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物理教具制作.docx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5315939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教具制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物理教具制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物理教具制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物理教具制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物理教具制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原理】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如果一个规则的物体浸没在液体当中,它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均 可互相抵消,这是因为物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力的受力面积虽然相 同,但上下表面所在液体内的深度不同,液体的压强大小不一样。物体 上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力之差,正是物体所受的浮力。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证明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制作方法】 方法一(双乒乓球实验 )。材料:空矿泉水瓶一个、乒乓球两个。 将矿泉水瓶底剪去。实验时,将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两个乒乓球,因为瓶身不大。两个乒乓球会一个在下堵住瓶颈,另一个在上,左手持 瓶身,右手从上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只能向下渗 漏。

2、随着瓶内水的上升,上面的乒乓球浮在水面上也随之上升。下面的 乒乓球虽然周围和上面都是水,但它却没有上浮。如果用右手堵住瓶口, 渗漏的水很快充满了瓶口和瓶颈之间,下面的乒乓球的底部也会浸没在 水中,它会立即“卟”地上升到水面。如图 6-23 所示。方法二(上浮的木塞): 材料:空高橙饮料瓶一个、圆木塞一只、粘胶。 圆木塞要刚好塞在饮料瓶口上,不要太紧。再在圆木塞中央钻一个直径约 5mm 的小孔。如图 6-24,将饮料瓶的中间部分剪去,依然瓶口向 上地将瓶颈用粘胶粘接在瓶内底部。待胶干后即可使用。实验时,将木塞放在瓶口上,再用杯子装水沿瓶壁倒入瓶中。很快 水将浸没木塞周围,但此时木塞并不上浮。水面

3、继续上升,漫过木塞上 表面,经小孔向里流水,此时木塞依然不上浮。等到木塞下的水面逐渐 上升,刚刚达到木塞底部,木塞会立即上浮到瓶中水面上。如图 6-25 所 示。方法三(双 U 形管压强差计)材料:两个透明的 135 胶卷盒、橡皮膜(如气球) 一大块、橡皮筋两 根、铁皮、铁丝若干、一次性注射塑料输液软管两根、木板(1230cm2)一块、厚木板一块、封口夹两只、白纸、粘胶等。先将两胶卷盒去盖,中间各钻一小孔,正好使软管插入,用粘胶密 封连接处。再把两盒底部用粘胶粘连,剪一宽条铁皮把连接处固定起来, 并与粗铁丝固定,粗铁丝作为手持的柄,如图 6-26 所示。把 1230cm2 的木板与厚木板钉起来

4、,白纸粘贴在大木板上,将软管 弯成两个“U”形并行排列,并在两“U” 形管中心画出刻度线。两软管 各经过一只小三通管与胶卷盒引出的两软管相接,三通管的另一个出口 为排气用。实验时,用注射器在双 U 形管中注入同样量的红色水,使双 U 形管中的液面相平。在两胶卷盒口上各绷一块气球膜,口面要绷平。等膜绷 好之后,用两只封口夹将三通管的排气口夹紧,不可漏气。手持粗铁丝,缓缓将胶卷盒插入水中,如图 6-27 所示,两 U 形管中的液面不会在同一高度,记下双 U 形管管底各至液面的高度差。与下面 胶卷盒相通的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要大得多,把这个水柱压强减去 与上面胶卷盒相通的 U 形管水柱压强,所

5、得的差即是两胶卷盒上下表面 的压强之差。将这个压强差乘以胶卷盒口的面积就能计算出胶卷盒所受的浮力。三、自制密度计【实验原理】 当轮船在长江里航行时,如果记住轮船的“吃水线” ,在轮船驶入海洋后,你会发现此时“吃水线 ”已经在水面的上方了。 同一物体,浮在不同液体表面上时,所受液体的浮力相等。由于液体的密度不一样,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就不相同。反过来,如果同一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密度一定不一 样。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制成测密度的装置 密度计。【制作方法】 材料:大号有盖无破损的废牙膏皮一支、蜡烛一只、白纸、透明胶带等。将牙膏皮尾部打开,取下盖,用圆棍把牙膏皮从里面

6、撑开鼓圆,成 为一个长圆筒,将里面的剩余牙膏冲洗干净。拧上牙膏皮盖,点燃蜡烛,从尾部滴几滴蜡到牙膏皮里。滴入的蜡 一是防漏水,二是保证牙膏皮竖直放在液面上时重心在下,比较稳定。 在牙膏皮筒上竖直粘贴一小纸条,然后放入水中,记下水面刻度线。再 依次将牙膏皮放入汽油、煤油与氯仿中,记下刻度线。在密度表中查出不同液体的密度,分别在每个刻度线上,标明它们 的密度值。密度值全标定之后,在纸条面上贴一透明胶布既可以清晰地 读数,也可以保护有刻度的纸不再打湿。你现在可以把自制的“密度计 ”放入各种液体中,粗略地测定这种液体的密度。(郭生杰提供)四、空气也有浮力【实验原理】 图 6-28不仅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7、受到浮力作用,处于空气包围下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如图 6-28 所示,左边是密闭的金属容器,开一孔与 气球相连,右边是配重使横梁保持平衡。如果用酒精灯烘烤金属容器底 部,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会使气球鼓起来。此时横梁会逐渐倾斜,配重 物体下降。这是因为金属容器与气球总重量虽然没有变,体积却增大了。它的体积增大,排开气体的体积增大,气体对它的浮力增加,从而破坏了平 衡。【制作方法】 材料;易拉罐一个、气球一只、废圆珠笔芯一支、粗铁丝一根、木板两块、配重物。将木板钉成如图所示的支架。从粗铁丝上剪下 4cm 长一段,在砂轮 上把 2cm 长一段打磨成“” ,把这段铁丝尖端向上固定在支架上部, 使尖端成

8、为横梁的支承点。易拉罐最好是未打开的,用干净铁钉在上表面中央钻一孔,插入吸 管喝完里面的饮料。将空罐洗干净,倒出里面的水,剪 3cm 长的废圆珠 笔芯插在孔上并用粘胶密封。等胶干后,把气球(先检查气球不能漏气 ) 用细线扎紧。用钳子把粗铁丝剪下 40cm 长一段,两端各弯一个钩形。 为了加强效果,配重最好比易拉罐重几倍,这样在开始平衡时,横梁就不是一个等臂杠杆。【实验方法】 将铁丝一端挂在易拉罐拉环上,一端挂有配重物。双手持铁丝寻找平衡的支承点后松手,再点燃酒精灯,移到易拉罐底部使其加热。不一 会儿,气球就会充气鼓起来,由于空气的浮力增加,使横梁的平衡遭到 破坏。(易诗学提供)6.5 电学实验

9、的几个教具制作一、玻璃导电【实验原理】 能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体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在绝缘 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地移动,所以绝缘 体不能导电。但是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以 破坏原子内部的稳定结构,使原被束缚的电荷发生移动,在外电场作用 下导电。如图 6-29 所示,一只坏灯泡与一只好灯泡串联接在电路,坏灯泡的 两根导线在玻璃柱内并不互相接触,此时好灯泡不会发光,加热坏灯泡 的玻璃柱,当玻璃达到红炽状态时,它就逐渐变成导线,好灯泡逐渐由 暗变亮,最后正常发光。【制作方法】材料:“220V

10、,40W” 好灯泡一只、坏灯泡一只、两个灯座、1220cm2木板两块、导线若干、电源插头一个。 把两木板互相垂直钉成上图所示的形状。将两灯座串联起来安装,由插头接 220V 电源。轻轻敲碎坏灯泡的玻璃泡,剪去玻璃柱上伸出的铜丝,与好灯泡一起插入灯座。【实验方法】1.将插头插入电源插座,此时好灯泡不发光。2.把酒精灯放在坏灯泡玻璃柱下,点燃酒精烧玻璃柱。3.开始好灯泡不亮,略过一分钟后,好灯泡灯丝逐渐发红,并迅速 明亮起来。二、水位自动报警器【实验原理】 学习了串联与并联电路,给合以前学过的浮力部分知识,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水位自动报警装置。如图 6-30 所示,当水位上长,浮子上浮,与 A 端接触

11、,浮子上的导 线与绿灯组成串联电路,绿灯亮,表示水位已达高水位线;当水位下降, 浮子下降与 B 端接触,浮子上的导线与红灯组成串联电路,红灯亮,表 示水位达低水位线。如果高楼上的供水池装上这么一个报警装置,电工 师傅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打开水泵抽水,什么时候应该关闭水泵停止抽 水。【制作方法】材料:高橙饮料瓶两个、10ml 口服液瓶一个、圆珠笔芯一支、1830(cm2)三夹板一块、2 号电池一对、红,绿小电珠各一颗、导线若干、 橡皮塞、粘胶、铁丝等。先做浮子。去掉圆珠笔芯头,将圆珠笔竖直插在口服液小瓶上,用粘胶固牢。等胶干后,找一个适合饮料瓶口的橡皮塞,在中央钻一个略 比圆珠笔芯粗的小孔,把圆珠

12、笔芯穿过去,在顶端粘接一小块焊有细导 线的金属片。如图 6-31 所示。其次制作报警显示板。如图 6-32 所示,先在三夹板中央下部钻两个 小孔,再在板上并联装两个回路,回路中各有红灯与绿灯。绿灯终端高 于红灯终端,其都固定一块金属片(金属片是为了与浮子上的金属片接触 时组成回路) ,电池引出的一端接一个接线柱,留待组装时连接浮子上的 细导线。再用两只饮料瓶做一个连通器。方法是将两个饮料瓶下部各钻一个 孔,用一根一次性注射塑料软管把二者连接起来,中间套一箝流开关。 最后进行组装。把浮子装入一个饮料瓶中,将橡皮塞塞紧,浮子上 方的金属片处于红、绿灯终端的金属片之间,再用铁丝通过两个小孔从 饮料瓶

13、颈环绕过来并拧紧,即把三夹板牢牢固定在瓶颈上。浮子上的细导线螺旋状绕几圈后与电池一端的接线柱相连,接触要良好。【实验方法】1.在连通的另一饮料瓶中注水,打开箝流开关,浮子下方的水位将 上升。2.浮子上升到顶端的金属片与绿灯相连的金属片相接触时,绿灯亮,表示水位已到达高水位。3.手持连通的饮料瓶低于三夹板下的饮料瓶时,水位将下降,浮子 下降到顶端的金属片与红灯终端金属片相接触时,红灯亮,表明水位已 下降至低水位了。4.停止浮子工作时,可让浮子处于中间(既不接触上端,也不接触下端),关闭箝流开关。三、测电笔【实验原理】如图 6-33 所示,试电笔内主要是由电阻与氖管串联起来。当 A、B 两端电势差

14、小时,氖管中的氖气不发光。由此我们可用它来辨别火线和 零线:手持 B 端,用 A 端去测试导线,如果氖管发光,说明 A 端接触的 是火线;如果氖管不发光,则说明 A 端接触的是零线。【制作方法】材料:一次性注射器、起辉器中氖泡一个、1.5M 电阻一个、橡皮 塞一个、废 2 号电池一个、垫片两个、铁钉一颗。一次性注射器是透明塑料制成的,有它作为测电笔主体比较合适。 去掉注射器的推筒,将铁钉从管中放入,从注射口推出。铁钉要略大一 点,能刚刚好塞满注射管而不至左右晃动。氖泡有两根引出线,每根均接一个垫片,其中一个垫片压在铁钉上, 另一个垫片与电阻相接,碳棒上的铜帽作为手持端的金属体。为了不使 碳棒左

15、右晃动,在橡皮塞上钻一个碳棒粗细的孔,然后塞紧在注射器筒 端。如图 6-34 进行组装。注意:碳棒不可太长,刚好能把氖泡,电阻塞紧后使铜帽露出筒 端,必要时可将碳棒锯掉一部分;氖泡的两根引出线一定要绝缘,不然氖泡两导线接触之后,即使测试火线,氖泡也不发光。 测电笔做好之后去检测一次 与买的测电笔一样好用!(梁继好提供)四、模拟跨步电压与高压电弧触电【实验原理】 在“安全用电”的知识中介绍了跨步电压与高压电弧触电的概念,但这两种触电现象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常见,有必要进行生动的模拟实 验,给同学们提供感性认识的条件和揭示这两种触电的机理。跨步电压触电:由于掉落在地上的高压输电线在地面产生了一个电 场

16、,这个电场以落地点为中心有一个范围,当人处于这个范围内时,两 脚之间有跨步电压时,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弧触电:如果人体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很小时,高压带电体会 通过人体发生放电现象。这时,电流通过人体,造成高压电弧触电。我们可以用感应圈产生的高压电场模拟高压带电体,用装在一个人 体模型上的氖泡来显示跨步电压。【制作方法】材料:硬纸盒一个,起辉器氖泡一个,导线等。 做一个人体模型:用硬纸盒按人体的轮廓制成,人体的手臂和腿都可以自由活动。在人体胸部装一只日光灯起辉器的氖泡,氖泡的一个极各接一根导线到手和脚,另一极也各接一根导线到另一只手和另一只 脚。导线除端点外均应有胶线绝缘。【实验

17、方法】1.跨步电压触电的实验,如图 6-35 所示。 图 635(1)用一张旧报纸铺在桌上,四周用图钉固定(2)将抹布在水中浸湿后把报纸表面擦潮。 (3)用导线将感应圈高压输出的一端夹接在报纸的一边缘上,将另一端由铁架杆上端挂下夹接报纸的另一端。(4)把人体模型的一只脚用图钉固定,脚上的导线裸露部分同时被图 钉固定在纸上。另一只脚可以在纸上移动作跨步状。(5)先将两脚并拢立于纸面上,接通电源使感应圈工作,此时人体上 氖泡不发光。说明此时两脚之间无跨步电压。(6)手持活动腿部(不要接触胶皮导线),使两腿逐渐张开,可以看出 氖泡逐渐发光。两脚之间距离最大时,氖泡最亮。说明此时两脚之间有 跨步电压且

18、较大。注意:感应圈工作电流不要太大,否则实验者的手及模型人体的腿 移动时会有感应。2.高压电弧触电实验。如图 6-36 所示。 (1)同前步骤 1。(2)同前步骤 2。 (3)有导线将感应圈高压输出的一端夹接在报纸的一边缘上,将另一端由人体模型上方挂接在铁架杆上。 (4)把人体模型的一只脚用图钉固定,一只手搭在感应圈的高压输电线上(注意这只手与脚必须是通过氖泡之后相接的,不能是氖泡同一极上 的引出线) ;另外的手与脚上导线由绝缘胶布包起来。(5)接通电源使感应圈工作,随着人体模型的手与高压输出线之间的 放电,氖泡也随之发光。说明此时发生了高压电弧触电现象。6.6 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教具制作

19、一、磁力闪光灯【实验原理】图 6-37 如图 6-37 所示,ab、cd 是两块薄铁片。当用线吊着的磁铁 在水平面内转动时,小灯泡可以一闪一闪地发光。这是因为当磁铁旋转 到与薄铁片平行的时候,两块薄铁片同时被不同程度地磁化,上方的薄 铁片磁化较强;下方的薄铁片磁化较弱,被磁化的两块薄铁片将克服弹 力相互吸引。两薄铁片接触的时候,电路导通,小灯发光。当磁铁旋转 到与两薄铁片垂直的位置时,两薄铁片没有被磁化,薄铁片在弹力的作 用下又会分开而脱离接触,小灯此时不发光。在磁铁不断旋转的时候,薄铁片也不断地接触与断开。这样小灯就 一闪一闪地发光。【制作方法】材料:条形磁铁一块、长木条一根、薄铁片两块(1

20、5cm 长)、1 号电 池一对、3V 小电珠一个、电珠灯座一个、导线、木螺钉等。薄铁片可以从旧包装箱上面剪下,先去锈,用砂纸擦亮之后,最好用油涂抹一下。在长木条上一边钉一短木条,一边高一点,一边低一点(参 看图) 。将薄铁片端点打一小孔,后用木螺钉穿过小孔固定薄铁片,同时, 把导线也绕在木螺钉上与铁片固定接触。两薄铁片应该相互交叠,仅隔 一个很小距离,铁片交叠处无锈。【实验方法】1.用手捏住两薄铁片,看电路是否导通。若灯泡不发光,应先检查 故障并排除。2.把磁铁沿一个方向旋转,使吊着的细线拧紧,然后把支架移近薄铁片,使细线垂直处于薄铁片上方。3.放开手,使磁铁自由旋转起来,小灯泡将一闪一闪地发

21、光。二、磁悬浮【实验原理】 磁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同极磁体相互排斥,异极磁体相互吸引。 如果把两个磁体的同极端相对竖直放起来,由于磁性斥会使上面的磁体悬浮起来。【制作方法】材料: 8cm5cm 厚木板一块、 2cm25cm 木板一块、动圈式扬声器 上的圆形磁铁两块、15cm 长铜管一根、铝片(6cm 长)两块、橡皮塞一个、 木螺钉等。如图 6-38 所示,先把木板支架钉好。 把橡皮塞塞入一圆形磁铁的圆孔中,塞紧后去掉露出在上下表面的橡皮。在橡皮塞中央钻一略小于铜管直径的孔,把铜管慢慢穿进去。 把两块铝片弯成“L”形,各钻两个孔(用于固定在竖直木板上 ),再在伸出边各钻一个略大于铜管直径的孔(

22、用于约束铜管) 。用木螺钉将两铝片相隔 10cm 固定在竖直木板上,将铜管穿入两铝片的小孔中,把另一 圆形磁铁放在下面的铝片上。【实验方法】1.把两磁铁同极相对放置。2.用手压着上面的磁铁使其与下面磁铁相靠近。突然放手,上面的 磁铁会在磁力作用下弹上去。3.用手使上面的磁铁旋转起来。由于悬浮的磁铁受到的摩擦力很 小,将旋转较长时间才停下来。(可以在铜管与小孔间上一点机油,使摩 擦更小。)三、电铃模型【实验原理】 电铃是利用电磁铁工作的。图 6-39 如图 6-39 所示,这是个简易电铃模型。图中 1 是电磁铁,2 是簧片,3 是动片,4 是静片,5 是锤头,6 是铃铛,7 是灯泡。当电路接通电

23、源时,电磁铁通电,对簧片产生吸引力,簧片向磁铁 运动时,锤头敲击电铃发出声音,与此同时,动片和静片接触,电流不 再经过电磁铁,直接通过电泡 7 形成回路。电磁铁不通电流时,簧片不受吸引力,会在弹力作用下自动弹回原处,动片与静片脱离接触,电流重新经过电磁铁流向灯泡再形成回路。 电磁铁又开始工作吸引簧片,锤头再次敲击铃铛。周而复始,电铃不断地被敲响。【制作方法】材料:自绕电磁铁一个、36cm 长弹性铁皮(包装箱外的包装铁皮弹性 不错、做簧片比较适合)、废自行车铃铛一只、 “6.3V、0.15A”小灯泡及灯泡座各一只、小螺丝、铁丝若干、导线若干、2028cm2 木板一块。 制作中,电磁铁的线圈绕制与

24、簧片调节是关键。电磁铁绕线轴可以用 120 胶卷轴,在胶卷轴里插入长螺杆作为铁芯,漆包线选用 0.55mm,在轴上密绕 800 匝。线圈绕好后,在轴的端头焊接 一块铜片做静触片,电磁铁一端将接在动触片上,另一端直接与灯泡相 连,静触片也应接在这一端。簧片按图 6-40 加工。簧片头上钻一个小孔,固定一个大螺丝作为锤头。用铁皮紧紧固定一块铜片在簧片下端作为静触片,它将随簧片上下 运动而与静触片接触。图 6-40按图 6-39 组装起来。装簧片时,在图 6-40 所示“”处钉上铁钉, 调节簧片至电磁铁的距离,使得电磁铁通电时,足以克服簧片的弹力而 吸住簧片;当电磁铁断电时,簧片要刚好弹回原处。此外

25、,动触片与静 触片也要能在簧片被电磁铁吸住时刚好接触,簧片弹回时脱离接触。动 触片引出导线接电源。安装铃铛,要使电磁铁吸住簧片时锤头刚好敲击 铃铛。电磁铁要用铁皮(或包装带 )固定在三夹板上,能经受振动与撞击。【实验方法】接 6V 直流电源,电铃将工作起来,灯泡一闪一闪地发光。四、光控电路【实验原理】 学习光敏电阻,电磁继电器知识,现在综合起来运用。如图 6-41 所示,L 是控制电路光源灯泡,R 是分压电阻,R 是光敏电 阻,J 是电磁继电器,L 是指示灯,M 是电动机。光敏电阻 R 不受光照时,阻值大于 2K,受到光照时,电阻降至 100200。设计制作这个教具时就考虑到由于 R 的变化,

26、引起回路中电流 变化,使继电器两端的电压变化,继电器就可以正常工作或停止工作。 因此,电路中没有三极管放大电路。【制作方法】材料: 25cm40cm 三夹板一块、光敏电阻一个、JRXB-1 型继电器 一个、3V 小电机一个、 “2.2V,0.25A”聚光灯泡两个、 “30,0.5A” 电阻一个等。选择小聚光灯泡做光源,是因为光敏电阻受光照部分很小,相距 1015cm,光强不够,因此不聚光不行。光源 L1 与光敏电阻 R 在安装时,要认真调节好二者之间距离,使光照时继电器正好启动。用书和纸在 L1与 Ra 之间遮光,继电器立即停止工作。受控电路电源是 3V,可以用 1.5V1 号电池一对串联使用

27、。【实验方法】1.将 K1、Ka 均合上,L1 与 Ra 之间无遮光物体,电动机正常运转。2.用手挡住 L 与 R 之间,电机停止工作,指示灯发光。3.抽回手使 Ra 受光,电机重新正常工作,指示灯熄灭。注意:这个实验不能在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外做,由于光敏电阻 受散射光照射的作用,La 会失去作用。6.7 电子元件电路的教具制作一、与门电路【实验原理】 与门电路是基本逻辑门电路之一,与门的“与” 在逻辑上就是共同的意思,即当全部条件共同具备时,才能产生一定的结果。例如:图 6-42 就是一个例子,两个开关都断开,灯泡当然不会发亮。但 K1、 K2 中任何一个开关闭合,灯泡也不会发亮,只有当两

28、个开关全部闭合时,灯泡才会发亮。最简单的与门电路如图 6-43 所示。这个二极管与门电路由两个二极管 D1、D2 和一个电阻组成,电路的两个输入端作为条件,只要 A、B 任一端为低电位,则输出端 Y 的电位为二极管的正向压降(约 0.7V),即 Y 端 也是低电位。如果两个输入端都接高电位(例如 5V),则二极管全部截止, 输出 Y 端为高电位。倘若在输出端接用电器,如图 6-44 所示,只有当开关 K、K 全部断 开时,A 、B 才同时是高电位,用电器才能工作。【制作方法】材料:2CK 二极管两只、510 电阻一只、发光二极管一只、电源、 开关等。发光二极管作为用电器,当二极管正常发光时,表

29、明用电器工作,与门电路连接如图 6-43 所示。如果不用发光二极管,用与电源电压相符 的灯泡也行。与门电路用于生活中,大有潜力。二、非门电路【实验原理】 非门电路也是基本逻辑门电路之一。“非”在逻辑上是否定的意思,在逻辑关系上就是输出的状态与输入状态相反。非门电路实际是一个倒相器,它只有一个输入端。如图 6-45 所示, 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三极管非门电路。当输入端为高电位时,输出端 Y 为 低电位;输入端为低电位时,输出端 Y 为高电位。倘若在输出端接用电器,如图 6-46 所示,只有当 A 与低电位之间的 开关接通时,输入端是低电位,输出端是高电位,用电器开始工作。断 开开关,输入端是高电位,

30、输出端是低电位,用电器停止工作。【制作方法】材料:10K、1.1K 电阻各一只、 3DK4A 发光二极管一只、开关一个、 电源、导线等。这里,发光二极管相当于用电器,开关闭合时,输入端是低电位, 输出端 Y 是高电位,发光二极管可以发光;断开开关,输出端 Y 是低电 位,发光二极管两端都是低电位则不能发光。开关还可以用水位涨落来实验:在盐水杯底部放一导线,杯口放一 导线,水位升高后两导线连通,使发光二极管工作。实际应用中能进行 水位报警。三、与非门电路【实验原理】 把与门电路和非门电路合起来,与门电路的输出端接非门电路的输入端,就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与非门电路。如图 6-47 所示。 图 6-4

31、7与非门电路具有两个输入端与一个输出端。当输入端 A、B 任意一端 为低电位时,输出端为高电位;如果 A、B 两端全部为高电位时,输出端 是低电位。有趣的是,倘若与非门输入端 A、B 只用一端,另一端不用,这个与 非门电路就可以作非门电路了。另外,在与非门电路后面再接一个非门 电路,就成为一个与门电路。第七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具制作本章按照高中新教材,并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课程开 设,选择了部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具制作,分成力学、运动学、电学、 电磁感应现象、光学、振动与波六个部分。这里有一部分教具在制作中 看虽简单,但是往往有一定的难度。7.1 力学实验教具制作一、物体受力时产生微小形变

32、【实验原理】 物体的变形总是伴随着弹性力而产生。用手压弹簧,用手拉橡皮筋,物体受力而产生的变形显而易见,但是坚硬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我 们可以通过如下小制作了解到:坚硬物体受力作用时,同样会产生变形。【制作方法】 方法一材料:一个椭圆截面的大墨瓶、一根内径很细的长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块 515(cm2)的小三夹板、铁丝等。 这个实验成功和要点在于制作内径很细的长玻璃管。把一根普通玻璃管放在酒精喷灯上加工(详细制作技巧参看第五章 “材料加工技术 ”) 把它拉成所需要的玻璃管。在橡皮塞中央开一个小孔,孔的粗细视玻璃 管的粗细而定,三夹板上贴一张画有刻度的纸,并在三夹板下端开两个 小孔,用铁丝将

33、三夹板固定在墨水瓶的瓶颈上。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在墨水瓶中灌满深色的水后,将橡皮塞塞紧在墨水瓶上。【实验方法】如图 7-1 所示。 图 7-11.沿墨水瓶椭圆截面短轴方向向里挤压瓶子,细玻璃管内液柱将明显上升,如图 7-1(a)所示。这是因为玻璃瓶受力变形,使瓶内体积减小 的缘故。2.沿墨水瓶椭圆截面长轴方向向里挤压瓶子,细玻璃管内液柱将会明显下降,如图 7-1(b)所示。这是因为玻璃瓶受力变形,使瓶内体积增 大的缘故。方法二(金泽平提供)材料:一个圆锥形平底烧瓶、一根内径很细的长玻璃管、一个橡皮 塞。关于内径很细的长玻璃管的制作方法与前面相同。把玻璃管插入橡 皮中,在烧瓶中装满深色的水,并将

34、橡皮塞塞紧在烧瓶瓶口上。【实验方法】1.用手指向上压瓶底,细玻璃管内液柱上升,这说明玻璃瓶受力产 生形变,使瓶内体积减小。2.把瓶子平放在平面桌面上,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液柱 上升,如图 7-2 所示。这说明玻璃瓶受到桌面的支持力同前面所受的压力一样使瓶子产生 了形变。注意:为了加强效果,可以在瓶内先放上许多钢球再装满水,由于 玻璃瓶的重量增加,平放在桌上时所受桌面支持力增大,玻璃瓶形变愈大,液柱上升愈明显。二、三角支架受力分解【实验原理】 在实际生活当中,常常需要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但是怎样把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在图 7-3 所示的三角支架受力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别

35、把已知力 F 分解成 F1 和 F2,那么力 F 的作用真的产生 F1 与 F2 那样的效果吗?我们可以用三角架来研究力 F 所产生的效果。如图 7-4 所示。OA 是直木杆, OB 是橡皮筋 BB 与细绳 OB 组成。直木杆 OA 的 A 端为 一小孔,木杆插在孔中,孔的另一边是一块橡皮条。通过实验我们会发 现两种情况下,直杆 OA 都会将橡皮条顶得凸起,这说明 F 在横杆 OA 上 产生的效果是对横杆的压力 F;两种情况下,橡皮筋 BB 都会被拉长,这 说明 F 在细绳(或木杆)OB 方向上产生的效果是对细绳的拉力 F。【制作方法】材料:底座木板一块、530(cm2)木板一块、长 20cm

36、 木棍一根、橡 皮筋、橡皮条、羊眼一个、细绳等。在 5cm30cm 木板中央开一个能穿过木棍的孔,一边开口端用刀削大一点,一边开口端用橡皮条封住口。在木板上端固定一个羊眼,按图7-4 所示支架钉好。 在羊眼上系一橡皮筋,橡皮筋另一端系一细绳。木棍一端开一小槽,将未开槽的一端插入槽中,然后在细绳上悬挂重物之后,把细绳放入槽中。实验前,先测量橡皮筋的长度,实验中把悬挂重物之后橡皮筋的长 度也进行测量,以便于确定橡皮筋是否被拉长(还可以研究在悬挂同一重 物的情况下橡皮筋被拉的长度) 。三、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原理】 由于液体表面层里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些,所以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要

37、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力。正是这种引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液体表 面的这种力叫液体表面张力。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种液体表面的张力。【制作方法】 方法一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在四角上各钻一个小孔,用细线把木板悬挂起 来。先用弹簧秤出木板的重量,再把木板放在静止的水面上,还是用弹 簧秤慢慢上提称木板的重量,如图 7-5。当木板还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 的读数就会超过原来的读数,一旦木板脱离水面,弹簧秤的读数又会大 大减小,这多余的部分,主要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注意:把木板从水面向上提时,一定要使整个木板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方法二 先把铁丝弯成弹弓状,再用漆包线一边

38、绕一个圆环套在平行的两根铁丝上,两环可以在铁丝上滑动。漆包线中央系一根细线,以备手拉时 用。再配肥皂液。用洗涤剂与水按 1:1 的比例配制好,然后装在一个大 浅盘内。把整个弹弓浸入肥皂液后拿起,柄在上,开口向下,用手拉线。 如图 7-6(a)所示,会在弹弓与漆包线之间拉出一张平面的肥皂膜。猛地 放开手,整个肥皂膜收缩,将拉着漆包线向上运动。这正是液体表面张 力在做功!另外,还可以用圆环甩出许多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如图 7-6(b)所示。 方法三 材料:细铁丝一根,带有软木塞的小药瓶一个、大玻璃杯一个、砂子。用细铁丝焊一个圆环,环的直径比药瓶直径大(23)倍。在环上三 等分处各焊一根细铁丝做支架,

39、下端插入软木塞中,使环面与药瓶口平 行。将沙子装入药瓶内,塞紧木塞,再把整个装置放在水面上,看能否 漂浮。若装置不能漂浮时,必须减少砂子,直至如图 7-7 所示。实验时,先把装置放在水面上,说明物体是应该能浮在水面上的,再用手把整个圆环按入水中,放开手,整个装置上升至圆环表面刚好与 水面接触时,再也无法浮出水面。这说明正是液体表面张力阻碍着圆环 向上运动,使整个装置无法浮出水面。四、超重与失重现象【实验原理】 假设一个人站在升降机的磅秤上,升降机以匀加速竖直上升和匀加速竖直下降。如图 7-8 所示。为了讨论方便,设人重量是 mg,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 a,磅秤上 的读数是 N,且以上各字母均是

40、纯数量,用正、负号来表示它们的方向。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第一种情况下,升降机向上匀加速运动,磅秤上的读数为 N=mgmam(ga)mg我们把人在这种情况下所处的状态叫“超重” 现象。 第二种情况下,升降机向下匀加速运动,N=mg-ma=m(g-a)mg我们把人在这种情况下所处的状态叫“失重” 现象。 同样,当物体竖直向下匀减速与向上匀减速运动时,也会有超重与失重现象。分析的方法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自制仪器,用几种方法来说明这个道理。【制作方法】 方法一材料:废牙膏皮 找来一支废牙膏皮,拧下盖,打开后面卷着部分,用圆木棍把它鼓起来,洗净里面的残存牙膏。 用针在牙膏皮靠近盖帽的圆筒两对边各钻一小孔

41、,盖好盖。小孔不要过大,把牙膏皮装满水后,水刚好能射出为宜。 实验时,用一个桶接大半桶水放在牙膏皮运动的正下方。 先将牙膏皮装满水,手持牙膏皮上端不动,可以看到水从小孔里射出,见图 7-9。 图 7-9迅速手持牙膏皮向上匀加速运动,可以看到小孔里喷出的水比刚才 喷得更急、更远。这是因为筒内的水处于超重状态,它对牙膏皮筒壁的 压力增大的结果。再将牙膏皮装满水,手持牙膏皮筒在高处不动,可以看到水从小孔 里射出。突然丢手,让牙膏皮做自由落体运动。大家可以看见原来向外 喷水的牙膏皮,在向下落时,一点水也不向外喷射!这是因为水处于失 重状态时,它对牙膏筒壁的压力几乎减小为零了。方法二(方进提供)材料:空

42、高橙饮料瓶一个、软弹簧一根、1 号电池两节、小电珠一颗、820cm2 三夹板一块、导线、铁皮、细线等。 用剪刀去掉饮料瓶底部与上部,留下中间透明塑料部分。 在三夹板下端固定一块铁皮作软弹簧的底座,由软弹簧引出一根导线接小电珠。剪一略大于 1 号电池直径的圆铜片,圆铜片中央开一直径3mm 的小孔,然后把这圆铜片套在一节电池上并焊牢。把没焊铜片的电池 放在软弹簧上,焊有铜片的电池放在这个电池上面并用透明塑料卷成筒 状套在电池外面,将透明塑料筒固定在三夹板上。用一块尖头金属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塑料圆筒上略高于电池铜片处烫两个小孔,用以插入金属片用,插入的金属片引一根导线接小电 珠。在略低于电池的铜

43、片处烫一孔,插一小块金属片,也将金属片引出 一根导线接小电珠。最后,在三夹板上端中央钻一小孔,穿入一根约 1.5m 长的细线作为吊线。如图 7-10。先做超重实验:抽出上面的金属片,手持三夹板上端,此时小电珠不发光。从下向上突然加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的电池更加压缩弹簧, 使得铜片与下金属片接触,小电珠发光。再做失重实验:将上面的金属片插进塑料筒的孔中,手持三夹板上 端,手心里握有细线(可以把线头绕在手指上)此时小电珠不发光。突然 释放三夹板,三夹板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失重的电池使得弹簧不再被 压缩,铜片与上端金属片接触,小电珠发光。(李永提供)7.2 运动学实验教具制作一、运动学计时器【实验原

44、理】 在“直线运动”这一章里,我们将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可以自制一套简易装置,利用秒表进行精 确地计时。如图 7-11 所示。图 7-11小球从斜面上向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 A 点开始 计时,在 B 点时停止计时,这样就测定了小球经过 AB 这一段距离所用过 的时间 t,测量出 AB 间的距离 S,则S ? 12at 2 ,? a ?2S 。t 2能够计算出小球在此运动中的加速度。 还可以求出小球在 AB 间的平均速度SV ?t如果将 A 点移到开始运动的起点,能够求出小球经过 B 点的即时速 度2SVB ? at ? t使小球沿斜面向上作匀减

45、速直线运动,同样可以用这套装置进行测 量。若把装置竖起来,还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制作方法】材料:2.2V 聚光电珠两颗、光电二极管两只、3DG6 三极管两只、JRXB-1 型继电器一个、2CP 二极管一只、 300K,10K 电阻各一只、电键两个、电 源、导线、铁丝等。附加装置电路图如图 7-12 所示。图 7-12 继电器工作电路引出线直接接秒表的“启动/停止 ”。可以先把秒表后盖打开,从“启动/停止”键下先引出两条导线,使用时接在继电器工作电路引出线上。用铁丝弯成两个支架,在斜面的 A 点固定 L 与 D,B 点固定 L 与 D。二、研究运动相对性原理【实验原理】设计这样一辆小车,如图

46、 7-13 所示,小车上端挂一个电磁铁,电磁 铁上吸着一个小球。当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车上的“人” 观察小球是相对静止的, 小车行驶途中电磁铁断电释放小球,小球正下方有一个铁盖正好接住小 球。车上观察者认为小球被释放后仅受重力作用应该做自由落体运动。 但车外的观察者认为小球做的是平抛物体的运动,因为小球在下落的同时,在水平方向还移动了一段距离。【制作方法】 材料:玩具小汽车一辆、电磁铁一个、小钢球一个、酒瓶盖一个、5号电池 4 节、2.0 铁丝两根、导线等。 将玩具小汽车底座螺丝下掉,打开外壳,把两根铁丝固定在汽车尾部上,铁丝上固定一个电磁铁,电磁铁的两根引出导线沿铁丝穿入小汽 车内。电磁铁

47、正下方,找一个比小钢球直径略大一点的饮料瓶盖开口向 上,用粘胶固定在小汽车顶部的外壳上。整个装置电路如图 7-14 所示开关 K 是引出车外的外开关,接通 K 则 电磁铁通电可以吸住小球(K 通常处于闭合状态)。K 是碰撞开关。设在小 汽车底部,能够在小汽车行驶途中经障碍物碰撞时使电磁铁断电,小球 被释放。电池组是由四节 1.5V 的 5 号电池串联起来,固定于小汽车内的 车底板上。电磁铁可以自行绕制,用 0.55mm 漆包线绕上(250400)匝, 穿上铁芯即可。自制中难度最大的是碰撞开关。碰撞开关在小车行驶时不能由于震 动而接触不好,也不能经轻微撞击后不能断开。我们这样设计:如图 7-15

48、 所示。铝片长 20mm,宽 5mm,中间钻有一个小孔,能绕作为轴的铁丝 转动。用一根橡皮筋把铝片拉紧,使其紧密接触定片,定片与电池相连。 车底板上开有小孔,使铝片的另一端伸出车底与障碍物碰撞。经障碍物 碰撞后,铝片绕轴转动,反方向拉紧橡皮筋,使铝片与定片脱离接触, 电磁铁断电,小球下落。碰撞后,在弹力作用下,铝片与定片恢复接触。【实验方法】1.在小汽车前端系一根细线。2.在小汽车行驶的路线上放一厚玻璃片(或金属块) 作障碍物。3.接通 K,将小球吸在电磁铁上。4.用细线拉着小汽车,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汽车经过障碍物, 小钢球被释放,落入铁盖内。三、自制牛顿管【实验原理】 教材中演示自由落体

49、运动的抽成真空的玻璃筒,俗称“毛线管” ,又叫作牛顿管。牛顿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带有气嘴的金属盖封固,气嘴 上装有活栓,管内装有金属片(可用硬币)和羽毛。当管内未抽成真空时,把管子突然颠倒,金属片会先落下来,羽毛 后落下来,这是因为空气阻力不同的缘故。如果用抽气机把管内气体抽 出,金属片和羽毛会同时下落。可以自己做一支牛顿管来做自由落体实验。【制作方法】材料:废旧“220V,40W”日光灯管一支,3mm 玻璃管一根(长约 8cm)、 橡胶管一段、直径 2.8cm 橡胶塞一个、封口夹一个、粘胶等。用钳子轻轻除去灯管一端的铝皮,钳破原抽气小管,放空气进入管 内。用硬物轻敲管端头内沿灯丝的底部,使内部灯丝座与管端脱裂。继续用硬物轻敲裂口,使裂口成为圆形(D=2.8cm)。倒出内部杂物,装进一 些细沙,加入少量水,左右摇荡,能除去内部荧光粉,使玻璃管透明。 然后将管洗净,倒立晾干,并用酒精灯向上螺旋状加热数次,使管壁足 够干燥,最后放入预先准备好的羽毛和硬币,在管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 橡胶塞,用粘胶密封固定。为了与抽气机相接,用橡胶管套在玻璃管上,在管上加一封口夹。如图 7-16。制作中要注意,一定先把空气放入管内,再除掉灯丝座,否则会损 坏玻璃管。【实验方法】1.将管忽然颠倒竖起来,让硬币与羽毛下落,观察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