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教育自然地理.doc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5313562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育自然地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理教育自然地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理教育自然地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理教育自然地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理教育自然地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大气圈和气候系统一、 计算题1、有一未饱和湿空气经一座高 3000m 的高山,已知气温 t0=20,露点 td=15,试问:(1)凝结高度等于多少?;(2)在山顶处的温度等于多少?(3)在背风山麓处温度等于多少?(假设 m 0.5/100m,凝结出来的水 全部下降掉) 。解:(1)求凝结高度据 T=T0-dZ 15=20-1.0/100mZ Z=500m(2)到山顶时的温度据 T=T0-m Z T=15-0.5/100m(3000-500 )= -2.5(3)求背风坡山脚时气温据 T=T0+d Z T= -25+1.0/100m3000m=32.52、设山高为 l000m,m 0.65

2、/100 ,一团未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 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解:(1)求凝结高度据 T=T0-dZ 16.5=20-1.0/100mZ Z=350m(2)到山顶时的温度据 T=T0-m Z T=16.5-0.65/100m(1000-350)=12.275(3)求背风坡山脚时气温据 T=T0+d Z T=12.275+1.0/100m1000m=22.275 二、1、气压场的基本类型: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区域2、大气分层:(1)按分子组成,大气

3、可分为两成均值层和非均质层。均质层从地表只85Km 高度的大气层;非均质层虽只占大气总质量的 0.01%,却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过滤太阳辐射的高能部分,避免生物被离子化或燃烧,又是地面扩散污染物的强氧化场所(2)气象学中按温度和运动状况分五层:对流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 、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A 对流层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因为该层的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率为 0.65/100m 。 ) 低纬度地区由于对流强盛,对流层顶最低温常出现在赤道上空(因为在低纬地区对流层顶高 1518km,而高纬地区平均只有 89km;在对流层气温随高

4、度的升高而降低。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均。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3、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4、 总辐射: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者之和即是太阳辐射总量。5、 辐射平衡(辐射差额):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以南、北纬 36附近为转折点。在北半球 36N 以南的差额为正值,以北为负值。6、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影响因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较差越大;季节:在中纬度太阳辐射强度

5、的日变化夏季比冬季大,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夏季也高于冬季;地表性质对气温的日较差的影响;地形对气温的日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天气状况对气温的日变化也有影响。(2)气温的年变化:影响因素:高纬低纬:由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高纬比低纬大,所以,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陆地海洋: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不同,大陆上的年较差要比海洋大得多;凹地凸地、裸地植被区、干燥区多雨区、海拔高处年较差小7、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1)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月等温线比月密集(月南北温差大) ;(2)南半球等温线走向比北半球平直。 (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 ;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面;(3)洋

6、流对海面气温分布有很大影响,冷洋流使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暖洋流是等温线向高纬凸出;(4)热赤道平均位置在北纬度,各月均温冬夏都高于 。 (冬季在赤道附近,夏季在北纬度附近) ;(5)南半球最低温在南极 ;北半球夏季最低温在北极,冬季最低温在高位大陆8、 逆温:近地面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9、 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e),也用百帕表示。10、 饱和水气压(E) :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11、 饱和空气: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若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这是的空气叫饱和空气。12、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水

7、汽的质量,即水汽密度。相对湿度:空气中实有水汽压和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f=e/E100%1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情况下,使 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12、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相反13、凝结的条件:空气中水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有凝结核14、大气中的凝结现象:(1)雾的分类:A 辐射雾( 形成过程: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近地气层冷却至露点后,水汽凝结形成的雾。有利条件:晴朗地面有效辐射强;微风使雾达到一定的厚度;水汽充沛的夜间和早晨;层结稳定不至于产生对流运动。日出后即消失)B 平流雾(形成:暖湿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如,海上暖湿空气平流到冷的大陆或海洋表面

8、。 有利条件:暖空气湿度大暖空气和冷下垫面温差大;适宜的风向和风速 27m/s;层结稳定)C 蒸气雾(冷空气移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 可终日不散;深秋和初冬早晨,见于河、湖面;北冰洋冬季常见)D 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水汽凝结形成的雾;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常见(印度洋暖湿气流)E 锋面雾(暖气团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达到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成雾。江淮一带梅雨季节常见。 )(2)云的分类:积状云(地面对空气加热不均匀,暖气块上升而成) (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均可形成积状云)层状云:(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 、 (雨层云、高层云、卷

9、层云)卷层云出现还往往伴随着日、月晕,因此如看到天空有晕,便知道有卷层云移来,则未来将有雨层云移来,天气可能转雨。农谚“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就是指此征兆。 波状云:常代表气层稳定,天气少变化。a“瓦块云,晒死人” 、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就是指透光高积云或透光层积云出现后,天气晴好而少变。b 但是系统性波状云,像卷积云是在卷云或卷层云上产生波动后演变成的,所以它和大片层状云连在一起,表示将有风雨来临。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就是指此种预兆。15、大气降水(1)降水过程:A、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 (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云体上升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eE 时,水汽

10、凝结凝华云滴增大 ;(2)水汽扩散转移: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同 T 下,E 冰E 水水滴不断蒸发,冰晶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大小云滴共存时:小云滴蒸发,大云滴不断凝结增长;冷暖云滴共存时:暖云滴蒸发,冷云滴凝结。(2)降水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对流雨(多以暴雨出现,全球赤道带全年和我国西南季风区以对流雨为主) 、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产生降水。山地迎风坡多为多雨中心;背风坡因水汽早已凝结降落且下沉降温,将发生焚风效应,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锋面雨(雨区广,持续时间长) 、台风雨(夏秋季节)16、全球降水量可分为

1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带。对流与地形配合,可形成大量降水。 ) 、 南北纬 1530少雨带(受副高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稀少。受季风、地形、地理位置影响,有些地方降水丰富) 、 中纬多雨带(多锋面气旋雨;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带来较多降水。大陆内部,距海遥远,空气干燥,降水很少,成沙漠。 ) 、 高纬少雨带(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大气中水汽数量少,降水量少)17、降水变率:(1)定义: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2)Cv=距平数/平均数100% 距平数=当年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3)意义:Cv 值越大,年际变化越大。旱涝频率高,水资源利用价值低

12、。我国 Cv值分布:北方大于南方,内陆大与沿海18、降水量的地理分布:(1)赤道多雨带(赤道低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2)南北纬 1530(受副高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带;(3)中纬多雨带(受天气系统影响,即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气旋雨;大陆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带来较多水分;但中纬度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远,空气干燥,降水量很少,分布大面积的温带荒漠)(4)高纬少雨带(因为纬度高,全球气温很低,蒸发微弱,大气中所含水汽少)19、作用于空气的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 G、地转偏向力 A、惯性离心力 C、摩擦力 R(2)总结:G 是使空气产生

13、运动的直接动力;A 对较高纬地区空气运动影响较大,对赤道地区空气运动影响很小;C 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起作用;R 在密擦层中起作用。20、地转风:自由大气中,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21、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 G、A 、C 三力达到平衡时的风,叫梯度风22、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梯度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23、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梯度所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总之,在自由大气中,随高度增加,风总是愈来愈趋向于热成风。24、中纬度高空应该盛行什么方向的风?风速会怎么样?答:(1)在对流层上层总是以西风为主(热成风)并在纬度 30附近上空出现最大

14、的西风风速区,称为西风急流。 (2)因为,对流层中温度分布大致是低纬暖高纬冷,并且在纬度 30附近温度梯度最大。25、埃克曼螺线:把北半球摩擦层中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可得到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螺旋曲线,称为埃克曼螺线。26、由埃克曼螺线可以看到:当高度很小时,风速随高度增加很快,但风向改变不大;随高度增大风速增加缓慢,风向却显著向右偏转,最终趋于地转风;在离地面 10m 以下的气层中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所以要求测风仪离地面 1012m 以上。27、三个盛行风带:28、全球气压带:1 月:冰岛低压、内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北美高压7 月:亚速尔高压、

15、印度低压、夏威夷低压、北美低压29、急流:西风带高空风速 30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30、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一般来说,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构成,冬季则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31、南亚和东亚季风区别:(1)南亚季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影响;冬季温暖干燥、降水稀少,夏季炎热湿润、降水多;一年中有干

16、季、雨季、热季三个季节。(2)东亚季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32、局地环流:(1)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由陆地吹响海洋(海陆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2)山谷风: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3)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 ,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气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 ,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

17、热的风。 (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影响。在我国西南地区显)33、气团形成条件:(1)范围广阔、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如冰原、海洋、沙漠) ;(2)使空气停滞或缓行的 环流条件。34、 锋面天气:(1)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晴朗;过境时:阴雨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晴朗(2) 暖锋: 低、 高、晴朗; 阴雨天气 升高、 降低、晴朗(3) 准静止锋:特点:与暖锋天气类似,只是坡度比暖锋更小;雨区范围比暖锋更为宽广;降水强度比较 小,但持续时间长,可能造成绵绵细雨连日不止的连阴天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江南地区这种天气的写照) 、 (昆明、南

18、岭)(4) 錮囚锋:锋是由两条移动着的锋合并而成,所以它的天气仍保留着原来两条锋的天气特征 。锋面两侧降水强度很大(主要出现在锋面频繁活动的东北、华北地区,以春季较多。东北地区的锢囚锋大多由蒙古、俄罗斯移来,多属冷式锢囚锋。华北锢囚锋多在本地生成,属暖式锢囚锋。 )35、气旋和反气旋:(1)气旋: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涡旋(北半球逆时针方向,南半球相反)气流上升产生降水(2)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涡旋。 (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相反) 、气流下沉少雨36、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37、完整的气候系统: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

19、岩石圈) 、生物圈。38、地球气候带:赤道带(010) 、热带(1025) 、亚热带(2535)温带(3555) 、亚寒带(5560) 、寒带(6075)极地带(7590)39、 (1)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文“EL Nino”,意为“圣婴” ,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2)厄尔尼诺年:每隔数年,东向信风发生张驰(即减弱) ,此处的冷水上翻现象消失,并使西太平洋原先积累的位能释放,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海面水温增暖,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海水温度出现正距平(图6?17c) ,40、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气候性质 气温 湿度 云

20、量 降水日较差 年较差 最热月 最冷月 春温-秋温 量 变率 时期大陆性 大 大 7 1 正值 小 少 小 大 集中夏季海洋性 小 小 8 2 负值 大 多 大 小 全年均有冬季较多41、低纬度气候:(1)赤道多雨气候:位置:赤道及其两侧,大约向南、向北伸展到510左右,各地宽窄不一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 特点: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小于日较差,全年多雨无干季,天气单调;成因:处于赤道低压槽中,风小,多对流雨,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昼夜平分(2)热带海洋气候:位置:南北纬 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 分布:中美洲加勒比海岸及其

21、以东岛屿、南美洲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东北部沿岸地带;特点:全年变化气温小,降水均匀,集中于夏秋季节; 成因:信风的迎海岸,中年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和信风影响,具有海洋性(3)热带干湿季气候:位置:南美和非洲 515左右,也有伸达 25左右的;特点:干湿季分明,热季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一年中赤道气团与热带大陆气团交替控制;萨瓦纳草原:黄羊、羚羊(4)热带季风气候:位置:出现在纬度 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分布: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特点:夏雨集中,变率

22、大,长夏无冬,春秋极短;成因:夏季:气压带北移,西太平洋副高西侧的偏东风及东南信风转成的西南风(西北风)成为夏季风;冬季:气压带南移,蒙古高压南侧的偏东风及东北信风(东南季风)成为冬季风;植物:木棉树、大小榕树(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副热带高压、信风带大陆中心信风带的西岸,位于南北纬 1525根据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的不同分为三种亚型:热带干旱气候型、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型、热带半干旱气候型42、中纬度气候:(1)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南北纬 3040 的大陆西岸,有地中海沿岸、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的智利中部沿岸、南非南端沿岸、澳大利亚南端沿岸;特点:夏干冬雨,沿岸与

23、内陆夏季温度有差异;成因:夏季:副高北移,沿岸有寒流,炎热干燥少雨;冬季:副高南移,地中海受西风带中的气旋、封面等控制,降水较多;地中海处于亚、非、欧三洲之间;分类:A 凉夏型:靠近大洋沿岸有寒流流经,夏季凉爽,多雾,干燥少雨;冬季受海风影响,多雨; B 暖夏型:远离海洋,夏季不受寒流影响,在副高控制下,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植物:常绿硬叶灌木林(2)温带海洋性气候:点: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湿润多雨,冬雨较多成因: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流,冬温较高植物:夏绿阔叶林(3)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3555N 亚欧大陆东岸(中国东部、朝鲜的大部分、日本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

24、;特点:冬冷干燥、夏热多雨,夏雨集中、季节变化明显;成因:冬季:受蒙高的影响,盛行偏北风,并受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和印度低压的偏南气流的影响43、城市小气候:(1)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混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2)城市混浊岛效应 :表现: 首先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比郊区多;城市低云量和阴天日数远比郊区多;城市太阳直接辐射大大削弱,散射辐射却比干洁空气中为强;城区的能见度小于郊区(3)城市热岛效应 :表现: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为高;形成因素:是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人为热的释放(4)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 :城市相对湿度和水气压有明显的

25、日变化;白天城市为干岛【在太阳照射下,蒸发进入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城区(绿地面积小,可供蒸发的水汽量少)小于郊区。 】 ;夜晚城市湿岛【郊区气温下降快,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出现“城市湿岛” 】(5)城市雨岛效应 :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有促进降水作用。(6)城市平均风速小、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 ,种风系有利于污染物在城区集聚形成尘盖,有利于城区低云和局部对流雨的形成,有利于污

26、染物扩散44、地质时期气候变化:震旦纪大冰期、石炭 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45、近代气候变化:在 20 世纪 2040 年代变暖达到高峰,以后气温略有下降。80 年代以后再次回暖,故有时统称为 20 世纪变暖46、气候变化原因:(1)天文方面的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2)地文学方面的原因: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造山运动;火山运动;(3)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1、水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并参与生物新陈代谢;塑造地表形态:河流、海岸、冰川、喀斯特地貌等在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是工业生产的血液

27、、水分布规律影响工农业生产布局,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草而居。2、地球上水的分布:海洋是水圈的主体(1)海洋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 71%, (2)地球上有 97.3%以上的水在海洋中(3)陆地水虽然少,但仍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部分。3、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方法:(1)开源:极开展海水淡化;勘探新的地下水源;寻找地下水库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利用污水灌溉;海水灌溉,依赖于基因工程;跨流域调水(2)节流: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污染4、水循环: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经过气流输送,在适宜条件下凝结产生降水,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最终注入海洋,此过程称为水循环。5、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类型

28、 水循环环节 特点大循环 海陆间循环蒸发、输送、降水、径流。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小循环 内陆小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海上小循环蒸发、降水挟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6、水循环成因:(1)内因:水的三态在常温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外因: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使冰雪融化、水分蒸发、空气流动;地心引力:产生降水、径流;地貌、地质、土壤、植被影响径流;人类活动:如修水库、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等7、 水循环意义:影响气候蒸发、降水、气温等;机械搬运和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塑造地貌;产生可重复利用的水资源,净化自然界各种被污染的水体;生物有机体维

29、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基本条件。 (大气降水把空气中的氮素带到地面,肥沃土壤,滋养植物) ;沟通各个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8、 (1)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海从属与洋(2)分类:A 内海(地中海):四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周围海洋相通。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B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相邻海洋分割,水流通畅。如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等。C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D 岛间海: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环绕形成的水域。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9、 (1

30、)海水盐度 S: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盐类总克数。(2)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10、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1)受降水、蒸发、径流影响发生区域变化高纬度地区、赤道多雨地区、有巨大河流入海的沿岸地区盐度小于 33蒸发量很大的红海地区超过40(2)表层海水盐度纬度分布:赤道附近盐度低、降水多;副热带盐度值最高。降水少、蒸发强;向高纬度降低。蒸发弱(3)近岸海区盐度值分布差异很大:边缘海:与大洋相似;地中海:受大陆影响盐度值偏高,世界最高盐度值, ;内海:有大河流入时盐度值较低,世界最低盐度值在波罗的海,为 7-12%;11、海水颜色和透明度:(1)海水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

31、(射入海水的光线除被吸收外,还受到悬浮微粒和水分子的散射,最后只剩下蓝光,所以海水呈蓝色)天气状况、悬浮质、浮游生物含量,影响水色。 (阴天水色昏暗;沿岸河口区,泥沙较多,水色发黄;红海中红藻大量繁殖,成红色)水色测量:号码越小,水越蓝,水色越高;(2)透明度:影响因素:水色、悬浮质、浮游生物、海水运动、天空状况;透明度分布规律:近大陆透明度低、大洋中部透明度高;水色和透明度的关系:水色越高、越蓝,透明度越大。12、潮汐:(1)定义:日、月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白天为潮;夜晚为汐。(2)类型:半日潮:一日(太阴日 24h50min)内发生两次涨落潮。 (由于地球自转,海岸上同一点,一

32、日内向月(日) 、背月(日)各一次) ;全日潮:一日内发生一次涨落潮;混合潮:一日内两次涨落潮,但潮位、和涨落潮时间有很大差别。13、潮流: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水平运动14、波浪:(1)定义:水质点以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2)要素:波峰、波谷、波长、波高(3)类型:按成因分类: 按波长水深相对关系分类:深水波、浅水波、非常浅水波按作用力:强制波、自由波15、波浪余摆线剖面得:(1)水面以下水分子圆形轨迹的直径随深度增加而减小;(2)表面水质点运动垂直于波峰做等速圆周运动。波峰上:水分子运动方向与波浪前进方向一致;波谷中:水分子运动方向与波浪前

33、进方向相反;运动结果:波形、能量向前传播16、洋流成因分类:摩擦流(风海流) ;重力压力梯度流;补偿流17、大洋表层洋流模式:(1)在南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反气旋性大洋环流。(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系统。以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性大洋环流系统 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气旋性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形成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漂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5)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绕极环流。18、大洋表层主要洋流: 19、海平面上升危害:使沿岸地区风暴潮灾害加剧,沿岸侵蚀强化,潮滩湿地损失,盐水入侵河口及海岸地下含水层,

34、阻碍陆地洪水与沿海城镇污染排放20、海洋资源:(1)海水化学资源:海水中包含 80 多种化学元素;现在每年有海水中生产的化学物质,仅 6108t(2)海底矿产资源:大陆边缘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海底基岩矿产;海地沉积矿产;(3)海洋动力资源:波浪潮汐能巨大;温差能;压力差、浓度差都蕴含巨大能量(4)海洋生物资源:鱼类、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藻类(海带、紫菜、裙带菜等)、还可做饲料、肥料、药材、化妆品制作等。21、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产生于海洋,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2)海洋是气候的调节器;(3)海洋是地球上水汽的重要来源;(4)海洋与经济发展,

35、寒暖流交汇地带,是世界主要大渔场分布地。 (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22、海洋环境保护:(1)减少和防止海洋污染并不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全部内容,适当的生产安排和合理的 资源开发也是不可忽视的;( 2)合理的资源开发:例如,合理利用海涂,将使近岸带生物活动基地得到保护;合理开采海滨砂矿,可使海岸保持平衡,避免侵蚀加剧;禁止对鱼类和其他水产资源的滥捕滥涝,可防止其数量锐减甚或绝灭,等等。23、河网密度:(1)定义:流域中干支流

36、和流域面积之比,(2)影响因素: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的渗透性和抗蚀能力24、流量过程线:(1)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可反映径流总量(曲线包围的面积)25、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26、径流的年际变化:往往是由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引起的,通常以径流的离差系数来表示年径流的变化程度27、河流补给特点:(1)降水补给:决定于降水量和降水性质:降水量大小,决定补给量大小;补给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流量过程线陡涨急落,成锯齿状;年际、年内变化大;降水强度影响补给量大小,降水强度大、历时短、损耗少,补给量大,降水强度小、历时长、下渗多,接补给量小;雨水对地表冲刷作

37、用,使河流含沙量大。(2)融水补给:决定于气温和冰雪量:冰雪量大小,决定补给量大小;补给具有连续性、变化缓慢。流量过程线与气温变化一致、平缓圆滑;补给年际变化小;补给有明显的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融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小,河流含沙量小。(3)地下水补给:补给稳定、均匀,枯水期主要补给类型;浅层地下水补给,受当地气候影响大,补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地下水互补;深层地下水补给,受当地气候影响小,补给只有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不明显。(4) 湖泊与沼泽水补给:河流源头:如我国长白山的天池 ;中游湖泊可调节径流,蓄洪补枯。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调节作用越显著。使流量过程线较平缓。 (5)人工补给:人工补给主要

38、是通过跨流域引水、抽取地下水、人工融冰化雪、人工降雨等方式来扩大河流水源。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28、湖泊成因和类型:(1)内力作用形成的湖泊:构造湖:地壳下陷形成,湖岸平直、岸坡陡峭、深度较大。 如 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滇池、洱海等。火山湖:火山口积水成湖,圆形、马蹄形,深度较大。如 天池堰塞湖:山崩、熔岩流(冰川)阻塞河道 镜泊湖(2)外力作用形成的湖泊:河成湖:牛轭湖,如江汉平原湖群;海成湖:潟湖,如西湖;冰成湖:冰蚀湖、冰碛湖,如芬兰瑞典湖群风成湖:面积小,水浅,矿化度高;岩溶湖:29、沼泽成因:(1)直接因素:地表水分过多;(2)主要因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渗透

39、困难;(3)有利条件:气候湿润30、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1)上层滞水特点:上层滞水的水面是一个可以自由涨落的自由水面;分布范围不广,分布区和补给区一致, 。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损耗形式:蒸发、渗透、向四周流散;动态: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强烈,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减少,甚至完全干枯;上无稳定隔水层,易受污染(2)潜水特点:潜水面是一个仅承受大气压力的自由水面,由于潜水之上没有隔水层或只有局部隔水层,潜水面直接与包气带相连接构成潜水含水层的顶界面;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高处向低处做下降运动,其流动速度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及水力坡度;潜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潜水的排泄方式有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两种;潜水动态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3)承压水特点:承压性: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分布区和补给区不一致;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动态变化相对稳定;承压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小,不受降水季节变化的支配;承压水水质类型多样自流单斜构造31、冰川形成过程:雪的沉积、粒雪化、成冰作用、流动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