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章 古建筑解析,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 第二节 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古建筑的屋脊 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 第五节 屋面、瓦 第六节 梁柱 第七节 台、栏 第八节 墙 第九节 门,2,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一、为什么是木? (一)华夏民族的土壤孕育的民族文化精神 一是阴阳观念演化而生的古代五行学说 二是中国建筑的木框架结构,是一种动变结构,其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是柔性,以木质地柔软,可塑性很强。,3,(二)中式建筑布局组合形式多样 布局:中式建筑群体组合的平面布局,以若干“间”构成单座建筑,若干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若干庭院组合成一个建筑群组。 群组的构成:以多围绕形式,以纵线或
2、横轴现为主,均衡对称,组合形式多样。 (三)中式建筑讲究优美艺术形象 特征:大屋顶(体型硕大,曲面) 台基、屋顶、屋身等各部分比例有度,主次分明。群体布局有层次、有深度,建筑、装饰、家具和书画等艺术品融为一体,色彩丰富而协调,显出其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4,(四)建筑形式多样 祠堂 住宅 下山虎 三间两廊 三堂四横 围村 寺庙 墟市,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5,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祠堂-源于古代的四时祭俗。春祭谓之“祠”,加之祠中都以享堂为主题建筑,故称之为祠堂。 分类:祖祠 家祠享堂-祭堂,供奉祖宗牌位或神鬼偶像的地方。,6,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住
3、宅-常见的中式住宅建筑形式有: 下山虎(潮汕民居) 三间两廊(客家) 三堂四横(珠江三角洲),7,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下山虎-常见的传统中式民居建筑,也是其他民居建筑的基础结构形式。采用中轴线布局,只有一厅两房,进门时天井(晾晒衣服),天井后是中厅,中厅内两侧各有一间大房(寝室),天井的两侧又俗称“伸手”的小房(厨房、饲养牲畜、贮存农作物)和大房相接。,8,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三间两廊-由三开间的正堂和前方的左右两廊柱构成主体,而左右两廊与门楼加以连接对称,形成一个简单的合院。新田大夫第为其中的代表建筑。,9,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三堂四横-大型合院式住宅建筑群,荃湾二栋屋和沙
4、田曾大屋为其中代表性建筑。所谓“三堂”就是依中轴钱分列上、中、下三堂。每堂中间为大厅,两旁为厢房。下堂(前厅)作迎宾,中堂为长辈议事、节庆设宴的地方,上堂(祖堂)供奉先祖木主。所谓“四横”,就是在堂的两旁,分别建两排与中轴线平行的房屋,给组内各方居住。,香港沙田曾大屋,10,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11,第一节 古建筑的基本分类,围村-除单独的住宅外,还有很多聚族而居的围村。起初同乡居民为便于照应,于是聚居在一起,各家都有自己单独的住宅,后来因为要抵御日益猖獗的盗贼,于是在周边筑起高墙,将各户居所围住。墙基以大麻石为材料,设有围墙以及更楼,围墙上开有枪孔,用来发射枪炮,以保护族人。,12,1
5、3,寺庙-寺和庙有所区分,庙宇呈供奉神灵、祖先、偶像的地方;佛寺则是供奉佛教中的佛、菩萨的地方。 庙宇:一进式或两进式建筑。 佛寺:多座建筑物组成。近代佛寺多为两部分,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大雄宝殿为一组,其他附加建筑物(钟楼、鼓楼、藏经阁、观音殿、地藏殿等),14,荃湾四方寺,15,墟市-这类集市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最原始的低级市场,大概来源于古代的“日中为市”。东晋、南朝到隋、唐文献记载中的草市,就是这类低级市场。,16,元朗旧墟晋元狎xia,17,第二节 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一)屋顶的种类 屋顶的基本建筑营制,是根据汉代传统建筑的等级制演变而成的。硬山顶(一般居民) 悬山顶(官员府邸,部分
6、民居) 庑殿顶(最高,故宫太和殿) 歇山顶(其次,宫殿,重要的寺庙) 攒尖顶(主要用于亭、台、楼、阁等点缀性建筑物) 盔顶 盝lu顶 半坡顶,18,19,20,21,22,23,24,25,26,27,辨别:以下建筑属于什么形式的屋顶?,28,辨别:以下建筑属于什么形式的屋顶?,29,第二节 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盔顶-多和用于碑、亭等礼仪性质建筑,与攒尖顶相似,攒尖顶的垂脊和坡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而盔顶的坡面和垂脊则是上半部向外凹,下半部向内凹,横切面如弓,呈头盔状。,30,第二节 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盝顶-四边有檐,顶部有四条与屋檐平行的屋脊,四条屋脊构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平顶,其四
7、角各有一条垂脊向下斜伸,共形成四块坡檐。这种屋顶在金元时期常用,亦常见于明代。,31,第二节 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半坡顶-较为罕见,外形与硬山顶相似,但只拥有一个明显的坡面,整个屋顶向后倾斜,故也称“一面坡”、“后出水”。另西北有中民居也叫半坡顶,陕西叫一大怪,房子半边盖,但是前门“前出水”。,32,第三节 古建筑的屋脊,屋脊 正脊 垂脊 戗脊 宝顶,33,第三节 古建筑的屋脊,(一)屋脊与脊饰 岭南地区传统的平脊、花脊或翘脚脊。因雨水多,屋顶常常是瓦顶,起到保温、隔热、防水,而人字形屋顶便于泄水。屋脊是屋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任何屋顶,前后两坡交接处总要进行搭合,这样才能避免雨水顺瓦缝
8、渗漏,此搭合处称为“屋脊”,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分。,34,第三节 古建筑的屋脊,35,1 正脊: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 2 垂脊:庑殿屋顶正面与侧面相交的屋脊,歇山、悬山和硬山前后两坡至正吻沿博风板下垂的屋脊都叫垂脊。 3 戗脊:歇山是悬山和庑殿结合而成,因此有九条脊。除正脊外,上半是四条垂脊,下半自博风板到套兽间,就叫戗脊,它与垂脊在平面上成45角。 4 博脊:歇山的山花板与下边山面屋面接缝处,按前后方向平置的屋脊,叫做博脊。,36,5 角脊:垂脊的垂兽之前的三分之一部分,叫兽前,也叫角脊、岔脊。此外,庑殿或歇山重檐的四角,亦称角脊,脊饰同上檐。(下层檐的檐角屋脊也可是戗脊,称
9、重檐戗脊。) 6 元宝脊:卷棚顶的两坡相交处,不像通常那样做一条正脊,而是做成弧线形曲面,叫元宝脊,也叫罗锅脊。 7 山:在建筑物左右两侧,由前屋顶和后屋顶的斜坡形成的三角形部分,很像古体的山字,在古代营造术语中,称之为山。,37,8 山花:歇山屋顶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在明代以前多为透空,仅用悬鱼、惹草等加以装饰。明代则多以砖和琉璃,清代多以木板封闭透空部分,并施雕刻或花卉装饰于其上,谓之山花。 9 博风板:悬山和歇山屋顶,桁(檩)都是沿着屋顶的斜坡伸出山墙之外;为保护这些桁头而钉在它上面的木板,叫做博风板。 10 重檐:在同一层高度内,有两重屋檐的建筑,叫做重檐建筑。,38,第三节 古
10、建筑的屋脊,11 宝顶:宝顶是攒尖建筑的最高回合点,不仅是装饰,还能加固屋顶,作用如同屋脊,保护“雷公柱”不受雨水侵蚀。 攒尖建筑的构架是由下而上逐渐收缩,聚集在屋顶的一根垂木柱。 垂木柱起着平衡整个攒尖顶的作用,形如雨伞柄,由于尖行屋顶较容易遭受雷击,所以古人称之为“雷公柱”,希望它免受雷电闪电击。 多交形攒尖建筑拥有宝顶和垂脊两种屋脊,圆形攒尖建筑仅有宝顶而无垂脊。,39,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屋顶装饰构件的作用 鸱chi吻 垂兽 戗兽 蹲兽 套兽 博风 悬鱼 脊刹,40,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一)屋顶装饰构件的左右 保护及美化屋脊 保护脊线位置的木构件不受雨水侵蚀 装饰性形象表达出不同
11、的吉祥寓意 最为耀眼的是戗脊上的“仙人走兽”,隆 兴 寺 摩 尼 殿 鸱 吻,41,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42,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43,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传说:齐国国君,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44,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45,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46,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47,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48,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49,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50,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51,第四节 屋顶
12、装饰构件,52,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53,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54,戗(垂)脊 兽 数 目 实 例,55,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鸱吻-位于官式建筑正脊两边的“龙吻兽”,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状,长大口衔接住脊端,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的样子,故又称“吞脊兽”。蚩是一种海兽,辟火灾。 垂兽-又称“角兽”,是垂脊上的兽件,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起固定屋脊的作用。 戗兽-戗脊上的兽件,用于歇山顶和重檐建筑上,和垂兽作用相同,防止戗脊上的瓦件下滑,固定。 蹲兽-又称“仙人走兽”,除了起到防瓦件下滑外,蹲兽的数目和宫殿的等级相关。,56,第四节 屋顶装饰构件,套兽-为陶瓦或琉璃瓦烧
13、成,套在仔角梁端头上,不但起装饰左右,最主要是保护屋檐角和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侵蚀。民间建筑的翼角装饰则没有角神和套兽,但会用狮子。 搏风-由于悬山顶两端的檀条伸出山墙外,其顶端会受到雨水侵蚀,容易腐蚀,所以在挑出的两头都钉上封头的博风板。 悬鱼-博风板最上端尖角处,另外加一个垂直的小木板,主要作用是将博风板的交接处掩盖,防止雨水渗入。吉庆有余的象征。 脊刹-庙宇建筑正脊正中的脊饰。,57,第五节 屋面、瓦,中式建筑的屋面 瓦 瓦的种类 板瓦、筒瓦 阴阳瓦 瓦当、滴水 钉、帽 四水归堂,58,第五节 屋面、瓦,(一)中式建筑的屋面 中国建筑屋面所用的材料大致有瓦、草、木板、石板等。瓦的起源与发
14、明,源于中华远古制陶业的发展。 瓦-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一种屋顶构件,也是一项解决屋顶防水防雨问题的重要技术。最早的瓦,因为少且稀有,用在屋脊上,叫做“甍meng脊”,意思就是覆盖在屋脊之上。 1.瓦的种类:青瓦 琉璃瓦 青瓦:粘土为原料制成胎体,形成后经高温烧制。 琉璃瓦:以陶土为原料制成胎体,烧成后以氧化铝、铁、铜、钴、锰等为着色剂,再加入石英,经过二次烧制后形成不同的釉色。 比较:琉璃瓦更坚固,防水性更强。 黄色琉璃瓦专用于宫殿,陵墓、园林、庙宇等皇家建筑。,59,第五节 屋面、瓦,2.板瓦、筒瓦 板瓦、筒瓦互相交叠形成屋面,叠瓦之间的坑道称为“瓦坑”。一片片轻成板状的称为“板瓦”,主要用
15、于屋面底瓦位置。半圆形成筒状的称为“筒瓦”或“瓦筒”。 筒瓦主要用于屋面板瓦间交接的位置,作为“瓦盖”,防止雨水渗漏。有些民间村屋的屋面不用瓦筒作为盖瓦,而是在板瓦间交接位置之间以灰堆砌成形似瓦筒的“灰梗”。,如右图: 上层为板瓦 下层为筒瓦,60,第五节 屋面、瓦,3 阴阳瓦 阴阳瓦-板瓦的弯面向下称为“阴瓦”,相反向上称为“阳瓦”,故合称“阴阳瓦”,又称“蝴蝶瓦”,北方又称为“合瓦”。 特点:单一使用板瓦作为底瓦及盖瓦。 结构,令屋顶的隔热功能更佳,新界的客家村屋大多采用这种屋面模式,例如元朗的潘屋和沙田的曾大屋等。 4 瓦当、滴水 瓦当-又称“勾头”,屋檐瓦头的特定部件,位于一行筒瓦的最
16、前端,作用是防止筒瓦下滑,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形式。 滴水-又称“滴子”,屋檐板瓦最前端一块呈三角形的瓦头,作用是引导雨水沿瓦坑经过滴子落下。,61,第五节 屋面、瓦,瓦当 + 滴水 = 右图,瓦当与滴水交替构成屋檐的一部分,起到保护屋檐免受雨水侵蚀,而瓦当与滴水上的纹理还有一种观感美,能够美化屋面轮廓。,62,第五节 屋面、瓦,5 钉帽 钉帽-是位于瓦上的建筑构件,作用是堵塞瓦当上用以固定于屋檐椓zhuo条上的钉子小孔,防止雨水渗入。 6 四水归堂 天井结构式中式建筑的一大特色,不论是普通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应用,目的是采光与空气对流。当下雨时,雨水从四边倾斜面流向中庭,称为“四水归堂”
17、。 为诱使人们采用此一建筑模式,于是就以俗语“肥水不流别人田”之语来形容,迎合期盼财源滚滚的心理。每当下雨时,雨水沿挖坑流至滴水,落在屋檐前方。 俗语说:“檐前滴水,点滴心头”,就是教导做子女要孝顺父母的话语,比喻自己怎样待父母,儿女亦会怎样待自己,点滴不差。,63,第六节 梁柱,梁柱结构 栋、 桁hng 间 台柱 柱基 檐柱 金柱 垂柱 扶壁柱,什么是斗拱? 斗 拱 升 昂 翘 出踩,64,第六节 梁柱,一、梁柱结构 梁柱结构是屋架最重要的部分,木造结构即“架构制”。就是在四根垂柱的上端,用两根横梁和两根横枋互相构架牵制成为一个“间架”。 架构制关键3要素:承重的立柱;立柱相互之间产生联络关
18、系的梁和枋;横梁之上的构造,包括梁架、檩lin(桁)、椽chuan,以及其他的附属木结构,他们完全是用来支撑建筑的屋顶重量的。,65,66,第六节 梁柱,(一)栋、桁 栋-中式建筑内部最高的木构件,亦称“脊檩lin”,即屋脊正中的那条主梁。一般主梁都会用较粗的木材做成,并漆成红色以资识别。 桁-栋左右两旁平排的称为“桁”,又名“檩”,建筑物的桁檩数量越多,房屋进深就越深。但有时为了防盗的原因,有些屋宇的檩条会加密,目的是防止盗贼由屋顶进入。 传统建筑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构件是桁架,也称为“檩”或者“桁”。它被安置在屋架的各个梁头之上,它的上面用来放置椽chuan子。 桁架在梁头的位置不同:出山 不
19、出山 出山-桁的两端伸出山墙以外,称为“出际”。,67,第六节 梁柱,(二)间 间-传统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 进深-建筑物纵深各间之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两邻两立柱的水平距离。 面阔-建筑物位于同一直线相邻檐柱之间的距离。,68,第六节 梁柱,(三)台柱 根据营舍之法木经记载:“凡屋有三分,白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说明中式建筑包括屋顶、屋身及台阶三个主要部分。实际上屋身主要由一根根立柱组成,立于台阶,支撑起整个屋顶,表现柱在中式建筑中的重要性,正如一屋之主。故我们常以“台柱”来比喻团体中挑大梁,背负重任的人士。 柱子的出现,不仅使人类拜托了穴居,而且它显示出一种力量,也传播着
20、一种文化。,69,(五)檐柱 檐柱-建筑物最外一排支撑屋檐的柱。,70,(六)金柱 金柱-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中轴线的柱外,其余都可以称为“金柱”。,71,第六节 梁柱,(四)柱础 早期的立柱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基本上以圆柱形为主,而且只是直接放置在夯土上面。直至殷代的建筑遗址上,才开始发现以卵石为材料的柱础。除了装饰作用外,柱础在立柱之下起支撑作用,使立柱底部不易受到泥土的直接侵蚀而腐坏,从而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发展到后期,柱础通常用天然石块制作,大多名露地面,状如古镜或覆盆,上面饰以各种雕刻,极富装饰性。,72,第六节 梁柱,(七)垂柱 垂柱-是一种既不立在地上也不支在梁背上,而是悬在半
21、空中的垂檐柱,它是用伸出的横梁支托并垂在空中的垂莲柱。,73,第六节 梁柱,(八)扶壁柱 扶壁柱-是指为了增加墙的强度或刚度,紧靠墙体并与墙体同时施工的柱。其实它是一个砖柱,由于砖柱较高,为了提高它的稳定性,于是用扶壁柱给它提供一个支撑点。,74,(九)什么是斗拱? “斗”是斗形木块垫,“拱”是弓形的短木。 斗拱的作用 1.增加承托的作用 2.出跳形成悬臂梁支撑挑檐檩 3.联结柱网:均匀传递荷载 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 剪力 5.减震:吸收震波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 8.模数作用,75,第六节 梁柱,唐五台山佛光寺斗拱(上海美术馆),76,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唐建中三年782年)中国现
22、存最古老木构架,77,第六节 梁柱,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1、斗栱的柱子及阑额,一朵斗栱的生成,一朵斗栱的生成,2、柱上加栌斗,一朵斗栱的生成,3、栌斗上加泥道栱,一朵斗栱的生成,4、加华栱,向里外出跳,一朵斗栱的生成,5、加散斗及交互斗,一朵斗栱的生成,6、加泥道慢栱,一朵斗栱的生成,7、加华栱,一端为华头子,一朵斗栱的生成,8、加散斗及交互斗,一朵斗栱的生成,9、加内檐令栱,一朵斗栱的生成,10、加内檐耍头,一朵斗栱的生成,11、加柱头枋,一朵斗栱的生成,12、加散斗和齐心斗,一朵斗栱的生成,13、加内檐罗汉枋,一朵斗栱的生成,14、加下昂,一朵斗栱的生成,15、加骑昂交互斗,一朵斗栱的生
23、成,16、加外檐令栱,17、加外檐耍头,一朵斗栱的生成,18、加外檐散斗,一朵斗栱的生成,19、加撩檐枋,一朵斗栱的生成,20、加衬方头,一朵斗栱的生成,21、加梁,一朵斗栱的生成,22、加檐檩,一朵斗栱的生成,23、加椽,一朵斗栱的生成,24、铺作内侧仰视,一朵斗栱的生成,25、铺作外侧仰视,一朵斗栱的生成,103,斗拱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伽陵频迦(妙音鸟 梵文Kalavinka),斗拱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106,107,第六节 梁柱,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因性状如古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拱-矩形断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 升
24、-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上是一种小斗。 昂-位于斗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翘-形象与拱相同,但方向与拱不同。清式斗拱中的拱是横向的、向外右延伸的短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与翘起的短木。 出踩-亦称出跳,指斗拱中翘、昂自中心线向外或向里伸出。如果正心是一踩,而里外又各一踩,则合称“三踩”。,108,109,第七节 台、栏,台基 台阶 栏,110,第七节 台、栏,台基-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后不会沉降塌陷,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称为台基。(构
25、成如图所示)中国古代建筑台基主要有两种类型:土质台基和石质台基。其中,土质台基最为普遍。因此,建筑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兴土木”、“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而来。 作用: 防水避潮:结构、生活 稳固基础 调适构图 扩大体量 调度空间 等级标志 独立建坛,111,台阶有四种形式:,御路踏跺 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低等次 礓礤踏跺一般用于推车,112,第七节 台、栏,御路呈光素的垂带 御路作丰美的雕饰,113,第七节 台、栏,栏 梁思成分成三种:“用望柱及栏板者”,“用长石条而不用栏板者”,“只用栏板而不用望柱者” 刘致平分成六种:寻杖栏杆,栏板式栏杆,機子式栏杆,罗汉栏板,石坐凳栏杆,木石栏杆,
26、114,115,116,第八节 墙,墙 山墙 槛jian墙 廊墙 檐墙 半墙 门墙 女儿墙 封火墙 马头墙 影壁,117,第八节 墙,一、墙 墙,在古代有壁、垣、墉、堵等别称。墙有界定和分割空间的作用。墙多,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征,每座房屋室外有墙,室内也有墙。一单堵墙可以围城一做民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一座城,甚至一个国家。中国古建筑组群布局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把庭院作为单个建筑实体连接纽带。庭院的围合除了单体建筑之外,另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围墙。城墙、院墙、围墙,都是一种界墙,用来围合建筑物的。 山墙-即建筑物之侧墙。 槛jian墙-即建筑正面高约二尺而上有槛窗之矮墙。 廊墙-即位于前
27、后檐廊两侧与山墙衔接之墙。 檐墙-即位于建筑物前后檐而自底而顶之墙,位于正面者称为“前瞻墙”,位于背面者,称为“后檐墙”;后檐墙一般将墙建至屋檐下,封住檐檩和檐椽,称为“风护檐墙”。 半墙-筑于厅堂阁楼半窗下,又可以不筑半墙,而用栏杆或群板即可。 门墙-即院落门口处的墙,是建筑的门面。,118,女儿墙-原指城墙上面的矮墙,后凡是房屋外墙高出屋檐部分的矮墙,露天地方、台上、墙上的墙都称为女儿墙。 封火墙-木结构房屋最易患火灾,为了防止邻屋失火,殃及四邻,山墙上设屏风墙,高度超过檐口及山尖,便称为封火墙或烽火墙。南方的封火墙是硬山顶,山墙屏风高出屋面。 马头墙-也成叠落山墙,但其正脊瓦片以纵向排列
28、,有如马颈上的鬃毛。 影壁-即使没有建筑物,也可以用独立的墙来围合成收敛的过渡空间,或者叫作先导空间。这种独立的墙就是影壁。影壁也叫“照壁”或“照墙”,形式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设在一组建筑院落或园林的入口,有的在门内,有的在门外,它的主要功能是“隔”,犹如房间的屏风,起到遮遮掩掩的含蓄隔蔽,以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早就庭院深深,柳暗花明的境界。影壁是一堵特殊的墙,俨然一座压扁了的小型建筑,同样有基座、墙面和壁顶。,119,槛墙,120,三合土墙,121,竹筋土墙,122,空心砖墙,123,砖墙,124,板筑墙,125,空心斗子墙,126,清水墙,127,花式砖墙,128,漏砖墙,129,砖
29、花墙,130,楼窗墙,131,包框墙,硬心包框墙,132,软心包框墙,133,墀头,墀头装饰,134,檐墙,135,封护檐墙,136,漏檐墙,137,扇面墙,138,山墙,139,廊墙,140,马头墙,141,影壁,142,第九节 门,门 门户 门第 门当户对 抱鼓石 牌坊,143,第九节 门,门,144,145,门就是建筑的出入口,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住宅,无论是单幢房屋,还是成组建筑,都各有它们自己的门。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差别很大,情况多样,大者可以是城市、宫殿,小者可以是四合院、天井院住宅,因而门的种类就非常多,有城门、宫门、殿门、庙门、院门、宅门之分。 中国传统建筑
30、大门代表一个家的家风(门风)资望(门望)等。它的形式和内容是门所反映、所记载的历史与文化。 门上的雕刻装饰和色彩的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古代的文化内涵,封建的礼制,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146,门的分类 城楼门:城楼门又称城门楼,门的基本形式为一宫殿立在一高大的城墙上,并在墙上开设门洞。如天安门 端门 午门神武门等,这是中国古代大门中等级最高的门形式。其中又如午门,在横向的宫殿两侧伸出两翼成“门”形城楼环抱在楼前成为一广场的称为“阙门”,这又是城楼门中最高等级的。 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等级最高的门形式,据历史考证,阙门至晚在唐代时就已出现。历史上唐长安西内宫正门 宋卞梁宫城的正南门 元大
31、都宫城的崇天门都用的是这种门,147,殿式门:顾名思义殿式门就是大门形式为一宫殿式样。如太和门 乾清门等。 屋宇式门:此门的形式为一单独的房屋,房屋根据等级可大可小,大者如亲王府大门可为五开间,小的如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仅为一间。 随墙式门:也称墙垣门,其特点是大门不是独立的屋宇,而是在住宅院墙上开门并在门上稍作处理。这类大门多用在较小和较简单的四合院住宅中。 牌坊和牌楼,148,门的基本组成,门扇(门板 门钉 铺首 看叶) 门框(上槛 联楹 门枕石 门簪 门槛) 门斗 门头或门罩 门脸 门上附加装饰物(门神 对联 祈福避邪物 应时装饰物),149,板门 :中国古代居住房屋中使用的大
32、木板门叫板门。这种门大约用6厘米厚的木板制成,在安装时,必有门枕石为轴,门上安装连楹,用门簪来固定在大门框上,这样在门扇轴固定下, 可自由开门。,150,151,门簪,152,隔扇门: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带格心的门,也称格扇门。由外框(右边挺和抹头组成)、隔心(又称格心、花心)、裙板、绦环板及若干抹头组成。一般为四扇,抹头数目常有四、五、六三种,也有少数的“二抹”(称为落地明造) 、“三抹” 。,153,隔扇门窗格心的式样最多,几乎每房一样。以南方为例,如冰纹、葵纹、八角纹、垂鱼、如意、海棠、菱角、菱花、回纹万字、十字川龟、软角万字、十字长方、宫式等等,154,后汉书。礼仪志中说道:“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商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 百家书记述:“公输班见水蠡,谓之曰:开汝头,见汝形。蠡适出头,班以足画画之,蠡遂隐闭其户,终不可开。因效之,设于门户,欲使闭藏当如此固密也。”,铺首、门钹,155,156,157,门枕石与门槛,158,159,门斗、门头和 门脸,160,161,162,牌坊和牌楼,衡门,163,抱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