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技艺初探.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531234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技艺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技艺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技艺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技艺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技艺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论文题目: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技巧初探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十五中学作 者:叶又又 时 间:2010 年 11 月 21 日2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技巧初探【内容摘要】为迎接和适应 21 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全面启动由 “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轨。在此形势下,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技巧,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摆脱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之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成为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关键词】 知识衔接 素质教育 教学技巧 研究性学习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

2、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谈谈个人对历史教学技巧的几点体会: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众所周知,学生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是很有限的,导致他们在进入高一阶段后根本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新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特别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块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

3、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

4、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

5、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1)是善于设疑。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 ,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

6、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3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导入设疑(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例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还会侵略中国吗?) ;对历史现象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 ;对历史概念设疑(课文中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么,民族英雄到底指什么样的人?) ;也可以设疑历史结论(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结束时设疑(鸦片战争后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教师的设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并非

7、无疑,而是处处有疑,若不能质疑,说明并未学好教材。(2)是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以下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例归纳了五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大家共勉。第一种:适时设置悬念。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置的悬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

8、好动力。例如,在讲述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时,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你知道罗马城的标志吗“?在讲述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提出“你知道历史上有两个罗斯福总统吗”?在讲美国内战时,设疑:在美国的一次有关最著名的总统的民意测验中,林肯位居其首,为什么林肯那么爱美国人民欢迎呢?同学们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吗?林肯曾经说过,正是这部小说引发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它的原因、性质和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

9、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第二种:穿插历史小故事。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据我们对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80%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或多讲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时,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讲述爱琴文明时,引出爱琴海的来历

10、;在讲述周朝时,不妨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轻松一下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第三种:巧用音乐和历史片断。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最大的特点是不能重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是教科书,而教科书主要借助的是文字叙述来传播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个历史课枯燥乏味的误区。我用情境渲染和再造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情境的体验中,增强主体参与的意识,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从开国4大典视频中掀开历史的画卷;从长征的电影剪接中,让学生领略中国

11、革命的艰辛,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真的没有现在的新中国,使他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面向未来;从国际歌的播放中感受受压迫和侵略的世界劳苦大众团结战斗的精神;一首深情的春天的故事让大家重温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颂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更加有利于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但是,在历史课教学中播放音乐或电影片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控制一堂课中播放歌曲的数量和片断的时间,防止把历史课变为音乐课或电影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片断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从歌声、影片中唤起的感情因素深入到理性的思考中去

12、。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和历史片断在历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第四种:发挥诗歌的辅助作用。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让学生背诵描写江南风光的美好诗句,如忆江南 、 江南诗二首 ,通过学生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感爱江南的美好风光。诗歌的运用,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第五种:图片的运用。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其用意在于强调

13、形象化的重要性。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新课标教材历史图片丰富,能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法当然不限于以上五种。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学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反省、创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

14、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试题:1949 年 4 月

15、,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的统治垮台。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国民党内有人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曾发出感慨:“此次失败,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 ”请结你合史实谈谈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题目自拟)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5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活

16、动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老师交给的课题,而且学生之间对工作的分配互相推诿,有的甚至由老师动手制作,致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所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以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参考文献:1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2肖川:教育即解放 ,载中小学管理 ,2002 年第 5 期。3李臣:活动课程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