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概念题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 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 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 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
2、涵 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 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 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 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三、论述题 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 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 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 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
3、 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章绪论经济社会学 A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 1、现实的需要 2、学科建设的需要 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 帕森斯、斯梅尔瑟 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定义: 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和集体结合在一起,何种价值观念使这些经济行为得以调节和管理。 (2)是研究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与非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富永健一的定义: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三、经济学、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的关系 (一) 、经济学
4、与社会学的学科分工及其比较 1、经济学及其学科发展 (代表人物:斯密、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等)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科学。 2、社会学及其学科发展 (代表人物:孔德、韦伯、涂尔干、萨母纳、帕森斯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群体、社会行为、 乃至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发展变化的科学 3、经济学、社会学的学科史比较 社会学的起源晚于经济学的起源 学科发展的脉络和主流体系不同 学科界限的划分和清晰化不同 (二) 、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 1、理论的比较 三个方面的共性(斯梅
5、尔瑟的观点) 三个方面的相似性(富永健一的观点) 三个不同之处 (1)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行为理论的性质不同(2)经济学与社会学对交换的理解不同(3)经济学与社会学对总体的理解不同 2、方法论比较 (1)相关变量 经济学中相关变量是指生产、资源配置和收入的分配。社会学中的相关变量是指有规则、有意义的社会行为的方面。 (2)自变量 经济学中的自变量是指供求关系。社会学中的自变量是指从其所要解释的现象里寻找解释的变量。 (3)变量间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变量间的关系是两组自变量的函数。社会学中变量间的关系是指众多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三种:静态模型、过程模型、变迁模型) (4) “假定” 的重要
6、性 在经济学中经常假定某些因素不变,而研究另一因素的变化。在社会学中很难界定那些因素不变,那些因素在变的假定。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1、经济社会学与社会经济学 2、经济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斯梅尔瑟为“ 经济社会学” 建立起了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一) 、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 (二) 、从理论上探讨经济学、社会学的异同。 (三) 、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关系。 (四) 、从经济过程的角度分析经济过程的各环节。 (五) 、从经济变迁与社会变迁的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 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社会学的研
7、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具体社会机制。 (社会机制是社会群体内部、群体之间及其国家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物质产品及劳务方面相互作用的稳定系统。 ) 可用三个层次来概括:研究经济活动中特殊的角色和组织;分析经济结构与其他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的和其他社会类型的体系之间的关系。 1、研究重点 2、发展方向 3、具体内容(较为权威的表述) 第一、宏观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 第二、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社会学视野下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第四、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的关系。第二章 网络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社会网研究的发展 一、社会网的定义:在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可
8、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总和。 社会网特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节点和功能;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关系是连接行动者的社会纽带。 二、社会网的要素 1、结构性要素; 2、资源性要素; 3、规范性要素; 4、动力性要素; 三、社会网理论 1、网络结构观:是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纽带对行动者的影响 2、市场网络观: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起来的 3、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社会关系可分为强和弱两个方面; 弱关系是指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纽带联系。强关系是指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区分强弱关系一般从
9、四个方面来进行:互动的频率上;感情的维系上;亲密的程度上;互惠交流上。 嵌入性是指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嵌入的核心就是网络机制中的信任。 4、社会资源理论 在社会网络中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 社会资源的三大假设:地位强度假设;弱关系强度假设;社会资源效应假设。 5、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源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 6、结构洞理论 在社会网络整体中存在的某些难以找到的关系之处。 7、强关系力量假设 四、社会 1、网络的连接 (1)网络连接的强度; (2)网
10、络连接的多元性; (3)网络连接的持久性; (4)网络连接的互换性; 2、网络分析的方法 (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网络分析方法 (2)作为一种管理形式的网络分析方法第三节社会网与经济 一、网络进入与机会网络(以就业研究中的劳动力市场为例;以新移民的过程和就业为例) 二、权力网络与影响网络 1、权力网络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权力 权力正式权威、非正式影响以及公然的统治。 影响一个人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以此改变后者在缺乏这一信息的情况下会从事的行为; 统治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另一个人的控制,控制者能提供或限制前者利益,或者对其实施惩罚。 2、权力网络的分析方法 (1)实验室法; (2)跨组织关系分析; (
11、3)董事互锁关系 三、生产网络 1、工业区域地缘的网络; 2、研发网络 3、商业集团 4、战略联盟和合作性生产 第四节社会网研究在中国 一、社会网研究的萌牙 二、当代社会网研究复习思考题 1、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 2、简述社会网理论。 3、简述网络的连接。 4、试举例分析社会网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 市 场第一节市场的基本概念 一、市场、市场主体与市场规则 1、市场;市场是用货币交换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 有三层含义:表示一个物理空间;有人们的聚集和经济活动;表示进入的资格和权力。 市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市场。 狭义有形市场 广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总和 2、市场主体;
12、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市场的客体是各种商品和服务) 。 3、市场规则;是有关机构(政府、立法机构、行业协会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或沿袭下来的,由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可分为两大类:体制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 一般主要包括的具体规则有: 市场进入规则; 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 二、市场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 3、不完全竞争市场 4、寡头垄断市场 三、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1、市场体系内部各市场的相互关系; 2、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市场体系必须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中的市场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
13、中市场 市场就是人们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地点和场所。 强调的是产量而不是市场。 二、边际主义革命和市场现代概念的创立 市场没有任何特定场所,在一定场所里产品被交易,整个买卖的双方都卷入交易,买卖双方都自由主动致使同一物体的价格迅速趋于一致。 三、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 市场是自发出现的“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 人类设计 ”的结果。 四、凯恩斯对市场规则的批判 他认为:不同市场以及单个市场的供需上存在着差别与不平衡,正是这种 不平衡导致了现代社会的高失业率和经济萧条。需要国家的干预,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市场研究 用一般均衡理论解释相互关联市场中理论难题。把市场分析置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14、的中心位置。第三节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市场; 1、市场是以社会行为的竞争开始,以达成交易结束。2、强调市场斗争中“权力”的重要性。3、市场的交易是进行财富或机会交换代理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妥协。 二、市场社会学分析的激活 市场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中不同的市场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而且在社会类型上也不同,这取决于它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中的位置。 三、经济社会学的整合 1、市场的传统分析;对“市场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市场空间、市场的结构、市场现象的核心、市场竞争与市场冲突、正式组织和非正式规则等。 2、市场的现代分析;主要的标志是创立了“网络如何通向市场的理论”
15、。 四、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社会学家对市场研究的主要角度和内容: 1、市场结构 2、市场制度 3、市场政治 4、市场组织思考题 比较各种市场概念的异同。并说出几个经典的市场定义。第四章 交换与交换模式交换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从早期的以物易物到现代的都市中的货币交易,从人情互惠到对投入的帮助予以报答,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交易。第一节 什么是交易行为 一、交换行为的含义 个体主义观点:交换行为是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都是个体的、利己的和理性的。在交换的过程中都是趋利弊害的,利益最大化为自己行动的原动力。 结构主义观点:交换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文化的、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价值的等外在
16、因素的影响。因此交换行为是在社会关系影响之下而进行的社会行动。 整合性观点:个体主义未能考虑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因而削弱了自身的理论解释力,而结构主义则过分强调结构的作用,从而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交换行为应当是者两种观点的整合。 二、交换行为的类型 (一)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经济交换正式的、脱离社会关系的契约性行为。 (主要在西方) 社会交换离不开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 (主要在远离西方社会) 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异同主要集中体现在交换对象的范围、交换规则、交换的时间以及交换的结果等方面上。 (二)互惠、再分配与市场交换 互惠经济:以社会义务作为物品和劳力交换的基础,其交换目的实非物质性的
17、、非盈利性的。 再分配经济:其交换的形式是“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 ”的双重结合形式。 市场交换:其动机是以物质利益为最高目标,交换的过程是以物品和劳动的供求关系为基准。 在这三种划分中互惠经济及其交换还可以分为普遍性互惠、平衡性互惠和消极性互惠。 市场交换也可划分为操作性交换、决定性交换和一体化交换。 (三)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和普遍性交换 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 协商性交换:即协商产生明确的合同或贸易条件;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予;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第二
18、节 不同学科视野中的交换行为 一、经济学视野中的交换行为 1、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亚当.斯密指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含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物而取得的对他种物品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 并提出了“为要探讨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需要阐明的三点; 即:什么是交换的真实尺度?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是商品的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不一致的原因何在? 2、交换动机与交换类型 欧根.庞巴维克认为:形成价格和促成交易均取决于一切参加交换的人的动机。 交换动机有:利己(是引起交换的一般动机,并在交换价格的决定上具有支配性影响)和非利己动机之分。 在
19、利己动机的支配下引申出交换行动的三原则; 由各种不同交换行动构成了三种交换类型 a、孤立的交换 b、单方面竞争 c、双方面竞争。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 马林偌夫斯基认为:交换的动机视具有社会心理学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要。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交换与互惠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原理之一。并将交换分为一般交换和限定交换。 为此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交换原则 其主要的贡献主要有两点:分析交换的主要变量是社会界工的各种形式,而不是个人动机;社会系统中的交换关系并非限制在个体间的直接互动,而是在社会网中。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 1、经典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 齐美尔认为社会交换应包括:有获得某物品的欲望;能明确知
20、道这个物品的所有者;能提供与之交换的另外物品;有能力接受这一物品。 也可表述为四个原则:吸引原则、价值原则、权力原则和张力原则。 2、当代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交换理论中的六个交换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和理性命题 布劳的交换理论从权力的角度来考察交换理论。a、社会吸引;b、行动者相互揣测对方的想法;c、交换过程中难免会导致竞争;d、在对偶交换中,常常出现权力的分化;e、权力的分化造成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理论权力;权力的运用;平衡。他认为:在网络中交换可以有两种普通形态:a、行动者在资源的分配上谈判并讨价还价;b、行动者并不谈
21、判,但连续地提供资源时存有接受回报的期望。第三节 交换行为的微观制约机制 一、交换中的理性 (一)经济理性和非经济理性 (二)作为中介的利益 二、交换中情感 (一)交换情景中情感 (二)交换过程中的情感 (三)交换结果中情感第四节 交换行为的宏观制约机制 一、交换行为与社会规范 (一)去中心化规范 (二)支配性规范 (三)合作性规范去中心化规范 支配性规范 合作性规范条件 交换双方自我利益的高度冲突;普遍的各种制裁强大义务支持交换双方自我利益的一般冲突;强大的明确的制裁;较少的义务支持交换双方自我利益的较低冲突;较少需要制裁;较少的义务支持案例 卖方基于成本定价;向老客户所价较少支配方定价;定
22、价管理买卖双方协商定价;向长期合作伙伴打折 二、交换行为与网络结构 (一)早期 (二)发展;1、强权力;2、弱权力、 第五节 交换行为研究的若干应用 一、礼品经济、互惠与人情 二、交换中不确定性问题 三、交换中的社会困境与搭便车行为第五章 消费行为消费不但是物质生活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过程。消费的的特点决定了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而且也是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领域之一。第一节 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 在经济社会学视野下主要研究领域有:对消费行为的研究、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对消费制度的研究和对消费问题和社会控制的研究。 一、消费行为
23、的定义(有两层含义): 1、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决策过程和身体力行的活动。 2、强调个体如何决定把有用的资源、时间、金钱、努力,花费到与消费有关的项目上去的活动。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在于探索个人是如何决定花费自己的可获得行资源的,包括研究个人买什么、为什么买、什么时候买、到什么地方买、如何购买、如何使用等。 消费者行为有种不同类型:个人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 二、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行为 1、消费行为与经济行为 在我国层面上,经济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集中于理性计算。效用最大化和消费偏好等问题。 2、消费行为与社会行为 从社会人的观点出发,消费行为具有三重含义: 首先,消费行为
24、不仅反映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也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 其次,消费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最后,消费行为的结果具有社会性。第二节 个人特征、家庭与消费行为 一、个人特征与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来满足和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吃、穿、住、行等物质资料的消费,而且也包括精神消费。 经济社会学家认为影响个人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年龄和性别、性格、职业、收入、文化程度。 经济学认为:消费者消费任何一种商品,只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效用,个人只能从现在与未来的消费中获得效用。但经济理论的建立时是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 。 社会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认为影响消
25、费行为的因素有: (1)年龄和性别。 (2)性格。 (3)职业。 (4)收入。 (5)文化程度。 二、家庭与消费行为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建立在姻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与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 (一)家庭类型与消费行为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特殊家庭 (二)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行为 1、单身阶段 2、新婚阶段 3、育儿阶段 4、成长阶段 5、空巢阶段 6、独居阶段第三节 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一、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研究 社会阶层是指按照人们的经济收入、身份地位、教育程度、职业、财富、价值观等变量,将社会中同质性比较高的成员一一归类,并依层次高低进行排列。
26、 在每个社会阶层成员之间有共同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由此导致与不同阶层成员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倾向 1、不同阶层成员间的社会交往会受到无形的限制,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同一阶层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一般趋于赞成同一种行为,或持有相似的世界观。 2、不同社会阶层对消费场所和品牌偏好的心理体验也是不同的。 3、社会阶层决定了消费这休闲的方式。 4、社会阶层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向。 5、社会阶层决定了获取商业信息的渠道不同。 不同社会阶层的行为动机与行为倾向比较中等阶层 下等阶层行为指向未来 行为指向现在及过去个人的看法注意未来前程 生活或思考限
27、于近期事物大多认同都市人 大多认同乡村人强调理性化 认为感情化是必要的有一套系统的世界观 世界观模糊且不严密思维的弹性大 思维的弹性小,局限性大做决定前喜欢权衡 比较各种方案才决定的情况少自信心强,喜欢冒险 强调行动中的安全感思想内容及方式较抽象 思想内容及方式较具体个人眼光远大 个人眼光较窄第四节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消费行为 一、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价值、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通过信息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整体。是特定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其成员对于生活的全部构想。 商品具有携带和传递文化意义的功能,商品经某种消费形式进入消费者的生活时,文化也渗入到消费者的
28、生活之中。 二、认同与消费行为 1、作为一个社会人,消费者总是具有特定社会位置和群体归属感。这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认同。认同支配着消费,消费行为反过来又证明认同的存在。 2、认同是一种感情移入的过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存在于群体中的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 三、符号象征与消费行为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是一套系统地表达、显示、交流和传承意义的符号系统。 由于消费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可以表达、体现或隐含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作为消费对象的物质产品体系就构成了某种符号系统,与文化和社会所构成的意义系统相适应。 例如(1)通常商品都有品牌,不同品牌的产品就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尤其是名牌和非名牌的区
29、别。 (2)另一种符号性消费就是广告。 四、文化价值观与消费行为 文化价值观可以定义为一种广泛而特有的观点和信仰。即同一社会认为某种行为、关系、情感和目标的一致性。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属于文化,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习得的。 五、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 生活方式是人们过去的经历、固有的个性特征和现在的情境决定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消费行为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接受、维护和选择,人们不会脱离自身的经济状况追求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 思考题: 1、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学科对消费行为研究的异同。 2、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3、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4、
30、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试从这个角度分析消费行为全球化趋同的原因。第六章 企业与产业组织企业是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 一、企业的产生 企业,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在生产中人们需要有两个以上的人进行合作,投入各自所拥有的资源来实现大于各自资源部分产出的总产出水平。 (经济学的观点) 从中导出了,企业的产生和管理的出现,同时说明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产生的。 经济社会学认为:企业的形成是与社会、文化结构有着较强的联系的。 二、企业的组织形态 企业的组织形态可以分为组织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两部分。 1、初期组织形式简单(业主制) 2、现代
31、组织形式企业开始从管理集中化向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合伙制和公司制) 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组织形式;同时还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大,内部科层等结构较复杂。 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出现多种形式组织形态 U 型 M 型 E 型劳动分工 以产品生产所需的投入或者产出为基础同时依靠投入和产出依据项目特性而定协调机制 等级监督、功能分工分散决策、竞争机制职能交叉、员工的企业家精神决策权 高度集中 分权 权力下放雇员要求 服从 合作(信息/权力) 信任(信息/权力)非正式结构 很重要,高稳定性 相对重要、相对稳定很重要、低稳定性优势 规模经济、责任明确适应性强 适应性强、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劣势 基础
32、设施投入大,变化不易,缺乏创新意识很贵的基础设施,协调困难高层管理人员对结果负责,控制力较弱 三、企业市场性与社会性 1、企业的市场性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总是与市场和私利密切关联的。 2、企业的社会性 1)企业所处的情境 2)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 3)企业对于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比较明确的 3、国有企业是较为特殊的企业类型第二节 企业内部关系 一、群体动力与 成员关系 企业是不是可以视为具有集体理性的行动者?企业目标是不是可以视为企业家目标或者企业成员一致达成的目标的代名词? 回答是:NO! 企业是以工具理性作为行动导向的组织,结合的基础是物质利益,企业成员建立的是一种基于理性
33、的合作关系。 企业首先是一个社会组织,二不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等级制结构 企业人际关系是企业内部的关系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 二、公司控制与治理问题 1、公司控制问题所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管理决策权力的实际分配和有效利用情况,而公司治理问题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公司控制领域。确保企业遵循经济效率、以投资者利润为目标的关键。 2、在组织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企业的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会愈来愈困难。 3、企业复杂的管理问题将逐步由专业培训的职业管理人取代创业者或家族成员从事高层管理工作。 4、在委托代理的关系中对管理者约束途径有两条:道德规范、关系合同。 三、企业间的关系 企业间的关系在当前已逐步呈
34、网络化的趋势;企业通过彼此建立网络关系的方式加强协作,在避免组织规模带来的协调成本的同时,强化企业的弹性生产能力。 在社会网络环境下,企业间没有市场的隐名性质,也没有等级控制特征,而是在长期互动中形成共同指数、互惠规范、信任和声誉之上的生产与交易的组织方式。市场、企业与网络结构特征比较组织形式 市场 企业科层制 网 络规范实施途径 买卖契约 雇佣合同 正式或隐含的合作契约交易方式 市场价格 例行工作 长期稳定合作网络成员建立产品互补协议与执行规则协调方式 讨价还价法律制裁多对多交易权威等级正式组织规则一对多管理互惠规则声誉多对多合作资源与资产特征资产专用性很低容易交易资产专用性较高固定资产比重
35、较大资产专用性居中资产形式更灵活无形资产比重较大权力与控制 基于契约限制 基于身份或者规则命令服从关系基于专业知识和声望在合作中形成的依赖、信任与控制第三节 产业组织与产业区域 一、产业组织 经济社会学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产业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特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工会或者金融机构之间的社会互动;企业间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发展、演变原因等。 二、产业区域 产业区域是指集聚在某以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企业群落,企业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和产业优势。 三、比较研究 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对企业组织的创立、规模和内部关系都会产生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拓
36、展了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人类的劳动由来已久,而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形成劳动力市场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它是人类劳动的多种组织形式之一。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形成、功能、类型 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劳动力市场是在当技术、压迫、资本、已有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的变迁改变了劳动的特性,改变了生产程序和体力的使用,改变了对劳动过程的监督的时候,雇佣、解雇、职位分配、酬金、工资等制度形成后才得以产生的。 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功能 1、社会分配和社会福利 劳动力市场也是一种再分配机制,它通过
37、压缩或增加劳动力市场各方的利益而影响社会福利。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也有关系。 2、社会流动 劳动者在工作中承担的职位,以及这些职位的变动实际上也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 从劳动者角度来看,这些流动给了他们有价值的社会机会;从社会整体来看,这些流动促进了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之间的匹配程度。 3、社会化 工作场所中互动不仅是劳动者获得技能、积累技能的途径,还能使他们习得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技巧。所以劳动力市场是劳动者的社会化场所。 三、几种典型的劳动力市场及其特征 1、官僚制劳动力市场 官僚制的核心是有社会位置组成的科层制,它是以理性和非个人化为特征。 2、专业劳动力市场 专业劳动力市场主要是指在非官僚
38、制劳动力市场中供职的专业劳动者,进行劳动职位变动的市场。 专业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是不可互换的,每一组专业劳动的价值很难测量。供需状况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实际并不大。 3、半熟练的体力劳动力市场 在这类劳动力市场中,供需状况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最为显著,行业间的工资差异甚大。 4、普通劳动力市场 普通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很低,这使劳动者进入较为容易。劳动力最迟也是非常复杂。第二节 劳动力 市场理论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经济学的理论背景 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力的供需双方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动者,劳动力市场的行为都是比较经济获得和经济损失后的结果。 二、劳动社
39、会学;20 世纪经济社会学的劳动力研究 1、人际关系研究 2、作为主体的劳动者 3、作为一种经济存在的劳动者 三、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劳动力市场研究 1、职业流动中的网络 2、社会网络的使用 3、社会网络的形态和职业流动结果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劳动力市场从本质上来说是劳动力供求之间在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 一、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 “内”和“ 外”的差别大多是不同市场背景下的雇主最大化自身经济利益而选择“最优”途径所导致的。 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自由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力与工作岗位匹配的灵活性,也是企业潜力得到更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技能和创造性得到提高的重要方式。 二、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工作稳定、报酬较高、晋升机会高;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相反。 两者有三方面差异:两种市场的就业机会的获取不同;两种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的收入不同;两种市场中工作调整完全不同。 三、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 女性与男性相比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待遇次之。产生这一原因是复杂的。第四节 职业流动 因为劳动者和工作岗位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职业匹配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既决定了劳动者可能从事的工作,也决定了不同工作岗位需要何种劳动者。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流动 二、组织环境与职业流动三、雇佣决策与职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