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级防火门:9 F8 x; j- d* n, ?9 G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M7 L7 4 y“ ; W0 D0 v! 第 4.2.15 条 供垂直运输档案、资料的电梯,其位置应临近档案库,但应在防火门外;当设置垂直传送设施时,竖井应封闭,其围护结构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 2h 的非燃烧体,门应为甲级防火门。第 4.4.6 条 中心控制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8 b ; w: K7 4 y, S第 7.2.5 条 空调设备应设在专门房间内,机房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X0 B% S2 1 |0 h4.1.2 燃油、燃气的锅炉,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
2、关等宜设置在高层建筑外的专用房间内。除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的锅炉外,当上述设备受条件限制必须布置在高层建筑或裙房内时,其锅炉的总蒸发量不应超过 6.00t/h,且单台锅炉蒸发量不应超过 2.00t/h;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总容量不应超过 1260kVA,单台容量不应超过 630kVA,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E q0 z4.1.2.1 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并采用无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隔墙和 1.50h 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当必须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 R8 T4 $ + ?+ 4.1.3.2 柴油发电机房内应设置储油间,其总储存量不应超过 8.00
3、h 的需要量,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与发电机间隔开;当必须在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4.1.10 高层建筑使用丙类液体作燃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U- q“ n “ B+ |9 V# A4.1.10.2 中间罐的容积不应大于 1.00m3,并应设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单独房间内,该房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b7 z! ! P0 V# v) W) F5.2.3 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5.2.7 设在高层建筑内的自动灭火系统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隔墙,1.50h 的楼板和甲级
4、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5.2.8 地下室内存放可燃物平均重量超过 30kg/m2 的房间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房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6.3.3.6 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它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的隔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7.5.1 独立设置的消防水泵房,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在高层建筑内设置消防水泵房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隔墙和 1.50h 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并应设甲级防火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3.2.11 条 总储量不大于 15m3 的丙类液体储罐,当直埋于厂房外墙附近,且面向储罐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
5、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 G+ I( L c: p1 S# M中间罐的容积不应大于 1.00m3,并应设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单独房间内,该房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第 5.4.1 条 总蒸发量不超过 6t、单台蒸发量不超过 2t 的锅炉,总额定容量不超过1260kVA、单台额定容量不超过 630kVA 的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以及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可贴邻民用建筑(除观众厅、教室等人员密集的房间和病房外)布置,但必须采用防火墙隔开。7 v# P* z5 E+ C# T # e+ Z上述房间不宜布置在主体建筑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布置时,应采取下列防火措施: J; o3 b# O(
6、 * U4 b L$ i! 一、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的场所的上面、下面或贴邻,并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3.00h 的隔墙(包括变压器室之间的隔墙)和 1.50h 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当必须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1 $ J* y“ , r( * e 9 , k一、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不应小于 6.00m2,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其面积不应小于 10.00m2;9 D ) x s% h5 H) B“ J: V六、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排水设施。$ W$ s) U% g8 K; p* W注:高度超过 32m 的设有电梯的高层塔架,当每层工作平台人数不超过 2 人时,可不设消防电梯
7、。丁、戊类厂房,当局部建筑高度超过 32m 且局部升起部分的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 50m2 时,可不设消防电梯。第 7.1.4 条 防火墙内不应设置排气道,民用建筑如必须设置时,其两侧的墙身截面厚度均不应小于 12cm。: Q/ V“ ?8 O4 , Z- k, 防火墙上不应开门窗洞口,如必须开设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并应能自行关闭。; d9 E l C8 5 k8 I3 w. ; c9 t6 M$ O. m* D: H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F2 D! n2 t4 E: Q2 E- C; c5.3.3 除敞开式汽车库、斜楼板式汽车库以外的多层、高层、地下汽车库,汽车坡道两侧应用防
8、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的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设置甲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停车区隔开。当汽车库和汽车坡道上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不受此限。9 R4 F0 C! - X O$ A/ C8.1.12 当剧场建筑与其他建筑合建或毗连时,应形成独立的防火分区, 以防火墙隔开,并不得开门窗洞;当设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上下楼板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5h。 M9 A% J. s: v% m+ H- d8 V6 i0 u8 a( A. m* m h9 K第 3.4.4 条 汽车停车库三、地下汽车停车库应符合下列要求: w% Z B; U) c* o1 应设置排气通风装置。+ g b. R c8 s D6
9、T9 * x8 i( 5 J3 _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 H; b7 O( z5 c$ w1 O2 e5.1.5 高层建筑中庭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L“ h S w- Y% y8 m.2.3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其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w( j9 F7 f, h6 K; u6.2.3.1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3 R; u7 : s1 f. F; s Q: T. G6.2.3.
10、2 十二层及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6.2.3.3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6.2.8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隔墙与其它部位隔开并应直通室外,当必须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0 E9 g$ i“ , X% K8 i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或半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隔墙和乙级的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 - * b: E8 S0 E F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4.2.9 条 除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戊类多层库房外,供垂直运输物品
11、的升降机,宜设在库房外。当必须设在库房内时,应设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 的井筒内,井筒壁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y# L, Z. e; T0 b第 5.1.2 条 建筑物内如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马廊、自动扶梯等开口部位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建筑面积之和不宜超过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注:多层建筑的中庭,当房间、走道与中庭相通的开口部位,设有可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处,设有乙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中庭每层回廊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封闭屋盖设有自动排烟设施时,可不受本条规定限制。7 U5 y$ t# N e
12、% Z7 r注:超过六层的塔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如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公共建筑门厅的主楼梯如不计入总疏散宽度,可不设楼梯间。 / W: k/ d6 l; f( I a5 o# H) ?“ T“ S2 6 _6 C ; a1 j( ?; G X l# t乙炔站设计规范第 5.0.9 条 无爆炸危险的生产间或房间、办公室、休息室等,宜独立设置。当贴邻站房布置时,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且与有爆炸危险生产间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3h 的无门、窗、洞的非燃烧体墙隔开,并设有独立的出入口。9 A6 E+ j w二、防火分区的面积除按建筑耐火等级和建筑物高度确定外;病房部分每层防火分
13、区内,尚应根据面积大小和疏散路线进行防火再分隔;同层有二个及二个以上护理单元时,通向公共走道的单元入口处,应设乙级防火门。 三、防火分区内的病房、产房、手术部、精密贵重医疗装备用房等,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1 小时的非燃烧体与其他部分隔开。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第 5.1.2 条 藏品库房、陈列室的隔墙应为非燃烧体。防火分区内的隔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3h 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封闭式竖井的围护结构应采用非燃烧体及丙级防火门。* M r2 B& r% ! Z* N2 F8 G6 v丙级防火门:* I+ m3 9 D0 D O泵站建筑设计规范10.8.12 配电装置室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丙
14、级防火门。相邻配电装置室之间有门时,门应能向两个方向开启。10.8.13 10.8.16 动力电缆和控制电缆隧道每 150m、充油电力电缆隧道每 120m、电缆沟道每 20m、电缆室每 300m 宜设一个防火分隔物。防火分隔物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0.7h。 m% N# C) t s+ 1 T+ R8 A设在防火分隔物上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当不设防火门时,在防火分隔物两侧各 1m 的电缆区段上,应有防止串火的措施。# % t3 a1 c“ s% c/ k8 j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f+ C0 y% E) G0 B2 I K4 # v5.3.2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
15、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 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5.3.4 垃圾道宜靠外墙设置,不应设在楼梯间内。垃圾道的排气口应直接开向室外。垃圾斗宜设在垃圾道前室内,该前室应采用丙级防火门。垃圾斗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并能自行关闭。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5.3.2 电缆井、管道井应每隔 23 层在楼板处采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r# n w3 t$ U, W% : F第 7.2.9 条 建筑物内的管道井、电缆井应每隔 23 层在楼板处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16、0.50h的不燃烧体封隔,其井壁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 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e, S* m9 W, F0 f氧气站设计规范第 2.0.5 条 输氧量不超过 60m3/h 的氧气汇流排间,可设在不低于三级耐火等级的用户房内靠外墙处,并应采用高度为 2.5m、耐火极限不低于 1.5h 的墙和丙级防火门,与厂房的其他部分隔开。第 5.0.4 条 制氧站房或液氧气化站房和灌氧站房,当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采耐火极限不低于 1.5h 的非燃烧体隔墙和丙级防火门,并应通过走道相通。, $ D) W S! z! z4 t6 e第 5.0.6 条 氧气压缩机间与灌瓶间,
17、以及净化间、氧气贮气襄间、氧气贮罐间、液氧贮槽间与其他房间之间的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6 T) N4 x s2 J- b% L# k- s& N& A# O乙炔站设计规范* K) 1 N0 o4 _) K F6 z& Y9 h( I第 5.0.8 条 有爆炸危险生产间之间的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5h。门为丙级防火门。6 G1 u+ m“ / j9 0 T n( h l( w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0 1 k H“ H2 + b3 D2 . 第 5.1.2 条 藏品库房、陈列室的隔墙应为非燃烧体。防火分区内的隔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3h 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封闭式竖井的围护结构应采用非燃烧体及丙级防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