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5313584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型、汇聚型、平措型。2 大洋的发展阶段: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衰退期(太平洋) ,终了期(地中海) ,遗痕(喜马拉雅山脉) 。3 陆地东部、中、西部气候类型及名称:(1)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芦笛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3)陆地热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4 沙漠化:A 实质:土地退化,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丧

2、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B 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四个方面: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地表植被以及生物系统结构功能。C 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5 自然带: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6 荒漠带的分布及特点:A 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测。主要包括:非洲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侧沿海部分地区。特点:粗而贫瘠的土壤,极端稀疏的植被,贫乏的动物群。温带荒漠的分布: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地和高原、南美南部东侧。特点同上。C 冰原带分布:南极大陆的几

3、乎全部,格陵兰岛大部及两极地区的许多岛屿。特点:A 全年皆被冰雪覆盖 B 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有藻类和地衣的生长 C 动物贫乏(南极企鹅,北极熊,北极狐)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内容: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动态演变性。8 洋流: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分类及成因: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而产生。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产生的海流。根据海水的温度又分为暖流和寒流。在北半球,密度较高的海水位于等压面的左侧,较低的位于等压面的右侧

4、,则海水偏向流动方向的右侧。9 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水及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特点:种类多、储量大、使用安全、可再生、对技术要求高、前期投资大、开发环境复杂、能量密度低。10 世界著名的渔场和成因: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秘鲁渔场,秘鲁寒流;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11 海岸带:指向陆地上延伸至海岸线以上 100km 和向海洋上扩展到临海范围,包括沿海岛屿。12 海洋污染的特点:污染源多,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13 工业社会不能能持续的原因:(1)工业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矿物性

5、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2)工业化的集中带来了废物的的集中,而有些废物是不能被自然界吸收和降解的。 (3)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14 信息技术的优势:(1)提供信息资源(2)提供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系统网络(3)加快创新导致系统的变革。15 资源问题的实质:全球有限的化石资源和矿产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更新能力的下降。16 贫困的原因:失业的加剧、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长期低水平经济运转、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 (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7 三大宗教:基督教(欧洲)

6、,伊斯兰教(西亚,北非) ,佛教(亚洲) 。18 世界三大人口稠密区:a 南亚、东南亚及中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b 欧洲(北、东欧除外);c 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19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陆地高纬:a 陆地寒带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几乎无种植业,北极冰原带的当地人主要是因纽特人;亚欧大陆北部的苔原带中主要是拉普人、雅库特人和楚科奇人,他们除了渔猎外还有以驯鹿为主的游牧业。b 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这里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陆地中纬地带:这里是人地关系程度最深最为复杂的地带。A

7、陆地温带:东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制;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草天轮作制。B 陆地亚热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夏干气候:雨田耕作业、灌溉农业,种植夏季耐干旱作物;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大农场经营制;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农业、畜牧业。20 陆地中纬度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演变:英国一极(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西欧北美共同发展(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二战)西欧北美日本三足鼎立(二战以后)多极化发展(当今)。21 世

8、界经济结构复杂化指世界经济的部门结构越来越复杂,结构的复杂化意味着经济功能的强化。22 结构的“倒金字塔过程”指:世界经济结构中用于基本物资资料生产的资源(产业部门)已经越来越少,用于产生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23 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英国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地,美国是北美的中心,亚洲的经济中心地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24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是东京、伦敦和纽约。25 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组织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 “世界贸易组织” (WTO) 。26 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的“煤钢联营”“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EU)“欧洲经济区” (WTO)

9、。欧盟是世界上经济区域化水准最高的地区。亚洲:“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与地理单元相符。跨洲:“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APEC):经济合作,政治对话。南美:南方共同体市场(南共市)是南美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北亚大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 3 个亚区。中亚大区:根据自然景观的内部差异具体可分为 5 个亚区 1、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区。2、帕米尔高原区。3、蒙古高原区。4、内蒙古新疆高原区。5、青藏高原区。东亚大区:根据陆地轮廓、地表形态以及维度的差异,东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 3 个亚区:1、朝鲜

10、半岛区。2、日本群岛区。3、中国东部季风区。东南亚大区:根据内部的区域差异,东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1、中南半岛区。2、东南亚岛屿区。南亚大区:依其内部区域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1、印度半岛区。2、斯里兰卡岛区。西南亚大区: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 6 个亚区。1、伊朗高原区。2、阿拉伯半岛区。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4、地中海东岸区。5、小亚细亚高远和美尼亚火山高原区。6、高加索山地区。亚洲气候具有一些突出特征:(1)强烈的大陆性。 (2)典型的季风性。 (3)类型的复杂性。 (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煤炭资源:中国的北部和俄罗斯东部两个大型含煤带为

11、主。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东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是亚洲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六和第九位。锡矿资源: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为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进口代替工业化:所谓进口代替工业化,简而言之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代替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IT 产业在亚洲的发展的主要特征是:(1)正成为世界性的 IT 关联设备供给基地。 (2)IT 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3)印度和菲律宾正形成世界水准的软件产业。功能性体系的

12、形成:1、资本输出城市(后工业城市):东京、汉城、台北属于此类城市。2、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以上海、曼谷、雅加达为代表。3、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一)自然条件概述 1、位置、面积、轮廓: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等四大岛及其附近的 3 900 多个岛屿所组成,通称为日本群岛,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的弧形。国土面积约 37.8104 k 2多山的岛国 3多火山地震 4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5短小湍急的水系 6生物资源丰富 7矿产资源贫乏 8、多自然灾害 9、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因素国际:1和平 2GAT

13、T、IMF 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3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国内:自然条件 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经济要素 1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2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3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4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 5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6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社会、制度 1战后改革缩小军费开支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

14、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2社会因素中流意识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经济复兴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2、高速增长前阶段: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 ) ,一直到九州);3、 高速增长期后阶段:第一国土轴的形成;4、稳定增长期: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稳定增长期: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现代日本的国土结构可以从两个视角把握:一是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二是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三大城市圈: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韩

15、国经济特征:1、投入拉动经济下的经济增长。2、政府主导、财阀唱主角的经济结构。3、辅助产业的对外依赖印度:发展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条件自然条件:(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43%,山地只占 25%,其余为海拔不足 1 000 m 的高原和丘陵。 (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5)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

16、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依赖进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政治经济条件: 政治上 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农业特点:土地资源丰富; 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展模式:印度政府采取三大革命 “绿色革命” 、 “白色革命” 、 “蓝色革命”和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一是东北部的稻谷、黄麻、茶叶区;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能源短缺。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信息技术(IT 产业)的发展及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