资产阶级。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创新劳动所规定的,创新劳动在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区别于拥有财产较少,而又没有雇用劳动的一般劳动者,我们称私营企业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