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 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暑期社会实践活 动动 关爱农民工子女教育调研报告二一年七月前言: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村流动、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阳全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总数高达 27 万多名。而作为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县的滑县,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总数已经超过 30 万人,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 9.07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达到 74790 人,占同龄儿童的 40%以上。诸多数量的留守儿童存在,不仅影响了儿童自身的成长,还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本次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关爱农民工子女
2、”暑期调研,我们选择了安阳市滑县。一、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滑县周边地区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二、 结果分析(具体调查结果见附页)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1
3、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一些流动儿童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且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多数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家庭归属感,但同时,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守
4、儿童对家庭生活的心理认知方面,一般都处于“到过年时候我爸爸妈妈都会回来送我很多我想要的东西”的自我满足感中,一般只会在“快到过年的时候很想爸爸妈妈”,主要原因是平时爷爷奶奶等长辈或亲戚都非常疼爱、照顾他们。在社会交往的心理认知方面,两种大多数农民工未成年子女都认为自己比较合群,朋友较多,但相互信任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现代诚信危机已经延伸触及到了未成年群体。在对学校活动的心理认知方面,两种农民工子女普遍认为自己的同学关系较好,但见到老师普遍感到紧张;两种农民工子女都记得“自己所学的东西”,但对画画、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评价相对较低,在游戏与体育中“只看不参加”,说明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识记能力,但
5、由于生活环境和经济等原因,他们的兴趣爱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自我心理认知方面,多数流动儿童感觉“父母对他很严格”,而留守儿童则感觉很自由,这说明了两种不同的农民工子女受到父母的管束力有天壤之别。调查发现,对于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也就是问题就接踵而来的时候。“过年妈妈总是不给我买新衣服,同学笑我家穷,我很难受。”一个农民工女孩李琼说。“他们笑我不会玩游戏,不买零食,我真恨他们”,“我普通话不标准,同学们总笑我,我都不敢说话了。”我们在一个孩子的书上发现了这样的两句话。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也可以留下道道阴影。是谁在歧视农民工?是谁
6、向孩子示范着这种歧视?!这种歧视正在伤害着无辜的一代人,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之间本应有的正常交流和纯洁友谊。在不少地方、不少时候,鸿沟替代了交流,隔膜阻挡了友情。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成长在边缘状态,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的权利,而当孩子们在自卑和怨恨中蹉跎掉求学岁月,这将不仅是他们命运中抹不去的遗憾,甚至是悲剧,也肯定是全民教育的一个失败。 2安全无法保障。对于流动儿童来讲,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
7、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寄居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中,其年龄在5 至 10 岁最多。其最需要帮助的问题有,白天很少有人看管、成绩跟不上、上学害怕老师等。3教学内容相异。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基础较差,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
8、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很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有
9、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家长,在心态上更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足够准备。农民工子女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以获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5社会现状的制约。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上学费用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最大困难,占 53.6,没有城市户口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拦路虎,占22.3,心理压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占 25.1。 (1)上学费用高入学的第一道坎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将近 2000 万流动儿童。虽然国家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和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50%的
10、人月收入在 800 元以下,维持温饱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在我们深入的走访调查中,85.6的人表示在城市中就学有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就是“借读费用太高”。调查显示,64.3的农民工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的最高学历是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而按目前的经济情况,能供孩子获得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农民工仅 15,有 45的人只能供孩子读到小学毕业。现实打破了农民工的梦,更加深了他们的悲哀与失望,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在公办学校的高收费门槛和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教育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承诺并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近乎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
11、“漂泊”状态。 (2)城市户口求学路上的又一拦路虎 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有些城市公办中小学仍不愿意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尽管各地都放宽了城市入户的政策,但对于普通农民工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调查发现,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他们总在不停的变换工作,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流向哪里,而工作的流动性使得农民工子女上学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在来省城打工的农民工中辗转 3 个城市以上的占 49.6%,到过 2-3 个城市的占 37.1%,只到过 1-2 个城市的仅有 26.6%。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流动太频繁,他们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迁随时搬家,这样,公立学校就会频繁地办理进退学手续,势必
12、影响正常教学,因此不愿接受农民工子女进校。而频繁的转学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偏低。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学习较其他孩子更优秀且品行更为良好的”占 17.1%,“成绩相仿,品行更为良好”的占 33.3%,“成绩较差但品行更为良好”的占 22.2%,“成绩更优秀但品行较差”的占 13.1%,“成绩相仿,品行较差”的占 6.1%,“成绩较差且品行也较差”的占 8.1%。他们与其他孩子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三、建议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提前品味人生的艰辛,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之路愈加艰辛。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一起茁壮成
13、长。 (1)社会要提高对农民工的认识。农民工有权得到与自己劳动付出相符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不要只承认农民工的劳动,却忽视甚至去破坏他们应有的权益,让农民工及其子女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度里。 (2)政府要放宽政策,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根据农民工分布情况,合理划分教学单位,在每个单位内根据适龄入学儿童的人数,调查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在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轻农民工的负担。 (3)关心农民工子女,多与农民工子女沟通。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其实是很“懂
14、事”的,他们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同时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曾经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我们相信,城市流动花朵的绽放,也会使春意格外盎然。四、小结和展望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和关心,就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户口等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仍旧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致,需要长期应对。但是,社会各界智囊出谋划策、政府出台给予支持和帮助,加大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经费,共青团加大宣传力度并投入行动,农民工子女所面临
15、的问题可以有所缓解。可喜的是,就在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前不久,安阳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现场会在滑县隆重召开,安阳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崔振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春林,市妇联主席李志弘等市县妇女儿童工作负责人及各县区代表共计 120 余人参加。体现了各级组织,对于农民工子女的高度重视,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附:部分调查结果统计(按百分比计算)1、您是否接触过农民工子女?( )A、有 B、没有(跳过 1a)020406080100A B1a、您接触的农民工子女在怎样的年龄层次?( )(可多选)A、小学以下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大学及以下 010203040
16、A B C D E2、当提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您的第一印象是( )A、比起同龄人,由于经济、父母工作等关系,受到的教育较差B、和同龄人没有区别C、由于受到社会重视,比同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D、不知道01020304050A B C D3、您认为农民工子女和其他孩子相比,大部分( )A、成绩更优秀且品行更为良好 B、成绩相仿,品行更为良好C、成绩较差但品行更为良好 D、成绩更优秀但品行较差E、成绩相仿,品行较差 F、成绩较差且品行也较差G、说不清05101520253035A B C D E F G4、您认为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情况与家庭教育( )A、非常有关 B、有关 C、一般 D、无关 E
17、、完全无关01020304050A B C D E5、您认为农民工子女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与其他孩子相比( )A、更多 B、一样 C、较少 01020304050A B C6、您所知和认为的农民工教育子女的方法有( )(可多选)A、批评式 B、打骂式 C、惩罚式 D、鼓励式 E、谈心式 F、引导式 G、其他051015202530A B C D E F G7、您怎样看待农民工教育子女的方法?( )A、都合理 B、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 C、都不合理 0102030405060A B C8、您认为合理与不合理的比例是( )A、合理的多 B、均等 C、不合理的多 01020304050A B C9、您认
18、为农民工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源于( )A、理解孩子,善于沟通 B、子女至上的思想 C、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D、其他0102030405060A B C D10、您认为农民工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源于( )A、工作繁忙,没有时间 B、学历底下 C、与孩子有代沟,无法正确交流 D、心情烦躁 E、其他01020304050A B C D E11、农民工子女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的品学兼优,有的成绩行为都较差,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可多选)A、其本身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关注 E、其他01020304050A B C D E12、您是从何种渠道获得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的看法?( )A、身边的例子 B、媒体上看到 C、在与他人交流中得知 D、其他01020304050A B C D作者: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关爱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