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9课学科练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5375530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学科练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9课学科练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9 课学科练习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选择题1、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自强求富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发展资本主义 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 (武夷茶)行销日滞” ,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这说明了: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生态环境被破坏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

2、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A B C D3、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客观作用不包括 A.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刺激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C.瓦解了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 D.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A. B. C. D. 5、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的直接动因是创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困难,其“困难”主要有资金运输燃料矿产A. B. C. D. 6、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上是 A

3、.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 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D.近代化的一部分 7、 19 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它们同自然经济的关系是 A.互相依赖 B.不同程度瓦解自然经济C.既相互依赖又互相瓦解 D.继承发展 8、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受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办厂的刺激B由鸦战前资本主义萌芽直接发展而来C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起来的D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二、非选择题、19 世纪 60 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

4、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材料二 (日本) 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摘自 1874 年 12 月 10 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1 )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

5、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2 )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3 )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 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 【 解析】从题目中的“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可以看出洋务派引进西方的技术,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反叛力量和对抗外国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 D。 【 解析】根据题中“五口通商后”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中现象发生在 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列强已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清政府不能再维持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错误,故 D 项

6、符合题意。、D 4、B 5、A 6、B 7、B 8、B二、非选择题9、 解析材料解析题的要义就是解析材料,或者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所学知识,如第(1)问,或者概括材料反映的相关信息,如第(2)问,或者阐释材料所反映的新问题、新现象,如第(3)问。回答第(1) 问时,前半部分要从材料中归纳要点,后半部分要从所学知识中筛选出符合前一问精神的历史史实;回答第(2)问时,要分析材料的层次,从中概括出赞同的、指责的、对日本有所防备的等各种意思;回答第(3)问时,要用足用好题目“结合材料和相关历史背景”的提示,分别从材料、所学知识中寻找导致中日两国的历史变革一胜一败的历史因素。答案(1)指导思想: “中体西

7、用” 。变革举措: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2)认识: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对日本威胁、侵略中国担忧。 (3)主要原因:国际环境不同: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国际环境不利。造成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客观上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清王朝中顽固势力强大,反对变革。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两国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