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张争胜,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时期的综合自然地理,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 原始综合阶段 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 古代地理学时期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一、西方著作中的综合思想,1、地理学 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 第一次用“地理学”为书名; 记述地球形状、大小、海陆分布,开始了以数理地理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2、地理 古罗马 斯特拉波博杂派代表 详细论述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罗马的地理状况。 3、地理学通论 荷兰 瓦伦纽斯 总结地理大发现的资料 注意力应该在地球表面; 自然界是统一的,可分为陆界、水界、天界,水界与天界是互相渗透的
2、 把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和专区地理学,二、中国著作中的综合思想,1、周易系辞(公元前6世纪)“仰以察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最早提出“地理”这个名词; 包含了对地理一词的解释。西汉淮南子:俯察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东汉王充: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唐 孔颖达:地有山、川、原、隰 ,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晋 韩康伯:形况山川草木也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 用现代话总结:观察了解地形(陵、陆、山 )、地势(高下)、水文(川、泽、水)、植被(草木)、气候(雨、云)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山泽通气、云行雨施)以及分布规律(各有条理),2、禹贡(公元前5世纪)
3、 1189字 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翼、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湖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详细;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相对粗略。 以山岳河海作界 “九州”成为我国的代称属于自然地理区划著作,http:/ 其前半部根据地势高低和地貌形态差别,把土地分为渎田(大平原)、丘陵和山地三大类 按地表物质组成、中小地貌形态及其他自然特征的差异细分为25类 按土壤肥力和宜耕性把土壤逐级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具有分级系统和综合的观念,是我国古代土地类型的代表作。,4、山海经(春秋战国时期) 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五个区域(五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范围超过黄河
4、流域和长江流域 每区都记载山、水、动植物的传说、神话 每区都有植物垂直分布的记载,http:/ 地理志东汉班固(公元3392 年) 我国第一本以“地理”作书名的书 体例统一,记载了103个郡国,体例是行政建置、户籍人口、山川水泽、物产资源、民间风俗等等 开创了我国以后各朝代以“行政区划”为纲编修地理志的历史,一直沿用至今。 6、周礼 西汉末 属土地类型著作把当时的中国土地分为:山林、丘陵、坟衍、川泽、原隰,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公元460-527)记载了1252条河流的情况,以河流为纲,综合记载每个流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状况“其注水经,妙绝今古” 8、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中国
5、科技史的里程碑,中国整个科学史的卓越人物”李约瑟中国科技史,海陆变迁,植物的垂直分布,http:/ 气候的水平、垂直地带性:山谷川原,候同气异: 植物垂直分布: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10、柳庭舆地隅说 孙兰 清初 气候、人类活动、内外力是地形形成的三大要素 地理研究不在记述,而在论说,志也者,志其迹;记者,记其事,说则不然,说其所以然,又说其所当然,说其未有天地之始与既有天地之后,则所谓舆地之说也。何以为山?何以为川?山何以峙?川何以流?人何以生?国何以建?山何以分支别派?水何以输泻传流?古今何以变迁为沿革?人物何以治乱成古今?且吾中国土地在大地中止东南一隅,合华裔而统计
6、之才八十一分之一耳。其间或异或同者,不合观之,何以见宇宙之大乎?且夫天度不同,地形亦异,中土在赤道北二十三度半之下,其间寒暑昼夜、性情起居,于习见习闻之常不推。而极之三大殊方之地何以广?未闻未见,常变之不等乎?,孙兰倡导的革新地理学思想,(1)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球形状、海陆分布、高山大河、国家和民族等基本事实;初步掌握了地球表面的热力分带、昼夜变化、四季交替等基本过程。(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自然地理知识及地理观念常与天文学和几何学成分交织在一起,并融合在不同倾向的哲学思想之中。(3)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由于对复杂的地理事物缺乏深入的
7、分析和系统的研究,没能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性。(4)存在两大基本学派: “博杂派” 着重联系历史研究个别国家和地区的总的情况,无所不包地加以描述,其典型代表是地方志著作。博杂派的思想一直是古代地理学的主流。 “宇宙派” 把地球和宇宙及数学联系起来研究,尝试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朴素的唯物解释。,三、综合自然地理根基阶段的特点,第二节 综合自然地理的萌芽,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近代地理学时期 综合自然地理的萌芽阶段,一、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从资料积累到资料整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描述到解释 博杂派发展为人文地理学宇宙派发展为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 (CarlRitter,17791859),人文地
8、理奠基人,继承和发展了“博杂派”的思想,著有地学通论一书。其思想深受唯心主义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源头 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的统一”; 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地球表面; 把古代的地志学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tt,17691859),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科学的自然地理学 长期从事地理考察,足迹踏遍欧、亚、美三大洲。宇宙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创立了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气温的高度换算法、等温线法、剖面图法、比较法等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 发
9、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根据因果关系原则和综合原则,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大陆东西两岸地区气候的分布规律;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二、综合自然地理的萌芽,地理学分化时期 1871年,第一次国际地理学大会召开 自然地理分化成部门自然地理,要求综合,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地理学不应一般研究整个地球,而应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研究地壳、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总体地球表层 把地理区域分成不同的等级,主要区域依次为景观、小区、地方 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地描述独特现象,还要寻找现象发生的规律性,提出假说,阐明特定地区各种事物的相
10、互因果关系,道库恰耶夫(B.B.okyae,18461903),发现新的历史自然体 创立了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 开创了自然地带学说,论自然带学说 强调了为论证自然地理综合体而建立一门特殊科学的必然性,第三节 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一、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 1、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帕萨格、贝尔格主要观点: 提出地理景观的概念,认为景观是各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 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型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 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乌诺夫主要观点: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面貌,即研究作为生物活动场所
11、的地球表壳 地球表壳是由几个同心圆壳所组成,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共同决定地球的外貌 研究地表圈层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有格里哥里耶夫、卡列斯尼克、伊萨钦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格里哥里耶夫(pope),强调地理过程 引进数理化 加强地理的理化过程研究,卡列斯尼克(C.B.K),普通地理学原理 比较注重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专门章节讨论地理壳的综合特征:人类与地理环境、地球景观壳的发展、地球的一般地理规律和地理景观等等。 包含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伊萨钦科(.
12、),19571959 年间来我国讲授“自然地理学原理” 系统叙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学说、自然区划理论 打开了我国当代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局面,而且使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更系统化,第四节 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一、1959年以前 1、区域综合考察 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考察及自然条件垂直性研究 西北地区高山冰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 黑龙江流域和海南岛的土地资源调查 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等 2、自然区划工作 罗开富,中华地理志全国自然区划方案(1954) 黄秉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编制的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1959)。 3、人才培养1
13、9571959 年,A.伊萨钦科来我国讲学,二、1960-1966年,1、自然区划研究: 1961 年,任美锷、杨纫章 1963 年,侯学煜 各省(区)、专区及部分县综合自然区划 全国性学术讨论会 2、土地类型研究: 1959 年,广东鼎湖山进行景观调查和大比例尺制图 南亚热带的广东、暖温带的北京、温带东部的吉林和黑龙江、温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内陆沙地,三、1977 年以后,1、国外传入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理论使综合自然地理发生思想革命 2、计算机、数学方法和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使综合自然地理学向现代化发展 3、培养人才,制定教学大纲,所有本科院校和师范院校开设综合
14、自然地理课程 4、1982年,在安徽青阳召开高校综合自然地理研讨会,黄秉维自然地理学一些主要的趋势,掌握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所已经证明的规律,根据他们来观察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地域分异,从而健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综合研究,研究各个对象之间总的联系,研究一个对象与周围诸现象之间的联系,此类研究包括现代过程的研究、历史因素的研究及进一步发展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对现代过程的研究上。 吸收数学、物理学、化学的知识来建立观测、分析、实验的技术 研究和预测自然过程的方向、速度和范围,指出利用与改造自然的最有效途径。 运用航空照片判读和航空观测的方法来加速考察工作的进度和
15、精确度。 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的主要方向现代过程过程包括:水热平衡、景观地理化学或化学地理、生物地理群落,第五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 1、以定量观测分析代替定性表述数学分析方法:多元分析、 系统分析、数量分类、集合论、概 率统计分析以及模糊数学等 2、以模拟实验补充野外考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 3、以数学模型探索复杂地理过程计量革命,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1、把物理学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引入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之中 2、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要素分析上升为系统分析,三、开展实际应用研究,1、区域研究区域
16、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为建设服务的重要衔接环节。主要包括区域的综合开发和区域的规划。 2、环境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地改善和调控 3、地理预测研究对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模拟,判断其发生的时间、演化的序列、过程的强度和结果,模式研究 数学模拟 实验模拟,发展趋势,理论思维演绎推导归纳类比,技术手段GIS 遥感/地图 实验测试,基础工作 定位试验/区域考察 文献记载,人地关系,区,类,型,过,程,域, 前沿领域与重点,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机理调控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郑度院士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