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于三省交界处的建筑特点荆紫关、青木川荆紫关荆紫关地处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西汉时始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 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 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 1、荆紫关古街道。呈南北走向,长 2.5 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 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 2、荆紫关古关门。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 7 米,宽 6 米,进深 1 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 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
2、筑群便映入眼帘。 3、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船帮会,取“风平浪静“ 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 4、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 4000 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 6 座,房屋 29 间,皆在中轴线上。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建筑群,对形容古代的历史、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的价值。 5、玉皇宫。又名禹王宫。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座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
3、和建筑艺术。 6、万寿宫。又名江西馆。面对丹江,坐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 12 间,占地 900 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 7、清真寺。位于街西侧,座西面东,始建于明代,系硬山式建筑,房顶盖灰板瓦,拱券门,后曾屡次修复,现状基本保持原貌,该寺为伊斯兰教礼拜场所。 8、法海禅寺。位于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莲花寺、大寺。为取佛法无边之意,取名法海禅寺。据寺碑记载,该寺是由西峰禅师创建于唐仪凤二年(677 年) ,明朝中期由太虚禅师重修,明末清初两次遭动,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和康熙五年(1666 年)又进行修葺。法海寺和香严寺两处
4、名胜古迹是丹江上下南北的两颗明珠。 9、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荆紫关镇的门户。属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西与陕西省商南县汪字店乡接壤,南与湖北省郧县白浪相连,该街有居民 59 户,254 人,因境内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之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 之地。 荆紫关古建筑群,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7 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木川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秦蜀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边贸重镇也。早在三国时期,邓艾攻蜀时部队曾入境南下,明末崇祯十年(1637 年) 闯王李自成义军由
5、青木川过境入川占领青川县,清太平天国兰大顺义军与官军曾在境内秦家垭鏖战。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 国民党军第 1 师、第 64 师曾驻扎青木川,企图入四川、甘肃阻挡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1949 年 10 月胡宗南骑兵第二旅旅长吕继化率残部在青木川驻扎 9 天,企图利用自然地形负隅顽抗,在解放大军强大攻势下,溃逃入川。1950 年人民解放军 19 军 171 团一个营驻军青木川,执行剿匪、保卫新政权任务。该镇古建筑主要以回龙场街为主。该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街下半部遭水冲坏,自清咸丰以来陆续修建,民国年间青木川一一魏姓人也进行了维修,并建有 3 处魏氏住宅。街道建筑自下而上蜿蜒沿伸 866 米,金溪河绕着古镇转了个弯,古街被河拉成了弧形。形似一条卧龙,现留有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古建筑房屋 260 间,是不可再造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街上近百户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建筑风格有明清时期的旱船式,也有西方教堂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