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docx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5312922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为什么说印度人没有历史? “印度人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印度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只有神话无信史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本材料,几乎全无。幸存的极

2、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被认为正宗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这两部书又都不可靠。两书都插入了大量神话故事,在读这它们时,必须用心地鉴别神话故事与历史事实。印度的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纪年。印度使用纪年多达 20 种以上。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以及各纪年的前后联系。印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糊涂帐。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国人的记录才大体了解的。例如,印度历史上有个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过一个强盛的帝国,但印度典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可靠记录。在他治世的时候,中国一位叫玄奘的高僧来到这

3、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戒日王。因为玄奘离开中国,到达印度及归国的时间都有清清楚楚的记录,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体年代就可以确定了。再如,印度的传说以及佛经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伟大的君主叫阿育王,是旃陀罗笈多的孙子,曾创建了一个伟大的帝国。但具体年代不详。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 331323 年进攻过印度西北部地区,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的激烈抵抗。此事清楚地记录在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于是旃陀罗笈多以及他的孙子阿育王的大体年代也可以确定下来了。游牧民族征服史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片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

4、史。入侵印度的有较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可举出雅利安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大约在公元前 1500 年前后,有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来民族的征服。他们首先占领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据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职业。这次征服可以说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

5、服。它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塞种人原是住在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 160 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统治。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塞种人统治了 100 多年,大约在纪元初衰落,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印度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强盛统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尔王朝。 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征服了若干邻国,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到了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

6、。他即位 8 年后,征服了东南海岸的羯陵伽国,此时帝国的版图几乎包括除泰米尔地区的整个印度和阿富汗的相当大一部分。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强大的国家权力,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事业。例如,旃陀罗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系统。道路设有驿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标记。阿育王时代又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三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候使用。此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帝国还在各地修建了运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这些诏文是用多种文字写成的,被

7、称为“阿育王诏敕”。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东南海岸各地都有发现。有的诏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岩上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提倡和保护佛教,社会上流传着他与佛教的一些故事。据说,在他当君王的早期,用暴力和酷刑治理国家。在首都华氏城北部有一个监狱,人们称它为“阿育王监狱”。在监狱里,使用各种刑具严刑拷打犯人。国王曾下令,任何人只要进了这座监狱,就别想活着出去。一天,一位佛教的圣者毫无原因地被关了进去,狱吏将他投入热水锅里,水竟无法烧沸。狱吏将此事报告给阿育王,他感到很奇怪,便对佛教开始感兴趣。后来他下令取消了那座监狱,并修正刑法,对犯人从宽发落。这时,他的军队恰好平息了羯陵伽地区的叛乱,杀戳了成千上万的叛

8、乱者,并俘虏了许多人。阿育王良心受到责备,产生了悔恨和悲悯之情。他下令将所有俘虏释放,并发布了一封表示忏悔的文书,之后穿上僧袍,皈依了佛教。他下令禁止打猎,并亲自食素,献身于实施“大法”(道德与虔诚)统治。这导致了孔雀王朝内外政策的重大变化。阿育王放弃了以屠杀和放逐人民为手段的军事征服,释放了战争俘虏,对民众采用“虔诚感化”的政策。同印度许多传说一样,这个故事很难说到底有多少真实成分。它也可能是佛教徒为宣传佛教的威力而编造出来的。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另一个大帝国。公元 3 世纪,摩揭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大约公元 320380 年)乘机兴起,夺取华氏城,在恒河流域东、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

9、到沙摩陀罗笈多(公元 335380 年)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大规模向外扩张,他在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后,又挥师南下,征服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南印度马德拉斯西南地区。他海上的势力扩大到马来半岛、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的印度人侨居地区,为印度历史上另一个辉煌的大帝国笈多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沙摩陀罗笈多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拿破仑。他的事业由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继承。后者在位时间大体是公元380413 年。超日王继续实行对外征战政策。他一方面用联姻的办法,加强与北印度和德干地区酋长们的关系,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向统治西北印度的几个塞种人小王国进攻,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到

10、公元 409 年前后,除了克什米尔以及印度南端的一些小王国外,几乎统一了全印度,其版图与孔雀王朝相当。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经历了约 100 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控制着下面众多的小王公,王公下属的官吏管理着行政。在这个时期内,以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旃陀罗笈多二世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修复了许多被破坏了的大型灌溉设施以发展农业。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同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希腊、埃及和阿拉伯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恒河三角洲以及羯陵伽港口,即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印度商人经马

11、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当时帝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地那拉。由于工商业的发达,城市里出现了一个富裕的工商阶层,这些人成为高雅文化的消费者。我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况。他在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即法显传)中,称赞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人民殷乐”,实际上当时正是王朝的鼎盛时期。旃陀罗笈多二世还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扶持学术文化,使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哲学、戏剧、诗歌、艺术以及天文学、数学等科学技术方面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据说旃陀罗笈多二世当政时,身边有九位大学者,号称后宫“九宝”。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丹文塔里

12、、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人都是大知识分子,把他们称为“宝贝”,可见当时统治者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统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也可以说是中世纪印度文明的全盛期。它被一些民族主义历史学家称为印度的“黄金时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与我国的盛唐相媲美。从文化上看,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出现全面繁荣的同时,印度文化也趋于成熟和定型。 莫卧尔王朝莫卧尔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儿攻占德里,主要是为了掠夺,并没有建立统治。建立统治的是他的第五代孙巴布尔。巴

13、布尔机智、勇敢、力气过人,他的奶奶是成吉思汗的一个亲戚,这样,他继承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两方面的血统。相传他曾在 5 分钟内单独一人凭打斗并杀死 5 个敌人,两天之内骑马飞驰 160 英里,为了与人打赌曾两次游泳横渡恒河。巴布尔几次率兵征战,打败德里苏丹军队。1526 年,即巴布尔 22 岁时,以一支 12000 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击败了土尔其人依卜拉欣君王的 10 万大军,杀死数千名俘虏,占领德里,建立了莫卧尔王朝。在印度所有外来的统治者中,莫卧尔王朝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王朝,它的行政统治较完备,各宗教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较融洽,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个王朝给印度注入了伊斯

14、兰教文化因素,使印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巴布尔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留下一部文笔优美的回忆录,死时 47 岁。莫卧尔帝国到了阿克巴大帝(15421605 年)时代达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可与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阿克巴”意即“最伟大的”,是印度对他的称呼。他的原名叫穆罕默德。他是巴布尔的孙子,有着顽皮、好动、勇敢、机智的天性,喜欢做各种危险的运动。他是一个优秀的骑士,喜欢玩马球,并发明了会发光的马球以便夜间也能进行这项运动。他学会了如何驾驭凶悍的象群,并随时准备外出猎取狮子与老虎。他 14 岁那年,被伊斯兰教教士请去,用弯刀砍掉一俘虏的首级,由此得到了伊斯兰教武士头衔“异教徙的刽子手”。他不爱读

15、书,宫廷请了许多有学问的教师来教他读书,但都遭到他的拒绝。18 岁时他已获得了全部的统治大权。他继承了他祖父的热忱与贪婪,向外扩展疆界,经历一连串的残忍苦战,征服了次大陆大部,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印度的历史长河流淌到 16 世纪中叶,又出现一个平静而宽阔的区段,这就是统一强盛的莫卧尔王朝时代。到阿克巴逝世时,莫卧尔帝国的版图已包括:北自克什米尔南至哥达瓦利河上游,西起喀尔东到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广大地区。1566 年,帝国首都迁至阿格拉。阿克巴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要比德里苏丹时期出色得多。在他统治时期,政府对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和分类,并根据土地类型按新税制征税。这

16、些作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帝国经济繁荣,宫廷生活豪华,此时的印度再次跻身于当时世界富强国家之列。在文化上,莫卧尔王朝虽推行伊斯兰教,但为了统治广大印度教徙,统治者也大量任用印度教徙,因而阿克巴的宗教政策是相当宽容的。他试图为他的帝国制订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推行一种以皇帝为最高神明的新宗教。他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总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据说他还吸收各宗教的精华,创造了一个叫“神一教”的世界宗教。这个宗教虽没有流行开来,但他对宗教的宽容态度影响了他以后的统治者,也促进了两大宗教的融合。他虽然是个文盲皇帝,但后来他承认了书籍的价值。他治世时,注意收集各

17、种图书资料,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底稿和绘画作品。在他统治的时代,诗人、画家、建筑家、雕刻艺术家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被赠送大批皇家的物品。他亲自监督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他自己不能读书,只能靠他人读给他听。他经常找那些深奥难懂的书卷来研究,由此获得了渊博的知识,最后,他竟成了一位爱好文学与艺术的文盲学者。在他的提倡和保护下,文学、艺术、绘画、音乐等,每一种艺术都出现了繁荣。阿克巴大帝死后,其子贾汉杰即位,继续推行阿克巴的政策。在从阿克巴大帝到其孙子沙贾汉的大约 100 年间内,帝国版图又有所扩大。但到了莫卧尔王朝的奥朗则布皇帝(16581707 年)

18、治世时期情况有了变化。奥朗则布生性拘谨,对伊斯兰教极为虔诚。他推行偏狭的宗教政策,毁坏印度教神庙来改建清真寺,致使各地怨声载道,战乱不断,各地独立势力增强,帝国出现衰落。1707 年奥朗则布死,王朝又经历了几个君主,但时间都很短。这时的莫卧尔帝国实际控制的范围已经很小,后来仅限于德里王宫周围的一小片地区。最后,在马拉提人的打击下,帝国彻底瓦解了。 “分多合少”的历史传统“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许多国家历史的规律。具体到一个国家,情况很不一样,有的合多分少,有的则分多合少。印度属于后者。印度的历史犹如一长河,在它的大部分时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乱,只在少数几个时段水面平静而宽阔

19、。印度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是印度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非常粗略地说,印度历史统一与分裂的时间之比大体是三比七。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无论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它们之间长期争战不已,相互吞并。印度历史上只有前述三个帝国的统治超过了次大陆半数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称其为地方性政权。即使是这三个大的王朝,也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次大陆,仍有诸多小王国未归在帝国的版图内。号称统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以宗主权加在原来的统治机构之上而已。阿育王从来没有自称过“印度之王”,而只称自己为“摩揭陀王”,并把其广大的领土称作“征服之地”。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分裂的历史传统,

20、使印度很难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直到英国人统治确立前夕,次大陆上只有许多小的王国。因此,统一的“民族”、“国家”之类的概念,在印度出现比在中国出现晚得多。“印度”(India印度)一词来自古语“Sindhu”(中国古代译作“身毒”),意即河流,尤指印度河,没有“国家”的意思。波斯人、希腊人以及罗马人称印度河流域的土地为“Hind”或“India 印度”,但印度人直到穆斯林到来一直没使用这个词。穆斯林称他们征服的次大陆土地为“印度斯坦”。古代印度人使用“婆罗多的土地”来称呼他们居住的土地。“Bharat”是印度神中的一位雅利安国王,因此,这个词的含义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而不是政治上的。今日印度宪法使用两个词来定义其国家,一个是“India 印度”,一个是“Bharat”,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印度历史上的一些王国或地区的名字,通常是用当地居住民族的名称的复数形式命名,而不是以自然景观命名。如古代的阿利迦、羯陵伽、潘查拉等,都是民族的名字。这种情况今日依然。今日印度的许多地名,如古吉拉特、泰米尔纳德、喀拉拉、孟加拉、那迦兰等,实际上都代表着一个占多数的民族群体、一种语言、一种宗教信仰。这也是印度人缺乏超越宗教、超越地域和种族的国家、民族意识的一个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