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历史通论小评.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5312812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通论小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通论小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通论小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通论小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通论小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略谈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读中国历史通论有感“皇皇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研习中国历史的学者对这句老话肯定感慨不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辉煌灿烂,世人无不称颂膜拜,国人莫不引以为豪,但对治史者来说这无疑是如处锥形万花筒之中,色彩斑斓扑朔、迷雾镜像千重,令人不免有云里雾里、不得其要之感。自 1962 年起便执教中国通史的王家范先生,对此也无限感慨, “历史是口老井,关于老井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人总演绎不尽它的奥秘” 1。即因如此,一代又一代名家还是无法抵挡“通史”的诱惑,前赴后继,意犹未尽,李泰棻、吕思勉、王桐龄、邓之诚、黄现璠、缪凤林、章嵚、钱穆、范文澜、顾颉刚、黄仁宇当然还有王家范先生极为推崇的

2、英年早逝的张荫麟,百花齐放的表象下是后来者“乱花渐欲迷人眼”感慨。名家们以自己的潜心研究和精妙思考给出了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像。但无人敢说自己已穷尽中国历史“这口老井” 。 “究天人之际”的理想高尚而远大,主客观的限制性现实残酷而冷血, “通博”与“专深” 、 “归纳”与“综合” 、史家与时代、史观与方法、自我怀疑与同行辩驳,诚如王家范先生感慨:“对社会历史的理解,要比对自然地认识难上几十倍” 。 2即便珠玉与鱼目齐飞,荆棘共险峰满途,沉浸史海良久,思考亦久,旨在“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的王家范先生毅然三易其稿,终在在世纪之交推出了他的中国历史通论 。通论是先生多年教学和一以贯之的钻研苦索的结晶。

3、洋洋洒洒近四十万言,条理清晰、主干明确。以前编和后编总扼其纲,前编将 1911 年清亡以前的中国历史以四个专题的形式做了轮廓式的概述,在大历史的宗旨下,将这段近万年的历史一分为三:部族时代、封建时代、大一统帝制时代。 3王家范先生摒弃了郭沫若的“原始共产社会” ,而采用了吕思勉、周谷城两先生的“部族” 说, 通过对原始聚落的分析,先生认为王震中的“聚落宗邑都邑” 4更具前沿性,至于部族时代的权力现象,先生更多的采用了社会学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 页。2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23 页。3 王家范:中国历

4、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6 页。2大家马克思韦伯的“卡里斯玛型统治”理论,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统治是由卡里斯玛型创设的,而每次社会统治的危机和危机的解决,也离不开卡里斯玛型的复活” 。 1韦伯的理论根源于西方,即使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教也是韦伯基于西方思维的东方化臆想,这个问题就属于见仁见智了。王先生博采许倬云、吕思勉、黄仁宇等海内外名家的观点,将西周重新划归“封建” ,系统全面的论述了西周的“封建”和“宗法” ,高度评价了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认为西周“实在是中国历史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 。 2中国何以在两千年前就进入大一统并延续两千年?这是一个诱人而又

5、令很多人不解的命题。很多学者强调自然环境的因素,黄仁宇综合降雨量、黄土土壤特质、季候风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得出结论:“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 。 3王家范先生表示怀疑,他认为许倬云从“人群聚合”的角度阐释更有说服力。 4大一统时代的历史分期多年来也是众说纷纭,先生并未给出自己的分期,而是叙述了分期纷争的历史和白寿彝、钱穆、黄仁宇等名家的分法,但先生表达了对分期的看法, “斤斤计较于长或短,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必须把中国的大一统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5王先生以研究社会经济史起家,尤重于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本书的前几章虽严谨但不免给人以缩手缩

6、脚之感, “术业有专攻”显然限制了先生的才思,从第四章农业产权性质开始及其演化开始,先生的用笔着墨明显趋于活跃,但束缚感仍隐隐存在,至第六章特型化的市场与商人阶层时,先生完全放开了手脚,自由遨游于学术的海洋中,观点、实例,莫不信手拈来。授田制、均田制、私有制的表象根本无法掩盖“中国传统农业产权的国有性质” 。 6中国农业的内环境无疑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外环境同西欧相比4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8 页。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 页。2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63

7、页。3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中华书局 2007 增订纪念版,第 19 页。4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79 页。5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84 页。6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39 页。3却是大大落后的。 “农为邦本”意识的根深蒂固、繁重的农业负担、手工业的官营种种奠定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格局的因素,使中国传统农业的“自转变”之道被“堵塞以致堵死” 。 1在中国陷于反复循环的“王朝周期”的之时,西欧社会却在不断质变当中,直至有能力远涉重洋轰开中国的大门。用先生转述陈旭

8、麓的话就是“轰出中世纪” 。政治一体化无处不在的高压,经济的发展无法摆脱畸形的命运,先生通过对帝国政府及富商大贾的消费分析,无情地点破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曙光” ,无异于痴人说梦。 2上文说过前编是一个专题式的汇编,大体上沿时间顺序层层铺垫至中国现代化艰难性的历史思考作为结束,先生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百年来的曲折苦难正是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结局,豁达的先生对未来表示了报以乐观,“一局大戏才演了一半,好戏正在后头” 。 3后编重在反思与回顾。对百年来史学建设及一些名家做了一些回顾,特别是对英年早逝的张荫麟报以无限唏嘘,张荫麟治史的天才、勤奋、严谨足以成为后辈的楷模。作为一位治史多年的老学者,先生

9、对中国社会史学建设及对社会历史认识等宏大课题做出了难得的思考。当前学术娱乐化、娱乐学术化的奇怪现象已见怪不怪。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或许不足以比肩经典,但绝对是一部诚意之作。正如先生所言:时光似水,反复冲刷筛洗,是沙砾是金子总会逐渐分明。 4诚如斯言。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82 页。2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65 页。3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9 页。4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84 页。4上至精英学者,下至平民百

10、姓,无不对中国古代的独领风骚以及近代的一再沉沦感到痛心疾首,乃至茫然不解。同一文明,昨日尚似天堂,转眼间已如地狱。中国命运的戏剧性巨大反差,让无数人痛心的同时,也带给无数人思考。历史的结果已是无可更改的现实,历史的原因仍有提供教训的价值。对历史的追根溯源可以避免感性的空叹,回归理性的分析。王家范先生基于鸦片战争的“苦涩” , “时常感叹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女神交臂而过” 。 1茅海建研究鸦片战争也一再感慨, “时光过去了很多年” , “时光又过去了很多年” 。 2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重要意义毋庸赘言,但就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来说,它只不是是揭开了帝国虚假繁

11、荣的美丽面纱,将古老帝国的孱弱衰败暴露于阳光之下。中国不缺乏机会,但当一次次机会摆在面前时,中国却一再漠视以致被世界远远抛在身后。1793 年的中国,仍旧笼罩在“康乾盛世”的美丽泡沫下,天下似乎很太平,万里之外的欧洲却烽火连天,法国大革命的火焰即将烧遍欧洲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历史即将迎来新的一页。1793 年的美洲,新生的美国在“国父”华盛顿的领导下,正在消化三权分立的先进政体,享受民族独立的自由,百废待兴、蓄势待发。也是在 1793 年,大英帝国的使船正在向东方驶来,装有 64 门先进火炮的“狮子”舰上,身兼重任的英使马戛尔尼肯定百感交集,他即将踏进古老的中国,这个在马可波罗的描绘中遍地黄金的

12、神秘国度。1793 年,历史也给了中国一个拥抱世界的机会。此时的英国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100 多年,掌握着世界海洋的霸权,工业革命的星火也初露曙光,已失去北美 13 州的英国渴望中国更为广大的市场、更为丰厚的财富,因此同中国建立正式交往被提上日程。作为出色的外交家、皇室亲戚、同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马戛尔尼成为出使中国的不二人选。但等待他的将是令人遗憾的失望。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26 页。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上海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544 页。5中国远不是人间天堂,金玉其外潜伏着无数的社会危机。马戛尔尼不知道,在他踏上中国

13、国土的 25 年前,也就是 1768 年,浙江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起 “叫魂”事件,本属可有可无的小事,却因但乾隆皇帝“将一种因自己的恐惧而产生的意义注入到民间妖术中去” , 1而引发为全国性的大恐慌。官僚体制上层和下层的严重脱节、以乾隆为首的满族贵族上层对“常规化、汉化”的深层忧虑, 2尽显无遗。无怪乎孔飞力称 1768 年,乃“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 。 3中国的封建专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让中国官员对英国刮目相看,马戛尔尼让炮手试射了每分钟可发二三十次的野战炮,但观看的三位清政府高官竟“意态殊觉落寞,若无足轻重者” , 4尽管中国必无如此先进的火炮。清廷官员的麻木无能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14、面也是中国的政治痼疾之一, “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 。 5这是由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儒家学说为官方意识,历经两千余年以及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加之自隋唐以来,它和科举制的紧密结合,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民的意识深处,成功主导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方方面面。 “对儒学特别是朱子学的绝对信赖是对现行制度的强烈信赖结合在一起,很难从中摆脱的原因正是在这里” 。 6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改朝换代的周期性由此不难看出一二。清朝作为外来民族建立的王朝,为强化统治,其对思想意识的控制之严厉,从屡演屡烈的文字狱即不难看出,科举制和封建专制一起走向了反动,知识分子大都唯唯诺诺,他们获得

15、官职后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国家,而是自己的位置和利益,他们关心的不是人民,而是皇帝和上司的喜好。大清帝国的虚弱自大瞒不了远方客人的火眼金星,马戛尔尼提出让福康安观看英国人的火器表演时,曾担任过两广总督的福康安的回答惊世骇俗:“看亦可,不看亦可,谅也没什么稀罕” , 7在清廷闭关锁国的体制下,两广地区可谓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曾担任过此地最高长官的福康安如此的无知自大1 【美】孔飞力: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 297页。2 【美】孔飞力: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 289页。3 【美】

16、孔飞力: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 1 页。4 【英】马戛尔尼: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刘半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9 页。5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上海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567 页。6 【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 ,卞立强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1 页7 【英】马戛尔尼: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刘半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13 页。6令人汗颜。乾隆皇帝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也同样是妄自尊大。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比“十全”不知伟大多少倍的机遇。假如他抓住

17、的话,不仅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世界历史都有可能被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假如,他更关心的是英国使臣愿不愿下跪的问题,更关心能不能获得“天朝上国”虚幻的自我陶醉。英国人的“贡品”足以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天体仪、地球仪、试探气候架、火镜、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附有 110 门火炮的军舰模型, 1乾隆皇帝及帝国高官们熟视无睹,英国的军舰停在中国海岸,火枪火炮近在眼前,他们还是毫不在意。与其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更相信历史带给他们的思维定势。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文明的核心,中国皇帝乃是“天子” ,更是“天下共主” 。这种华夷思想主导着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交往,清廷当然不例外,这种思想是以册

18、封制度为前提的,即:在中国皇帝是中国周围的整个“中国世界”的天子这一前提下,承认周围的国王是该国的主权者,令其进贡,同时给予回馈。 2华夷思想根深蒂固的蒙蔽了清廷统治者的双眼,以致当近 70 年后,马戛尔尼的后人们冲进圆明园,看到他们先人进贡的火炮、榴弹炮保存的完好无损时,他们很难理解清朝的统治者们竟能无视这些先进的武器。马戛尔尼的通商贸易请求被毫不留情的回绝了,但马戛尔尼的收获是巨大的,在中国的大半年里,通过对清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较为周详的考察,他看清了清政府繁华强大表象下虚弱愚昧无知的本质。“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 过 去 150 年中没有沉没, 仅仅是由

19、于一班幸运的、能干而警觉 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 胜过其 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它可能像一艘失事的船一样不会马上沉没,在漂浮一 阵子后在岸边撞成碎片,但它将永远不可能在旧底板上重建起来” 。 3马戛尔尼真是一针见血。清政府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自绝于世界之外。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导致集体性的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最根本因素还是中国社会结构性的缺失。1 【英】马戛尔尼: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刘半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27229 页。2 【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 ,依田熹家作品集(四)

20、 ,卞立强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59 页。3 【英】克兰默宾编:赴华使团:17931794 年觐见乾隆皇帝使团期间马戈尔尼勋爵的日记 ,朗曼出版社,1962 年版,第 212213 页。7用黄仁宇一再强调的“潜水艇夹心面包”说就是, “上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农民,两者都混同一致,缺乏个别色彩。当中的事物,其为文化精华或是施政方针或者科举考试的要点,无非都是一种人身上的道德标准,以符合农村里以亿万计之小自耕农的简单一致。以这道德标准辅助刑法,中国缺乏结构上的实力足以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他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 。 1中国数百年来只有量上的累积而鲜有质的飞

21、跃,中国社会的长期停滞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在西方,王权不似东方的专制强横,它更多的时候是协调性的,市民阶级的成长、商业财富的累积、国际贸易的扩充,全局牵动带来社会的改造。但在中国,地缘上的缺乏比较以及习惯性的关门发展使得当时的当权者面对“化外蛮夷”时的习惯性自我优越不足为奇。儒家教义的溶于血液也使得大部分中国士大夫无视英国先进的社会制度, “中土的官僚士子们并未折服于西方,反而坚信于中华文物制度远胜于西夷 ,尽管他们在一个事实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西方船坚炮利 ”2半个世纪后,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再一次前来,他们带来的不再是贡品,而是军舰和大炮,以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痛定思痛,

22、谁能说这不是一次难得机遇。 “失败的民族仍有机会再度辉煌,关键在于战后的奋发” 。 3但清朝仍未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依然如故,清军将士的鲜血白流了。反观日本的崛起,更让人明白知耻后勇的含义,1853 年,在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叩开日本的大门之前,日本对西方洪流的反应同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基本无异,面对西方列强的接踵而来,日本甚至选择了不抵抗,甘受宰割,隐忍不是沉默,隐忍是为了爆发,十几年后,日本的倒幕精英们改变日本乃至世界历史的明治维新,由一个羸弱小国成长为世界强国,并长期成为中华民族的梦魇,失败不可怕,失败也不可耻,可耻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分析种种什么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成功

23、创造了条件,什么“日本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的形成和国民国家的形成方面之所以走在中国的前面” , 4或许1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中华书局 2007 增订纪念版,第 169 页。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上海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7 页。3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上海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559 页。4 【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 ,依田熹家作品集(四) ,卞立强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 页。8有一定道理,但最关键的是,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提及西方之进入近代化,人们总是一再强调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艺复兴

24、给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欧洲的整个社会都因而起了根本的变化。 ”1但日本并无所谓的文艺复兴,而能在短时间内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善于学习、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乃是关键。 “日本历史故事中,有两个主题:一个是错误者向正确者进行报复,另一个是反受辱必报复,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主君日本人对失败、诽谤或排斥的反应很敏感,因而极易恼恨自己而不去恼恨别人” , 2受辱之后寻找自己的原因以做出改变才是王道,中国屡受奇耻大辱之后,满朝上下更多的是需求替罪羊,谴 “奸臣” ,颂 “忠臣” ,以道德化德臧否来求的精神层面的心安理得,而不见其振奋之举,其社会骨架之内向和缺乏对外竞争性尚不及明朝,主在“维持着亿万农民安居

25、乐业和上万官僚宁静在职,缘于一种精微的平衡,为保持如此之平衡,清朝也不愿对财政作更大的变革和寻求科技发展。 ”3当朝精英官僚关心的更多的只是保护他们自身,俨然道德偶像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被贬往新疆,战后他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官位和命运,在一封给长子的信中,一吐心声:“昨见京报,扬威(奕经)、靖逆(奕山)及参赞(文蔚)均拟 (斩监侯),是牛镜堂(鉴)、余紫松(步云)亦必一律。即使不勾(秋后勾决),亦甚危矣。由此观之,雪窖冰堂,亦不幸之幸耳。”4除了为自己“庆幸” ,我们并未发现林则徐对中国未来走向有什么金玉良言。作为当时中国最具眼光最有政治之才的股肱重臣的林则徐,尚且如此,其余官员何以指望。中国的

26、曾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以蜕变为沉重的负担,担负者却浑然不知。中国的士大夫很少关注中国在世界中的渐行渐远,他们的思想延续多年, “逃避被支配的命运,同时接近权力的泉源(他们)有两副面孔:在人民面前穷凶极恶,在皇帝面前卑躬屈膝。 ”5每一次机会的失去都意味着更大悲剧的到来,直到中华民族作出反思、作1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余英时文集,第 6 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37 页。2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2007 年版,第 113114 页。3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中华书局 2007 增订纪念版,第 177 页。4 杨国桢编:林则徐书

27、简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03 页,转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上海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563 页。5 费孝通:中国绅士 ,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 页。9出改变,而这又是漫长的复杂曲折、艰辛不断。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更大灾难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的精英们开始了思考和行动,商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人类为“万物之灵” ,所谓“灵”乃是人类能够调整能够创造。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世所公认,我们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曾一再踟蹰、乃至倒退,但总没有自甘沉沦下去,或晚或慢,但目标是明确的。王家范先生总结说:“经历许多挫折、失败之后、直到

28、最近、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我们进行的社会改革,从本质上说,不是以谁为师,而是人类历史上各民族(除非中途消亡)都要经历的一种社会转型,一种历史大转折。 ”1海外史学名家唐德刚也持大历史般的乐观:“从帝制转民冶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 。 2对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之蒸蒸日上,融入世界的步伐之坚定有力,中国的现代化之梦成为现实应该是势所必然。华师历史系鲁学伟51092902040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9350 页。2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岳麓书社,1999 年版,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