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表形态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直击考点】 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3.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能力要求: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课时,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一、 地形与聚落分布,第一课时,(1)、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规模较大,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聚居的人口较多 (2)、地形复杂的山区: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呈点状,聚居的人口较少,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
2、响,平原: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 山区:大多分布在谷地或开阔的低地 高原: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区,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4、,A,下图为“某干旱地区城市分布图”,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34题 3图中a、b、c、d四个位 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 Bb Cc Dd 4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过 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限 制性因素是 A土地生产力 B水资源 C基础设施 D经济规模,B,B,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2题。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加,图中区
3、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形状可能是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式,B,B,例1: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 水汽较多(靠近河流) 易产生浓雾)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
4、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 相邻山枝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地较多 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1、地形与交通线路分布,平原:线路在人口稠密区一般呈网状且密度较大,山区:线路多呈“之”字形且密度较小,考点二、 地形与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哪些?,2、,在下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 到B城的公路,分析回答56题。 5在上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A B C D 6图中显示,影响公路线区位的主
5、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经济发展水平,C,A,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 (或)线,理由是,坡度小,工程量小,且利于行车的安全,(2)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 村,理由是(3)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处修建水电站。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丁,工程量小(水库蓄水量大),读冀北某地等高地形图,为把铝土矿石运到火车站,计划修一条公路,合理的选线是a、b、c、d
6、中的 A、a B、b C、c D、d 8、图中有四座小水泥厂,原料主要来自采石场,产品主要外运,若在环境整治中只保留一座,应保留 A、甲 B、乙 C、丙 D、丁,D,C,第二课时,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 人类历史时期: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 (3) 近现代时期: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有两次较大的变
7、化,一次是温暖期;另一次是寒冷期。 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 寒冷期,出现于14-17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请同学们分析下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后果?,请同学们分析下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请同学们分析下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推广节能技术 开发利用新能源 植树造林,D,B,冰川因全球气温上升而逐渐消融时,其搬运的土石碎屑也因堆积而形成各种冰川堆积地貌。图为某地的冰川堆积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等高距为20
8、米)。,2 由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当年冰川流动方向大致为 A东南西北 B西南东北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 3图示地形区可称为A高原分布区 B丘陵分布区 C山地分布区 D平原分布区,c,B,A,D,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
9、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B,C,A,D,偏高,青海,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概念 分类(a),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b),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及其图示(c),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a)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2、分类,3、,根本原因:各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生产力水平,时间,能源时代,主体能源,18世纪中 期以前,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以后,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
10、代,不发达,蒸汽机,内燃机,木柴、水力,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b),以煤炭为主,下降趋势,石油上升趋势,水电和天然气明显增加,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及其图示(c),不同时期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不同阶段,农业化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实例,地形 水文 气候等要素,自然条件好, 资源丰富,四大文明古国,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大庆 克拉玛依攀枝花 等,后天性资源,科技知识发达,美国硅谷,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逐渐减弱,B,A,D,D,D,D,B,A,D,D,D,A,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
11、.自然灾害的概念,概念 分类 主要特征(a),二.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危害(b),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a),三. 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现状(a),原因和措施(c),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概念 分类及主要特征(a) 概念: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 自然事件 分类: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特征:潜在性、群发性、多因性、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二、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危害(b) 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a):洪涝和干旱,C,夏季风强: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北旱南涝,夏季风进退、强弱与我国旱涝灾害的关系:,1.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2.中下游地区利用地形特点,修建蓄洪工程,退耕还湖,增大蓄洪能力 3.开发扩大入海水道,便于洪水下泄,措施:,B,D,D,B,B,B,D,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