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灾害地质题.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534449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地质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灾害地质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灾害地质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灾害地质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灾害地质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质灾害的划分方案(1)由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2).仅限于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形成的自然灾害。2 按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分类(1 陆地地质灾害:分地面地质灾害和地下地质灾害。 (2 海洋地质灾害:分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类型1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类(1)自然动力型地质灾害:内动力亚型地质灾害外动力亚型地质灾害内、外动力复合亚型地质灾害(2)人为动力型地质灾害:按人类活动性质可分为 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灾害、 矿山工 程地质灾害、 道路工程 地质灾害、 城镇建设 地质灾害、 海岸港口工程 地质灾害、 核电工程 地质灾害等。(3)自然与人为 复合动力型 地质灾害人为与外

2、动力复合亚型地质灾害:崩塌、 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人为与内动力复合亚型地质灾害:岩爆、煤与瓦斯突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2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类(1)突发性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2)渐进性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煤田自燃等。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划分表类型 亚类 灾害举例内动力亚类 地震火山地裂缝等自然动力型 外动力亚类 泥石充、滑坡、崩塌、岩岩塌陷荒漠化等道路工程 滑坡、崩塌、荒漠化、黄土湿陷等水利水电工程 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矿山工程 地面塌陷、坑道突水、泥石流、诱发地震、煤与瓦斯突出等城镇建设 地面沉降、

3、地裂缝、地下水变异等农林牧活动 水土流失、荒漠化、与地质因素有关洪涝灾害等人为动力型海岸港口工程 海底滑坡、岸边侵蚀、海水入侵等内外动人复合亚类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与人为动力复合内动力,人为复合亚类岩爆、瓦斯爆炸、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型 外动力,人为复合亚类泥石流、滑坡、崩塌、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二) 、地质灾害分级从广义上讲,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由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构成。但从定量化的角度看,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对人类不但具有最直接的关系,而且比较容易定量化评价;社会损失、资源与环境损失主要表现为间接损失,目前还难以进行定量化评价。因此以一次灾害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和直

4、接经济损失两项指标把地质灾害等级划分为 4 级地质灾害灾度等级分级表地质灾害灾变等级分级表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山海关以南,大行山、武当山、人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区内矿产资源较丰富采矿业发达,大中城市分布密集人口稠密,沿海开放城市工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大、强度高,诱发了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岩溶塌陷、水库地震、土地荒漠化以及港口、水库、河道等淤积灾害,丘陵山区人为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较发育。总之

5、,该区是以人类工程活动为主形成的地质灾害组合类型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大区 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人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南部、东北部分地区。该区地处青藏断块,华南断块的结合部位,地貌上位于中国大地貌区划第二级地势阶梯(交接)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要地貌类型,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灾害严重 ;由于不合理汗发利用山地斜坡、森林植被等资源,使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水上流失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十分产严重。3、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地质灾害大区 地处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

6、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新疆断块并横跨华北断块及东北断块区,位于中国大地貌区划的第二阶梯部位,由高原、沙漠、戈壁及高大山系、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组成。在本区的西部,名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其余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内陆高原、荒漠地区气候恶劣,风力吹扬作用强烈,沙质荒漠化灾害日趋严重,河套平原等地区土地盐碱化较发育;新疆、宁夏、内蒙等地的煤田自燃灾害比较严重;天山、昆仑山山地则主要发育雪崩、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总之,中国北部地区是以自然地质营力为主并叠加人为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地质灾害大区。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大地构造上

7、属于青藏断块和东北断块区。在青藏高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广泛发育有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上,岛状冻土区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和日温差变化,冰丘冻胀、融沉、融冻泥流、冰湖溃决泥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青藏高原地壳抬升强烈,为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接合带,活动性深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20 世纪以来共发生 7 级以上强烈地震达 10 次之多。总之,本区主要是由自然地质营力形成的以冻融、地震灾害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第二章地质灾害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评估体系每种类型的评估都要进行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这四个方面的评价。通过危险性评价确定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和范围;通过易损性评价核算

8、受灾体数量和可能损失;通过损失评价核算灾害期望损失,划分风险等级;通过防治工程评价分析灾害可防治性和可能得到的效益,提出防灾最优方案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三种类型;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三类。 第 4 章 地质灾害 1.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 2.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3.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4.震中距:某地与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 小于 70KM 70-300KM 大于 300KM名称 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破坏性 强 弱地震波 地震破坏力来自于

9、震源所发出的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 面波两种。体波是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而面波是由体波形成的次生波,即体波经过反射、折射而沿地面传播的波 。 体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S 波) 两种 ,在固体中纵波波速大于横波波速,固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面波只在地表传播,分为勒夫波(L 波)和瑞利波(R 波) 一般情况下,当横波和面波到达时,地面振动最为强烈,故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最大。 地震成因 弹性回跳说(基于岩石的弹性变形机制)Reid 通过 1906 年旧金山大地震产生的San Andreas Fault 的情况提出。 1. 地震发生前断层为弹性变形,积累了应变能。 2. 瞬

10、间释放积累的应变能产生地震,同时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恢复原来的性状。 地震成因的 5 个理论 1.粘滑理论 2.岩浆冲击说 3.相变理论 4.地幔对流说 5. 温度应力说震级和烈度1.弹性回跳说(基于岩石的弹性变形机制) 。岩层受到构造运动发生弹性变形,力量超过岩石弹性强度发生断裂,形成两盘,发生弹性变形的两盘岩石整体弹跳回去,把积累的能量瞬间释放,造成地震【完成岩石,断裂发生前】 。 。断裂的两盘由于前期挤压摩擦产生的能量使得两盘洋性变形,当储存的能量超过两盘间的摩擦阻力时,能量以的证形式释放,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恢复原状【断层说,断裂产生后】只能解释浅源地震(5-10KM)2.粘滑理论:在地表

11、下较深的地方高压下的脆性物质的破坏以一种粘滑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断层而阻力不均匀,沿着断裂面的华东受粘结和滑动交替进行而发生断续的急跳而把积累的弹性应变释放出来(10-20KM)3,岩浆冲击说:火山熔岩侵入空隙流体,压力急剧增高,引发深源地震由 于 岩 浆 向 地 壳中 的 薄 弱 部 位 冲 击 ,使 长 生 很 大 拉 力 , 气 体 高 度 压 缩 , 导 致 地 壳 破 裂 和 发 生 运 动 ,产生 了 地 震 。 如 火 山 熔 液 的 注 入 ,空 隙 流 体 压 力 的 增 高 等 均 能 引 起 地 震 。 ( 大 于 70KM 的中 深 部 地 震 )4、 相变理论:物质结晶

12、状态的改变引起相变活动发生导致地球内部物质密度突然改变,引起体积的突然变化,当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产生了这种体积达到一定范围时,会引发巨大能量释放,从而引发地震。 。 ( 大 于 70KM 的 中 深 部 地 震 )5.地幔对流说:地幔里的物质以复合态在对流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使流体的上部平流驮着岩石圈板块作大规模的缓慢的水平运动。在上升流处形成洋中脊,下降流处造成板块间的俯冲和大陆碰撞。 ( 大 于 70KM 的 中 深 部 地 震 )6 温度应力说:声部地下放射性物质衰变长生大量热能,热能长生地下运动,从而引发地震。 ( 大 于 70KM 的 中 深 部 地 震 )四世界主要地震带有哪些?为什

13、么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发生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分布与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相一致,这个地震带的发现使得深源地震发生于此处有了温差,当冷的刚性岩石圈太平洋板块海沟向下俯冲时,由于下挤速度庞大,深部物质来不及短时间内融化,使得刚性体以到达深的地表仍保持了洋性和脆性,这样在俯冲产生的机械力作用下俯冲板块内发生断裂形变仍可下插到很省程度,达达到生源地震深度,弹性介质摩擦,导致内部产生断裂,能量释放,引发生源地震五北太平洋夏威夷海岭形成机理示意图 太平洋板块西移而在洋府留下一条由死火山形成的海洋山脉,年龄为 400 万年的中途岛转折向西延伸到堡帝海玲,

14、再延伸到 7500 万年的阿里半岛,说明在链状山脉中离活火山越远的年龄越老,根据这一发现,1972 年科学家提出地幔柱的存在,地幔柱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产生一股上升的塑性流,能穿透岩石圈而形成圆柱状固态物质,在地表的出露点叫做热点,所以认为太平洋海岭这条链状分布的死活山脉,一脉连接出现,及当时岩石圈板块运动时,地幔柱在板块夹击而留下的柱点迁移的轨迹,就形成了现在的夏威夷海岭。1.震级 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 M 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 9 个等级 1 级震级3 级 微震不容易察觉

15、 3 级震级4.5 级 小地震有感地震 4.5 级震级6 级 中地震破坏性地震 6 级震级8 级 强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8 级 巨大地震破坏性非常大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MlgA A:距震中 100 公里处标准地震仪在地面所记录的最大振幅。 (微米) 震级每相差 1 级,释放的能量相差 30 倍. 。震级每相差 2 级,释放的能量相差 900 倍震级每相差 0.1 级,释放的能量相差 1.4 倍。个 6 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能量。8 级=30 个 7 级=900 个 6 级=27000 个 5 级汶川的 8 级地震,相当于投放了

16、900 个广岛原子弹 烈度地震烈度:用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各地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牢固程度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在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松软土场地烈度小。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17、地震的时空分布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中洋脊地震带。 地震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这些地震带与全球性的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及其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大体而言,这些地震带都发生在板块边缘(为何几乎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诱发地震诱发地震由于工程活动,对特定地质环境施加某种影响,而导致一个无震地区发生地震或原发震区地震活动增强或减弱的地震现象。 类型 水库地震。向地下深部注液或抽液引起的地震。采矿诱发地震。地下爆炸诱发地震。 岩溶气暴型地震。 发震条件概率:统计分析因素:库深(D) 、库容(V ) 、地应力场(S) 、断裂活动性(F)

18、、优势岩性条件(G)近期地震预测;地震预报;地震参数预报;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 时间:长期、中短期、临震 地震灾害预报;造成怎样的地质灾害和对人类社会的灾害地震灾害损失预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短临地震预报地壳形变观测。地磁测量。地电观测。重力观测。地应力观测。地下水物理和化学动态观测 路基抗震加固措施;换填土层法。挤密法。化学加固法。排水加固法第五章 火山灾害)/,()/,() /,(),( RISGFVDPRISGSVDPRIIGFDRISP北太平洋夏威夷海岭形成机理示意图 火山喷发形式;根据喷发样式、喷出物种类、火山堆积物和火山地形主要分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两大类和若干亚类,中心

19、式喷发亚类较多。 武尔卡诺型喷发 这种类型喷发比斯通博利式火山熔岩粘度更大,呈熔浆状,喷发较为猛烈。 在书上 73 页不喷发时在火山口上形成较厚的固结外壳,气体在固结的外壳下聚集。当压力增大时,发生猛烈的爆炸,有时足以摧毁一部分火山锥,使阻塞物被炸开,同时伴随着含相当数量火山灰的“菜花状”喷发云。当火山口的“阻塞物”都被喷出后,就有熔岩流从火山口或火山锥侧缘的裂隙中涌出。 火山碎屑流;是气体和碎屑的混合物。它不是水流,而是一种夹杂着岩石碎屑的、高密度的、高温的、高速的气流,常紧贴地面横扫而过。火山碎屑流温度可达 1500F,速度可达每小时 100-150 英里,它能击碎和烧毁在它流经路径上的任

20、何生命和财物。火山碎屑流是主要的火山杀手之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致命性。 火山监测方法 火山气体的排放量的增减。地表变形监测。火山温度及周围温度的变化 。通过接受到的电磁波成像了解岩浆活动过程。监测火山下地震波传播。 结合所有标准火山监测方法,结合成为电脑控制的统一监测系统 第六章 斜坡地质灾害 斜坡的变形;拉裂(回弹) 。蠕滑: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为主的应力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剪切变形。弯曲倾倒:陡倾的板(片)岩构成的斜坡,走向与坡面平行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临空面弯曲的现象。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条件 岩性 花岗岩 灰岩、砂岩等 辉长岩 厚板岩 千枚岩 页岩

21、崩塌数 39 38 11 6 4 2 百分比 39 38 11 6 4 2 2)岩体结构条件(3)地质构造条件 1。断裂构造的影响 2。褶皱影响 褶皱核部。褶皱轴向。褶皱两翼(4)地下水和降雨条件(5)地震条件(6)风化卸荷作用 崩塌的力学机制和分类;(1) 倾倒式( 2)滑移式 (3)鼓胀式(4)拉裂式(5)错断式 )滑坡的野外识别 ; 古滑坡外貌特征的识别 . A、圈椅状地形 B、双沟同源 C、泉水渗透或湿地 D、马刀树 E、醉林 滑坡分类 (1) 土体滑坡; 粘土滑坡 . 黄土滑坡 . 堆积层滑坡 (2) 基岩滑坡 ;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3)特殊滑坡; 融冻滑坡.陷落滑坡滑坡

22、防治的措施 ; 、排。 排除地表水、疏干地下水.地表水:采用截水沟、树枝状排水沟等排水构造物。 滑坡体内部地下水:采用盲沟、盲洞来疏导、引流。 B、挡;修建支挡建筑物,如抗滑挡墙、片石垛、抗滑桩,改善滑坡体的力学平衡条件。 、减 ;刷方减重以减少下滑力,填方加压,以增大抗滑力。D、固;对于较大滑坡,可采用锚固桩,对单斜构造的岩层滑坡可采用锚杆锚固;还可采用焙烧滑面土体使之胶结,裂隙土和大孔隙土可用水泥浇灌或沥青胶结。 泥石流分类; 1. 按流体性质 (1) 稀性 密度 1.421.8 固体物质占 10%40% 体积浓度50% 呈紊流运动,无明显阵流 .特点 固、液两相作不等速运动 . 堆积物有

23、一定分选性 (2) 粘性 密度 1.8 2.44 粘度0.3Pa.s 体积浓度50% 固体物质占40%60%呈整体层流状态运动 阵流明显.固液两相物质作等速运动.特点; 堆积物无分选性,呈堆积垄岗 浮力大,能使巨大漂石悬移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具有更直接的意义,一般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 ,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包括上、中、下游 3 个工程系统。2. 按物质组成 泥流、水石流、泥石流 3. 按流域形式 A、标准型泥石流 B、坡面形泥石流:坡面冲沟,沟床纵坡与山坡坡

24、面相 近,有时无明显流通区 C、沟谷形泥石流:沟谷明显,支沟发育,泥石流的三个分区明显 泥石流分布 1. 主要分布在北纬 30 50之间的山地。如: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 2. 上述纬度的构造挤压造山带和地震带,尤其是它们的构造破碎带。 如:环太平洋山系、喜马拉雅山系、阿尔比斯山系等 3. 我国山区面积占 70%左右,是世界上泥石流最发育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西南、西北、华东、华北、中南、东北的 23 个省市的山区均有泥石流发育,尤以西南及西北山区最多。 其中,天山-阴山山脉、昆仑 -秦岭山脉、大凉山、雪峰山、大别山、长白山等山脉,都是泥石流发育地带。泥石流的监测 a.降雨量观测

25、:在流域内设置 13 观测点。 b.泥位观测:设在两岸稳定、顺直的泥石流流通河床段。2 个或 2 个以上 c.流速观测:泥石流流速观测与泥位观测同时。第七章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有效应力原理: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但是只有通过土颗粒传递的有效应力才会使土产生变形,具有抗剪强度。 十说明发生在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 的地面沉降的特性和主要原因?有效应力原理: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但是只有通过土颗粒传递的有效应力才会使土产生变形,具有抗剪强度。承压水位降低所引起的应力转变及土层的压密大面积地面堆载和大范围密集建筑群使天

26、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大面积整体性沉降(工程性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土层的性质及其变化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1). 土层的固结状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在相同的条件下,超固结土层的压密量将小于正常固结土层,同理欠固结土层的压密量则将大于正常固结土层。 (2). 砂层与粘土层的压密在地面沉降中的相对重要性 在较低的有效应力增长条件下,粘土层的压密在地面沉降中起主要作用,而在水位回升过程中,砂层的膨胀回弹则有决定意义。 地面沉降的防治和治理一、表面治理措施 对已产生地面沉降的地区,耍根据其灾害规模和严重程度采取地而按治及改善环境,其方法主要有: (1)在沿海低平原地带修筑或加高挡潮堤,防洪堤,防止

27、海水倒灌,淹没低洼地区 (2)改造低洼地形,人工填土加高地面(3)改建城市给、排水系统和输油,气管线,憨修因沉降而被破坏的交通线路绰线性工程,使之适应地面沉降后的情况(4)修改城市建没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规划中的重要建筑物要避开沉降区。从研究消除引起地面沉降的根本因素入手,谋求缓和直到控制或终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主要方法有: 1、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 ),选择适宜的地点和部位向被开采的含水层,舍油层施行人工注水或压水,使含水(油、气) 层中孔隙液压保持在初始平衡状态上,使沉降层中因抽液所产生的有效应力增量减小到最低限度,总的有效应力 Pc 低于该层的预固结应力。 2、限制地下水

28、开采。调控开采层次,以地面水源代替地下水源。其具体措施如下: 以地面水源的工业自来水厂代替地下水供水源地:停止开采引起沉降量较大的含水层而改为利用深部可压缩性较小的含水层或基岩裂隙水:根据预测方案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或停止开采地下水。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A 埋藏深度。B 构造转折线 C.埋藏断层台阶第八章 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矿井突水的应急措施;遇到矿井突水时,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l)发现有人被堵井下时,各级领导应首先制定营救措施。 (2)立即通知泵房人员加大排水力度,将水仓水位降到最低程度,争取较长的缓冲时间。(3)检查所有排水设施和输电线路,了解水仓现有容量,派人清挖水沟。

29、 (4)水文地质人员应测量涌水地点、涌水量大小及其变化,记录围岩及巷道破坏变形状况,察看观测孔(水井)水位和泉、河、地表水体的变化, (5)检查防水闸门关闭是否灵活、严密,并清除淤渣,拆除短轨和架空线,派专人看守,待命关闭。 (6)在查明地面水体与突水有关联时,应迅速派人进行堵塞,减少补给量。(7)当排水能力负担不了涌水量时,可因地制宜,采取将涌水引入下山巷道、筑坝蓄水、关闭防水闸门,以延长缓冲时间,争取时间增加排水设备,保住矿井。 (8)当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阻挡淹井时,井下人员应迅速向安全口撤退,安全出井。 十一章特殊土的种类 ;沿海及内陆静水沉积的淤泥类土( 软土)南方和中南地区的膨胀土;西南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的红黏土;西北、华北干旱气候区的黄土;西北、华北干旱气候区的盐渍土;高纬度、高海拔寒冷气候区的冻土;各地人类工程活动的人工填土。淤泥类土工程特性: 1、含水量高,高孔隙比。天然含水量液限,原状土常处于 软塑流塑状态。 2、透水性极弱,水平向渗透系数较大。 3、压缩性大,欠压密状态,抗剪强度很低。 4、显著的蠕变和触变性(高灵敏度 ),强震下易震陷。 蠕变(creep):在一定荷载下,土的剪切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特性。 触变(thixotropy):土受扰动后强度降低,但随时间增长强度能部分恢复的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