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学史.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314013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地理学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地理学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地理学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地理学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参考书目,中国地理学史 王庸著,商务印书馆 1998年出版。 中国地理学史 王成祖著,商务印书馆 1982年出版。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著,科学出版社 1984年出版。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 于希贤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 。,山海经,山海经中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 全部共22000字,分东南西北中五部,共五卷,故称五藏山经。 全书以山为纲,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次第分明。 记述河流,必言其发源与流向;动植物分布,详述其形态、性能和医药功效;矿物特产分别记述其性状和色泽等 。,禹贡,约成书于战国时,全书以1193字概述了当

2、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 以天然的山、河、海为标志,划全国为九州,各州分叙其山川、湖泊、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区分各州土壤颜色、肥力及田赋等级。,“导山”一章 ,根据山脉分布西高东低,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的特点,依次描述。 “导水”一章,根据河流水系按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依次描述。 最后“五服”一章,以离京畿远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 禹贡对地理现象的记录与考证,已脱离山海经的原始形态而更为完备,是古代中国综合性地理著作的典范。,管子.地员篇,成书于战国时代,总结了我国远古时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 对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不同地带的土地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了比较与记述。 探

3、讨了高山地带植物的垂直分布。 既具有地理学价值,又具有植物学价值。誉为我国最古的有关生态植物学的论著。,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据清戴震考订,成书于三国时期。 该书记述河流水道凡“百三十七”,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六十条。 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 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水经注,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以水经为基础写成。四十卷,三十余万字。 以二十倍于原书的篇幅,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1252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地区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以及

4、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兼容并蓄。 引用书籍多达437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部分都已亡佚,幸得郦注保留其吉光片羽。 这部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无与伦比。,沈括梦溪笔谈,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深入观察与探索。 其奉命出使契丹时,发现: “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推测:“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指出:此因大河浊流“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其理必然”。 这是叙述海陆变迁中第一个

5、以河流的沉积作用来解释华北平原成因的人。 观察浙东山势峭拔的雁荡诸峰时,推测: “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有巨石岿然挺立耳。” 正确认识到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而西欧学术界直到1780年苏格兰人郝登(哈顿)(J.Hutton)才提出侵蚀学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据白乐天诗句说明因地势高低而物候的先后不一。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据此说明南北各地物侯的先后不一。 据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后所得化石,推断该地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对古代气候作了合理的推测。,徐霞客游记,查明许多山脉和水系,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真正上游,澄清了禹贡以来长江导源于岷山

6、的错误观念。观察福建九龙江与建溪发源地高度相等,因去海距离不同而导致坡度差异,发现“程愈迫则流愈急”,故影响侵蚀力大小。 发现河流弯曲处或岩岸逼近水流处,急流冲刷作用显著,科学论证了河流坡度、弯曲与侵蚀作用的关系。,徐霞客最大成就在于对桂、滇一带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游记描述了各个地区喀斯特地貌的不同特征。如: 湖南湘口的“峭壁迥翔”,广西桂林的“石皆廉利侔刃戟”“不受寸土”的峰林,柳州“如锥处囊中”的孤峰,阳朔的“碧蓬玉笋世界”。,记载云南保山水帘洞:“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 正确认识到石灰岩洞因地下水的溶蚀而产生洞顶倒悬的钟乳石及洞底耸列

7、的石笋,是由滴水蒸发后碳酸钙析出凝聚而成的原理。,河渠志及有关水利专著,从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到历代正史河渠志到保存下来的若干河渠水利专著。 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在地理学方面水利著述相当丰富的特色。 清代傅泽洪行水金鉴,175卷,一部按河流分类、按年代编排的水利资料书。,后又有约200万字的续行水金鉴和约700万字的再续行水金鉴,成为我国最完备的一部水利资料书。 齐召南乾隆二十六年(1761)完成水道提纲,28卷,专叙水道源流分合,包括漠北、西域及西藏境内诸水。 齐曾参与大清一统志纂修,得以参考内府秘藏康熙五十七年(1718)全国实测地图皇舆全图及各省图籍。 故能较正确记述各河道流势,不同于一般

8、地理古籍的辗转抄袭。,徐松道光元年(1821)撰成西域水道记,叙述新疆水系,绘图附说,并加引证。 元朝开始有记载河工的书籍,为欧阳玄总结贾鲁治河疏、浚、塞三法所写至正河防记。 明代潘季驯总结其创立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和实践而著河防一览。 徐贞明著潞水客谈,认为“聚之则害,散之则利;弃之则害,收之则利”,提出“蓄水于上游”的见解。,清代靳辅著治河方略,是对十七世纪苏北地区黄、淮、运决口泛滥治理的经验总结。 靳辅助手陈潢著河防述言,记录了其在实践中创造的“以测土方之法移而测水”的“测水法”。 这也就是现在测量流速和流量的办法。 陈潢分析黄河洪水成因,认为洪沙主要来自上中游的黄土高原,提出

9、大治上游的主张。,政治地理著作,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汉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 全书主体以行政区划为纲,记述户口、山川、水利、物产、聚落、关塞、名胜古迹等。 记述范围不限于西汉当代,“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汉志开历代正史记述疆域政区建置沿革的滥觞,其后每朝纂修正史几乎都有一篇地理志,形成所谓“沿革地理”这门学问。 地理总志: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四十卷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王存元丰九域志十卷 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三十卷,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二百卷 祝穆方舆胜览七十卷 两次纂修大元一统志,分别为七百五十五卷、一千三百卷,仅有残篇

10、传世。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 前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分别为342卷、500卷、560卷。每省先有地图、建置沿革表,继以总叙,再以府、直隶厅、州分卷叙述,备极周详。,地方志,早在先秦时期,地方性方志已有萌芽。 宋代时方志有很大发展,保存至今的有吴郡志临安志建康志会稽志东京梦华录梦梁录。 宋末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详尽诠解资治通鉴有关沿革地理部分。 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经济地理著作,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用概括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经济地理的全貌。 班固汉书因袭而有货殖列传,同时补充史记平准书而增列食货志,开历代史书均有食货志先例。,沈括在经济地理上的贡献,如梦溪笔谈记载食盐产、销地的

11、地理分布。 又如:“鄜、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专论河流水道、农田灌溉、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 参考各类志书达1000余部,实地访问与观察,寻求经世济用、救国安邦之道。,人文地理学,汉书地理志中条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人文地理内容较为丰富。 二书对战国至西汉以来各地的农工产业、商业贸易、城市交通、民俗风情等人文地理要素及其区域差异都有极为生动的叙述。,既写出了各区域的特点,又指出区域之间

12、的联系和影响。同时阐述了各区经济、文化差异的环境因素和历史渊源。 汉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大多没有人文地理的记载。 仅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稍有类似的记载。,其中隋书地理志价值较高,可资比较汉以来的发展变化。 其后的地理总志中,南宋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所搜集诗文中保留不少有关南宋各府州人文地理信息。 明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贸易的繁荣,地区经济、人文之间的差异日益凸现。 学者们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注意明显超过以往。,丘浚大学衍义补、章璜图书编、谢肇淛五杂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李培灰画集、王士性广志绎以及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等等。 无论是资料辑录还是论述都保留了大量历史和当代的人文地

13、理资料。 其中以王士性广志绎最为出色。,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就此写过专门文章,收入长水集续编。 其后周振鹤先生对王士性的著作作过专门整理,并以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士性其人其书,王士性,字恒叔,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性喜游历,为诸生时已游杭州及越中佳山水。 万历五年1571年成进士,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在来往这些地方时又经过除福建以外的所有其它省份,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游记与纪游诗,结集为五岳游草。 晚年又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思维,相继写出了广游志和广志绎

14、两部杰出的地理学著作。,明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背景,明代自万历以后,社会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从空谈性理转入经世务实,崇尚实学的思潮逐渐形成。 在这个“天崩地解”的大变动时代,许多知识分子主张“不必矫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遍游五岳为目标,更进一步认真观察自然和社会。 写下许多有见地、有价值的地理笔记。 在客观上使地理学从历史学的附庸下解放出来,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士性和比其稍后的徐霞客是这些少数人当中的佼佼者。,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实地考察,不但眼光比别人敏锐,而且思路比别人开阔。 不但观察到他人所未注意到的事物与现象,而且开始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些事物与现象

15、进行类比和分析。 于是成就了广志绎和徐霞客游记这样辉煌的地理著作。,徐、王比较,徐、王二人后先辉映,标志着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所不同的只是王的成就侧重于人文地理方面,徐的造诣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领域; 徐是私人游历,而王则多是借仕宦之便而已。,王士性又历数各地的方言差异:“声音,八方各以其乡土,不纯干正声,难以彼此相诮也。有一郡一邑异者,亦有分大江南北异者。若一省一郡异者,如齐鲁发声洪,维扬腰声重,徽歙尾声长。”,记述各地聚散货物之分异说:“天下马头,物所出所聚集处。苏、杭之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临清、济宁之货,徐州之车骡,京师城隍、灯市之古董,无锡之米,建阳之书,浮梁之瓷,宁、台

16、之鲞,香山之番舶,广陵之姬,温州之漆器。”,在文化地理方面注意到南北科举人物多寡的不同:“江北山川彝旷,声名文物所发泄者不甚偏胜;江南山川盘郁,其融结偏厚处则科第为多。如浙之余姚、慈溪,闽之泉州,楚之黄州,蜀之内江、富顺,粤之全州、马平,每甲于他郡邑。”,甚至在饮食习惯方面也指出南北的差异:“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恶其膻;河北人食胡葱蒜薤,江南畏其辛辣。而身不自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对于浙江风俗文化的差异,王士怀就有精辟的见解:“两浙东西以江为界而风俗因之。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喜饰幋帨,多巨室大豪。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

17、。”,而浙东的风俗又可细分三区:“宁、绍盛科名逢掖,其戚里善借为外营,又佣书舞文,兢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金、衢武健负气善讼,六郡材官所自出;台、温、处山海之民,猎山渔海,耕农自食,贾不出门,以视浙西迥乎上国矣”,这里所划分的浙江风俗文化区,就基本上与当时浙江省所属十一府的区划相一致,并且直到今天也仍然可以作为划分浙江文化区的参考。,他注意到语言在文化分区中的重要标志作用。他说: 潮州“其俗之繁华既与漳同,而其语言又与漳、泉二郡通,盖惠作广音而潮作闽音,故曰潮隶闽为是”。 也就是说,就行政区划而言,潮州虽然隶属广东,但在文化分区方面却应该与福建的泉州与漳州同属一区。 四百年前而有如此见识

18、,的确不同凡响。,他在评论杭州西湖作为旅游胜地时就独具慧眼: “游观虽非朴俗,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 这活脱是现代人的经济眼光了。初具现代地理学的评价研究的雏形。 作为封建士大夫,他不便鼓吹旅游业,但却曲折地表达了杭州的地利。,“江南佳丽不及千年。孙吴立国建康,六代繁华,虽古今无比,然亦建康一隅而止,吴、越风气未尽开也。至残唐钱氏立国,吴越五王继世,两浙始繁。王审知、李璟分据,八闽始盛。然后宋分天下为二十三路,江南始居其八焉赵宋至今仅六七百年,正当全盛之日,未知何日转而黔、粤也。”,这说明

19、他具有动态性的观念,认为地理现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出现转移的现象。 生在明代,他不但注意到经济重心已从北方转移到江南,而且还推测有继续转移到岭南和西南的可能。 这是何等高明的见识。,“广陵蓄姬妾家,俗称养瘦马,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己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而必于广陵者,其保姆教训严,闺门习礼法,上者善琴棋歌咏,最上者书画,次者又刺绣女工。至于趋侍嫡长,退让侪辈,极其进退浅深,不失常度,不致憨戆起争,费男子心神。故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 这是明代扬州由于盐商的麇集而出现的所谓养瘦马的畸俗。这一畸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明初。,在人地关系方面,王士性认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

20、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他以浙江为例说:,“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辑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羽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西方最明显表现出与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相类似的是黑格尔。不过黑格尔生活的年代比王士性已晚了二百多年。,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

21、者以巨大的影响。 其中以顾宁人即顾炎武所受影响最巨。 顾氏是清初朴学大家,研究者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顾的地理学思想实源自王士性。 顾炎武的三大著作,无一例外的都打上王士性影响的印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是顾氏在“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国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之后,才编著成的第一等作品。 在该书第一卷舆地山川总论中,顾氏全文照录了王士性广游志里地脉、形胜、风土三节文字,足见顾炎武对王氏地理观的佩服。,而且由于王士性著作流传不广,后人读利病书,甚至把王氏的思想当成顾炎武的思想来引用。 肇域志是未完成的稿本,该书按省分述各地的地理现象,具有全国地理总志的性质。 顾氏在各省的最后,

22、都抄录了广志绎相关省份的几乎全部内容,而冠以方舆崖略的总称。,顾炎武这样做,显然是因为广志绎兼有保存地理资料与启发思维的重要价值。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清代学术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王士性的地理学观点也就间接地影响了后人。 然而,由于清代文网綦严,乾嘉时期的学者走入考据之路。 除了沿革地理一枝独秀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其他分支都走了下坡路。,以至大清一统志里的各地风俗一项,竟然照抄两千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全然无视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事实。 也因此王士性自清代中叶以后就逐渐被人遗忘。,古地图学的发展,尚书洛诰记载西周初年的洛邑图,即周成王派召公、周公营建洛邑,绘制成图,上报成王。 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

23、秦墓出土7幅绘在松木板上的地图,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实物地图。 反映山、水系、沟溪、关隘、道路等,并标有县、乡两级政区治所位置。,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三幅帛地图。 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公元前168年绘制。 城邑图是中国城市平面图的最早实物证据。,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总结过去制图经验,创立“制图六体”: 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实际距离)、高下(因地形高下而道里有远近)、方邪及迂直(因道路斜正曲直而道里有参差)。 十六世纪末叶经纬度观念流行前,这算是最精审、科学的地图绘制法了。,此后成为后代绘制地图的准则,为我国传统地图学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地图学史上也占有十分光辉的一页。 所谓

24、“分率”,也就是“计里画方”。裴秀曾据此原理将一幅用八十匹缣绘成的巨图缩制为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1:180万)的地形方丈图。 南朝刘宋时的谢庄曾据裴图制造过一方丈大的木质地形模型,称木方丈图,比欧洲十八世纪瑞士最早的地形模型早一千多年。,唐贾耽在地图学上的成就,贾耽(729805)制海内华夷图,为继裴秀之后又一划时代的制作。 地理名称古今并注,两色对照,这一创举一直为后世历史沿革图所遵循。 此图虽失传,但宋史艺文志载贾耽另著国要图。据王国维考证,可能系海内华夷图缩本。,南宋初伪齐刘豫阜昌七年(1136)因袭贾耽国要图石刻禹迹图和华夷图,现存西安碑林中。 其中禹迹图上可看到明显的方格。 宋

25、沈括绘制天下州县图(即守令图),以二寸折百里(1:90万),图上采用了二十四个方位,规模已远非贾耽图可比。 宋税安礼绘地理指掌图44幅,是一部贯通古今疆域政区沿革的地图集,也是我国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专门历史地图集。,朱思本、罗洪先的新贡献,朱思本(12731333)为元代地理学家,绘成“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因长期实际考察,精度大大超过前人。 由于图幅过大,不易保存久远,已失传。 明嘉靖年间罗洪先(15041564)据朱图分绘成小幅、多幅的广舆图二卷,得以保存下来。,广舆图是我们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刻本地图中最好而最完善的一种。 直到大规模全国实测成图的大清一统舆图问世前,它支配了中国地图达三百

26、多年之久。 十五世纪茅元仪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是中国传统海图的光辉典范。 图中所标注的针位已达到相当的精确的程度,为世界学者所公认。,西洋制图学的输入,十六世纪末叶,意大利神父利玛窦传入西方经纬度绘图法,中国地图学发生重大变化。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政府聘用法国教士协助,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三角测量。,为时十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为1:140万的全国地图。此即著名的康熙皇舆全图。 乾隆二十四年(1760)又订正了西藏部分的错误,并将新疆包括进去,完成乾隆皇舆全图。 但该两图均秘藏内府,未能推广。 清同治二年(1863)胡林翼据此两图绘制大清一统舆图刊行,清初测绘地图的成果始得普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