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密地区哈密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设有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哈密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少、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总面积 138919 平方公里, 1 辖区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等 20 多个中央、自治区驻地单位。哈密地区地处敦煌与吐鲁番之间,是中原文化与
2、西域文化的碰撞交汇处,因哈密瓜而出名。这里是新疆唯一横跨天山的地方,东天山南北迥异的自然景观魅力可在此找寻,更有古城、古墓、古堡、古碑、古岩画、古烽燧等古迹,这里能看到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万种风情。哈密被喻为“新疆的盆景”,无论是地貌、气候还是人文,哈密都浓缩了最具代表性的新疆特色。 1历史沿革哈密,古称西漠(西膜) 、古戎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史前时期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可证明,距今 7000 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 哈密回王府 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公元前 20 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
3、。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前 206220 年)西汉时哈密称伊吾卢,西汉神爵二年(前 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伊吾卢和蒲类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开始哈密称伊吾。东汉永平十六年(73 年)在伊吾设置宜禾都尉,131 年顺帝又设伊吾司马,驻伊吾主持军事和屯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时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东晋咸和二年(327),位于河西的前凉国张骏功取伊吾后,把伊吾划属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当于县。张骏委派参军索孚为伊吾都尉被视为设置郡县之始。南北朝时,西凉残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宝率余部,历尽艰辛从武威(凉州)逃来伊吾依附于柔然,有众 2000 余家。柔然命唐契为伊吾王。北魏太
4、安二年(456 年),北魏敦煌镇将尉眷率兵曾一度功占伊吾。随着北魏势力的进一步扩大,柔然汗国的瓦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 年),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隋唐时期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以后达头可汗的使者和达头可汗本人都先后经伊吾到隋朝觐,受到文帝的特殊礼遇。隋大业四年(608 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隋军在伊吾城东另建一座新城,号新伊吾 哈密城市风景(地当今日之哈密回城)。大业六年(610 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地当今日之沁城)。隋末,伊吾属西突厥。唐朝贞观四年(630 年),伊吾城主以 7
5、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景龙四年(710 年),设伊吾军,驻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唐天宝元年(742 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天宝三年(744),东部回鹘崛起,蒲类为其领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一直沿继了 90 年左右。五代、宋、元时期北宋宣和六年(公元 1124 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13 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 年),孛儿只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 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
6、古。哈密归附蒙古后,也没有并入高昌成为高昌畏兀儿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一个地方政权。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宪宗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州改称哈密力。至元十六年(1279 年),忽必烈灭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镇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吾儿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至元十八年(1281 年),设甘肃行省,哈密隶甘肃行省管辖。延佐六年(1319 年),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吾儿人(即高昌人)自相讼,可以由自己的头目处理,如果和其他百姓争论,则由自己的头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审讯。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7、。明朝时期1368 年,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亡,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洪武二十六 哈密地区在新疆的位置(红色)年 1393 年,兀纳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永乐二年(1404 年),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两年后设哈密卫,设指挥、千户、百户等官。明成化三年(1467 年),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5 年后,把塔木儿卒,其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只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摄,政令无所出。哈密地方王国从 1380 年受封,至 1514 年被吐鲁番汗并占,经 11 世,历135
8、年。此后,吐鲁番汗亦势衰力竭,它的领地逐步为察合台后王所建立的喀什噶尔汗 (后首府迁至叶尔羌,史称叶尔羌汗国)所占有,哈密亦随之成为该汗的东部领土。清朝时期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旗,委任官佐。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修哈密回城,号镇远城。雍正五年(1727 年)修哈密汉城(今老城)。雍正七年(1729 年)至九年(1731 年),修巴尔库尔汉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修巴尔库尔满城,号会宁城。同治八年(1869 年),修哈密新城。清雍正九年(1731 年),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驻巴尔库尔,自此该地始有行政机关。安西同知隶属
9、甘肃布政使。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建哈密厅,设理事通判,管理回王辖属以外民事,亦隶属甘肃。次年,在哈密设办事大臣,巴尔库尔设领队大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设镇西府,又设巴尔库尔道,府下辖宜禾、奇台两县,府治在宜禾。镇西府亦隶属甘肃省。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巴尔库尔道移驻迪化,改称镇迪道。咸丰五年(1885 年),镇西府改镇西直隶厅。宜禾县入厅治,奇台县划归迪化。光绪七年(1881 年)八月十六日,哈密厅由安西道划归镇迪道。光绪十年(1884)11 月 17 日,新疆设立行省,下分四道,镇迪道改由新疆省隶属。次年,哈密厅升格为哈密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包括今哈密、伊吾两地。
10、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二年(1913),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回王领地建置自成体系,不属县衙管理。回王领地一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 年)废除哈密回王后,方始统一于政府建制。民国 23 年(1934)5 月,成立哈密行政区,辖哈密县、镇西县和七角井设治局,为新疆省第九行政区。行政 哈密地图长公署设在哈密县,刘应麟为第一任行政长。民国 24 年(1935)7 月,省府决定划哈密县的吐葫芦、下马崖、盐池、前山、苇子峡、淖毛湖为伊吾设治局。哈密行政区至此辖二县二设治局。民国 32 年(1943)1 月,伊吾设治局升格为三等县。5 月,改哈密行政长公署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
11、和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 年,设哈密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哈密县,辖哈密、镇西、伊吾三县和七角井中心区。1954 年 1 月 4 日,镇西县改称巴里坤县。9 月 30 日,巴里坤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撤销七角井中心区,改设七角井镇(乡级镇),归哈密县领导。1955 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改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密专区辖 2 县1 个自治县。1961 年,以哈密县城镇为基础,包括火车头、铁龙、钢铁、先行、红旗等5 个城镇公社和火箭农场在内,成立哈密市,由哈密专署领导。1962 年,撤销哈密市,并入哈密县。1970 年 12 月 19 日,哈密专区改称哈密地
12、区,地区行署驻哈密县,辖哈密、伊吾两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哈密城市雕像1971 年 1 月 24 日,原由自治区直辖的鄯善县划入哈密地区,哈密地区辖3 县 1 自治县。1975 年 1 月 30 日,鄯善县划归吐鲁番地区。1977 年 1 月 6 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哈密市(县级市)。哈密地区辖 1 市(哈密)、2 县(哈密、伊吾)、1 自治县(巴里坤)。1969 年 3 月1979 年 6 月,哈密地、县及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1979 年 7月 1 日,哈密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密地区行政公署。1979 年,哈密地区辖 1 市 2 县 1 自治县,共有 2 镇、3 区、22 个人民公社和 1
13、7 个国营农牧场、22 个居民委员会。哈密行署还在三道岭矿区设派出机构三道岭行政委员会(县级)。哈密地区行署驻哈密市。1983 年 9 月 9 日,哈密县并入哈密市。1985 年,哈密地区辖 1 市(哈密市)、1 县(伊吾县)、1 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形地貌天山山脉横亘于哈密,把地区分为山南山北。山北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浑然一体,山南的哈密盆地是冲积平原上的一块绿洲,被气势磅礴的戈壁大漠环抱萦绕。横跨天山南北的独特地貌使哈密地区地区,素有“新疆缩影”之称。 9 哈密地区高山占总面积的 4.5%,沙漠占总面积的 1.5%,平原戈壁占总面积的 27.9%,丘陵占总面积的 65.5%,
14、水面占总面积的 0.1%,农业耕地占总面积的 0.5%。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草场、林地、水面约占总面积的 29.35%,未被利用的戈壁、沙漠、高山约占总面积的 70.65%。 10 气候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天山山脉自东向西 400 公里横亘其中,形成山南山北迥然不同的两大自然环境区:山北巴里坤、伊吾两县草原广阔,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冰优雪丰;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壤哈密地区土壤共分 13 个土类、31 个亚类、39 个土属。其中戈壁平原分黑钙土、草甸土、灰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冰渍土,灌耕土、潮土、栗钙土、棕钙土主要分布在耕地,沼泽土分布于巴里坤湖。地区
15、有荒地 70.46 万公顷,其中比较肥沃的一、二级荒地有 11.46 万公顷,宜用的三、四级荒地 59万公顷。 10 植被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哈密地区植被和植物区系较为复杂,天山南北形成不同的自 然景观。植被的生物学特性总体上呈现出旱生性的特点。地区植被类型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灌丛、草甸、高山植被等 6 种。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哈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大多位于铁路、公路沿线。至 2008 年,已探明各类矿种 76 种,占新疆已发现矿产的 65%,储量居全疆第一位的有 17 种。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 20589.78 亿元。煤炭:据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大调查数据报告,哈密煤炭预
16、测资源量 5708 亿吨,其中已探明资源量 420.84 亿吨。石油:哈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哈密红台区域和巴里坤三塘湖盆地。红台区域油气田预测天然气储量 500 多亿立方米,探明储量 200 多亿立方米,可采储量 130 多亿立方米。铜镍:已探明土屋、土屋东、延东、香山、黄山等矿床。土屋一延东铜矿成矿带,铜资源预测资源量超过 1000 万金属吨,已发现铜矿产地 14 处,探明资源储量 65 万金属吨。镍矿产地 6 处,预测资源量 1584 万金属吨,探明资源储量 91.97 万金属吨。铁矿:铁矿预测资源量 22.1 亿吨,探明储量 3.8 亿吨,保有资源储量 2.44 亿
17、吨。无机盐:芒硝保有储量 8902.3 万吨,湖盐探明资源量 5907 万吨;钾盐探明资源量超过 170 万吨。石材:哈密石材探明储量 6939.22 万立方米,保有储量 5445 万立方米。土地资源哈密地区可垦地 500 万亩,已开垦 110 万亩。天然草场面积 6290.4 万亩,可利用草场 5850 万亩。 10 水资源哈密水资源主要以天山冰雪和地下水为主,地表水和浅层水资源为 16.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 8.7 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 8.2 亿立方米。 10 生物资源哈密地区植物种类有 96 科、28 种;被子植物门 89 科、1460 种。野生动物种类有、5 科;昆虫类
18、13 目、96 科。哈密盛产哈密瓜、大枣、小麦、玉米、棉花、葡萄、苹果、梨等,其中哈密瓜和哈密大枣驰名中外,是瓜果中的珍品。主要牲畜种类有牛、羊、驴、马、骆驼等,其中以巴里坤马和伊吾马比较著名。山区戈壁栖息着雪豹、雪鸡、天鹅、马鹿、野驴、黄羊、野猪、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生长有贝母、党参、柴胡、雪莲、麻黄、甘草等野生中草药。全地区森林覆盖率 0.68%。 人口民族哈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2007 年年末,全地区总人口为 54.62 万人,比 2012年增加 0.43 万人。城镇化率为 57.4%。人口出生率 10.74,死亡率 3.72,人口自然增长率 7.02。共有 37 个民族,其中较多
19、、在 1 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人口总数在 1000 人以上、1 万人以下的有蒙古族、满族;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在1000 人以下。汉族约占 70.99%,少数民族人口占 29.01%。 12 2013 年,哈密地区户籍人口约 58 万人。 1 常住人口 60.84 万人,比 2012 年末增加1.60 万人,增长 2.7%。其中,城镇人口 38.50 万人;乡村人口 22.34 万人。城镇化率为63.28%。全年出生人口 0.62 万人,人口出生率 10.3;死亡人口 0.23 万人,死亡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 6.5。交通2013 年,哈密地区铁路货运量 1482.
20、3 万吨,比 2012 年增长 43.6%;公路货运量 1638 万吨,比 2012 年增长 11.2%; 哈密道路旁的风车民航货物吞吐量 218.7 吨,比 2012 年增长 120%;铁路客运量 186.69 万人次,比 2012 年下降 7.4%;公路客运量 571 万人次,比 2012 年增长 7.9%;民航旅客吞吐量 18.06 万人次,比 2012 年增长 73.0%;公路里程 7230.3 公里,其中等级公路 5040.3 公里,高速公路 400.0 公里;各类民用车辆拥有量(含拖拉机、摩托车、挂车及其他类型车)达到 17.58 万辆,比 2012 年增长 10.2%,其中私人车
21、辆拥有量 14.02 万辆,比 2012 年增长 11.9%。 13 哈密地区过境公路主要主要有 321 国道、连霍高速公路;铁路有兰新高铁(哈密火车站);飞机场有哈密机场。风景名胜编辑哈密曾是古“丝绸之路” 重镇,地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融南北疆景色和气候于一地,有“新疆缩影”之称。哈密东天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开发,使其与吐鲁番、敦煌以历史 魔鬼城文化为主的旅游区互为补充,东西连成一线。2007 年,有国家 A 级景区 11 个,其中3A 级景区 6 个。拥有旅行社 7 家;星级宾馆 16 家,已开发旅游景区(点)38 个。主要自然景观有:天山风景
22、名胜区( 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雅尔当风景旅游区(也称五堡魔鬼城,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等。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有: 哈密王陵、拉甫却克古城、大河唐城、白杨沟佛寺遗址、五堡古墓群、哈密回王府(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伊水园 景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等。 9 天山风景名胜区: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东天山北坡,东起寒气沟,西至松树塘,南自天山庙,北接鸣沙山,距哈密市约 70 公里,有省道通往,交通通讯方便,既有巍峨的高山冰川、浩瀚的林海,也有一望无际充满生机的大草原,还有草木不生光秃秃的鸣沙山。五堡魔鬼城:五堡魔鬼城在哈密市五堡乡以南,在那里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
23、碑、人物、禽兽等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 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沙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像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海生的鱼类化石、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声,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鸣沙山:鸣沙山位于白石头西北面,距哈密市区 70 公里,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奇妙地出现了一座长 5 公里,高 50 米的沙山,沙粒细而无土,四周水草丰茂,柳条河从山脚下蜿蜓流过,沙粒从山上向下滑动,便可听见各种声响,时起时伏,强时如雷鸣高亢,弱时似牧笛悠扬,故称鸣沙山。回王陵:回王陵位于市区以南 2 公里的回城乡,建于 1840 年前后
24、,埋葬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两处,南面为 2 座亭式建筑,上部飞檐斗拱,四周圆柱支撑,雕梁画栋。北面为 1 座“大拱拜”,主体高约 25 米,下方上圆拱顶,琉璃砖镶面,外有 36 级盘旋梯拾阶而上,可达墓顶。西面与墓体相对的是一座清真寺,四壁经文彩饰,顶棚彩绘,撑柱雕花民族风情肉孜节: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日期,在封斋一月满时开斋,开斋之日就是肉孜节。节日 哈密叼羊运动期间互相拜访问候。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就是宰杀牲畜祭祀“胡大”(真主) ,与亲友分享。在肉孜节后 70 天举行。节日期间民间举行文体活动。回族过肉孜节比较隆重,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则把古尔邦节作为大
25、节。风味食品: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主要有:哈密瓜荤素大菜系列、羊肉焖饼子,野菜系列(蘑菇、椒蒿、沙葱) ,油酥馍、扒羊肉、回族粉汤及烤羊肉串、烤全羊、烤馕、凉皮、烤包子、黄面、奶茶等西域风味传统食品。伊州大曲:唐代哈密称伊州。伊州音乐传入中原经过加工后,称为伊州大曲。伊州大曲是以伊州地方流行的小曲为基础,在其前后加上引子和尾声,以蔓延其声调的大型乐曲。伊州大曲中间含有中原汉族音乐的成分。哈密十二木卡姆是伊州大曲的继承和发展。伊州乐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民间音乐成分而发展为今日的哈密木卡姆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被认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来的躯干
26、”之一。 15 麦西来甫:在维吾尔族居住地盛行着麦西来甫。哈密的麦西来甫有其地方特色,计有青苗或麦苗(维吾尔语 哈密木卡姆文化艺术中心称柯克或玛依萨) 、瑞雪、婚礼、迎春、手绢等。 15 麦西来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集会,如青苗麦西来甫是最先由发起者将一些麦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待长出幼苗后,邀请本村的人来参加麦西来甫聚会。当聚会开始后,先敲响明快的手鼓,由一名民间艾捷克手演奏一段优美动听的木卡姆乐曲,引出或一男、或一女,或是二人合唱散板序曲,引导全场歌舞进入高潮,这时东道主双手托着置有两个瓷碗青翠碧绿麦苗的盘子,在自己尊敬的人面前边舞边唱。风土特产编辑哈密瓜:“哈密瓜甲天下” ,瓜以地得名,
27、地以瓜闻名。哈密瓜已经有 800 年历史。哈密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哈密瓜的甘甜如蜜。哈密大枣:哈密大枣是中国红枣家庭中一个相当独立的优良品系,是在新疆哈密山南平原戈壁特定气候条件下,经长期驯化生成的果中珍品。特点是个大饱满、色泽红润、核小肉厚、甘甜爽口。哈密葡萄:哈密具有发展葡萄生产的独特自然条件和传统技术优势,哈密葡萄品质好、产量高,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伊吾野山杏:伊吾县野山杏生长在距县城 35 公里的苇子峡乡河谷地带,面积达 3000亩。当地居民喜食野山杏,夏季将野山杏晾制成杏干,用杏干泡制饮品,清热解毒,具有抗癌作用 。 天山野菇:出产于伊吾县沿天山一带,天山野菇实体洁白,肉质细嫩、味美鲜浓、营养丰富,是纯天然的有机食品,被誉为“西天白灵芝”、 “天山神菇 ”,具有强肾、壮阳、补脑、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是保健滋补营养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