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选修五资料.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5313907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选修五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理选修五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理选修五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理选修五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理选修五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形成条件: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受载体3、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 4、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5、自然灾害的特点 突发性与渐发性 区域链发性范围广、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因而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链。 群发与群聚现象自然灾害相对集中的发生在某个区域内,形成群发和群聚现象。从空间上看,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2、、地貌的突变区、不同气候带的边缘地带往往是灾害群聚的地区。6、分类:(按孕灾环境)二、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 气象灾害1、 热带气旋 实质: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低气压涡旋,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 台风: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 12 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表现:伴随狂风、暴雨,来势凶猛 影响:海上船只受损;摧毁建筑物;农田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威胁,缓解旱情 台风结构及特点: 分布:(时间上)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711 月最为频繁(空间上)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2、 旱灾 干旱:由较长时间的气

3、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旱灾: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分布: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3、 寒潮 成因: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冷气团在高纬聚集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 表现: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影响:交通受阻、电讯设施受影响;农牧业受影响 分布:(时间上)深秋到初春季节 (空间上)北

4、半球中高纬地区(二) 地质灾害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等自然灾害;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 地震 成因:地应力过大,导致岩层的倾斜和弯曲,是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 表现:震级地震的大小,与地震能量释放的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构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影响:房屋倒塌等建筑物破坏,对该地区人民造成身心伤害,对财产造成直接和间接损

5、失 分布: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2、 滑坡 成因: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 表现:岩体或土体整体下滑 多发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影响: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3、 泥石流 成因: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表现:很短时间内,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 多发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影响: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

6、造成很大的危害(三) 水文灾害1、 洪涝 成因:洪水特大的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 多发区:洪水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涝渍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分布:(气候)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洪水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涝渍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2、 风暴潮 成因: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多发区: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分布: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 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

7、潮 特点:增水过程相对缓慢分布:中纬度沿海地区,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四)生物灾害成因:生态系统失衡,或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1、 病害 成因: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或外来病原体入侵。 表现: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 影响: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 虫害和鼠害 成因:有害生物普遍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北纬 20 度到 50 度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三、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

8、、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提高: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如:修建水库(稳定局部地区水循环,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减少滑坡和泥石流) 破坏: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洪水和沙尘暴加剧) ; 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诱发地震或塌方) ;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2、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例:建筑用地的易损

9、性远远大于耕地,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增加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如: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3、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缩小: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有足够有的财力和物力建设防灾系统,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减灾不力4、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形成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强烈的地壳运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灾害

10、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2、 成灾人口多,农业灾害严重 区域分异特点东部:主要灾种是洪涝、干旱、冷冻、冰雹,灾情主要表现是农作物受灾面积大西部:主要灾种是雪灾、旱灾、虫灾,灾情主要表现是牲畜掉膘或死亡该特点形成背景自然:东部处与半湿润、湿润区,季风气候,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处于半干旱、干旱区,高原山地为主,草原面积广阔社会经济: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舍饲、半舍饲和高密度养畜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天然养畜3、 区域差异显著 灾种空间分布大致以黑腾一线为界,以东类型多、次数多,以西类型少、次数少灾种 多发区 原因旱灾 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

11、原大江大河中下游沿岸,受夏季风影响,雨带进退快慢有关地震 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 分别位于几大地震带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多集中降水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冷气团源地台风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 空间灾种类型灾害带 地区 影响因素 主要灾害类型 主要受灾体海洋灾害带东部和南部海域 受海洋环境影响 台风、风暴潮、赤潮海洋渔业、船舶石油平台、港口东南沿海灾害带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东部灾害带 第三阶梯平原最集中,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洪涝、旱灾、病虫害,东北的霜冻

12、,华北的地震农业和城市中部灾害带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自然环境最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西北灾害带 西北内陆 干旱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青藏高原灾害带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地形地势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低温冷害 畜牧业 重大自然灾害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处于季风区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人口密集,城市多,社会经济水平高;所以灾害多且灾情严重。二、 中国的地质灾害1、 地震灾害 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

13、个多发区灾情:东重西轻,特别是南北地震带(东经 105 度附近,正处在地形转折地带,构造运动频繁,地壳脆弱) 、华北地区及台湾最为严重。 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城市密集,经济水平高,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经济水平低 震源浅,烈度较高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提高,死亡人数下降;同时,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经济损失上升。2、 泥石流、滑坡灾害 特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 发生条件:(山区) 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 地形:山地面积广,坡陡谷深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

14、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汇集 人类活动:开矿、建设等工程活动诱发 分布: 广泛和相对集中 泥石流:时间: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性。空间: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 滑坡:时间:常发性,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空间:以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和 大兴安岭张家口(河北)榆林(陕西)兰州昌都(西藏)为界,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中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华北

15、和东北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3、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该地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受危害相当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三、 中国的水文灾害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1、 洪涝 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洪水 暴雨洪水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时间:4-9 月 空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

16、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融雪洪水分布:空间: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时间:融雪洪水4-5 月;冰川融水7-8 月 冰凌洪水分布:时间:初春和初冬空间: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是松花江的部分河段 雨涝 分布:东经 110 度以东,北纬 20-45 度。东部平原区。 成因: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灾情特点:农业受灾最严重,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东部平原灾情严重的社会经济原因:农业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城市密集、交通便捷、工业发达;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山地丘陵滥伐森林、陡坡开垦;在低洼地开发

17、和建设)2、 风暴潮 空间分布: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 时间分布: 台风风暴潮夏秋季,7-10 月,8、9 月最集中温带风暴潮春季和秋季3、 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是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多发原因:四、 中国的气象灾害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1、旱灾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华北多旱灾的原因: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易形成旱灾;人口密集区,工农业水平较高,需水量大。 西北少旱灾的原因:全年少降水,人烟稀少,以灌溉农业为主 东部季风区

18、旱灾频发的原因:夏季风不稳定,受季风早晚、快慢影响,空间上年际、季节变化大,夏季高温、蒸发量大;工农业需水量大,城市密集。 区域灾害的特点 时间上:春旱影响最广,频率最高 空间上:分区 灾害类型与特点东北区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旱灾。华北区 全国灾害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长江区 旱灾多发生在 7-8 月,故称“伏旱” (雨带已移动到北方) ,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华南区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以春旱为主。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西南区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

19、旱发生在 7-8 月,以东部更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 月)出现的高频区。 旱涝关系: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交替最多的地区: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灾情:河流断流、水库干涸;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农牧业受灾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工矿、城市受危害巨大2、台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分布特点:(时间上)盛夏至秋初(空间上)沿海重、南方重 主要源地: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 灾情:人员伤亡;房屋受损、倒塌;毁坏船舶,毁损桥梁;损坏水利工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寒潮 时间:9 月至次年 5 月

20、,两高峰:春初 3-4 月(更强) ;秋末 10-11 月 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地形对寒潮的影响寒潮南下过程中: 受东西向山地阻挡(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 ,使山北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南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受南北向山地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是寒流长驱直下 下沉气流难达高原内部,所以青藏高原少寒潮 影响:寒潮爆发时正值北方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的起始或末尾,低温、大风对农牧业造成重大灾害。东北受灾最重,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东北

21、寒潮严重的自然原因:最接近发源地,路径最短,势力强 表现: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降温、冻害、雨雪等4、 沙尘暴 定义: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变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千米的天气现象,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 产生条件:自然:强风动力条件、地面沙尘物质裸露物质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人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草场、砍伐森林 时间:冬春季(植被差、降水少) 防治:植树造林,增加湿度,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分布: 华北地区损失最严重,西北地区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最高 影响: 房屋倒塌、广告牌坠落、街灯损坏、住宅火灾频起;破坏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

22、施;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使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可以缓解酸雨5、 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五、 中国的生物灾害1、 农作物病虫害 分布:广、东多西少、东重西轻 危害: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棉铃虫的分布: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严重2、 森林病虫害 分布(松毛虫):海拔低于 400 米、平均气温 25 度以上的地区 危害: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面积减小;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原始森林被单一人工林替代,森林的自身调节能力下降3、 蝗灾: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分布: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23、干旱)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黄产卵(洪涝)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4、 鼠害 分布:亚中东部喜湿鼠害危害区:东北、华北和西南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危害: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森林,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一、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监测为灾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1、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监测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 世界和我国灾害

24、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世界各国特别针对地震、海洋、气象、水文四个领域,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水文等2、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空间上: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合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观测数据时间上:能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都可以用遥感进行监

25、测3、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概念: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作用: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灾前,圈定危险区,评价危险程度,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实况检测,指导抗灾活动 灾后,快速评价灾害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4、 自然灾害的防御 概念: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 工程性防御措施:从三

26、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目的: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建立护坡、挡墙等)改变财务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修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保证正常用水,加固房屋)二、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1、 灾前准备物质准备: 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 种类:生活类、救生类、医用类、取暖御寒类 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关系到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我国已有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地点,共同点:省会、交通便捷(空、陆) 、铁路枢纽城市救

27、灾人员准备2、 灾中应急 概念: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目的:尽可能的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两方面内容:生命线工程,启动应急预案3、 灾后恢复 灾后主要工作挽救工作,给灾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 对灾民的救援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三、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震前-防震准备:家庭防震避震方案主要内容:(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如大件家具摆在墙体薄弱处;桌下、床下不放杂物;(3)清楚室外环境条件;( 4)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

28、震袋(或避难袋) ;(5 )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如撬棍、锤子、斧子、小钢锯等,放在震后能随手拿到的位置上;(6)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7)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注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血型,紧急联系人姓名等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8)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 震中-避震十几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室内避震:“伏而待定” ,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鼻。避开死亡线:门、窗边;阳台;走廊、过道和电梯 震后-自救与互救:学会处理外

29、伤的基本方法;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震后互救的应遵循的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 ,后救 “人” ;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防洪准备: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准备逃生物资。 洪水应急: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被毒蛇、

30、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洪水中的救助: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一是把落水者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而是抢救溺水人员。3、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