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单位OPEN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李虎黄文菁北京四中房山校区Beijing No4 High School Fangshan CampusFangshan District,Beijing1操场东面全景(摄影夏至地点北京市房山区设计2010-2014年竣工2014年Architects OPEN Architecture Team Members Li Hu,HuangWenjing Design Stage 20lO-2014 Completion 2014万方数据业主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人民政府代建单位北京中粮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团队设计阶段Daijiro Nakayama(项目建筑师)
2、、叶青、张浩、周亭婷、Thomas Batzenschlager张畅、JoKe Seghers,王一帆、李强、葛蕊诗、薛文灿Brendan Whitsitt、Ami Kito、陶玮,Simina Cuc。赵耀陈晓婷、崔雨柔、唐巍、刘伟江、Sheehan Watcher竞赛阶段于清波、Felipe Escudero、Julia Mok,卢陈、成延伟范劫sc酣Craven、Chris Gerdes、Be乱rice Lau合作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顾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结构顾问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幕墙顾问英海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照明顾问莱亭迪赛灯光设计有限公司声学顾问深圳洛赛声学技术有
3、限公司标识设计北京天树文化艺术传播责任有限公司基地面积45 hm2建筑面积57773 m2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摄影苏圣亮、夏至教学楼实验楼管理楼宿舍楼操场剧场花园荷花水塘诗歌花园下沉竹国自行车库南路孬二jF=_j三:二二一墨总平面(3 7譬!;om纬 五 路万方数据娄夜景(摄影苏圣亮2014 麓;溯万方数据教室音乐教室技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走廊室内活动空间室外活动空间放映室学生餐厅教师餐厅厨房风雨操场攀岩卫生间储藏室车库汽车坡道门卫会议室庭院农田操场水池贵宾接待室门卫室首层夹层平面(!)o阜1巳 jomARCIIJlhl LII“u rKf 009i荨4558Sh:一舄=115与9f#万方数据
4、万方数据一层平面0 5 10 20m3竹园上空(摄影夏至)4宿舍楼(摄影:夏至)教室音乐教室技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走廊室内活动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广播室礼堂放映室学生餐厅教师餐厅厨房风雨操场攀岩卫生间储藏室设备用房竹园车库汽车坡道门卫会议室庭院农田操场水池二层平面剖面1 5厂半 ;ARC【II ECIURAl IL)L。RN-kl 011万方数据5室外楼梯及操场看台(摄影苏圣亮6悬挑及天窗(摄影苏圣亮)眦|蝴。20141 麓;这个占地4 5hm2的新建公立中学位于北京西南五环外的一个新城的中心,是著名的北京四中的分校区。新学校是这个避免了早期单一功能的郊区开发模式、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新城计划中重要的
5、部分对新近城市化的周边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更多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的设计出发点这是今天中国城市学生所迫切需要的东西,加上场地的空间限制,激发了我们在垂直方向上创建多层地面的设计策略。学校的功能空间被组织成上下两部分,并在其间插入了花园。垂直并置的上部建筑和下部空间,及它们在“中间地带(架空的夹层)以不同方式相互接触、支撑或连接,这既是营造空间的策略,也象征了这个新学校中正式与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关系。下部空间包含一些大体量、非重复性的校园公共功能如食堂、礼堂、体育馆和游泳池等。每个不同的空间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从下面推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态的山丘并触碰到上部建筑的”肚皮”,它们的屋顶以景
6、观园林的形式成为新的起伏开放的”地面”。上部建筑是根茎状的板楼包含了那些更重复I生的和更严格的功能如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行政楼等。它们形成了一座巨构有扩展、弯曲和分支,但全部连接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结构中,主要交通流线被拓展为创建社交空间的室内场所,就像一条河流,其中还包含自由形态的”岛屿7为小型的群组活动提供半私密的围合空间。教学楼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有机农场,为36个班的学生提供36块实验田不仅让师生有机会学习耕种还对这片土地曾作为农田的过去留存敬意。两种类型的教育空间之间的张力及其各自包含的丰富的功能,造就7AIg讶的空间的复杂性。为每类不同的功能所做的适合其个性的空间,使得这个功能繁
7、杂的校园建筑具备了城市性的体验。与一个典型的校园通常具有的分等级的空间组织和用轴线来约束大致对称的动线所不同,这个新学校的空间形式是自由的多中心的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从任意可能的序列中进入。空间的自由通透鼓励积极的探索并期待不同个体从使用上的再创造。希望学校的物理环境能启发并影响当前中国教育中一些亟需的变化。这个项目的个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个绿色三星级的学校(其标准超过LEED金级认证)。为万方数据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并减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热负荷被动式节能策略几乎运用在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大到建筑的布局和几何形态小到窗户的细部设计。地面透水砖的铺装和屋顶绿化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3个位于地下
8、的大型雨水回收池从操场收集宝贵的雨水灌溉农田和花园。地源热泵技术为大型公共空间提供了可持续能源同时独立控制的VRV机组服务于所有单独的教学空间,确保使用的灵活性。7楼梯间夜景(摄影:夏至)8礼堂Xn(摄影:苏圣亮)9水池喷水口(摄影:夏至)10落水管细部(摄影:陈诚)整个项目使用了简单,自然和耐用的材料,如竹木胶合板水刷石(一项正在消失的工艺)、石材和暴露混凝土等。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可以说最迫切的问题和挑战就是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教育承担着巨大的责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这个新校区项目作为试金石和力所能及的回应。啊万方数据们4 I建筑学报2014 1 关Fo注cu;”面向操场
9、的看台(摄影:苏圣亮)12行政楼(摄影:苏圣亮j万方数据13门厅(摄影夏至ok广鼋门厅平面14门厅入口俯瞰(摄影苏圣亮15门厅入口楼梯(摄影夏至)L LII nH K、【015万方数据。l一图书馆(摄影:苏圣亮食堂(摄影:苏圣亮)016 建筑,#报2014 关注FocUs_lI_JIllllIl万方数据巨一耐一风雨操场和诗歌花园剖透视图书馆轴测和平面耸叁台 ;18报告厅(摄影夏至)19风雨操场(摄影夏至20诗歌花园(摄影:夏至焉臻舔蒸一l 圳;如怛划蜒盟生上烛蹦i龌kI一生尘J美生;土蛙 :JARCHI 11(1 I_L RAIOURNAl 017鹂万方数据21室内楼梯(摄影夏至除一室内楼梯墙
10、区22室内楼梯(摄影:苏圣亮018 I建筑学报20141 惹兰。睾匿户外楼梯23室内楼梯(摄影李虎) 24室内楼梯(摄影苏圣亮万方数据建筑的力量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 0096)收稿日期20141 O,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109)The PowerStrength ofArchitectureOn the Design of Beijing No4 High School Fangshan Campus摘要通过对建筑的两种力量的分辨和阐述,表明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项目以及普遍意义上的建筑都既有社会性层面的影响,也有本体性层面的意义。由此观视该项目在各种
11、现实状况和具体条件的裹挟下,其社会性与本体性的分界与交织并分析它在这两个层面做出的努力、带来的触动,以及那些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究之处。文章最后触及OPEN建筑事务所近年实践中的立场和策略,并在当下的外部现实状况以及近30年来建筑实践的历史线索双重背景中,探讨其可能呈现的特殊意义。关键词北京四中房山校区;OPEN建筑事务所;建筑的力量;社会性;本体性在他们的宣言以及多次公开演讲中,OPEN建筑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和主持建筑师李虎都会强调“建筑的力量”。似乎他们愿意传达给别人这样一个印象:“建筑的力量”是他们在自己的建筑实践中所着力追求,并在定程度上以此来为这个年轻的事务所建立身份和赋予识别性的一个核
12、心理念与诉求。建筑的力量,大约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建筑活动以及建筑物(主要是建筑空间)”对由人组成的社会和由物组成的(自然)环境纠所施加的影响;一种是说因为直面那些使得建筑物(建筑空间)成为这样而不是他样的背后要素并据此给出建筑学的应对而使建筑具有的内在力度。前者。是建筑因为必须面向未来而不能逃避的责任与担当,后者则是建筑由于扎根历史并面对可能残酷却也生猛的现实而获得的风骨与品质;前者使建筑不再固步自封而融入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使建筑的本体有所指向而不致迷失后者则让建筑得以疏离虚浮与修辞,使建筑的诞生不会脱离“土壤”,并在对这“土壤”的依恋中获得自己的生命(生机),那些可能的革新亦有
13、所意义;前者更多在其社会性中显现。是建筑的power(力量),后者更多自其本体性中获得,是建筑的strength(力量)。ABSTRACTIn this critical review of Beijing No4 High SchoolFangshan Campustwo meanings of a single termliliang,understood as both power and strength-a reintroduced and defined to reveal the sociaIImpact and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as convey
14、ed by this particularbuilding complex and a rchitecture in generalThis paperanalyzes how power and strength play out their socialand ontological rolesdifferent but intertwined,in thisDroject under concrete realities and specific situations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positions and strategiesof OPEN
15、Architecture in recent years,exploring possiblesignificance it may present in the dual backgrounds ofexternaI realities and the main theme of its practice in thepast three decades in ChinaKEY WORDSBeijing No4 High School Fangshan Campus;OPENArchitectu re;powerstrength of a rchitectu re;socialimpact;
16、ontological strength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是OPEN建筑事务所成立以后承接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无论其属性还是规模。都使得它可以提供足够广阔的场景让建筑师在其中探寻建筑的力量,从而也使前述对两种力量的分辨成为进入这一项目的可能途径。1因社会性层面的影响而具有的力量固然,我们可以以一种泛政治化的眼光去看待建筑的社会性议题。事实上,在国内近几年的通常论述中,这种取向已经非常明显:它几乎被与公民性、公共性、公平性等政治概念相等同,或者,这些概念被视作建筑社会性的全部内涵。这种论述取向固然强调了长久以来我们建筑思考中所缺失的一面,但也往往会导致对那些更为基本的常识的忽视,从而使关于社会性的讨
17、论只能游离于建筑学问题的边缘而弱化其本可具有的影响。回到常识,意味着回归对自然和人性的关顾。一方面建筑总是通过对自然的索取并把人相对隔离于自然以满足对舒适度的需求;另一方面,建筑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规定着人的行为。这行为既可能是个体的、孤立自足的,也可能是群体的、交叉影响的。在这种万方数据1建筑形态与窗户细部中的被动生态(摄影史永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中。在对人的行为的规定中,建筑实践着它的力量。对自然的关顾,根本上在于建立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的介入使其转化关于第二自然或者说人工自然的问题。这个学校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花园学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然和开放的空间,这也正是今天中
18、国城市学生的迫切需求。但场地的狭小使得达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于是建筑师在垂直方向上创建了多层地面,将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分类并垂直并置,在其间插入花园。教学楼的屋顶更是被拓展成一个有机农场,学生有机会在这里学习耕种。大地、屋顶。以及处于它们之间的中间地带,相互连接与渗透,展示了与自然丰富多样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自然和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置身于这样的空间,我们才发现,光、风、空气以及风景,这些最为基本、朴素,甚至卑微的需求,竟然已经远离我们的学校太久。对自然的关顾,不仅体现在第二自然的创造以及从美学和行为层面对它的利用,更体现在如何去面对第一自然如何对待资源和能源问题,并使其与人的生活建立起
19、有意义的关联。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往往只是为人向自然的索取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建筑作为一个高能耗产业尤为如此。生态意识近年来逐渐觉醒,但在实践中常常聚焦于技术或技巧本身,忽视了它们与更广泛的生活020 1建筑学报2014111 l关Fo注cu。实践的关系。房山校区在这个问题上跨越了多重层面:它一方面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和独立控制的VRV机组等主动策略分别服务于大型公共空间和单独的教学空间;另一方面则从建筑布局和几何形态的总体控制到窗户遮阳的细部设计,都尽可能利用被动式生态的设计技巧来获取自然风和光线。减少冬夏两季的负荷(图1,2)。在这里,学校被理解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雨水被尽可能地循环使用:它们
20、自屋顶流下,然后与地表水共同被位于操场之下的两个大型雨水回收池收集,再返回去灌溉农田和花园。无论是屋顶还是地面,景观并非是建筑以外对于场地的修修补补。也不再停留于视觉层面的愉悦,而是参与到整个校园生态的平衡,并鼓励师生的介入和使用,从而使得这些在能源层面的努力被赋予生活实践的文化性与社会意义。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学生将有可能通过切身体会认识到对待自然不应是单纯的索取,更需要学会与之共存。而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它在塑造青少年的生态观念时,将不仅是“言传”,而更是“身教”。如果说建筑在面向自然时,由于意识到自身的侵犯性甚至是破坏性而往往要以“去力”的方式来发挥其力量的话,那么,在通过对人(个人或群体)
21、的行为形成干预来施加自己的影响时,则表现得更为主动和强势。它通过空间的形塑来定义人的生活方式,并在独立人格的塑造以及对自由和人性的关怀上,展示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学校建筑中,教室是最为基本的单元,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典型的教室要么为隔绝干扰而对走廊近乎完全封闭,要么为增加采光而采用大面积玻璃窗从而对走廊几乎完全开放。前者带来了教室内近走廊区域的幽暗和教室本身过于封闭的问题。后者则由于走廊的喧闹又对教学产生了过多的干扰。房山校区的教室设计避开了这两种极端,教室与走廊之间的隔墙在视觉上被弱化,但也并不通透。在这里,高侧窗被明显加高并在两端向内弯折延伸,在其断开处设落地大窗却以半透明玻璃镶嵌,门侧
22、增开竖向透明玻璃窗但其宽度被缩窄。它们的错落布局优化了室内的光线,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侧墙在视觉上的弱化建立了教室与走廊的新型关系。教室对于外面的公共空间而言不再全然封闭,两个窄条的竖长窗与落地的半透明大窗让外界的活动可以隐约渗入教室。但又不至于对教学形成干扰(图3)。如果说边界在教学空间中虽然被减少但终究是必须的,屋顶绿化对热辐射的削减2建筑的生态系统设计嚣万方数据在舞蹈教室中边界则几乎消失,内与外几成一体。它向南在视觉上完全打开,在其他几面,排练用的反射镜面被放大至几乎覆满整个墙面。于是阳光下。室外微微隆起的“山丘”及其上的绿色植被映入室内。学生宛若置身于室外花园之中,只被一层薄薄的顶轻轻
23、地覆盖着(图4)。在房山校区的其它空间里,也都利用在场地和建筑双重层面进行的剖面设计,尽可能的使每一单个空间都对外开放。充满光亮。这种空间上的开放,不仅仅是朝向自然,也面向其他空间单元。事实上教室面向走道的开放(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其封闭性质的弱化)已然暗示了这个学校所具有的空间界线相对弱化的特征。而相较于普通中学建筑这里明显更为富足的公共空间,以及校区在功能上的剖面重组以及流线上的立体交叉,则更凸显了空间上的开放性,并为空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多样化的呈现可能。被喻作“河流”的宽阔长廊,不仅连接了4支教学体量内的空间,更是师生全天候的活动和交流的场所。长廊的气候边界在4层被撤去,室内与半室内空间的
24、变化节奏由此展现,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可能与体验。散落在“河流”中有机形状的“岛屿”,一方面以其位置暗示了“河流”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其半封闭的空间形态又可容纳各种小型活动的进行。“河流”与“岛屿”,提供并激发着未知的可能,在暗示了各自空间属性的同时。又等待各种偶发活动的进一步定义(图5)。这个“河流”在地面以下被进一步拓展,连接起礼堂、风雨操场、食堂三个集会空间。它在南部下沉的竹园处放大以尽可能接纳光线并提供向上分岔的可能(图6),向北则开始逐渐收拢,在近入口处被来自前面和高侧面倾泻而下的阳光照亮,来到整个校园室内空间最为错综复杂之处门厅。它是这个巨构中多个运动方向的起点,向下连接着负一层的开放
25、空间和不同的集会空间,向上进入相互连接的教学楼,向右是可以独立对外的多功619=L堂,亦有可以直达顶甜口,田E器器4+器l甜田田E碉田田E甜明明田田田封蒯剞副稠田宙田貂审疆诬正羽羽列3教室单元空间图解及实景(摄影上史永高下金波安4舞蹈教室图解及实景(摄影:陈诚5“岛屿”对长廊空间的二次定义(摄影苏圣亮层图书馆的电梯。作为起点,行为从这里开始进行选择并发生分化,从而在不同路径的组织中产生多种可能(图7)。相对于传统校园中等级分明的空间组织和由轴线约束的单一路线,房山校区通过多中心且互相渗透的空间,鼓励使用者进行积极的探索,期待个体根据自身需求开发创造出不同的行为路线。它不同寻常的“复杂”事实上提
26、示着一种反思:我们究竟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7是每一部分人都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领地”,重复每一天不变的路线,还是与之相反,因为领地不明确而有了更多的融合与交流,因为路线的不肯定而有了更多的可能与探索?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为基本的疑问:校园空间有可能帮助塑造新型的师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D-57建筑还可以塑造人D-57我们还可以这么相信n-57对于OPEN建筑事务所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依旧相信建筑(拥有)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是举足轻重”“。为了这种改变,人与人之间如何结合以及连结成一种什么样的共同体需要被重新思考。佩训了轺万方数据6食堂北侧的下沉竹园(摄影:夏至具体来
27、说,当学生离开家庭,在这里学习一种新的组织和社会方式的时候,建筑可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潜藏在设计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学校具有相对的自足性,但是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还溢出了校园:置于入口第一排教学楼顶层的图书馆,以及在底层右边的报告厅。还有校园最南侧的游泳馆。都可以独立使用,从而在假期中学校的教学设施关闭的时候。它们可以服务于社区的人群。房山校区不仅重新定义了学校的生活空间,还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尝试了共同体的塑造。两年前,当OPEN的歌华营地获得当年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最佳建筑时,评委会这样评价:建筑“力图在一个小小的建筑中承载斤涟煮纛Fl。!,LH。、E
28、H“。=“、蔼型士工E=!望二兰=二=二8校区总体轴测022 l建筑学报201411善鎏;7引向不同空间的门厅(摄影陈诚较大的社会功能,不仅让在这里学习。体验的青少年可以看到一个关于自然、建筑与人的关系。更在公益组织的协作下积极推动一种新的体验式教育模式”4。如是观之,同样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房山校区在对待自然的观念建筑的伦理、教育的理念等问题上,与歌华营地共享着对于人和自然的关顾。其差异,则更多体现在本体性层面,这也是建筑另一种力量(strength)的来源。2自本体性层面的意义而获得的力量对于何为建筑的本体性,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层面怕是都难有共识。即便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当我们把建筑限定为有
29、形的物质实体与空间的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容器的塑造并被放置于大地,那么,所谓本体大约l一矿霉零飞二?:)I】厅图书馆水上报告厅自行车库礼堂和剧场花园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风雨操场和诗歌花园楼梯竹园餐厅宿舍楼游泳池可以认为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可抽离的主题:它的形式(个体的包裹,群体的布局)与空间(使用)呈现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容器如何接触大地?最后。这些容器自身如何被建造,尤其是这种建造是否以及如何被呈现?在外界的诸多现实状况和具体条件的规定下在内部各种要求的促动中,如何处理这些基本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可能拥有什么样的力量(strength)。虽然在建筑师自己看来,这是一个特别“低调安静”的项目
30、,但客观而言。它给人的第一印象难免有些张狂与乖戾。不过仔细探究又会发现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夸张形式背后。潜藏着引致这些形式的背后力量(force)。那些扭曲与弯折是在满足日照与隔离噪声之后基于对校园外部空间的考虑而自然生成:大空间被半埋置于地下,五条东西走向的条式体量横架其上。并以一条异常宽阔的廊道相连;由于扇形平面的多功能礼堂被确定放置干校园的西北一角以方便与城市共用,北侧第一、第二条在西侧便需向相反的方向扭转从而放大它们之间的外部场地;而置于最北边体量顶层的图书馆,使得第一条即使已经弯折也还会伸到操场里,所以在东侧再弯一次以避开跑道,其下方并飘起以留出一个从入口广场到操场的通道;后边的几条有些
31、往南,有些往北,除了呼应地下的大空间,也塑造了多样化的花园形态。这样,那些漂浮的略略怪异的教学楼体量,其实是在对于场地以及使用需求的把控下,在理性推导的布局基础上稍加变异而来的结果(图万方数据8)。形式之后设计操作的逻辑必然不会如其形态结果呈现出来的那么复杂,而这逻辑又是直接由其背后的力量(force)而来:一方面是外部场地的限定和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内部使用的规定和启示。空间和形式由此密切关联。为了在这些体量与室外活动场地之间以及体量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也为了打破教学楼内走道的单调与乏味,那种悬挑的放大的走廊空间一种被建筑师称作“发芽”的语言被尝试引入。它们进一步增加了体量的扭折与联系,并在
32、交接处以曲线来柔化,从而一方面再现和强化了内部的运动流线,更重要的还是保证了形体上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使整个校园的建筑呈现出一种巨构形式(megafOrm)。这一自由连续的巨构在最南侧的宿舍楼和紧邻其北的实验楼之间被斩断,但是两条建筑上伸出的“芽体”却保持了严格的对位“。这塑造了一种特别的张力:二者的对位暗示着形态层面的连续并使视线上也可以贯通,但是因为身体的不能跨越而呈现实质上的断裂。有如断桥,可以想望。却不能到达。或许,此处理想的场景是在这断桥的两端,观者相对凝视。对话在静默中上演。只是现实中“断桥”;II:N的“芽体”外边缘被空调外机占据,使得这一场景不再可能。虽然“芽体”内部的走道依然向
33、外延伸。但是就尺度而言就只剩下功能性的意义,而没有与这一特定场所相匹配的空间。于是。二者之间成为一种纯粹的形态关系,张力骤减,少了许多本可呈现的力量(图9)。如果说以上讨论的是这些“容器”在水平方向上的形式与空间关系。那么在竖直方向,则呈现出另一个同样可称为本体的问题:建筑如何坐落于大地?回答这一问题,需要面对的一方面是对地面的处理,另一方面还有建筑与大地的连接。在房山校区,要忽视地面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几乎在进入的一刹那,那种差异性已经撞击在眼前:在北边入口广场处,向前是微微抬起的进入,向左则钻到覆土的内部,左前方则是下坡至一片巨大的体育场。横跨整个校园,基地原有的些微高差在设计中被放大,以至
34、于在入口处的地面到了校园南侧已经变成了屋顶。食堂便处在这个剪刀剖面的中间:其;II:N还须依赖下沉的竹院和屋顶天窗来获得自然采光,南侧已经完全打开。面向室外的篮球场。校园中间的地面则起伏不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功能空间的重组:半掩地下的礼堂、体育馆、食堂等大空间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从下面推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态的山丘,并在局部触碰到上部容纳了教室、宿舍、办公等重复性功能的条式体量的“肚皮”。它们的屋顶以景观的形式成为新的起伏开放的“地面”,成为插入这两部分之间不同标高的花园与活动场地(图1 O)。人工地面的起伏已经暗含了建筑与大地接触的方式:临广场与街道处的平置以限定,坡地处的嵌入以连接。核心处
35、的漂浮以疏透,共同使得这一巨构一方面成为对于基地的灵巧应对。另一方面又作为一个整体被紧紧地锚固于此”(图1 1)。这样,房山校区由城市学校的需求与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始。进行了空间布局上的竖向重组,依循并放大原有地形的差异。在产生了丰富而多变的室外“地面”与视线对景的同时,从旁经过、停留、穿行以及跨越三个广场1入口广场2体育操场3篮球庭院六个花园A荷花水塘B室外剧场c诗歌花园D竹石庭院E师生园地F龙行山丘9宿舍楼和实验楼之间的“断桥”(摄影:史永高的时候,人的身体与花园的多样关系得以呈现,一个相对自足而丰富的世界由此建立。容器如何接触“大地”的问题,也在此得到了一份稍显复杂但却也丰富多样的回答。
36、由于建筑被局部架空。其向地面敞开的楼板底部如何处理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来到第3个可以被称为本体的问题:容器本身如何被建造,并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建造又如何被再现?这一部分在结构上是梁板柱体系。现在的吊平处理有着明确的空间意图:单纯干净、材料不加区分的水平表面,与地面的起伏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使上部结构显得更为轻盈(图12)。这架空部分的吊顶与立柱的相交隐约让人忆起密斯在芝加哥的那些高层建筑的底层沿街柱廊空间上的考虑抑制了结构形式和承力关系的表现。但是由10起伏开放的新“地面万方数据于学校规范的调整导致结构工程师在后期加大了部分梁的尺寸,使得梁底之下再做吊顶将不敷架空空间净高之要求。建筑师
37、于是不得不放弃全部覆盖吊顶的做法,而是让一部分大梁露出。在具体做法上则有意识地让吊顶与梁底平齐吊顶材料也选用与素混凝土颇为相近的水泥压力板。但是纵然如此吊顶与梁底被置于同一水平面但是又不能完全避免质感与色彩上的微差的事实仍然透露了建筑师此时面对的困境(图13)。当结构被包起。其本身具有的表现性以及对于空间逻辑性的暗示也便被放弃。包覆,有助于空间完整性和纯粹性的塑造,但是也难免盗走了建筑本可呈现的某种力量,一种具有先验气质的因为对秩序的坚信而来的力量。这种基于19世纪结构理性主义的价值观念,在20世纪后半叶由于设备的急剧增加而遭遇了严重的挑战而今日尤甚。建造与形式之关系已越发超越以往那种本体与再
38、现之间的智性思辨以及美学选择而更形多重复杂,因为如何容纳设备与管道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房山校区的吊顶也与此不无关系,在实验楼的下方,有着太多的设备和管道而必须被包覆。类似的多重性考虑导致在这个建筑群中,结构、设备、吊顶之间的关系呈现了多样化的处理:除了上述架空层上方对梁板的完全包覆与间歇性平接裸露的交替,在游泳池的顶部,通过以吊顶盖住一些次梁,结构也被选择性地暴露(图14)。这种做法同样也出现在风雨操场的屋顶结构里。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教学楼朝向体育场的楼梯与外廊。此处建筑师原本希望采用混凝土结构而且完全现实可行。但是因为结构上的配合不够到位而改用钢结构。这些钢结构被以泡沫块和水泥压力板填充、
39、包裹、找平,再粉刷和涂上与周围墙体同样的颜色,从而在外观上与整体保持了一致(图15)。在这个庞大的建筑群中,建筑师似乎拒绝那种简单化的对于所谓结构与建造真实性的坚持,而更愿意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这种努力与意愿清晰可辨。危险在于,当形式对于结构与建造的再现游移于“戏剧性”与“戏剧化”之间的时候”睇1。如何做出深思熟虑的抉择,而不让它在拷问的缝隙中偷偷溜过。而在应对新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又如何不去教条化地坚持,但也不放弃建筑本可以具有的力量并拒绝机会主义式的便宜行事?路易康对于密斯的批评大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8:既然起服务作用的设备与管道作为一种必须,已经不可缺少而且无法抛弃,但同时它们又在
40、任何意义上都不需(对许多建筑师而言更是不想)被见到。于是康说设备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并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的一系列实践中致力于为此寻求一种结构上的解决之道。李虎曾经强调,他一直都对结构的设计保持着最大可能的介入,但即便如此,即如前面展示的规范突然变更等,现实境况中仍有许多不期而遇的因素令建筑师感到无力与无奈。“从2003年开始介入国内实践就经常处于遭遇accidental(意想不到的偶然性)的11建筑与大地的多重关系(摄影陈诚) 12水平吊顶与起伏地面之间的对比(摄影陈诚024 建筑学报2014111 1关FO注CUs状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直是选择性的斗争和妥协。做大型公建尤其需要
41、应对更多的偶然和问题,但我也练就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现实将计就计的态度”。应对这些建造过程中的偶然性,显然是一个本体性问题,而随机应变与将计就计此时便或许更是一种智慧。然而寻求应对的策略,以及探究这些“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却又必须被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性层面。此时,所谓的本体性和社会性,二者之间的边界已因为交叉而变得模糊。3交叉而模糊的边界在建筑中,所谓“偶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那些内在于手艺的性质以及材料自身属性而表现出的不统一和不一致,这大约只是随机的(by chance);另一种则是真正的“意外”甚至会带有事故的性质,比如不按图施工,或者施工误差太大,或者其他设计工种的不当介入使得当初设想的建
42、筑做法不能实现。前者往往会因其赋予建筑一种生动而被报以浪漫的欢迎:后者则因其不容分辨的“错误”而要被竭力避免甚或必须整改。在当前中国特有的设计体系和施工习惯下,后者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挑战,与其他诸多要素一起,构成当下最有特点的现实10川,也是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外部力量(force)。正视而非回避这些现实状况方可以有某种创造性的发现,从而超越将错就错的无奈而展现变废为宝的智慧,也才能避免建筑成为一个精致但是移植的制品”。使其落地并获取内在的力量(strength)。这些可能并非建筑中最为本体性的一面。但在建筑实施的过程中,却又最不可避免。而决定其最终呈现的恰恰是非常社会性的层面。当然,这里的社会性
43、已经由“回归对人性和自然的关顾”拓展、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系统。在房山校区。这种本体性与社会性的模糊,在前述的“偶然性”以外。也同样体现在对屋顶以及围墙的处理。前者通过农场的叠加在实际的功用以外并呈现土地的历史。万方数据后者则因为在封闭与开放之间的游移而建立与更广泛的城市关系。覆盖了大部分校园建筑屋顶的,是为师生们提供的试验田地。一方面对于早已远离播种、生产与收割的孩子们来说,这里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他们所熟悉的城市在生产上赖以生存的那个世界的缩影;另一方面,就土地自身而言,在这片校园被建设之前,它正是自然的农田。于是屋顶的农场。在种种建筑学意义上的必要与贡献以外。它还是对于农田的记忆与再现既是对
44、生产性的小小象征,也是对这片土地曾作为农田的过去所表达的敬意。校园在此遭遇了一个重要而难堪的问题:这片土地由农田到城市,几乎是瞬间发生,原先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被抹去,而在急速的转变中并来不及经过相对自然的环节来再次生成。在农田上画出的抽象网格成为设计的依据,四条道路围起的范围被称作学校。它将如何置身于新城?又如何置身于历史与未来之间?围墙集中了此处必然呈现的诸多矛盾也承载了有待满足的多重需求:中学的性质要求提供一个内向的、安全的环境,避开四周杂乱的街道尤其是东侧的新建医院的影响,但同时它又不能也不应隔绝于城市之外。于是一方面整个校园在北部和东部几乎全部以混凝土墙围起(北侧大部分是挡土墙,东侧是骑
45、在坡地景观山脊上的不锈钢网隐形围墙);另一方面西侧从北往南随着墙内外的高低关系的变化而开始逐渐透明,直至到了南侧变为全透的金属围栏“。这些围墙从外面看去。虽然三面都是封闭的混凝土墙,然而置身校园内部,那些围墙完全成了山坡的自然界限,或者是低矮的栏杆,西侧更是建筑与墙体组成的一处处庭院。探讨围墙的问题,在实用性的考虑以外,指向的是任何建筑都不能回避的状况,它们无可避免地是绵延的物质环境中的一个片段,也需要同时承担起双重任务:对先在者的聆听与回应(responding),以及对于后来者的期待与提示(anticipating)。如果说这个位于新区的校园,可以用象征与假借的方式”“刮来连接其土地的历史
46、,那么,对于现在与未来,又当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无法从单纯的本体性或社会性来进行的。4 OPEN的策略及其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建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从需求的形成和提出,到设计的组织和实施,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社会性都伴随着建筑并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因为了这种社会性,建筑便必然要思考塑造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为少数特权人士服务。还是让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是向自然需索无度,还是克制欲望并通过必要的手段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必然具有社会属性的需求,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外部状况和现实条件,是建筑师必须虑及的力(force);直面这些力并在本体性层面加以应对
47、,建筑将因此变得饱满结实,获得内在的力量(strength);而在其长时间的生命中,对人与环境产生持续13吊顶与梁底平齐以及材料上的微差(摄影金波安)14游泳馆梁的选择性暴露(摄影夏至)15教学楼东侧被包裹的钢结构楼梯(摄影苏圣亮)的影响,则是建筑对外界所表现出的力量(powe0。这些力量的源头与归宿,皆是建筑在社会性层面的影响(social impact)以及在本体性层面的意义(ontological significance)。社会性与本体性,建筑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拒绝了内在于建筑的艰难。对于这些“力量”的分辨和探讨,是观察OPEN建筑事务所近年实践方向和策略的重要途径。所谓OP
48、EN,它既是事务所的名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立场和策略。作为一种价值,它倡导包容与自由;作为一种态度,它意味着去除偏见,仔细观察并直面现实;作为一种建筑的状态,它呼唤内与外的交融。渴望一种等待被定义或是被赋予意义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将予人以自由。从早期的“二环2049”研究项目到2009年深圳双年展作品“红线公园”,都聚焦于城市层面的关注。前者设想将北京的二环主路变成北京线性的“中央公园”并插入城市严重缺乏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后者则针对封闭小区的围墙,批判其占用城市空间和割裂城市肌理。这些富有乌托邦色彩的城市介入。与其说是希望为具体问题寻求答案,毋宁说是表明自己立场与态度,并藉此呼吁对
49、人性的关怀,对个体的尊重。这一相对抽象的价值立场同时也被努力在建筑层面实践,在深圳坪山演艺中心,他们通过对功能的重置和重组,说服业主为普通市民提供更多的也是多时段的选择。从而使其在种种限制下,能够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开放。所谓的限制,不仅是体制和政策层面。还有施工和技术条件等各种现实状况,面对万方数据这些,他们拒绝回避和躲闪,而是吸纳所有迎面而来的压力和动力,寻求解决之道,在设计层面呈现一种“抓两头,放中间”的现实策略。所谓两头指的是开始时的概念以及最后的完成细节。前者可以保证建筑中的思考深度和介入生活的力度,后者可以达成比较好的近人尺度和界面。因此“抓两头”的重点在于概念和实施层面的准确度这并不一定是数量意义上的精确,而是基于多种状况做出的准确判断并加以贯彻14。而所谓的“放中间”,并非意味着放弃对漫长的实施环节的控制(事实上,他们最大限度地去跟踪结构上的设计与施工,并从始至终派驻现场建筑师来加以协调和把控),而是要弱化通常充塞了中间环节的装饰意味,因为那些唯美主义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