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源按用途可分为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例如木材既可是经济资源也可是环境资源。环境立法限制了资源应用于经济目的,限制了生产总财富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当然阻碍了经济发展。尽管环境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产生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后果。由于受技术条件和实践不足所限,当时制定的环保标准有许多不科学、不可行之处。譬如,原有环保标准明确要求,污水处理厂以贮存(即不处理处置)为目的将污泥运出厂界的,必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 50%以下。而在实践中,污泥含水率基本上是 80%,有人测算过,含水量由 80%降到 60%,污泥量可以减少 50%左右。可是由于脱水经济
2、成本较高,政府不愿为此付费,这一标准根本没有执行。有人可能担心,提高环保标准会不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妨碍经济发展?提高环保标准会令某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但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标准提高对某些行业和产品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会大力催生朝阳环保产业的发展。两者对冲,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统计显示,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机构约为 2.4 万家,上市公司约 400 家,年营业收入约 3 万亿元。如果仅从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从业机构统计,就约有 1.3 万家机构、约 130 家上市公司,年营业收入约 3800 亿元,2004-2010年营业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30%。因此,环保产业的
3、迅猛发展,将有力抵消环保标准提高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对提升经济发展总量是有利的。同时,环境改善以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污染环境下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等也可以得到削减,这又是一笔大账。环境立法阻碍经济发展立论:(可用于一辩陈词)所谓环境立法,指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保护自然资源、限制自然资源的使用。在此需要澄清,环境立法是针对环境保护制订的法律,并不是包含环境的法律都是环境立法。例如:对环保产业的税收立法,属于税法而不是环境法;要求政府增加环保产业投入的立法属于财政收支法而不是环境法;规范经济转型的立法属于经济法而不是环境法;促进环保
4、科技进步的立法属于科技法而不是环境法。总而言之,环境立法仅限于直接的自然环境保护、限制自然资源的使用。如果对方一定要说所有和环境有关的立法都是环境立法,那么刑法当中所有条款都和民众有关,是不是刑法就是民法呢?发展经济学家克拉克对将“经济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总财富的增长;2、技术的进步;3、产业结构的变化;4 、资本的积累;5、国际经济关系的进步; 6、经济制度的进步。经济发展首先要符合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把自然资源分配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的地方。我们认为环境立法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理由如下:1、由环境立法的目的所决定。经济立法的目的是促
5、进经济发展,而环境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它通过牺牲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达成社会发展。资源按用途可分为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例如木材既可是经济资源也可是环境资源。环境立法限制了资源应用于经济目的,限制了生产总财富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当然阻碍了经济发展。尽管环境立法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产生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后果。2、由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所决定。法律条文严格但僵化,立法过程繁琐,法律修改困难,不能随时调整,所以往往不能因地制宜,立法总是滞后于现实情况变化的。法律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必然阻碍经济发展。美国曾经立法禁止猎杀野狼,首先这个法律阻碍了狩猎
6、业的经济利益,后来野狼在法律的保护下过度繁殖,又成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祸害,结果美国政府又不得不花钱请人猎杀掉多余的野狼。在这个案例当中,法律不能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力量。后来美国政府转而采取经济手段来治理环境,政府每年向狩猎爱好者出售一定数量的“猎杀野狼许可证” ,而不再禁止捕杀野狼。当科学家观察到野狼数量增多时,许可证价格降低,反之则增加。这样一来,既保护了环境,又为政府增加了财源,还节省了政府花钱雇佣猎手捕杀多余野狼的支出,真正达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这个案例说明,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 那就是因时因地制宜,而环境立法,由于其僵化性,不能随时加以调整,当然不能因时因地制
7、宜,所以阻碍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当然也就阻碍了经济发展。3、法律行为参与市场机制导致不合理价格,从而限制了经济发展。环境立法通过强制手段分配资源,实质上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给资源定价,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这样的强制力将导致不合理价格。例如:台湾的水资源法规定:农业用水优先于其他用水。实际上是给农业用水制定了低价格而给其他目的的用水制定了高价。今年台外地区发生缺水危机,这个法律的弊端立刻显现无遗。台湾新竹的高科技园区也很缺水,可是政府迟迟不对农业限水,而是优先供给农业用水,造成新竹工业园区的巨大损失,大大超过农业上的获益。台湾大都市区台北市的主要用水是居民生活用水,可是政府为了保证台北县的农业用水,
8、牺牲了台北市的餐饮业、旅游业和教育业,损失大大超过收益。本来法律追求公平,可是对方认为这样的环境法公平吗?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就曾经使用一个“环境污染”的例子说明“资源产权”比“环境立法”更加重要的观点。我们仍以台湾的案例为例,假设政府制订经济法,规定水资源的产权属于农民,而且农民可以自由出售自己的产权,那么新竹工业园区或者台北市业者就可以出高价从农民那里买水。显然农民愿意出售水资源,因为如果农民不出售,它利用水资源的所得低于新竹和台北业者愿意出的价钱。而水资源通过市场机制用在更加合理的地方,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方认为,虽然环境立法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但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9、。我们主张环境立法,也希望大家看清环境立法的局限性,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尽量使用经济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驳论:(可用于攻辩小结)展望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在的地方,现在的辩论现场,我们目前的坐标,是位于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地球。它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万物在这里生生不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让万物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继续生生不息下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捍卫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目标上,我们与对方并无矛盾,但是对于手段我们与对方看法不同。对方认为,可以使用环境立法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认为这是错
10、误的,理由有三:1、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不是环境治理,也不是环境立法,而是科技发展。不妨举两个例子说明:第一,对方认为环境立法保护了自然环境,所以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那么如果我们立法规定全国所有的汽车都不能使用汽油,岂不是更加保护了环境,岂不是节省了能源,让经济以后更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可是问题是: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了吗?第二,如果我们发明了汽车尾气净化器,我们还需要立法规定大家不要用汽油吗?科技发展,可以使消费者购车成本更低,可以刺激更多的消费,可以保护环境,进而在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障了经济的发展。从上面两个例子可看出,环境立法最多只能以最低限度防止经济的不可持续
11、发展,对方却把这种“防止”的作用说成“促进” ,请问促进作用在哪里?在此请对方不要把科技发展的功劳都归到环境立法上来,环境立法并不必定导致科技发展。比方说,禁止大家使用汽油,并不必然会有汽油的代用品诞生,禁止大家伐木,也并不必然产生木制品的替代材料。正是环境立法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才提出“科教兴国”的口号,而不是“环境立法兴国” 。2、环境立法可以防止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但是环境立法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只是最底层的防止,而非促进作用。立法仅仅是规范约束人类行为的第一步。法律在现实当中产生效力,必须依靠政府执法和公民守法才能达成。对方认为环境立法改善
12、了环境,可是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没有良好的守法公民,立法只是一纸空文,环境改善从何谈起,更谈不上经济发展了。中国人大在 1984 年早已公布了森林法 ,但是由于执法情况不好,才间接导致了 98 年的长江大洪水。青海省 1994 年公布了草原承包管理办法 ,但是这个法律可执行性差,等于一纸空文,从来没有被执行过。我方并不否定立法的积极作用,它是执法和守法的前提,对方的逻辑是:环境立法推出环境改善,然后环境改善推出经济发展。可是第一个推理环节根本不成立,环境立法是如何必然导致环境改善的,请对方等一下清清楚楚解释一下。3、治理环境有很多种方法,而环境立法有严重的局限性,主要是过于僵化,不能因地制宜。
13、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都告诉我们,实现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经济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更不可能是环境立法,这点早已被世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北京市规定全市所有企事业单位,居民住房都不得使用燃煤和木柴。这个环境立法固然最低限度保护了环境,但是我们知道正宗北京烤鸭必须使用特制的梨木烘烤才有风味,由于北京市的立法规定,所有的北京烤鸭店都不得不使用煤气来烘烤北京烤鸭,这样的烤鸭不但失去原汁原味,还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假如我们使用经济手段,对使用燃煤和木柴的用户征收环境税,那么效益好的北京烤鸭店付得起环境税,可继续使用木柴。法外容情,这才促进了经济和环境的双
14、赢。总之,我方认为,环境立法由于其僵化性,不能及时适应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自由辩论当中的攻击与防守:要点:正方要说明环境立法促进经济发展是相当困难的。主要问题是环境立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它必须通过立法、执法、守法来达成。即使是立法、执法、守法都达成了,也只是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他们还要继续从环境保护推理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并不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还要靠科技进步和政府的税收倾斜政策才行。需要注意的是对方会把所有和环境有关的事情都说成“环境立法” ,自由辩论的时候必须予以指出。防守:1、我国宪法规定发展经济,同时规定保护环
15、境,如果环境立法阻碍经济,是否说宪法相互矛盾?宪法并没有矛盾,因为宪法不但鼓励经济发展,还鼓励社会发展,而保护环境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当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通过环境立法阻碍经济发展来保障社会发展的总目标。2、渔业法规定要充分利用水域发展渔业,这也阻碍经济发展吗?告诉对方渔业法属于经济法,不属于环境立法,经济立法的目的是经济发展,而环境立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需要付出经济的代价。如果对方认为渔业法立法促进了经济发展,请告诉我们如何促进,如果没有执法,守法,光靠立法能促进经济发展吗?3、对方是不是赞成环境立法,又认为环境立法阻碍经济发展,那我们还要不要发展经济?我们当然需要经
16、济发展,也需要社会发展,当两者矛盾的时候就需要舍弃一方保证一方。例如环境立法就是舍经济发展而求社会发展的例子。我们知道,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任何时候都要以人为本。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也不能为了环境而让这一代人活活饿死。许多非洲国家没有环境立法,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把高污染的厂房搬到那里去,而非洲是面临饥饿威胁的大洲。按照对方的逻辑,是不是要跑去告诉非洲国家领导人,你们只要环境立法,吃饭问题就解决了?4、环境立法保障环境发展,将促进旅游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是它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呀。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概念,对方怎么知道旅游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所得必然大于制造业的损失呢?
17、何况立法仅仅是第一步,环保立法一定能保护环境吗?我国 1984 年就有了森林法,可是为何 98 年长江还是发大水呢?到底我们要靠森林法保护森林还是要靠严格执法和守法的公民保护环境呀?我方早已指出,解决经济与环境双赢,不能依靠僵化的环境立法,而必须使用经济手段保障产权,调节税收,科技进展,这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呀。5、立法规定使用环保产品,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环保产品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促进经济发展的是科技进步而不是立法。再次环境立法阻碍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这难道不是阻碍作用吗?最后经济发展是整体概念,请对方分析一下为什么环保产业的所得一定大于传统产业的损失?攻击:1、经济发展是美国总统小布
18、什梦寐以求的目标,既然环境立法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什么小布什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2、对方认为环境立法能促使经济转型,请问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80 年代中国有了森林法,经济没转型,到 90 年代才转型呢?促使经济转型的因素是环境立法吗?3、环境立法必定带来经济转型吗?如果没有科技进步、执法守法,环境立法如何导致经济转型的?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在面对保护环境的议题时是那么的热情高涨 甚至是“不计成本” ,而一旦将具体的成本摊在其面前时却又瞻前顾后,甚至不惜予以反对?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没有成本观念时,人的行为是不受理性支配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宣泄,因此才会有“不计一切代价保护环境”的豪言壮
19、语,在发生一些特殊事件时 如雾锁京城等突发性事件后,人更是会有如此的反应。但是一旦有成本平均分摊到人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就会认真衡量成本和收益,而他们对保护环境而做出的各种热情也就会丧失:浪漫主义的环境保护理想会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所羁绊。为什么成本收益分析如此重要?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是,资源是稀缺的,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和政府,我们每个人的收入都是有限,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资源内来对各项支出进行分配 我是把这个资源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还是其他方面?事实上,我们也正在经历美国人的困惑,只不过美国人为气候变化所需要支付多少成本的困惑属于远虑,而我们为阴霾天的困惑则在于近忧 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20、,必须予以解决。那么,我们该为环境保护支付多少成本?我们不妨用环保投入占 GDP 的比重这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环境保护所需要支付的成本。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额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04-2008 年,环境保护的年投资额分别为 1908.6 亿元、2388.0 亿元、2566.0 亿元、3387.3 亿元和 4490.3亿元,占同期 GDP 比重分别为 1.19、1.30、1.22、1.36和 1.49。而在“六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及其占 GDP 的比例分别为 150 亿元,占 GDP 的 0.5。换句话说,实际上我国在环境保护的投入一直在增加。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投资却没有换来
21、碧水蓝天,甚至环境更加恶化?对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投入不够,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 GDP 的比例达到1.0-1.5 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 2.0-3.0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的环保投入还只是处于控制污染恶化阶段,环境质量改善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最为基本的现实,那就是与那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家底并不厚,在当下我们可能还需要把更多的钱花在其他领域,而并不是在环境保护领域。举一个例子吧:市场上有 10 余种品牌的空气净化器,它们都可以净化室内空气,但是价格不同
22、从 2000 元到 2 万元不一而足。毫无疑问,不同价格的净化器的净化能力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价格越贵则品质越高 这也意味着支付能力越高的人更能吸得起好的空气。既然空气对身体健康有着莫大干系,为何大家都不选最好的空气净化器?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的支付能力有限,尽管他认为好的空气对身体有帮助,但是他不可能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钱,为何?因为一旦他在这方面投的钱多了,就会削减他在衣食住行上的支出,那些支出可能在这个阶段比好空气更为重要。既然个人间会因为经济能力原因来选择不同品牌的净化器,那么国家也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在环境投入上作不同的选择。从这个意义而言,一味地照搬当下的国际经验可能并不是好主意。那么
23、中国具体要怎么投入,该怎么投?这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pm2.5超标的确让人很不舒服,这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环保问题。造成城市雾霾天气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气体,气体就是工厂排放和汽车排放以及家庭排放,二是尘埃,尘埃就是工厂排放和建筑施工以及汽车上路带来的微尘。空气污染的组成是由空气和尘埃结合而来。投入成本是经济的问题,如果运用不当不单只对环保没有帮助,有可能会浪费资源。就像无锡尚德那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成本的投入当然是为了获利,获利的目的是享用资源,而不只是获取货币成为富翁。为利是图和大众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冲突。不顾公众利益而为利是图的事情比比皆是。大到发动战争,小
24、到卖过期食品。大雨之后放晴,大太阳之下雾霾散去,并不等于空气就没有污染了。只要太阳躲在云里,雾霾又再出现。pm2.5固然是评估空气的清新度的可行办法,但并不等于 pm2.5合格空气就没有污染,有毒成分的空气很多都是不能眼见的,有害油漆散发出来的气体可以诱发白血病,这曾经让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中招。一边要赚钱,另一边又要环保,这种利益博弈的确是很考智慧的事情。不注意环保赚了钱,过上了富裕生活之余,很可能一个不小心就跌落自设的水和空气污染的陷阱。钱要赚,因为民众需要过上富裕生活,但也就加大对环保的成本投入,国家法规要制定新概念的环保产权法则,对享用环保资源的按照程度的多少收取相应的费用,对治沙治水和
25、植林等保护环境的行为给予资源支持发展。2016年底前,朝阳区将调整退出污染企业138家。2013至2017年,朝阳区将经过五年努力,使辖区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朝阳区将综合施策,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式,控制流动人口规模,逐步减缓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生活刚性需求增加带来的污染。湖北网台讯 2016年底前,朝阳区将调整退出污染企业138家。朝阳区日前发布该区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方案中明确,朝阳区将控制流动人口规模,逐步减缓常住人口增长速度。2013至2017年,朝阳区将经过五年努力,使辖区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2016
26、年底前,将调整退出建材、化工、铸造、家具制造等行业的小型污染企业138家。朝阳区将综合施策,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式,控制流动人口规模,逐步减缓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生活刚性需求增加带来的污染。据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赵仁伟 陈雪春)记者从北京市政府获悉,作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市将在2014年组织退出铸造、沥青防水卷材、烧结砖瓦、化工、家具等高污染企业300家。根据北京市政府日前发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 ,4月底前,北京市将发布实施本市禁止新建、扩建的工业项目名录,原则上禁止建设钢铁、水泥、焦炭、有色金属冶炼、电解铝、平板玻璃、电石、铁合金、沥青防水卷材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不再建设劳动密集型一般制造业项目。市经信委将组织退出高污染企业300家,并完成百家企业污染防治技改工程。燕化公司要完成炼油系统泄漏修复工程,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万吨。全市将开展200个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争取在年底完成100家左右,推进不少于50个清洁生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