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12495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纪念郑州三磨研究所建所 55 周年有奖征文获奖作品集来源:中国超硬材料网 2013-06-19 加入收藏 打印 字体【大 | 中 | 小】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三磨所” )是我国计划经济初期,1958 年 6 月建立的全国磨料磨具工业唯一的一个磨料磨具行业综合研究单位,隶属于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曾改称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我所所名前冠随作相应更改) 。三磨所在成立五十多年之后,已经成功转制为一个科技型企业。五十多年中,三磨所的性质、任务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由国家政策决定,同时也受到行业和本所内部因素影响

2、。三磨所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从 1958 年至 1978 年,共 20 年;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从 1979 年到 1999 年,又 20 年;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从 1999 年 7 月 1 日正式转制至今。本文主要从三磨所的性质、地位、任务等战略方面来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不过多涉及科研、行业工作、生产等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并侧重前两个时期,谈的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供研究编写所史时参考。一、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三磨所的建成和发展(19581978 年)又分三小段:1、筹建阶段( 1958.061962.02) ;2、建成阶段(1962196

3、8 ) ;3、创建新行业阶段(19691978 ) 。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见下表。(一)筹建阶段,三磨所的诞生(1958.061962.02)1958 年 6 月 12 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以( 58)机技张字 188 号文批复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58)器工字第 45 号文,同意成立“磨料磨具研究所筹备处” ,由部二局直接领导。6 月 12 日,后来定为所庆日。1、为什么建立磨料磨具研究所?(当时无“磨削” 两字)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1953 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了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封锁,政治上一边倒,与苏联结成联盟,经济上基本照搬了苏联一

4、整套计划经济管理办法。中央成立了各个工业部管理各行业的国营企业。磨料磨具工业因砂轮属于磨削加工工具,划入金属切削机床与工具这个大类,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即机床工具局,简称机床局或二局)管理。机床局在 1956 年筹建成立了北京机床所等几个局属行业所之后,于 1958 年开始筹建磨料磨具研究所。在东北工业局的领导下,建国头三年恢复和扩建了沈阳苏家屯砂轮厂(后称第一砂轮厂,简称一砂) ;“一五”时期,一机部二局又在华东地区的山东淄博改建了山东金刚砂厂(后称第四砂轮厂,简称四砂) ;此后拟在中南地区建砂轮厂,中南砂轮厂筹建处设在武汉,因河南省巩义发现大型铝矾土矿,中南砂轮厂筹建处迁到

5、郑州,筹建郑州砂轮厂(即第二砂轮厂,简称二砂,国家 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1956 年公私合营,又成立了上海、苏州、北京、天津、合肥、广州等许多地方砂轮厂。至 1957 年底,普通磨料(棕、白刚玉,黑、绿碳化硅四大品种)产量达到 7789 吨,普通磨具(陶瓷、树脂、橡胶三大结合剂,砂轮、砂瓦、油石、磨头四大类)达到 6961 吨,砂布砂纸 142 万平方米,总产值 3549 万元(1970 年不变价) ,职工 4123 人。当时,磨料磨具行业已初具规模,为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急需进一步发展提高。这是建所的客观需要和服务对象,厂所分工,厂搞生产,所搞科研,三磨所既是行业各厂的共同科研单

6、位,又是国家机械部管理行业的一个有力助手。建所伊始,就确定了所的性质、地位和任务。2、建一个什么样的所?在此之前,一机部二局就仿照苏联建立了机床(北京) 、铸锻机械(济南) 、工具(成都)等几个行业所,1958 年筹建磨料磨具研究所仍然是仿照全苏磨料磨具与磨削研究院(俄文简称 BHA ) 。所的专业研究室包括磨料、无机磨具、有机磨具、磨削、理化分析、以及情报标准等。 这一模式不包括关系密切的磨床(以及磨削液、修整器等) ,造成了至今磨具与磨床在工作上的分离 。仿苏联建立的磨料磨具研究所确定了所的格式和最初规模,幸而后来有所突破。3、建在哪里?北京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急剧扩张。二局的几个所

7、除机床所建在北京外,其余均在外地。三磨所曾经考虑天津,一则靠近北京,二则天津大学设有硅酸盐专业,可以合作。二砂原定武汉,后因靠近荥阳铝矾土矿改在郑州,三磨所也就建在郑州。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地点,郑州也因此成为中国磨料磨具的中心城市。4、如何筹建?1959 年部决定:“研究所地址在郑州砂轮厂内。该厂原中央实验室的设备、房屋全部拨给研究所使用” 。所的筹建工作由二砂党委代管和统一领导。当初建设二砂中央试验室就不是只着眼于二砂一厂之需,而是考虑了整个行业理化分析检测工作的需要。三磨所初期的人员除来自一砂、四砂外,领导干部、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二砂,办公、试验和宿舍场地全部由二砂提供。47#建筑面积

8、2961 平方米,设备仪器 1261 台套,投资 91 万元,能试验检测的项目 139 项。这就是三磨所当时的全部资产。可见,三磨所主要依靠二砂筹建。这种筹建方式的好处是:建设快,三年不到;投资省,共计 90 万元;边筹建,边工作,边科研。缺点是后续工作量大,除筹建期开始建造的办公试验大楼于 1963 年建成投入使用外,多年后一直在盖楼;1963 年从二砂独立出来后,尚需重建宿舍;47# 试验条件尽管不错,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所的工作需要。5、三磨所干什么?1960 年 1 月,国家科委批准了三磨所的 “建所任务书” ,基本任务为以下十条:(1)磨料磨具制造的研究;(2)磨削基本理论的研究;(3)

9、新磨料和新磨具的试验和研究;(4)研究和制订磨料磨具的标准和技术条件;(5)与有关单位配合,研究制订合理的磨削规范;(6)研究和设计研磨工业所需的专用设备和装备;(7)研究磨料磨具理化检验和性能测定方法及设计测定用仪器;(8)研究研磨工业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9)研究磨料磨具制造厂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10)建立技术情报网,组织国内外先进技术交流和资料的交换。其中第 9 条划归已建立的工厂设计处(机械部第六设计院) ,三磨所从未开展外,其余九条可归纳为科研(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仪器)和行业技术管理服务(标准、质量、规划、情报)两大方面。这也是部属其他行业所共有的两大任务。机床局

10、曾将三磨所的作用概括为八个字:参谋、组织、攻坚、服务。仿照苏联,依靠二砂,依托 47#,在行业的期盼中,三磨所诞生了。最初三年,边筹建,边工作,两次组织科技人员,与一、二、四砂等砂轮厂一起,分赴全国各砂轮厂帮助工作,制订了第一部行业标准 15 项和行业技术发展规划。 1962 年 2 月,取消筹备处,正式定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增加了磨削,成为三磨,冠名中尚无地名)。(二)建成阶段,创立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具有三大任务(1962-1968) 。1、配班子,搭架子,盖房子,正式建成三磨所筹备处取消后,二砂厂长王津不再兼任主任,随即派副厂长陆根仁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又派司振桐

11、任副所长协助,还派四砂王德祥、一砂陈永贵任副总工程师(无总师) 。62 年在陆所长主持下搭架子,将原设立的各专业组改为研究室,计有磨料、无机磨具、有机磨具、磨削、理化和专用设备六个研究室,还有情报室等行业工作科室和行政科室,健全了所内组织机构,这一直是所的基本框架。当时全国科研院所都在贯彻“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十四条意见” ,三磨所一边基建、一边培养队伍一边开展工作,继续贯彻“三边”方针,不断发展壮大。1963 年,在二砂北邻建成 6440 平方米,占地 2.1 万平方米的综合性试验及办公大楼。此楼一直是三磨所的标志性建筑。1965 年又在现家属院征地建成两栋宿舍楼(现在的1#、 2#

12、宿舍楼) ,共 3562 平方米,形成独立的生活区。1965 年,职工达 250 人,固定资产达 400 万元,这标志着三磨所按最初建所方案建成,历时七、八年。2、勇攀高峰,独树一帜,开辟了新的专业领域1963 年 12 月 6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是继美、苏、日等国之后的第五国。这是国家 121 课题组的重大成果,该课题组由三家组成,部属北京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合成装置设计制,三磨所负责合成工艺技术,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负责高温高压测试。金刚石的研制一开始就以机械部为主(通用机械研究所、三磨研究所为主) 。它的研制成功是三磨所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彪炳史册。由此,三磨所首先

13、进入金刚石专业。1964 年 4 月,国家科委又批复下达了 “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任务” 。由三磨所负责合成工艺试验与检测,部属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负责设计试制六面顶液压机,上海材料所负硬质合金顶锤研制。在三磨所的密切配合下,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于 1965 年 8 月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 66MN DS-023A 型超高压高温装置,为三磨所进行人造金刚石的中间试验奠定了基础。1966 年 7 月开始中间试验,当年共生产人造金刚石 1 万克拉,当年10 月,根据一机部的指示,为我国第一家金刚石专业生产厂-第六砂轮厂提供工艺技术资料和人员培训工作,掀开了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化生产篇章的第一页。三

14、磨所从此开始了“以科研为主,兼搞小生产”的重大发展时期。1968 年初具生产规模,当年生产金刚石 6万克拉,微粉 1.5 万克拉,研磨膏 6 千管,初步满足了国家对人造金刚石产品的迫切需要。兼搞生产的方式使三磨所在原有科研和行业工作两大任务之外,增加了第三项任务,即科研新产品的生产。3、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继续拓展新的专业领域在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的鼓舞下,1964 年起,三磨所先后试制成功了树脂、青铜、电镀、金属等结合剂的金刚石砂轮、磨头、油石以及切割片等一系列金刚石磨具和制品。1967 年又研制成功立方氮化硼和由两种超硬材料制成的聚晶。这些研制成果将三磨所从普通磨料磨具的专业、行业领域,拓展

15、到了超硬材料和制品这个全新的专业和行业领域。苏联在开发成功金刚石后,在 BHA 之外另建了一个全苏超硬材料研究院(前者在莫斯科,后者在乌克兰) 。三磨所则合二为一,仿照了前苏联 BHA 的建所模式,又超越了它。这也有别于欧美国家,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阶段是三磨所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十分突出的阶段。一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增加了科研型的生产任务。这不仅大大促进了当年三磨所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三磨所的行业地位、科技和经济实力,也为 50 年后的转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三磨所早期十分辉煌的一章。三磨所异于常规,茁壮成长。(三)发展壮大阶段,创立了一个新的行业、一个新型科研所(1

16、9691978 年)这一阶段是三磨所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我国超硬材料和制品行业的奠基时期。尽管处于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之中,三磨所为我国新兴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行业的建立和技术进步做出了无可争议的巨大贡献,一技独秀,居功至伟。1、着力中试生产,经济效益显著三磨所从 1966 年生产金刚石,以后又增加微粉、研磨膏、聚晶、CBN、精磨片等,至1978 年 13 年间,共生产金刚石 110 万克拉,最高年产量超过 20 万克拉(1970、1971 年) 。当时部局定价为 32 元/克拉, (均为 JR1 型料,后逐步降价) ,年产 10 万克拉,即有 300 多万元。从 1969 年1978

17、年十年间,所累计自行组织收入达 2478 万元,最高一年为 592.5万元(1971 年) ,而此十年的部局事业经费拨款累计仅 140 万元,仅为 10 年间所固定资产增加值 350 万元的 40%,尚不及所收入的 1/17。当时所三、四百人,劳动生产率常年过万元,高出机床行业同期的 6000 元。曾经被国家科学技术协会通报表扬为“一个走五七道路的研究所” 。当时行业曾有几句口头禅:“压机一响,黄金万两” 。1971 年 7 月 1 日,三磨所下放河南省,放至郑州市,转了户口,未带粮本,即没有国家经费划拨额度,以致 1978 年 4 月国家上收时,只给 30 万元事业费。以后又陆续增至 50万

18、元、65 万元至 85 万元为止。核定所的事业经费支出却是 120 万元,不足数由所自筹。曾经名噪一时的三磨所,这时也吃了一点苦头。为什么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三磨所的金刚石生产能够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我觉得有三个原因:1、首先是国家的高度重视。三磨所成功研制超硬材料系列产品之后,如何摆脱国外封锁、国内急需的困境,高层非常重视,协助周总理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百忙之中,对金刚石事业有过六次重要批示, “要不断抓下去” 、 “金刚石不能放松” 、 “要鼓劲”、 “要知难而进” 。一机部成立了以副部长周子健为首的领导小组,专抓金刚石,周曾来郑州召开金刚石会议,与时任市革委会主任的王辉相约,如果搞不

19、出大颗粒,就一起跳黄河。这对全所职工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强力的督促。2、三磨所司振桐副所长当年主抓金刚石,文革中两度出任所革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长达七、八年。在所领导这个关键环节上没有发生梗阻,国家和一机部的指示能够顺畅贯彻执行。3、金刚石生产是一项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为国争光、为民谋利的政治任务。所金刚石这一块的职工未受过多的派系斗争影响。2、放眼高新产业,超硬行业兴起国务院指示金刚石要大搞群众运动,遍地开花。从 1966 年起,三磨所向国内的几个砂轮厂传授推广了人造金刚石生产技术,包括一砂、二砂、上海、苏州等砂轮厂和部队 712厂(武汉军区后勤部) ,接受实习人员 300 多人,创立了我国

20、最早一批金刚石生产企业。1974 年,由三磨所提供全部技术资料,二砂包建的三线厂,我国第一个部属金刚石专业生产厂第六砂轮厂建成,当年生产金刚石 36 万克拉,三磨所则降低至年产 2 万克拉。六砂是作为三磨所的试验工厂筹建的,最初曾在河南三门峡一带选址,后受左倾思潮影响,强调建设三线厂要小、专、散,靠山,隐蔽,最后选定贵阳一个山沟。由于路远,厂所未能实现紧密结合。这是三磨所发展史上没有抓住的一个大机遇。如果所厂合一,在金刚石的群众运动中,可能不会失去一个强有力的领头者。就三磨所与行业的关系而言,普通磨料磨具是先有厂群,有行业,然后建所;但就超硬材料而言,是先有所,并由所传授支撑建立了厂群和行业。

21、一个几百人的小所,不到十年时间,为国家建立了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是值得称赞和骄傲的。当年如果有改革开放后的技术转让、入股政策,三磨所早就可以建立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超硬材料企业集团。3、继续扩建,不断发展壮大由于金刚石生产的发展,三磨所继续扩建。通过市政府,在 47#的东面,占用了二砂的苹果园,新建了金刚石合成车间、制品楼和试验楼,共 5688 平方米,为此前建筑面积(含 47#)的 60%。合成车间安装了 5000 吨6 六面顶三万吨大压机,后因顶锤跟不上,一直未能投入使用。新盖宿舍 7203 平方米,为原有两倍多。固定资产达 783.7 万元,增加了 80%。人员也突破了最初的设计规模(300

22、 人)达 460 人,增长 50%。三磨所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在新开发专业的基础上,正式建成了具有科研、行业任务和中试生产三大任务的一个新型科研所。这个时期,三磨所着重抓了“克拉” ,但也没有忘记“啊拉” ,在普通磨料、磨具、磨削、理化分析、专用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情报、规划、标准、质量、人员培训、对外交流等行业工作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磨料磨具工业的发展,本文对此不多述说。还有一个小插曲。文革后期,所内少数人员鼓动单独成立金刚石研究所。此一石并没激起千层浪,只起了一个小水圈。(四)评述:综述了三磨所的历史发展后。谨就其发展特点、某些失误和行业背景再做一简要评述1

23、、特点:三磨所这二十年的发展有许多特点,最显著的有下列 4 点。(1)在已有普通磨料磨具专业和行业的基础上,三磨所尚未完全建成,即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二者的聚晶和一系列超硬材料磨具及制品,开辟了一个我国全新的专业领域,建立了我国的超硬材料行业,这是三磨所对国家的巨大贡献,足以载入史册、名垂千古。(2)仿照苏联建立的我国三磨所,超越了老大哥,没有另建超硬材料所,而是合二为一,建成了一个应该命名为“普通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制品及磨削应用研究所” ,在世界上既有别于苏联,又不同于欧美,实为一个中国特色的硬质和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研究单位。(3)由于此前国内无金刚石专业生产厂,研制成

24、功人造金刚石后,其中试和小批量生产任务自然落到三磨所身上,于是除科研和行业工作两大任务外,三磨所与国内其他行业所不同,最早开始具有第三大任务科研产品的生产。三磨所独家生产国家急需的超硬产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自行组织收入 2586 万元大大超过了国家各项拨款(1008 万元) ,经费有所结余,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4)筹建阶段,依靠二砂,又快又省,但也带来大量后续建设任务。最初建所方案尚未全部实现,又较早开创了新的专业,紧接着又进行扩建。一边建设,一边工作,成果很多,发展很快。事前难以做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最终方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后二十年。就像一个小孩长得太快,新衣服很快就不合身了,

25、只能改了再换,换了再改。本文仅就三磨所的历史变化而言,丝毫没有重超硬、轻普通之意。事实上就部局及所领导层来说,在课题安排、人员晋升上也是很全面的。据第一本所史(1958-1988)71 项获得部省国家成果奖中,普通磨料磨具为 26 项,超硬材料制品为 21 项,专用设备仪器 9项,理化、标准、情报等行业工作共 15 项,分布是均匀合理的。就课题的难易,投入的多少而言,各类研究实在是难分高下。但超硬方面解决的是有无问题,普通方面只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提高,意义与价值不同,其对所的发展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2、一些失误(这完全是个人的意见)在以前写的两本所史中(19581988 和 1988-199

26、8) ,均没有写什么失误,这次写出来,只是就事论事,以史为鉴,为了吸取经验教训。现按时期顺序写在下面。(1)筹备阶段不仅在工作条件上完全依赖二砂,生活条件也如此。部局曾经拨款让所盖职工宿舍,未盖。陆根仁同志来所才征地盖了 1#、2# 宿舍楼,又在所办公楼后部盖了浴池,独立的生活区建成较晚。(2)二砂 47#的设备不完全适应所的科研要求,直到 70 年代,不得不重新规划,建设几个主要的研究室(如磨料、专用设备) 。尽管初期实行“下楼出所” 、 “厂所结合”的方针,也搞了一些项目,出了成果,但毕竟不是一次建成,未免先天不足,后天缺缺补补。(3)文革中因金刚石生产,需要扩建,此时应新选地址未选,而是

27、占用了二砂的苹果园。当时完全可以选用所生活区对面的一大块空地。(4)现生活区东面当时为郑州电器厂所有(现在仍然是) ,文革中该厂极度缩小规模(原定按哈尔滨三大动力建厂,从该厂现址直到中原西路) ,打算将此处以 20 万元转让给三磨所。当时所里有的是钱,却没有要这块地。总是受到靠二砂近些和 300 人的规模限制,没有想多要地、多盖房,没有想到今后将大发展。如果要了这块地,就不会去占用苹果园了。(5)人造金刚石急剧扩大时,可以考虑与原普通磨料磨具相对分离,重新选址建立分所。这或许可以更好地提升所的规模、实力和地位,甚至使六砂缺少建厂的必要性,即使建成六砂,也不至于在金刚石生产上对所造成太大的影响。

28、(6)六砂最终未能与所紧密结合,固然有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仍然难免于失误之责,不能说是当时最好的方案,事实上这种分离对厂对所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尽管这是部局的失误,也因三磨所虽然一直执行“以科研为主,兼搞小生产”的方针,但不能大搞生产,总是离不开主要搞科研这个理念。以上六点除最后一点外,都未对三磨所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都未改变三磨所的发展格局。3、行业背景(1)行业发展情况:按行业年鉴摘录以下几个年份的统计数据,如下表:二十年间行业有很大发展,形成部属 7 厂一所、归口 56 厂的行业格局,到 1978 年职工增长 4.05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 17.54 倍,磨料增长 12.36 倍,磨具 8

29、.74 倍。这是行业全体职工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三磨所的贡献。(2)行业与所的一些关系和比较。很难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先看看职工人数的关系。取 1966 年三磨所按原规模基本建成,271:8891=1/32.81,此时三磨所只有普通磨料磨具。再取 1978 年,460:15165=1/32.97,此时行业已包括超硬材料制品。很巧,比值非常一致,三磨所职工人数分别为全行业的 3.05%和3.03%。再比较一下经济效益。三磨所毕竟不是生产单位,现取 1969 年1972 年,这四年三磨所年自行收入均超过 300 万元,四年的人均经费收入分别为 11240 元、18417 元、14813元和 8835

30、 元。全行业人均总产值的对应数为 19063 元,25560 元,28410 元,27254 元。再取下一时期的 1993 年,为 21442 元。1993 年行业包括超硬材料行业,为 38686 元。前面说过,所劳动生产率多年过万,超过当时机床行业的 6000 元,但低于本行业。本行业的效益一直很好,二砂厂长曾经说过,二砂一家曾贡献机床局 80%的利润。最后看一个 1998 年的统计资料,在全行业全年工业总产值(当年价)63.59 亿元中,超硬材料占 29.78%,超硬制品占 10.12%,二者合计占 39.90%。由三磨所开发建立的超硬行业已占了将近半壁江山。(3)文化大革命对行业的影响从

31、行业年鉴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对本行业造成的破坏也是很大的。除涂附磨具外(1967 年为最低点,658 万平方米;1968 年即已经回升了) 。行业主要指标均以 1968 年为最低,至 1970 年才超过。与 1966 年比,1968 年磨料产量下降 48.89%,磨具下降39.06%,总产值下降 35.2%,利税下降 60.57%。其中:二砂磨料产量-48% ,磨具-45%。而三磨所受到的影响小得多,以金刚石年产(万克拉)为例,从 1966 年到 1972 年,分别是(以 1966 年为 1)1,3.3,6.0,15.6,20.6 ,20.1,18。1973 年才下降(1971 年行业年产量已

32、过 100 万克拉) 。 1972 年,三磨所在追查所谓的“中华民主自由党”一案中,三人被逼致死,是所历次运动中损害最大的一次。所史隐恶扬善未写此事,但毕竟是三磨所历史上一件痛心的事。总的说,这一时期是三磨所从建立到发展壮大一个成就辉煌的时期,硕果累累,人才辈出,为老行业,为新行业,为中国科技发展又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三磨所存在基础和发展前途上的重大探索和努力(1978 1998 年)也分三个小段。1、恢复整顿阶段(19791985 年) ;2、科研生产横向合作,联营发展阶段(1986 1993 年) ;3、 “工程中心”建设阶段( 19941998 年)

33、。这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见下表:1976 年 10 月,粉碎了“王、张、江、姚”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的结束。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了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取 1978 年而不是 1976 年为所史的分段点。(一)恢复整顿阶段,三磨所重新焕发活力(19791985 年)1、1978 年 4 月 1 日,三磨所恢复以部为主的双重领导,改名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一机部提出了科研单位整顿验收二十条要求,并选定三磨所为试点单位,任命了所级领导,相应调整了中层,建立了规章制度,由部局、省市联合检查验收,

34、恢复性整顿合格。1980 年 3 月,被部省命名为“大庆式科研单位” 。随后,部又提出“运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扩大科研单位的自主权” ,三磨所为四个试点所之一,开始试行科研合同制,加强经济核算,探索奖励办法。1982 年成立机械工业部,提出科研单位建设性整顿十条要求。1983、1984 两年按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连续调整所领导班子。1985 年 1 月 1 日,部局批准了三磨所实行科研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方案。1983 年下半年,所调整机构,设立了技术发展规划、情报信息、标准、理化为第一至第四研究室,提高行业工作地位;将原来的八个专业研究室合并成普通磨料、超硬材料(原

35、有两室) 、磨具及制品(原 2 个) 、磨削与应用、专用设备及仪器(原 2 个)五个研究室(第五第九) ;成立了试验工厂,统一负责科研成果的中试生产;并继续按四化要求调整了中层干部。1984 年增设联营办公室,负责技术合同、技术市场、所厂联营等横向工作。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科技人员共 383 人全部实行聘任制,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奖励办法。这一阶段,部、所上下结合,推动了三磨所由计划向市场的过渡,由纵向垂直管理向横向自主联合转变,打破“铁饭碗、大锅饭” ,顺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二)科研生产横向合作,联营发展阶段(19861993 年) 。1984 、1985 年,中央决定改革现行经济体

36、制和科技体制,提出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在这个重大转变时期,三磨所从国情、行情、所情出发,思考研究所的存在价值和长远发展,在战略发展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根本性的一系列转变,主要是:1、首先是所的专业方向,从最初的“三磨”向“三非 ”,向最终的“材料、制品、应用” 有了明确的转变和定位。三磨所开始确定的专业领域是“磨料、磨具、磨削” ,简称“三磨” 。在 20 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磨料用于非磨削用途,即不仅仅用于制造磨具,也可用于耐火材料、冶金脱氧剂等,磨具的非砂轮磨削(如油石) 、非磨削用途(如切割锯片)和磨削的非金属材料磨加工,也包括石材、建筑等各种非金属材料,是为

37、“三非” 。最终将三磨所的专业领域归结为“材料” ,无机非金属中硬质材料(普通磨料)和超硬材料(超硬磨料) ;“制品” ,用上述材料制成的一切工具和制品;“应用” ,上述制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方法和技术,科学地、全面地概括了三磨所的专业方向,极大地深刻地拓展了三磨所的研究领域。(从学科专业分类来看,三磨所的“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制品”主要归于制造业中的工具大类,包括了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专业, “应用”更是包括了所有三大类别材料) 。2、在办所的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四个面向:即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就是要跳出行业的小圈子,既在行业之中,更在行业之外。提出了四个突破,即突

38、破专业的限制(三磨的限制,如前述) ,突破部局管理的限制,突破行业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从纵向的行政领导和垂直管理向横向联营、自主合作发展,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了科研生产的新循环模式,从原来的“资金投入科研成果在所内中试、小规模生产资金再投入”的所内小循环中的生产环节扩展到所外联营厂大规模生产,成为所外大循环,解决封闭在所内时的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的严重制约。3、生产任务向外延伸、探索科研生产结合新路从 1985 年起,到 1993 年,三磨所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技术或资金入股的联营厂,合作产品主要是超硬材料和制品,另有高级耐火材料(氮化硅结合碳化硅) 、

39、专用设备(与第二砂轮厂合办)各一家。合作对象中外合资 4 个,全民厂 14 个,集体厂 8 个。合作地点深圳 3 个,山东(掖县) 、福建(福州)各 1,北京 2 家,河南各地 6 家,郑州 9 家(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4 家) 。资金入股的 10 家,其中 3 家由技术入股分红转为投资。7 家资金入股的联营厂共投入资金 659 万元,其中以设备、材料折价入股 329 万元,实投资金为 330万元。兴办联营厂的好处:1、发挥了所的技术优势。所拥有许多可以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但限于本所的场地、人力和资金,难以全部产业化。兴办联营厂为这些科研成果产业化找到了出路。2、发挥了所的人才优势。参加联营厂的

40、科技人员(含技术工人)最多时达到 200多人,兴办联营厂为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全国人才开始自由流动的当时,也为所留住了一批想去广深一带发展的人才。3、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增长。据 1997 年十年间的统计,联营厂累计销售总额 18.16 亿元,三磨所利润分成累计达 619 万元。早期参加联营厂的职工,在厂付酬劳外,所内照发工资。后期,所内 600 人享受在编 800 人的资金总额。4、提高了所的知名度,得到国家科委、省科委的大力支持。如新亚复合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与台资合作,就获得了省科委的大力支持。5、为所争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成为全国首批 100 家有经营权的科研院所。获得批准的条件是对外

41、贸易超过 50 万美元/年,三磨所本不够,加上深圳等多家联营厂后就够了。这次申报只与北京通了几次长途电话、报了一份材料就成了。6、为申报“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中心”打下了基础。7 、为所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入股的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股票上市)和新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业绩稳步上升,为我所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4、联营厂工作的失误横向联营工作除受资金限制,多数为技术入股,期限 57 年,随后即纷纷停办外,还有一些决策和操作上的失误,主要有:(1)虽在内地建立了几个规模小的金刚石锯片厂,但在深圳未建锯片厂,错失了国内锯片大发展的时机。 (2)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深圳亚洲金刚

42、石有限公司因合作伙伴(技术入股)宋健民博士受到美国 GE 公司起诉且败诉,致使亚洲金刚石公司破产,失去了金刚石大发展的机遇。 (3)在郑州高新区筹建的 CBN 联营厂未获成功,又把机会让给了别人。(4 )与二砂合办的专用设备制造厂虽名噪一时,但因贪大冒进,贷款过多破产,又失去一个重要的领域。 (5)众多联营厂虽开过几次联营会,但未形成紧密联合,有负省科委组建超硬材料企业集团的厚望。试设想,如果所有联营厂均能如愿建成并不断发展,则在超硬材料两大品种和单晶、聚晶、复合片上均有全国第一,深圳亚洲金刚石单晶、郑州高新区的 CBN、新亚的复合片,制品上则有大大小小的锯片厂,加上本所的超硬材料磨具,还有工

43、艺装备一大块,将是何等的产业规模,依托这些企业足可形成全国性超硬材料集团(或联盟)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历史常有令人扼腕叹息之事。尽管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兴办联营厂的大方向是好的,成绩也不小,是三磨所在市场经济初期的重大探索。(三)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任务的升华(19941998 年)1991 年中,三磨所得知国家科委正在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消息,立即抓紧时机,拟制了申请报告(并非受命于部局) ,92 年首先得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省科委的重视支持,河南省副省长范钦臣、省科委主任许广先亲临三磨所调研。11 月,省政府专文向国家科委推荐以三磨所为依托单位组建“国家超硬材料及

44、制品工程技术中心” ,省科委副主任孙尚俭陪同三磨所人员向国家科委汇报。由省级政府推荐,在国家科委还是第一次。国家科委受理后,1993 年起,三磨所再回过头来走正式渠道,向机械部有关司局科技司、机床局汇报,获准立项。机械部上一年未向国家科委申报全国第一批工程技术中心,这一年一次申报了 8 个。国家科委认为太多,让部排序重报,三磨所排第四,国家科委遂同意申报四个。1993 年 10 月,由国家科委陈贤杰处长主持,部科技司、机床局、省科委参加,在郑州召开了行业专家论证会,郑州市市长陈义初与会,专家组组长邹广田教授(吉林大学国家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15 位专家论证后,一致同

45、意申报,机械部的 4 家只有三磨所一家通过行业专家论证。 11 月又在北京国家科委组织全国大专家委员会评审,也获通过,为机械部的第一家,也是当年唯一的一家。1994 年开始建设,8 月在郑州召开了组建大会,部总工程师李守仁、省人大副主任范廉,国家科委、部有关司局众多司长、副司长,省科委主任,处长,郑州市副市长等参加,十分隆重,为三磨所历史上仅有。工程中心新建面积 2803 平方米,建立了单晶、锯片、CBN 砂轮等六条生产线。1997 年 10 月末,经过国家科委评估中心现场评估,完成投资 1050 万元(计划 1200 万元) 。1998 年 2 月提出评估报告:工程化水平和能力:强;行业地位

46、和作用:重要;管理运行:高效;发展前景:较好。3 月末向国家科委验收委员会汇报后,经国家科委审批验收。这是三磨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面对转型改制的一项重大成就。国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后,所领导班子一直在思索:三磨所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将来会咋样发展变化?怎样能独立存在、继续发挥作用?找到并占住属于自己的位置?工程中心的建成,在所转制成企业、失去行业研究所的地位后,能够将科研这一功能转移到工程中心去,而且仍然是国家级的一个行业(超硬材料、制品)研究机构,既可迎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也可应对可能发生的其他变化。从国际竞争来看,从军事竞争到经济竞争,再到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47、,日新月异,造福人民,开创未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语) 。科技兴国是基本国策。中央最近又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建设我国的创新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企业(创新主体) ,科研与教育(所与校) ,中介机构,政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除中国科学院和各地的研究院所外,在中央各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产业、行业研究所。90 年代起,上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7 年,国家经委在 100 家重点企业中建立了首批 100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后又建立了多批。国家计委在高校建立了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委主要在部属行业所建立起国家级工程技术

48、研究中心。三磨所转制成科技型企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队、地方队、企业队体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按照国家科委一位处长的原话, “工程中心”是以小口相连接的两个漏斗,上面的漏斗承接全国各类科技机构的科技成果,在中心转化试产,然后从下面的漏斗向全国各类企业传递,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心的作用。这一时期,为适应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三磨所做了多方面探索与准备,主要是两个方面:1、生产任务,由所内小循环过渡到所外大循环,兴办了众多联营厂;2 、科研任务,成立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不变应万变。这一时期,行业工作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磨所积极支持涂附磨具小行业,自下而上自发自愿建立

49、了中国最早的行业协会(1984 年) ,又顺应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支持行业成立了磨料磨具分会(1988 年) ,牵头组织成立了超硬材料分会,同时涂协也更名成了分会(1994 年) ,行业三个协会先后独立开展了行业管理、服务等工作。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9 年) 。1999 年 7 月 1 日,根据国务院文件,三磨所随同国家各工业部一共 242 个科研院所正式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2007 年,三磨所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 100 亩,建了3 万平方米的厂房,成立了“ 郑州三磨超硬材料制品有限公司 ”,标志着转制完全成功。三磨所骄傲的身影,光辉的业绩将继续闪跃涌现这些本文不再多述。四、行业技术管理与服务三磨所的建所 10 大任务中,就有 5 项是行业技术管理任务。三年筹建期间,三磨所就开展了标准、情报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三磨所建立了规划、情报、标准、质量等专门科室,配备了专业人员,在部局领导和行业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富有成效。1983 年,国家商检局、机械工业部,以(83)国检二联字 308 号文批准三磨所建立“国家磨料磨具进出口商品检验室” ;1988 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以技监标发(88)261 号文批准行业成立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三磨所,三磨所总工程师任磨料磨具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