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科学史.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72912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科学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科学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科学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科学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生物必修科学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维萨里: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2、比夏: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3、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4、列文虎克:他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5、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6、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7、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2、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2、。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 65 页)1、欧文顿:他用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2、科

3、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 2 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是双层的。4、罗伯特森: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5、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7、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8、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

4、子通道的立体结构。五、酶的发现史(必修一第 78 页、第 81 页)21、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2、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3、德国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4、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5、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6、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必

5、修一第 100 页、第 101 页)1、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2、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3、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4、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5、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6、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和水绵进行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7、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

6、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8、家卡尔文及其合作者用小球藻做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14C 标记 CO2 追踪,经 9 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 CO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七、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史(必修二第 233 页)1、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 8 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假说演绎法)()。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但未引起任何反响。2、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 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3、魏斯曼预

7、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4、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类比推理法)()5、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假说演绎法)(),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他还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6、道尔顿:第 1 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 1 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3八、遗传物质的发现史()(必修二第 42 页)1、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已杀

8、死的 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2、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 为DNA,也就是说 DNA 是遗传物质。3、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以 T2 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 RNA 也是遗传物质。九、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必修二第 47 页)1、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 DNA 的 X 射线衍射

9、物图谱。2、查哥夫:发现 DNA 分子中腺嘌呤(A )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3、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物理模型)。()之后不久,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提出了 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4、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实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5、克里克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提出中心法则。6、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十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史(必修二第 110 页)1、拉马克: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

10、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出版了物种起源,在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3、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十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现(必修三第 8 页)41、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提出“内环境” 的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2、坎农:他提出了“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

11、一种动态的平衡。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十三、促胰液素的发现(必修三第 23 页)1、沃泰默: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2、斯他林和贝利斯:在小肠黏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十四、

1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必修三第 46 页)1、达尔文根据向光性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物质),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2、鲍森 詹森: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5、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生长素。6、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IAA )。十五、种群与生态系统(必修三第 67 页、95 页)1、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 S 型曲线。2、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3、马世骏:提出从系统的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 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 设想,“生态工程”以及“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