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谈谈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统计测量.doc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535278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统计测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谈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统计测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谈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统计测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谈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统计测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谈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统计测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谈谈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统计测量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03-07 【摘要】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科学技 术、城 乡二元制经济 体制和户籍制度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村长 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大量剩余 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大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各大城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民工潮。农民工进城虽然解决了大量的 农村隐性失业问题 ,但是我国 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土地单位面积产量高但人均产值低、 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生产占 绝对主导地位的状况, 农村失业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健全的 农村失业测量指标体系将有利于我 们了解我国农村失业现状和原因,

2、并制定合理的就业安置 计划,促 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农村失业测量指标体系尚未健全,因此合理的失业统计测 量指标体系十分必要。一、 引言: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显示,2000 年和 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占全国人口的 50.0%和 46.9%,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 22.5%和22.5%,第三产业分别占 27.5%和 30.6% 。由此我们可知,随着社会发展,农业人口在我国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首位。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科学技术、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限制,

3、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即隐性失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各大城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民工潮。农民工进城虽然解决了大量的农村隐性失业问题,但是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土地单位面积产量高但人均产值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生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状况,农村失业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具体表现为:农业人口密度大、农业土地规模小,并且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农闲季节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我国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真实就业率和失业率及其统计方法一直是社会研究的热点。构建农村地区就业和失业测量指标体系,确定我

4、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现状,对了解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程度和农业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有助于农业决策和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就业失业测量可操作化及各项具体操作指标的确定和统一尚未完全实现,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农村就业失业指标体系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就业统计状况,并将相关指标可操作化。二、 文献综述:农村就业失业现状及统计测量的研究很多,并且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建立了农村隐性失业率的测量方式。夏杰长在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统计测算及分析中概括到,当前农村隐性失业率的测量方法包括:(1)国际比较法,即根据国际范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接近的国家,对

5、其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份额做出判断。(2)国际标准模型法 ,即通过对多国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三大产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与劳动力份额和总产值份额相关的“国际标准结构”,用所研究国家的农业状况与该国际标准比较从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农业隐性失业人口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量,有的学者先求出农村比需劳动力数间接推出剩余劳动力数量(陈锡康,1992;托马斯*罗吉斯,1997),或直接利用公式:公式一:Lt=SiSjmijtaijt(施若华,1996) ;公式二:Lt=SiSjmijtQijt/Yijt.( 托马斯*罗吉斯,罗伯特*米德) ;公式三:RDU=RETVEPEIE

6、FECE(王诚,1996) ;公式四:NS=NZZB(ZB=GM/DM)(李耀华,1997) ;公式五:1F=1+g2(Y2/L2)/(I1/L1))-(Y2/L2)/(I1/L1)=1-(I2g2U2)/L2/ I2L2 (王红玲,1997;刘建进,1997) 三、研究方法:(一)相关定义:失业者,15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三个月内)正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农村隐性失业者,即指不离开农村的、未得到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指那些离开农村或必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

7、力(不包括农村的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二)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阅读各类文献,参照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政策进行研究和总结,得出笔者所认为的测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四、我国 2005年农村地区就业失业状况及统计指标(一) 我国农村地区农村人口状况和农业生产现状2005年,我国总人口为 13亿 75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 74544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的 57.01%。近年来,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超过一亿,占农村人口的六分之一以上,该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不再看做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乡村从业人员及其主要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及其他非农

8、行业。2005 年,我国乡村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农林牧渔业 29975.5382万人、工业 6011.4682万人、建筑业 3653.2067万人、交通运输业和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567.3179万人、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 2937.6873万人、其他非农行业 6242.0443万人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的家庭承包经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土地生产方式和产品单一,以粮食种植为主。2005 年,全国耕地面积为 130039.2千公顷,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 183867.88271847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 12.5%,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

9、值达 39450.8873407089亿元,经过计算得人均产值为 1316102.72元。(二) 农村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状况我国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农村地区失业统计基本被排除在统计体系之外。并且,我国现存统计方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统计范围狭窄,仅对城镇户口登记失业人员进行统计,排斥农村人口及城镇未申报的失业人员,人为缩小失业率。其次,年龄设置不合理,不适应农村实际情况。失业统计中经济人口年龄范围小于劳动年龄范围,并且农村中实际劳动年龄范围跨度大于 1660周岁,即有小于 16周岁但参加劳动的青少年和大于 60周岁但仍然承担生产任务的老人。再次,忽视农村失业的季节性。我国农业生产

10、具有季节性,而失业统计多为时点概念,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农村失业情况。第四, 反映的仅为显性失业水平,不能体现隐性失业。第五, 未能反映民工潮现象,进城务工人员失业状况难以统计。我们在设计我国农村地区失业和就业指标时,必须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农业人口构成、土地利用方式和产出率等因素。(三) 农村失业绝对量统计指标农村绝对失业量统计指标包括隐性失业量和显性失业量,不包括非劳动人口,其中农村非劳动人口包括:仅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就学人口、因老年或健康原因不能从事劳动的人口、自愿失业人员、服刑人员及其他不能参加工作的人。因此,有:农村总失业量=农业失业量+农村其他行业失业量而其中,农村

11、失业量计算方法如下:1、农业失业量=农村劳动力数量农业必需劳动力数量(公式一、二测量的为必需劳动力数量)农村其他行业必需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数量,即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能力参加劳动的人。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青少年大都初中毕业即外出务工,但是大多年近七旬的老人仍然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劳动力可从 16周岁开始计算,以 70周岁为上限。换而言之,农村劳动力数量=经济人口+非劳动人口(包括服役人员和就业年龄内的学生);其中,农村经济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农村户籍人口+流入农村人口流出农村人口;2、显性失业量,即显性剩余劳动力数量计算方法如下: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数量农业可容劳动力数量(公

12、式三中 CE所指即为可容劳动力数量)3、隐性失业量(利用公式五所测的隐性失业率进行计算):农业隐性失业量=农业可容劳动力数量 农业必需劳动力数量=农业失业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总劳动力实际吸收劳动力乡镇企业吸收的劳动力农村非农业吸收的劳动力流出本地的农民工;此外,计算隐性失业量还可以使用隐性失业人口的差量统计法:隐性失业人数=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就业需求弹性。(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供给量,就业需求弹性=从业人员增长率/GDP 增长率)。农村失业相对量统计指标包括:农村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利用率、隐性失业率。农村劳动参与率反映某一时点下总人口中劳动力存量;劳动利用率反映谋一时点下劳

13、动资源的实际利用程度;其中,劳动参与率=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村总人口;农村劳动利用率=农村经济人口/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村隐性失业率=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农村经济人口(四) 调查实施:农村就业失业调查的调查范围为我国大陆地区乡村的 16岁及以上非城镇户籍人口。调查对象确定为被调查地区内的全部 16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地区年龄上限以避免人为降低失业率),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既调查家庭户,也调查集体户。劳动力调查所要了解的是被调查者在调查时点前一周即调查周的就业与失业情况。参照有:2007 年四季度的调查时点为 11 月 1日零时,2008 年二季度的调查时点 5月 15日零时。

14、四、本文所建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确定我国农村地区失业统计指标,就必须先了解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状况以及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率水平,并将其同世界相同发达程度国家的人均产量相比较,从而客观得出我国农村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员的数量。该测量指标体系的不足在于:首先,农村(农业及其他行业)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难以确定,选择的参照标准尚未统一。资料显示,根据国际比较法所测量得到的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率为 12%,隐性失业人口 0.536亿,另一方法得到的失业率为 16%人数为 0.715亿,其他方法所得结果也不相同。其次,该统计指标实施过程中存在实际操作力和操作效果问题。再次,该统计指标劳动力年龄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问题,无法统一劳动年龄标准。此外,农民流动性日益增强,农民与民工界限不明,各自数量难以确定。最后,农村失业统计存在季节影响,农闲时节失业率与农忙时节失业率难以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