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 筑 学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郭宗平课程介绍课程名称:建筑学(Architecture)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面向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时安排:72 学时,12 学时/周,6 周授课方式:课堂理论+课题研讨+自学+ 考试建筑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1. 环艺专业的定位(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建筑学的范畴(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结构与设备设计,室内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 。2. 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操作对象。对比:工业设计机械产品,环艺设计建筑,服装设计纺织品面料。3. 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是环艺专业的基本思维方法(特别是艺术生更需
2、要) 。理性分析的思维+感性创作思维。改变“形式主义”的设计,挖掘形式背后的理由(功能的需要,材料结构的可能性) 。4. 建筑理论和历史是环艺专业的理论基础之一。各高校考研理论部分都有建筑史内容。5. 对建筑的调查是实施环艺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实地测量,考察,了解建筑特点。6. 掌握建筑学常识(结构、材料和施工)是实施环艺设计的最基本前提。7. 对环艺作品的评价要从建筑的角度思考和定位,而不是仅从美术的角度;8. 环艺专业的作图要求以建筑制图为规范。教学目的:1. 了解建筑学科特点。2. 了解并掌握建筑设计和技术方面的知识。3. 培养理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3、 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关心建筑现象,思考建筑问题。课程内容与目标:1. 理解建筑的本质和意义。2. 了解建筑的构成要素、分类、等级、模数、定位线、尺寸等知识。3. 了解建筑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及未来趋势。4. 理解建筑的功能(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技术和形式之间的关系。5. 理解建筑和环艺设计的本质内容空间设计。6. 了解并掌握建筑设计(民用建筑)的基本方法:平面设计、剖面设计、体型和立面设计。7. 了解建筑结构发展相关知识:墙柱承重的梁板结构(石梁板+石墙,石梁板+石柱,木梁板+石墙柱,钢筋混凝土梁板+砖墙,外墙+ 内柱,大型板材与箱形结构) ,框架结构(原始木框架,半木结构,中国古代木架构
4、,砖石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结构) ,大跨度结构(拱形结构与穹窿,桁架结构与钢架结构,壳体结构,悬索结构,网架结构) ,悬挑结构,剪力墙结构,井筒结构,帐篷结构,充气结构。8. 掌握一般建筑构造(民用建筑)知识:基础与地下室、墙、楼板与地面、楼梯、屋顶、门窗。8. 了解建筑防火、抗震和节能的相关知识。9. 能运用建筑学原理和常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建筑作品(读懂图纸并能分析空间) 。10. 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完成一座小型建筑设计(水吧、咖啡厅、单层小住宅) 。课程重点:1. 建筑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2. 民用建筑设计基础;3. 建筑结构类型及其发展;4. 民用建筑构造基础。课程难点:1. 建筑的
5、功能、技术与形式之间的关系;2. 建筑空间及其设计;3. 建筑构造各小节中相关内容;4. 建筑及环艺作品的评价。作业与考查:1. 作业 40%(1)对一个建筑进行评价:以建筑图纸、照片或实地调查为基础,从功能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结构、建筑构造、风格特征、环境适应性、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分析建筑的空间形式与功能、结构的关系。(2)建筑构造部分各章节相关图纸的绘制整理。2. 结课考试 60%最后一节课随堂考试,闭卷。参考书目: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房屋建筑学 ,武六元、杜高潮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房屋建筑教程 ,姜忆南、李世芬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世
6、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章 建筑学基本知识与探讨一、对建筑本质的理解与思考(一)关于“建筑”这一词汇建筑物:“这幢红色建筑挺好看”建筑物,房子。建筑行为与活动:“我是搞建筑的”建与筑;设计与施工。建筑学科:“我是学建筑的”学科,职业。(二)对于建筑的不同理解建筑是什么?建筑是房子建筑是空间的组合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建筑是一首哲理诗建筑是人及其行为的容器建筑是人的生活方式的发生地建筑是人与环境进行交换的界面(物质、能量、信息)建筑是人类秩序的映射(三)教材的定义建筑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人为创造的空间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不可缺
7、少的场所。二、建筑的基本属性(一)实用性建筑为人使用:居住,餐饮,娱乐,观演,劳动等。实用功能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的多样性。建筑一般要求经久耐用。(二)时空性建筑以空间形式存在。建筑空间要在时间中体验,人的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建筑在时间长河中形成建筑历史。(三)材料与技术性结构:框架结构,梁板结构,大跨度结构等。材料:砖,混凝土,木材,钢材。设备:水,电,暖施工:起重,浇筑,安装,焊接等;手工劳动,机械作业,信息化生产。(四)艺术性美的需求:造型,色彩,质感。美学规律:统一与变化,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建筑反映建筑师、使用者、社会的心理
8、诉求,引起情感共鸣,表现为一定的主题。(五)文化性1. 反映特定的生活模式与价值观念举例:A. 对比大都市的高档别墅与山西、陕西下沉式窑洞;B. 对比四合院建筑与现代住宅的区别2. 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建筑是历史的重要参照物。举例: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现代建筑3. 反映地域文化举例:对比徽州民居建筑(马头墙、白墙灰瓦)与山西四合院(青砖厚墙,窑洞)三、建筑的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一)建筑的构成要素1. 建筑功能(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生理)人的静态尺寸和活动尺寸行为活动:休息,娱乐,学习,工作,餐饮(2)满足精神和审美方面要求(心理)人的心理需要:安静,活跃,静思,奔放,自
9、卑,敬仰美的追求:愉悦的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政治,教育,法律2. 建筑的形式建筑呈现的形态(1)室内空间形态大小,形状,色彩,肌理(2)建筑外部形态整体造型,立面形态(3)建筑装饰与细部室内装饰,外立面装饰,家具与陈设3. 物质技术条件(1)建筑结构(2)建筑材料(3)施工方法(二)三者的辩证关系.“形式功能技术”对应于“形式内容手段”的关系功能要求 审美要求技术条件物质功能 精神感受技术条件实用性科学性 艺术性建筑形式功能、形式与结构的矛盾(1)功能的推动力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进步(人的进化) ,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进步,对建筑提出新的使用要求,功能是建筑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工业革命之后,
10、工业生产需要大型车间和厂房,工人需要快速建造的密集型的住房,对建筑提出新的功能要求大跨度空间,快速建造,节约成本。(2)形式的滞后、革新与游离新的功能需要新的空间形式,但人的审美意识滞后于使用功能的进步,建筑空间形式保守不前,与新功能相矛盾,与新的技术手段相矛盾,激发了对传统形式的革命,于是审美习惯形成,新的美学确立,与新功能相适应。如:现代主义产生之前的探索:人们对与传统建筑形式固守不放,热衷于传统建筑的样式,满足不了工业生产劳动的需要,用钢筋混凝土去制作古典主义繁琐的装饰,不能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建筑美学亟待破旧立新,要么退回到工业革命以前(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主张) ,要么进行彻底
11、的革命以适应工业社会的功能需要和新材料的特性(德意志制造同盟,包豪斯现代主义,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 ,后者顺应发展规律,新的建筑美学和形式法则确立,与功能需要和材料结构适应。人的审美有时又太活跃,建筑美学有时会脱离功能需要,变成单纯的形式探究,现代主义之后的国际主义,单纯追求冷酷简洁的形式,以密斯的“少就是多”为代表。而后后现代主义又从形式上反对现代主义,提出建筑美学的新原则(历史装饰,世俗,扭曲,变形,打散,重组) 。这些都脱离于功能、材料与结构需要,但功能是稳定不变的,形式美学最终经过游离和探索,逐渐又回归理性,重新适应功能,美学原则变得稳定而多样,更加成熟。(3)技术的可能性科技的
12、进步为建筑提供了新材料和技术,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被运用于创作新的建筑形式。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能实现功能需要(大空间,自由分割,快速建造,经济有效) ,开始被大量运用。同时,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又反过来促进了功能发展,并为新的形式创作提供可能(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带形长窗) 。现代职业分工加剧了功能、结构和形式的矛盾()古代:建筑师艺术家工匠,三者集于一身而完成建筑设计,功能、形式与技术的矛盾能很容易;()现代:工程结构独立出来,工作细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结构与功能、审美的矛盾很明显,需要各种工作协调与合作。四、关于空间(一)空间的本质是什么.空间是什么满
13、足人的行为活动所需要的场所。.空间的形式形状(圆形、方形、六边形、其它)比例与尺度(长宽高,半径,边长,角度)色彩(界面的颜色)质感与肌理(材料属性).空间形态背后的意义空间形态不是随意捏造的,形态背后有道理做支持,即满足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适应于建筑材料和构造特征。思考:()为何一般的室内空间都是长方形的?()为何窑洞要做成弧形顶面?()为何教堂的内部空间要空旷而高大?()为何医院的室内空间(病房)墙面色彩做成白色?()为何音乐厅或电影院的顶面和墙面做成有层次感的肌理或造型?(二)实体与空间的关系老子道德经的名言:“卅幅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
14、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不能凭空产生,空间是通过实体围合分割而形成的。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实体,而是空间。(三)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人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决定空间的形态思考:教室中桌椅的摆放方式形成不同的使用空间,思考不同课程特点需要不同的空间格局。上理论课需要什么样的格局?上设计课需要什么样的格局?上手工制作课需要什么样的格局?.空间形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反作用思考:长期居住在纯白色、直棱直角的房间中,人会变得怎样?长期呆在地下室人的心情会怎样?长期居住于风景优美的地带建造的茅草屋人的心理会怎样?教堂中人为什么会产生一种敬畏或神圣的心理感受?(四)建筑空间的属性和
15、类型实用空间人的行为活动占用的空间,最基本的空间需求。如:教室中米以下的空间。视觉空间满足视觉舒适和心理需要的空间如:教室中米以上到顶面的空间。结构空间建筑墙体、柱、梁、楼板等占用的空间。五、建筑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述(一)建筑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和主线主要推动力功能与形式的矛盾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与建筑形式及其美学原则的滞后的矛盾。次要推动力物质技术条件与形式的矛盾需要新的建筑形式但技术条件实现不了,或者技术条件可以提供新的可能性但建筑形式不符合或不能发挥材料和结构的性能。(二)西方建筑发展概述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古罗马天然混凝土万神庙,大斗兽场
16、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圣马可教堂,巴黎圣母院文艺复兴复兴古罗马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与洛可可文艺复兴之后的矫揉造作古典主义美国国会大厦现代建筑格罗庇乌斯,密斯,柯布西耶,莱特包豪斯校舍,萨伏依别墅,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流水别墅多元化时期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新现代主义(三)中国建筑发展概述原始社会末期架木为巢,洞穴而居,村落雏形西安半坡氏族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代:出现板筑墙、夯土技术、木架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周:掌握使用陶瓦屋面防水技术春秋战国:大规模宫殿、高台建筑秦汉时期秦代:建筑分屋顶、屋身、台阶三部
17、分,长城,骊山陵,阿房宫汉代:斗拱,制砖技术魏晋南北朝城市布局:方形,规整, “三朝“宫殿宗教建筑:寺庙,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隋唐时期建筑成熟时期以“材”为木架构设计标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长安城大明宫麟德店赵州安济桥宋代定型期李诫营造法式晋祠圣母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元朝元大都,永乐宫明清故宫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近现代建筑1930 年中国营建学社(19301946):朱启钤(qin) ,梁思成,刘敦桢20 世纪初上海滩“摩登建筑”国庆十大建筑(1958 年):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
18、、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迎宾馆(钓鱼台国宾馆) 、华侨大厦。(四)建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1以现代主义为主流的多元化时期新现代主义高技派乡土主义环境派装饰的兴起2信息社会的建筑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信息暴涨,人际交流的虚拟化办公与居住合二为一SOHO 住宅信息科技的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智能建筑3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生态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建筑设计考虑“建造使用废弃”全过程的生态效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立低碳生活人类重新寻找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六、建筑学基本常识(一)建筑物与构筑物建筑物:住宅,旅馆,办公楼,体育馆等;构筑物:水坝,烟囱,水塔,纪念碑等。(二)建筑的分类1.
19、 按功能民用建筑(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2. 按建筑规模与数量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3. 按层数与高度(1)住宅建筑低层(13 层) ,多层(46 层) ,中高层(79 层) ,高层(10 层以上) 。(2)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大于 24 米并多余 1 层为高层,但如果建筑为单层即使大于 24 米也不属于高层。(3)任何建筑:大于 100 米均为超高层。4. 按承重结构与材料(1)砖木结构(2)砖混结构(3)钢筋混凝土结构(4)钢结构(5)其它结构纸管建筑,生土建筑,充气建筑,覆膜建筑(三)建筑的等级1. 耐久性等级一级:100 年,重要建筑及高层二级:50100 年,一般性建筑三
20、级:2550 年,次要建筑四级:15 年,临时性建筑2. 耐火等级一级:全部为非燃烧体二级:顶为难燃烧体三级:顶和隔墙为难燃烧体四级:基本主要由难燃烧体和燃烧体组成附:(1)耐火极限构件耐火试验:从受到火到构件失去支持能力,或者完整性被破坏,或者背面温度升高到 220,所需的时间,单位:小时(h) 。(2)构件燃烧性能A. 非燃烧体不起火,不炭化,不微燃砖石,钢筋混凝土,钢材B难燃烧体火烧时难燃烧,难炭化,离开火源微燃立即停止水泥石棉板,板条抹灰,钢丝网抹灰C. 燃烧体火烧火高温作业立即起火燃烧,离开火源继续燃烧火微燃木材(三)建筑模数制、定位线及尺寸1. 模数数列(1)基本模数1M=100m
21、m门窗洞口,建筑物层高,构配件断面。(2)扩大模数3M,6M,12M,15M,30M ,60M开间,进深,柱距,跨度,高度,层高,构配件尺寸,门窗洞口(3)分模数1/10M,1/5M ,1/2M缝隙,构造节点,构配件断面尺寸2. 定位线(1)定位线A. 确定主要结构或构件的位置及标志尺寸的基线B. 平面定位线(定位轴线) ,竖向定位线C. 定位线间举例应符合模数数列(2)定位线与构件关系A. 一般通过构件中心(框架承重体系)B. 通过构件一个界面(墙承重体系,大模板)C. 与构件相距一定举例(悬臂墙)(3)水平定位线承重墙,柱,大梁等(4)竖向定位线可与平面定位线采用同样模数网,也可不与水平构件协调。3. 几种尺寸及其关系(1)标志尺寸标注定位线间距离、构配件与设备等界线间距离。(2)构造尺寸建筑制品的设计尺寸=标志尺寸缝隙。(3)实际尺寸实际尺寸=构造尺寸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