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仕颖派田心陈氏历史.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313446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仕颖派田心陈氏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仕颖派田心陈氏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仕颖派田心陈氏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仕颖派田心陈氏族谱及历史仕颖派陈氏第二十七世世泽堂五坐厝 陈钟涛记于 2010年月11日一世祖 莆田 陈氏 陈仕颖陈仕颖考中明经,出任潮阳县知县,后定居潮阳。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举进士,授石首主簿,后调任扬州司法。(待更新)二世祖 莆田 仕颖派陈氏 陈梦龙(陈仕颖长子)又名陈应辰,祖籍福建省莆田县,父陈仕颖考中明经,出任潮阳县知县,后定居潮阳。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举进士,授石首主簿,后调任扬州司法。当时忽必烈正准备举兵犯宋,陈梦龙数次上疏“提缨请劲旅”,未被朝廷采纳,遂于咸淳六年(1270年)春弃官回乡。景炎元年(1276 年)十一月,南剑州宋军降元,宋端宗君臣登船南逃,陈梦龙散家

2、资起兵勤王,朝廷授予潮惠诸路招抚使之职。祥兴元年(1278年) ,协助文天祥进屯潮阳讨伐陈懿,后得知其弟江西招抚使陈恩贞被困孤城,便发兵驰援,途中遭元兵截击,到达时城已破,陈恩贞身亡。陈梦龙痛恨交加,发誓杀敌救国,队伍很快由3000多人增至2万多人,在江西、福建等地抗元兵数月之久,历经数十次战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二年初率900人退回潮阳南山旧营,得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已解往海口(今海门镇) 。遂率兵力救文天祥,在海口古埕乡与元兵激战捐躯。士民感怀其忠义,在双溪鹅地(属雷岭镇)为他造坟立碑纪念。后人有诗吊尸橫五坡坑谷红,少保被执谁争锋,千年古堤英雄泪,喋血南疆陈梦龙。三世祖四世祖陈士显(大

3、云公)陈士显,潮阳人,少颖异,博通群书。元初举贤良方正,召对大廷。正元间擢高第,授国子监助教,累迁集贤之学士、侍御史。大德中,流星日食之变,士显言事过切直,出为江西道,卒为官。五世祖陈六材(南山公田心陈氏开基祖)南山公于元代宗大德二年(1298)因避战乱于潮阳新兴乡移居田心,到其子均老时,陈氏又一次迁移到距田心有十几公里之遥的溪头寨,历三代凡五十六年,1419年其曾孙荣祖(八世祖)才举家回迁田心。这说明陈氏移居田心的一百余年间,宗族的发展其实并不稳定,因此,建置祠堂也就无法谈及了。在南山公移居田心之前,此地已有苏、胡、林、卓、吴、庄、黄、任等姓氏先民在此开垦生活了。其中林氏现位于田心南阳村,而

4、陈家田一、田二、田三、田四以将林氏包住足证其威望远不如陈氏,当然还有待考证。六世均老/英老/寿老南山公创迹田心乡后,传子三:长子均老(大房) 、次子英老(二房) 、三子寿老(三房)。兄弟三人为纪念祖先和便于对宗族事务的管理,遂决定建设祠堂报本堂(当地人称为“老祖祠” ) 。二弟英老善于堪舆之术,知道祠堂的建造将有利于他这一支派(二房) ,于是并没有奉承主庚先生。谁知,主庚先生在建造祠堂时,将天井作浮兀面,破坏了英老这一支的风水之利。英老知道后,非常后悔。但事已至此,英老只得举家迁居惠来。接下去的历史,我想不用多说了应该现在问父亲也应该清楚的 八乡盟主十三乡之战田心虽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但毗邻村庄

5、甚多。清咸丰十年(公元一八六年)间,朝政腐败,乡村之间因田坊、水利、山林等争端,刀枪相触,屡生械斗。漫延清同治年間,潮惠兩縣毗隣乡村组成八乡与十三乡两旗派。惠来县田心乡主宰八乡盟主,潮阳县辖下“上六乡” 大布洋村、葫芦寨村、西湖一半, “下六乡”茆港村,东华村、望上村、溪尾村等七盟谊村,井都古汀村属颍川派系是田心历史友谊村。历史上田心盟谊乡在第一次与十三乡械斗失势,但结联简朴分离出去,却参加十三旗派有。第二次械斗时,沙陇乡是八乡后盾,武进士郑芝材运谋献策,采取南联络陆丰水墘暨北云坑暗坑同宗,南北纵横为援,犄觕之势。主宰八乡头领文魁厅陈宗侯,率领第二次械斗,取得节节胜利,打败十三乡。自此,田心先

6、民威武毗邻村庄。清光绪年间,清庭派潮州总兵方耀清乡定政,起兵抄办田心乡,乡头领宗侯佬闻逃奔香港,却捕其长男子芳,方耀下令枭其首悬挂心江里门上,而且烧毁梓里祠堂暨文魁厅,损失惨重。方耀抄办田心,清乡定政,稳定乡村之间肇事争端。天台古庙天臺古廟位於田心鄉心江中間一塊似蓮花,江水環繞土地上,歷史悠久一座古廟。征訪抗元民族英雄陳夢龍喋血南疆歷史,潮陽市文聯曾親臨田心天臺古廟征訪,具有歷史意義,值此簡介: 陳夢龍(字應辰)少好學,有志節,文韜武略,曾夢手扶黃龍,遂用書號; 夢龍,上京應試,中式南宋開慶元年已未歲(西元一二五九年)進士,官授主簿之職。由於上書諫言,守邊二策,建議境內不必駐重兵;儘量調兵駐守

7、江岸,以利戰守,而被褒賞,晉升揚州司法之職。他爲當地人民理冤獄,決滯訟,改重刑,廉政愛民,受當地士民愛戴,遐邇景仰。時元兵黷武侵犯南宋,他與丞相賈似道親信守帥保禦,謀之不合,辭官返梓,攜眷暫居心溪(今田心鎮) ,拜見萱堂,待機報國。 (陳夢龍操練兵馬,遺迹田心)值衛王趙昺爲帝,丞相陸秀夫發檄文,號召各地義軍保家衛國時,陳夢龍散家資,招豪傑,卒鄉勇,舉義旗,保家國。他奉命招撫潮汕諸寇。他與文天祥丞相駐兵潮陽,共誅劉興,陳懿潛逃,卻引元將張弘範從海入潮陽,人民處於苦雨淒風慘況。元兵攻陷京都臨安,八歲小皇帝趙昺在丞相陸秀夫、大將張世傑等陪同下逃奔潮汕,元兵一路追擊,後逃亡於伶仃洋。 (今深圳市少帝路

8、赤灣地方)文天祥駐兵海門鎮時,登蓮花峰石面南望帝。文天祥得報,心急保駕,乘船渡海,駐兵田心華古岩兵營地,後移兵五坡嶺,被元兵包圍,文天祥將領鄒諷,劉子俊帶領戰士突圍中壯烈犧牲,文天祥被執於船。陳夢龍獲訊後,令其子海豐縣丞天麟調集漁船以候劫奪,營救文天祥,他伏兵海口,卻被元兵重重包圍,而戰死陸豐古堤。陳天麟受父令,乘夜指揮漁船于甲子港時,看見塵土飛揚,聽見人哮馬嘶,天麟棄船卒衆登岸,快馬趕到古堤。元兵已乘船下海而去,只見百姓哭聲震地,爲抗元戰士收集屍體,天麟認出父親屍首,痛哭振天地,士民泣哀而收,寄棺柩于古堤石洞。兩月後,地方平靜,天麟夫妻攜兒到古堤石洞,士民幫運棺柩到潮陽雙溪。天麟派人打聽潮陽

9、棉城情況,乃處混亂局勢,不得已選擇雙溪鵝地安葬。抗元英雄陳夢龍壯烈沙場,喋血南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田心人民紀念丞相陸秀夫、文天祥、大將張世傑、抗元英雄陳夢龍,丹心扶社稷,千秋熱血昭日月,正氣挽狂瀾,萬代精神振山河之偉大壯舉。于明朝五十二年庚子歲(西元一四二0年)間,重建天臺古廟,正殿天臺國王宋帝昺,左右丞相陸秀夫、文天祥、左殿巡撫總督,右殿勤王三公陳夢龍、鄒諷、劉子俊等木像,王猷允塞牌匾,尊奉爲神。今再重建聖廟,經設置又裝飾,雄偉壯觀,聖廟盛澤,香火鼎盛!七圣娘娘原来清康熙二十一年冬十月 (1682) 清之前,田心乡民就进行了内部的造神运动设天台国王以祭拜。庙宇营建的时间,碑文中显示乡民只

10、能以疑问的口气认为“想自宋始建乎?”实际上,从其设祭的神像:宋末皇帝宋帝昺和左右丞相文天祥、陆秀夫来看,天台国王古庙的营建应是宋后之事。清康熙三年(1664)迁海界这一政治事件直接影响了田心乡陈氏宗族暂时迁离本乡,古庙也受到损坏。八年(1669)复地后,陈氏宗族逐渐回迁,古庙建筑得到部分重修。关于为何以这三位历史人物为祭拜对象,族谱这种文本(context)所隐含的历史记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田心陈氏的二世祖陈梦龙在南宋末年散资勤王,最后为救文天祥而战死,因而对天台国王的祭祀一方面是出于乡民祈福禳灾的功能心理,同时也是乡绅追求“正统性”的努力,在“地方性知识”的创设语境下,通过对民族英雄的祭

11、祀,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并以此张显宗族的荣誉感。清初,田心乡在神庙系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出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需要,从更大区域的民间信仰系统中选定了某个神灵作为该村的保护神而加以祀奉。其吸收的原因,碑文已有所阐述:七圣娘娘源自百花尖岩,因为为民求雨而被田心乡民留下其香火刻像建庙。百花尖岩位处惠来县境内,是惠来县旧八景之首。因“山四时多产奇花,有一本而江紫异色者”而得名。主要供奉九天娘娘、天后、七圣娘娘和梨山老母等女神,这在其他地方是罕见的。从上述的行政区划上看,清初的田心是归属惠来县,因而在乡民的意识形态信仰层面上受到该区域的影响。请神祷雨有应而留香火刻像祭拜这一直接原因背后实际上反映了

12、社区发展的历程。联系到田心乡地处低洼之地,农桑常受咸潮侵害,同时在农业方式上逐渐向以农为主发展,请神祷雨防咸也就成为乡民在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了。不过近几年来,请神求雨之事已很难在仪式展演中再见,更多的是与乡民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作为田心乡的村落保护神,七圣娘娘一直是乡民宗族内部、特别是与移居海外的侨胞联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由于这种共同信仰,使得村落成员间进一步强化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2002年的统计,田心乡华侨已达16000余人,其中大部分都聚居在泰国曼谷,成为潮南区有名的侨乡之一。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移居海外的乡民并没有因为距离的遥远和文化的不同而遗忘自身固有的传统。相反的是,在这个崇

13、尚佛教的国度里,强烈的偶像崇拜得以为乡民所保留和记忆,从家乡带来的民俗习惯、语言、饮食等方面的传统得以为移居海外的乡民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利用。最明显的例子是,1985年,旅居泰国曼谷的侨胞出资建立田心乡联谊会,并在会馆内供奉从家乡分香而来的七圣娘娘,从而使来自田心的侨民们“把共同的神缘作为联络同乡侨胞的坚强纽带,在促进联谊会内部团结、增强同乡之间的乡土感情和凝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侨胞们与家乡保持着紧密联系,一方面体现为侨汇,吸收侨资用于乡村的建设。田心乡每年都能从泰国联谊会募捐到一笔钱用于庙宇的修葺、乡路的铺设、溪道的疏通、乡民的联谊和学校的修建,等等。如1992年,侨民们出资54310元用

14、于乡路的修整;2003年对七圣娘庙和天台国王庙的重修就收到泰国侨胞5434880銖的捐款。同时,侨民们也会在乡中岁时节庆时组团回乡观光、叙旧,感受故乡浓厚的传统文化,加强故乡侨民的纽带关系。在七圣娘娘古庙建成后,还吸收了一尊至今仍受乡民极大膜拜的神祗珠珍娘娘,当地人称为“妈祖”,其原型可能是存在于潮汕民间神庙系统中的花公花妈。对珠珍娘娘的信仰,最初的动因受访乡民因时间流逝已不能说清楚,不过从后世乡民中“妈祖”所具有的功能来看,似乎跟人们的生育和乡中小孩的成长历程有关,反映了乡民的生育信仰。例如,根据乡民习俗,小孩得了麻疹就应该连续十五天到庙中上香祭拜,等病好了,还要备“三牲”、水果等祭品还愿。

15、在农业社会,小孩的健康成长意味着劳动力的获得,也就意味着家户的生存和宗族的发展,因而珠珍娘娘这种具有生育、保生功能的神祗成为乡民心目中尊神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珠珍娘娘的功能在近世以来也表现出广泛化,如出行、嫁娶、建设等乡中大小事。谢重光先生在对妈祖的研究中指出,客家山乡“妈祖的诸多功能,缘于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祗功能的相互渗透、交叉混淆、移宜改动。”这一观点可部分借用来理解田心乡民对七圣娘娘和珠珍娘娘的民间信仰。将七圣娘娘和珠珍娘娘确定为村落保护神进行祭拜之后,把众多神明的功能集中于这两尊神明身上,是一个潮汕宗族聚落改造神明信仰的过程,受到该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严格制约,是按照田心乡民的生活风貌和现实需要来重塑七圣娘娘和珠珍娘娘形象,改造这两尊神明信仰。因此,神明功能其实也经历着一个被“创造”和被“选择”的过程。还有待更新希望大家能提供更多的资料联系人 mail:Tencent QQ:285026377 北半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