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6 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材料一所谓老规矩,就是老年间的规矩。要想弄清楚老规矩,首先得知道“规矩”这俩字是什么意思?简单说:“规” ,就是做木工活儿画圆的圆规。 “矩”呢?是做木工活儿的曲尺。当然,现在这两样东西,已经不限于木工活儿的工具了。古人说事儿论理,喜欢打比方。荀子说:“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方圆。 ”咱们的这位老祖宗是拿这两样工具打了个比方,意在说明规则和礼法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敢情规矩这个词儿,是从荀子这儿来的。但是,规矩跟法律还不一样。法律一条一条在那儿摆着,您违犯了哪条,对不起,您要接受哪条的处罚,该蹲大狱蹲
2、大狱,该挨刀挨刀。 规矩则没那么严重。它更多的是道德层面的约束。您不守规矩,顶多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或者罚出场外,大伙儿不带你玩了,还到不了蹲大狱啃窝头的份儿。 史记礼书中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 ”司马迁说得非常好,甭管干什么事儿,都有规矩。按规矩做了,往上说就是仁义的人。不按规矩做,再往前迈一步,您就犯法了。其实,规矩又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游戏规则” ,各项体育比赛都有规则。比如足球,犯规轻的,吹哨警告;违规稍重的,黄牌警告;严重犯规,就要亮红牌,直接罚出场外了。 韩非子在解老中说:“万物莫不有规矩。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干什么都有规矩,否则
3、,就会乱套。 我们说的老规矩,如果细分的话,主要可分为四类: 一是家规,即家庭或家族定的规矩;二是社会交往的规矩;三是社会场所的规矩,比如交通法规,乘坐地铁的规定,影剧院的相关规定等;四是行规,也叫门规,即各行各业、各门各派、三教九流的规矩。 我们通常说的老规矩,主要是指家规和社会交往的规矩。(取材于刘一达话说北京老规矩 )1根据“材料一” ,下列明显属于不守“规矩”的一项是(3 分)A宝玉在马上笑道:“周哥、钱哥,咱们从这角门走吧,省了到老爷的门口,又下来。 ”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书房里,天天锁着,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 ”宝玉笑道:“虽锁着,也要下来的。 ”(红楼梦 ,第 52 回)B北
4、京同仁堂是中药领域的老字号,其店铺门口挂着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C老陆开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但楼门口地界窄,只能由一边下人,老陆坐在外边,却执意让坐在里面的客人先下车,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冯骥才怀念老陆 )D小王很饿,他在地铁上选了一个人较少的角落,安静地吃着路上买来的煎饼果子。吃完后,他把包装袋都扔进垃圾桶,连地上的碎末也收拾得干干净净。2根据“材料一”以及你的理解,请给“规矩”下一个定义。(4 分)材料二说来有趣,一向反对相声教化功能的郭德纲终于发声教化,竟然谈起了“规矩”二字。闹了半天,叛逆的德云班主原来是维护传统的。相声传统有
5、多少是糟粕有多少是精华,这话题还是留给相声圈的专业人士们自己去争论吧,但是对于“规矩”这两个字,倒真是颇值得更多人细细思量。郭德纲的长微博寥寥数字,已经把规矩的真谛点破了。微博上说:“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的。有礼数有体统,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 ”没有错,郭德纲所说的规矩,本质上就是教养,没了规矩也就是缺少教养,养不教,自然是父之过。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质疑文明问题,尤其是在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见到最多的报道就是关于游客的各种状况,比如天安门广场一天 5 吨的垃圾,比如个别游客在景区刻画、便溺,又比如为了争抢而发生的各种冲突。我们把这些现象定
6、义为“不文明” ,但是不文明这个说法还是抽象,不如用没规矩和少教养来定义更为准确。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这实在只是一个概念,我很想有人能够把这个概念具体描述出来,说说我们到底拥有怎样的礼仪和什么文明?礼仪可以帮我们建立起一种秩序,往大了说,它是一种社会秩序,往小了说,它是一种家庭秩序。礼仪并非虚伪,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礼仪礼节成了别人眼中的“装” 。 “装”是什么意思?隐藏真实的自我就是一种“装” ,装就是虚伪,是不真诚;礼仪和礼节都可能成为一种“装” ,比如见到一位让你讨厌的长辈,你还是毕恭毕敬,因为礼仪就是这么要求的。于是,有些人认为,礼仪都是“做”出来给人“看”的,“不真诚
7、”是礼仪的心理基因,因而礼仪便是“虚伪” ,他们以反对虚伪的理由来反对礼仪。但是,这样的逻辑是不科学的。郭德纲其实也是一个矛盾体,英雄情结、草莽气慨和书生意气竟然在他一个人身上完美融合,传统和反传统的思想集于一身,但他的“规矩”论承认了叛逆是需要道德前提的。关于规矩这一说,我觉得所谓文化的复兴,不如先从这小小的规矩上落实吧。人守规矩而知礼仪,因知礼仪而有教养,因有教养而表现文明,文明复兴了,文化也就复兴了。(选自京华时报 有个性也要守规矩 )3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糟粕(zo p)B寥寥(lio lio)C气慨 D书生意气4根据“材料二”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
8、下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看法。 (5 分)礼仪并非虚伪,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礼仪礼节成了别人眼中的“装” 。材料三北京人重视“理儿” 。人们常说有理儿有面儿,北京人把有“理儿”放在前面,有了“理儿” ,才会有“面儿” ,老北京的“理儿” 、 “规矩”不是哪位皇帝御批的,也不是纯粹民间发展起来的。从种种特征来说,老北京的“理儿” 、 “规矩”源自周礼和孔孟儒学,伴随着社会的演变,不断地流传和发展。正所谓“道家讲究和谐,佛家讲究包容,儒家讲究规矩” 。 老炮儿这是一部“讲理儿”的电影 。“老炮儿”一词源于“炮局” ,炮局是老北京的俚语,借指警局、派出所,而“老炮儿”就是那些因为犯事而经常出入“炮局”
9、的人,影片中的主人公“六爷” (冯小刚饰)就是昔日家喻户晓的“老炮儿” 。六爷坚守的文化传统正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他看见小偷,教育人家拿钱走人可以,证件给人家寄回去,要懂得盗亦有道;看见有人要跳楼,围观的人起哄看热闹,只有他义愤填膺谴责他们的冷漠;他认为知法犯法不对,损人钱财不对,暴力执法不对,蓄意伤人不对这些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恪守规矩和底线的“六爷” ,看到了凡事论理、要讲道义的“六爷” ,看到了心里始终有着一杆计仁算义的秤的六爷。电影中反复出现一个老人的形象:他头发花白,仅单单一坐,就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路过的人往往会为他点支烟,以示敬意。 “六爷 ”最在意这个细节。 甚至在赴生死之
10、约前,他还郑重其事地将烟含在嘴里,点燃后再送到老爷子口中。 以这类独特的告别方式,他无声地道出了自己的潜台词:无论江湖上的人物如何流转更迭,但不能改变的是民间的“规矩”其中之一,就是有所敬畏。 这固然来自儒家伦理学,但也是他对抗主流的精神武器在权力和金钱的逻辑之外,维系民间的秩序和道义。 它设定了底线:即便你有权有钱,也不能蔑视人的尊严。在导演管虎的眼中,所谓的“老炮儿”彰显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规矩道理,像老北京城曾经雄壮时候存留的一口硬气,这口气是活的精神养分给予曾经的主人们骄傲的底气,在老北京曾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滋养了一干“顽主” ,而随着时光荏苒这批曾经的轻狂少年开始妥协,这口气被往来穿梭的
11、新兴人潮冲击溃散。 六爷是这口气的守护者,然而,他虽看不惯当下的“礼崩乐坏” ,却无能为力,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孤身固执所要扶起的“理”早已不适用于这个变化的时代。 “文明与野蛮,秩序与混乱,并行生长的混沌,难以调和的复杂。 ”这既是老炮儿这部电影里呈现出的情节,也是我们生活的今日中华大地的现实。 管虎大胆揭露了当今社会官富阶层和平民间的尖锐矛盾,并让六爷作为群众代表去反击这种不公。但这毕竟是电影。 现实中我们需要公平,却还是应该寄托于社会整体向法治的转向,而不能指望每个胡同口都站着一个维持秩序的六爷。如果说老炮儿表现了时代的更迭,那么,它也展示了更迭中的连续性:“好的东西需要有传承,尽管江湖终归
12、会变化,时代也会有交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但有些精神是不应该改变的。 ”对于一种文化的坚守,不应该是腐朽的,而应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不至于在我们老后,感觉一生所学、所用、所想,在时代巨变面前毫无存在价值。这也体现了现代性文化的特点,在现代化社会,文化的枢纽型特质开始解构,社会开始由人伦社会向多元化分立社会转型。 只凭“规矩”办事的旧时代已经过去,法律、政治、经济,都是当代社会的必需品,每个人都必须强迫自己顺势时代的发展和演变。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希望这是一个警醒:形式上的墨守,只会显示我们的老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公德价值观的遵守,才是本质与核心。 在法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传统的
13、价值观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传统 “规矩”与现实碰撞的结果是促使社会进行转型,是帮助人们在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当代文化的同时不忘记传统文化,是加深文化与现实的融合。 时代虽变, “规矩”常在。5根据“材料三”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老炮儿中六爷给“老人”点烟的情节是为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变幻,我们都应有所敬畏,即使你有权有钱,也不能蔑视人的尊严。B 老炮儿让“六爷”作为群众代表去反击当今社会官富阶层和平民间的尖锐矛盾,但在导演管虎看来,还是应该寄托于社会整体向法治的转向,而不能指望每个胡同口都站着一个维持秩序的六爷。C现代社会开始由人伦社会向多元化分立社会转型,法律、政治、
14、经济,都是当代社会的必需品。只凭“规矩”办事的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D作者认为,形式上的墨守,是一种守旧的表现,遵守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功德的价值观,才是本质与核心。但是在法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传统的价值观仍有其存在的价值。6综合上述二则材料,谈一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老规矩” 。 (6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6 小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21 分)诗辨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学者须从最上乘悟第一义,若小乘禅,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日益衰矣。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
15、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
16、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诗之极致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
17、谓一厄也。(取材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有删改)7下列在文中出现的四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骛:本义为马快跑,引申为追求。B截:与“横截面”的“截”同义。C古诗十九首:“芳草碧连天”是选自其中的诗句。D乖:违背。8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由入门之不正也 如今人之治经B晚唐之诗则口以衰矣 殆以骂詈为诗C见过于师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D诗而入神至矣 言有尽而意无穷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第一段尾句所阐释的道理与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B第二段首句的观点与俗语“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表达的意思
18、是相似的。C第三段“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与成语“已臻化境”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D第三段“一唱三叹之音”与成语“余音绕梁”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10请指出并分析第一段文字开头部分说理的方法和作用。 (3 分)11请“/”将文中划线部分文字断句。 (4 分)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12红楼梦也经常论及诗歌,如 向 (填人名)学诗。 (2 分)下列关于诗歌的论述,与诗辨的主张存在本质上差别的一项是(3 分)A 红楼梦: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易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B 红楼梦: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C 红楼梦:甲:“我只爱陆放翁的诗”乙:“断不可学这样的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无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D北宋黄庭坚:诗歌创作要做到“无一字无来处” ,要工于用字和用典。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 题。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