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历史材料运用长春一中 赵立艳历史课堂上的材料也就是历史学中的史料。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史料”这个概念,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两大类。史料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过去的一切文字记载都是史料。就中国传统的典籍分类法来看,史部、经部、子部、集部都是史料。典籍之外的各种文字记载,如碑铭、文契、账册、档案、户籍、甲骨、竹木简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史料。高中历史书上的图片等都是历史史料。我们在历史问题探究时应该努力扩大有关史料的研究范围。无文字的实物史料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遗址等虽也是史料,但在课堂上很难运用。所以,这里所说的历史课堂上的材料运用通常是指文字史料。对于史料,在搜集时,必须注意鉴别。
2、我国史学大师郭沫若曾指出:“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成大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为有害。 ”这里主要强调材料的真伪。比如,我们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就有许多伪材料。除了材料真伪和时代性外,材料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说明问题,同样需要鉴别。即使是当代人记当代事,由于作者的立场不同或见闻的限制,往往也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是截然相反。至于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错误,更是很常见的事。总之,对于任何史料,不论它出于何人之手,都不能轻信,都必修加以鉴别。对于
3、高中历史教师在把史料引入课堂之前必须对史料加以鉴别。在鉴别史料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的分析。而分析史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史料,如果没有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处理研究,好像炊事员手中有了鱼、肉、青菜、豆腐而没有烹调出来一样,不能算作已经做出了可口的菜。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和分析各种各种社会现象的犀利武器,它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社会中经济、政治、思想、国家、民族、阶级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了客观历史的基本规律。我们高中阶段所研究的历史问题,无非是历史上的各种社会现象,如果不以马克思主
4、义为指导,就不可能揭示现象后面的本质,也不可能正确阐明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对史料的解释和判断,离不开理论观点的影响和支配。高中阶段的历史史料一般都出自二十四史,高中历史教参后面的史料,大学的历史教材以及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史料。例如,在讲述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我会利用商代甲骨文中的文字和孔子的言论作为选材的依据。讲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时我会把大学的教材作为选取史料的主要来源等等。高中历史课堂上引用的材料一般都是突出重点或难点的地方引入史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中历史知识点多且课时少,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历史教师通过历史史料的引入,使历史能够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增强了历史课堂的生动性。2最后,历史课堂的史料运用,必须注意以下三点: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资料的准确性和典型性。在资料的运用上一是尽可能用原始资料,不要用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资料。尽量选择经过经过考订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而不是堆砌资料。三是要尊重资料的本来面貌,切忌任意改造。讲究逻辑。逻辑就是思维的活动方式,我们在分析资料、做出推断时,都应该注意合乎逻辑。任何历史现象虽然直观地看总是个别地存在着,但实际上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总是与其他某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总是具有某个特定的历史类型的。如考据学中的“孤证
6、不立”原则等。2.钱洪海:历史教学中材料运用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地图、图片、影视、动画等。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材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历史材料进行的,就如同自然科学必须要进行实验一样。因此,有人说,没有材料,就没有历史。另外,材料也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要发挥出材料的作用,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在材料的选择、呈现、使用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本文就对此不揣浅露,谈谈自己的心得。一 材料的选择1、 什么时候选择材料历史教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材料,因此并不是需要教师从零开始准备的。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如: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
7、认识需要展拓和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进行深化和系统化。教材和般限于篇幅的限制,叙述基本上是纲领式的。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需要提供一些材料,同时也可改变传统的只靠教师讲授的方法。如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对于北宋东京汴梁商业兴盛的内容,只有如下简单叙述:北宋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场所“瓦肆” 。仅此数语,远不足以使学生对我国宋朝商品经济的飞跃性进步形成什么印象。如果通过补充一些材料,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去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
8、,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又投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又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以东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读完这些材料,东京城的盛况便跃然纸上,关于东京商业的繁荣也就无需更多的讲解。32、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的材料在课堂上要发挥出作用,需要做到两点:第一:选择的材料要有针对性。选材料就像写论文的论据,要有说服力。材料很多,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如果选择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则宁可不用。第二:选择的材料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初中生和高中生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选用的材料也要有所区别。如
9、上述关于北宋商业的材料,如果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则有些枯燥,就不如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得有效。二 材料的呈现1、 在课堂中呈现历史材料,应该体现教师学生材料的互动。在教学时,可以先把引入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同时给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程度比较好,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思考或者讨论的时间,然后由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答案可以是个别学生的口头陈述,也可以所有学生的书面表达。最后,教师可以对问题给予总结。2、 呈现历史材料的手段。如何将历史材料展示给学生也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般材料的展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印制成书面材料,学生人手一份;二
10、是通过投影、计算机、或黑板上书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三是由教师或学生宣读选定的历史材料。就效果而言,第一种方式最好,但是代价比较贵,同时也是很大的资源负担。第二种越来越大成为现在方式教师所采用的方式。第三种方式不宜采用,除非材料简单短小。在使用第二种手段呈现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版面不要太花哨,应该简洁明快。第二:背景和材料反差要大。第三:不要同时呈现过多材料。三 材料的使用不论哪一类材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材料教学的方法。一般说来,材料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逐句过关,讲清细节。重要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 ,逐句过关。
11、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予讲解。例如, 八一宣言(年)中一段:“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阎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 ”“兄弟阋于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出自左传 , “阋墙” ,指在家里争吵。这时喻指国共两党的关系。像这样的问题,教学中不宜一带而过,而要细细讲清楚。又如,指导学生看天朝田亩制度书影,就有一些知识性问题需要交街。该图片上有一行字,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镌” ,须向学生说明, “癸好”即“癸丑” ,太平天国改“丑”为“好” 。 “癸好”年即指年。太平天国将起义之年年定为太平天国元年, “癸好三年”指太平天国起义后的第三年。太平天国文献既注明太平天国几年,又注上干支,这
12、是太平天国4标志年代的特殊之处。这些知识,尽管较零碎,但教学中就应把这些细节性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应该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地浏览。第二,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年龄,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教材提到“均田免粮”口号,又配了一首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对此,教师可设计一组问题:“均田免粮”口号在农民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有何史实?口号能否实现?为什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口号的含义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3、,形成这样的思维线索: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不纳粮)就是不交租税。反映了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解除沉重负担的迫切愿望,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农民战争结局不是失败就是改朝换代。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均田免粮不可能实现。至此,由设问引发的一连串思维活动过程就算完成了。通过设问,学生分析了口号的实质,又评价了它的历史作用,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从书本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问题要启发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当然,问题如若太难,学生会放弃思考;反之,如若过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14、,没有兴趣。另外,有些重要专题,不妨让学生动手搜集材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例如,英国历史教师给初中生讲关于成吉思汗的专题,设计了几个问题,然后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搜集材料并且进行讨论。学生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认识到“蒙古人征服的后果并不仅仅是破坏性的。蒙古人征服前,东西方是完全隔绝互不了解的。蒙古人起到了某种作用像是建起了一座越过亚洲的桥梁。蒙古人曾经一度把世界变小了。 ”英国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材料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材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立场观点。比如,中国历史上,大凡是由地主阶级文人撰写的材料,一般均诬蔑农民起义军为“贼” 、 “匪” 、 “寇” 、 “逆”等等,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立场,教学时要加以分辨。二是不考虑教学的量力性原则,过多地补充材料,结果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又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这两种错误倾向,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