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374158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 我 国 三 大 经 济 圈 区 位 优 势 和 发 展 趋 势 的 评 价吴 镇 宣( 嘉 应 学 院 地 理 科 学 与 旅 游 学 院 广 东 梅 州 514015)摘 要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 国 经 济 保 持 着 高 速 发 展 的 态 势 , 而 这 种 高 速 增 长 有 赖 于 区 域 经 济 增长 极 的 带 动 。 在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 三 大 经 济 圈 经 济 增 长 实 现 了 历 史 性 的 突 破 , 增 长 速 度 令 世 界 瞩目 。 本 文 通 过 三 大 经 济 圈 的 区 位 条 件 分 析 和 发 展 趋 势 探 讨 , 总

2、 结 三 大 经 济 圈 的 区 位 优 势 和 发 展趋 势 , 为 三 大 经 济 圈 保 持 自 身 经 济 发 展 优 势 提 供 参 考 。关 键 词 : 三 大 经 济 圈 ; 区 位 优 势 ; 发 展 趋 势 ; 评 价1 我 国 三 大 经 济 圈 的 基 本 概 况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圈主要有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基本概况如下: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

3、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 0 0 4 -2 0 2 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 2 3 0万,土地总面积4 1 6 9 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 6 4 0平方公里。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

4、,另外还有4 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 4 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 0 0 0 0 0平方公里,人口7 8 6 1 .4万。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 1 .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 .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 .1 5亿。2 我 国 三 大 经 济 圈 的 区 位 分 析2 .1珠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2 .1 .1区位条件独特,自然条件较好珠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南部沿海,行政区域上跨越广东和香港、澳门,自然地理条件相同,地缘、血缘关系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政治区位条件独特,具有沟通

5、海内外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联系世界各国的桥梁与窗口,是中外文化及制度交流的重要平台。经济圈内有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及部分丘陵、低山,具有天然的港口及岸线水运资源;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四季如春,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2 .1 .2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珠三角经济圈交通网络以广州、香港为中心,以香港、广州、澳门、深圳和珠海5个国际性机场、广一深一港高速公路、广一珠一澳高速公路、广九铁路、珠江水运为骨架,形成了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网、信息网、供水网、供电网、天然气(LNG)网等也在日渐的发展和形成。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行政边界淡化、市场行为的强化,以及粤港

6、更紧密的经贸关系(CEPA)、珠港澳大桥建设的推进,大珠三角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特征将更加突出。2 .1 .3经济发展迅速,轻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不含港澳)依靠毗邻港澳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和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了全国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快的都市圈之一。目前是中国大陆经济最活跃、实力最强的经济圈。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含港、澳资)企业涌入珠三角,珠三角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及经济关系,珠三角因此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基地,以IT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日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居全国之首。2 .1 .4城市化发展迅速

7、,三足鼎立的大都市圈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的联系加强,城市化步伐加快,一批中小城市快速成长,城镇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之间的距离因高速路网延伸日益拉近,城市(镇)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成为了我国城市化速度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都市圈。2 .2长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2 .2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长三角经济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长三角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良好的

8、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 .2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长三角经济圈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位置,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形势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流域所形成的紧密结合“T”字型态势,而长三角大都市圈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地位,空间优势十分明显。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的区位优势促进了长三角经济圈发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通港、镇江港和南京港等1 0多个大中型港口组成的港口群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南京、上海、杭州等

9、铁路枢纽把京沪、京杭、浙赣、宁芜、杭甬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新长铁路联结成了稠密的铁路网;宁沪、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宁通一级公路及众多的二级、三级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上虹桥、浦东、萧山、朱家尖、奔牛、硕放等大型国际国内机场共同构成了辐射全国、畅通海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2 .2 .3雄厚的经济实力,素质良好的经济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各城市以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城市上海为依托,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经济区域。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电子通信、医药、造船等工业均

10、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人才聚集度和科研实力远高于我国周围一些新兴国家和都市圈,并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2 .2 .4城市网络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和都市区发育比较完善,已呈现出大都市圈的网络整体发展优势。目前长三角大都市圈人口在1 0 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5 01 0 0万人口的城市5个、2 05 0万人口的城市1 1个、2 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 5个,形成了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上海、苏锡常通、宁镇扬、杭嘉湖、甬

11、绍舟等5个都市区。各都市区首尾连接为一体,形成“多心多核”的大都市圈空间网络形态。长三角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职能及产业分工合理,发展定位明确。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及最大的城市,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基础工业发达;南京是次中心城市,石化、电子工业发达;杭州是次中心城市,轻纺、旅游发达;宁波石化及港口工业发达;苏州是新兴的制造业名城,IT产业和旅游业发达;无锡集成产业、常州精密机械工业等较具特色。2 .3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2 .3 .1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与韩国、日本隔海

12、相望,拥有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因而有着对外交往、利用外资、参与国际经济的优势和广阔渠道。环渤海经济圈是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云集之地,具备发展现代经济的一切自然资源。其次人文古迹多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北京、民俗风情独特的天津、疗养旅游胜地的秦皇岛、武术故乡沧州等,构成宏伟的“皇都”、壮美的北国风光、古老的燕韵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环渤海经济圈建立和发展多种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3 .2交通网络体系发达,东西南北之要冲环渤海经济圈的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形成铁路、

13、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圈内铁路网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倍,是贯通全国东西南北的总枢纽。公路密如蛛网,环绕大都市圈四周为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廊坊-天津,天津-沧州-德州,石家庄-衡水-德州四条公路干线,是全国公路最稠密都市圈。在“C”型海岸线上,密集分布着大、中、小型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港口群。天津、秦皇岛、唐山等大中型港口均与铁路干线直接相连,并与世界1 0 0多个国家、都市圈有着经贸关系。以北京航空港为中心的航空运输,与国内外城市密切相连,开辟了上百条国内航线和几十条国际航线。2 .3 .3产业基础较好,重工业特征明显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

14、工业密集区。圈内的产业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七大产业为主,产业部门比较齐全,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同时,随着北京“中关村”及其它科技园的建立,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正在崛起。而且第一、第二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果、油料、牛肉等产品产量较大。以旅游业和金融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也较好。2 .3 .4呈现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环渤海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但小城市发展较慢,数量比较少,城市体系规模不完善。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来看,三个特大城市沿铁路分布,与周边城

15、镇形成了多中心的组团式空间结构。每个中心形成各自都市区圈层式的结构,即围绕着中心由内向外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有机组成的“市-郊-县-乡镇”四个层次,构成了由首都圈(北京)、天津圈(天津)和冀东都市圈(唐山)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从三个次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来看,城市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经济技术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商业服务业发达,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城市和环渤海都市圈经济中心,是石油、海洋和精细化工基地,也是华北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和枢纽;河北环京津唐都市圈经济发展也有相当基础和势力,唐山是冀东以煤和铁为主的

16、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工业城市;秦皇岛以交通运输、工业、休闲疗养旅游业为主;圈内产业关联度和城市功能互补性日渐增强。2 .3 .5文化教育发达,科技智力密集京津唐大都市圈历来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人文荟萃。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集中了大量文化、教育、科技各专业的优秀人才,是全国知识人才的宝库,科技智力密集;各类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聚集,共集中了6 0多所高等院校与中国科学院等一流水平的研究院所;特别是中关村智力密集程度高,不仅居全国之冠,在世界也属罕见。天津的文化科技教育也十分发达,全市人口素质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3 我 国 三 大 经 济 圈 的 发 展 趋 势珠三角经济圈最

17、大的特点就是外向型经济,近年来由于珠三角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外商在珠三角的投资逐渐减少,逐步向华北、东北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地区转移。与此同时,“民工荒”敲响了珠三角经济的警钟:珠三角的低工资、高劳动、高效率已经成为过去,发展速度已经低于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随着一批龙头港台资企业外迁,珠三角地区正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机。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将成为珠三角继续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主要途径。因此,珠三角要提升内源型经济竞争力,在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护和激励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竞争力,优化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保持自身发展优势。同时要丰富经济发展资源

18、,拓宽市场,进行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转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相比珠三角和环渤海,长三角的区域经济结构更为清晰。区域内“中心次中心腹地”的结构一直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各地资源与产业的优势互补格局也较为清楚,关键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完成互补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形态的集成。虽然长三角一体化的呼声叠起、进程加快,一体化的范围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代表的诸多利益主体的存在,长三角目前仍旧是一种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城市间的战略联盟目前还没有达成,很多基础设施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行业布局协调、经济能量

19、集聚、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型。因此,长三角在未来发展中,要将进一步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抓住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提升产业水平并成为全球制造业高地,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个有机分工的产业群落和良性的产业链,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和集聚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京津冀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目前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中央明确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宣布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有望在未来1 5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

20、”的局面。但是“环渤海”地区牵扯到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几个省市,经济互补性不强,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不畅。同时环渤海经济圈由于存在着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市场分割,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与另外两大经济圈相比就落后了。因此,环渤海经济圈在未来发展上要在产业、科技等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实现合理的分工合作,有效竞争,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4 结 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三大经济圈的优势已经受到冲击,为保持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应该针对三大经济圈出现的问题进行经济调整,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三大经济圈的

21、经济转型。相信在国家和三大经济圈当地政府的努力下,通过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三大经济圈能够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参 考 文 献1 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 0 0 42 张湘伟.珠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变化及对策J.经济研究,2 0 0 8 ,2 3 (1 2 9 ):1 33 赵辉.长三角城市圈域经济发展的竞合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 0 0 6 :1 9 -2 44 王雅莉.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思考J,城市,2 0 0 7 ,8 :3 -55 大渝网.中国三大都市经济圈所具优势与不足分析N.http:/cq.qq.Com/a/2 0 0 9 0 3 1 1 /0 0 0 5 7 8 .htm.2 0 0 9 -3 -1 26 中国网.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N,http:/ 1 6 9 0 9 5 .htm.2 0 0 6 -2 -2 97 中国报告基地.2 0 1 3年中国三大经济圈专项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N.http:/www.R 8 8 .html.2 0 1 3 -1 -1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