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江苏丰县历史上的汉高皇太祖庙.doc

  • 上传人:tkhy51908
  • 文档编号:5312240
  • 上传时间:2019-02-20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江苏丰县历史上的汉高皇太祖庙.doc
    资源描述:

    1、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 之后,徐州丰县同时存在着两所祭祀汉高皇帝刘邦的太祖庙, 这在徐州市各县中,是独一无二的。其一建于汉初,在丰县古中阳里一带,最初 谓之枌榆祠,东汉后称高祖庙,宋代,该庙沦为民间祭祀场所,明代,庙易为寺,曰邀帝寺,仍祀高祖。另一在县城,五代刘知远敕建,由于黄患,多次迁址。两座高祖庙屡毁屡修,前者淤于清末的黄水,后者在建国后拆除。 江苏丰县历史上的汉高皇太祖庙许砚君(一)秦末无道,其东部的四川郡丰县人刘季率丰、砀、单、沛等县热血男儿,乘势揭竿而起于丰县,不数年,诛暴秦,灭强项,创汉家四百年帝业之基,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刘邦称帝后,派御史在家乡丰

    2、县中阳里修建祠庙,祭祀土神及其丰县先祖,这就是丰县历史上的枌榆祠。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取道彭城、薛城,至鲁,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开启了封建皇帝尊儒的先河。然后西返,途径沛县泗上亭,接受沛县父老的宴请,唱大风歌向天下人明志。随后又荣归家乡丰县中阳里枌榆村,祭扫先祖之茔,并祭拜枌榆祠。中阳父老在枌榆祠旁迎驾等候,刘邦祠拜活动结束后,接受父老在白驹山旁举行的宴请,面对故里父老的盛情,刘邦慷慨而涕下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赐丰县为汤沐邑,永远免去丰县百姓的赋税。而后,唱白驹歌惜别中阳里父老西去。(按,后刘邦在西京建新丰,中阳故里父老咸迁新丰,亦永免赋税。)西返长安不久,刘邦箭伤复发而拒绝医治,遂

    3、驾崩,谥“高皇帝”。他的儿子刘盈继位,即孝惠帝。孝惠帝元年(前 194),“令郡国诸侯各立高庙”,庙号“太祖”,后人往往称刘邦为汉高祖,实不妥。根据礼法制度,此时,朝廷应要在高皇故里建太祖庙,但是丰县中阳故里已有枌榆祠,故而经过朝廷礼法大臣的五年讨论后,最终选择了折衷方案把太祖原庙改建到小沛泗上亭治所。泗上亭,因为是皇帝刘邦任亭长时生活起居之处,故称沛宫。沛县故汉高原庙与故县城隔泗水河相望。因为在沛县泗上亭建汉高原庙是不符合礼制的,故而“丰沛不分家”之说开始衍生,后来又衍生出刘邦“丰生沛养”之说,此二说,正是对这个不符合礼法之举进行的掩饰之辞。宋代以后,位于古中阳里的高祖庙变成为了民间祭祀的场

    4、所,祠庙的维修,就只能依赖乡绅百姓的自觉,故而,这所祠庙建筑规模逐年减小,大概在明代晚期,伪僧横流时,这座高祖庙被僧人占有,改名为邀帝城寺。明代著名文学家、官至礼部右侍郎的休宁人程敏政,曾在丰县小住,留有七律高祖庙一首,诗云:“古原荒村依树斜,高庙威灵亦可嗟。警跸千年余塑马,铙箫终夕舞神鸦。岚山落日销云气,泡水寒风卷岸沙。汉楚兴亡哪复问,一龛灯火属僧家。”这首诗就是明代高祖祠变成邀帝城寺的真实写照。清初丰县文士渠钧亦曾到此访古探幽,留诗句云:“不识何年寺,相传邀帝城。汉皇留胜迹,父老艳芳名。断碣迷丹篆,香尘护彩甍。旷然凭眺远,怀古有余情。(邀帝城寺)”。清初顺治丁亥年(1647),里人李时勉倡

    5、修邀帝城寺,里中士绅欣然乐从,捐资庀材,阅三月而成。重建后,聘请了当时丰县著名文人、前明贡士张逢宸先生撰重修邀帝城寺碑记,从碑记中,可窥丰县枌榆祠演变为邀帝城寺端倪于万一:“邑故有邀帝城,距县治十五里。盖汉高帝帝业既成,归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处也。当汉盛时,邑人荣其事,即其地筑城,城中央建庙,以祀高祖,所从来旧矣。”而重修后的邀帝城寺,“像设庄严,视旧有加。大殿、廊庑以及钟楼重垣,鼎新贲饰,规模毕具。”这段文字向我们透漏了一个信息,邀帝城寺的原名叫高祖庙,它始建于西汉初年。它的功能与建设年代,在丰县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与枌榆祠相吻合的了。改名为邀帝城寺的高祖庙,雍正年间又进行了修葺,其时规模增加。雍

    6、正后,又重修了几次,清末,淤于黄泛。2009 年,原徐州市博物馆刘尊志博士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邀帝城寺遗址进行了局部考古发掘,根据出土的带有“府”字的大青砖、西汉画像石、胸前刻有八卦图形的巫觋陶俑、刘氏先祖图腾雕(陶质)等文物,分析报告指出,这座建筑原属官方所建,为祭祀刘邦以及刘邦先祖的场所。建于西汉,祭祀刘邦以及刘邦先祖的场所,丰县,除了枌榆社祠,应该没有其它。综合分析,可知,枌榆祠故址就是今天的邀帝城寺故址。遗址内同时还出土了两种不同形制的刻有文字的石碑,应为清代以前的重修碑记,因是残碑,年代无考。由此反证,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所引晋灼“(枌榆)社在丰东北十五里”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正是出现了

    7、这个错误,才有了后来龙雾桥畔刘邦母亲交龙、中阳里在县城东北角等一些更加错误的传说与记载。受到颜师古之流对高祖籍贯故里错误注释之影响,唐代地方政府还重修了泗水河畔的高祖原庙,请柳宗元为撰沛国(三国魏时沛国治沛城,晋时复移治相县。)原庙铭,从柳宗元的铭文中,很清楚的表露出,柳宗元对刘邦的真正籍贯认识也是错误的,当然,铭文中对一些汉初将相籍贯的描述也存在类似问题。丰县明清县志中,涉及刘邦的古迹,位置的记载错误也应源自颜师古。这种讹误影响直到今天,是令人十分遗憾地事情。(二)五代后汉皇帝刘知远,自认为是刘邦的后裔,称帝不久就敕令在先祖刘邦的家乡丰县重建高祖庙,这也是唐以后,第一次由朝廷为刘邦真正的故里

    8、丰县正名。这次重建不是在古中阳里的原址,而是选择了县城东北角中阳坊旁,应该也是受到了颜师古所注汉书中所载枌榆社错误位置的影响。县城高祖庙于隐帝刘承佑(刘知远之子)乾佑二年(949)落成,竣工后,隐帝命赵颖(生平待考,应是当时著名文人。)撰文,书法家郭忠恕以八分书(隶书的一种)书丹。北宋陶岳五代史补载郭忠恕小传:“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于龙山得鸟迹篆,忠恕一见,辄诵如宿习。乾佑中,湘阴公镇徐州,辟为推官。”北宋末著名文士赵明诚和夫人李清照所著金石录末卷收录了此碑拓片,拓片后跋云:“右汉重修高祖庙碑,郭忠恕八分书。余年十七八时,已喜收蓄前代石刻,故正字陈无己(即陈师道,赵明诚姨夫

    9、。),徐人。为余言丰县有此碑,托人访求,后数年乃得之,然字画颇软弱。余家有忠恕八分怀嵩楼记墨迹,乃其暮年所书,笔力老劲,非此碑之比,亦尝刻石。今录于此。”赵明诚多年寻访此碑,后得拓片,可见此碑乃当时徐州所属县中金石之精华。明代金甫高祖庙有句云:“残碑寂寞堪遗恨,古庙荒凉自落晖。”谓残碑者,或指此碑。可惜今不复存。根据北宋宣和三年(1121)丰县人王文昌重修高祖庙后殿记所载,我们大体可知后汉所建高祖庙,颇具规模,分前后殿,前殿塑刘邦像,后殿正位塑太上皇与昭灵夫人像,左右塑吕后、薄太后、戚夫人以及赵隐王、鲁元公主像。宣和三年,丰县令山东淄川人韩某(名字待考)与主薄王之才主持重修,新建后殿,移后殿吕

    10、后、鲁元公主等五位像于前殿,环高祖像左右。而后殿正位复以太上皇与昭灵夫人像,左右像孝惠帝及以下诸帝。“列圣环置于四傍,有以武功创业者,有以文德守成者,衣冠严整,穆穆雍雍,使人望之肃然矣。神之联位也,二十四君如处乎一家;人之瞻仰也,四百余年如觐乎一日。”金代缺乏对高祖庙缮缉的记载,而元至正年间进行过重修,明初洪武年间,朝廷命有司修葺并岁时致祭。有明一代,对高祖庙的修建活动比较频繁。宣德元年(1426)江西孝新人阙膺任县知事,对县城学宫、官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葺工程,当然高祖庙也在工程范围内。正统八年(1443)典史刘勉又主持了一次重修,景泰三年所立刘昂撰汉高祖庙碑记,记载其事。弘治十一年(149

    11、8)知县河南滑县人于让与县丞宋溥、典史查俊、教谕陈让、训导吴辄、郑发在全县士绅中发起重建,十二年开始重建,十三年三月竣工,正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前门门楼三间,周以高墙环绕,正殿塑高祖刘邦像。户部尚书、单县人秦紘撰汉高祖庙记载其事。高祖庙从县城又迁建到华山,先是嘉靖四年(1525),丰县被水,县城被淹,丰令高禄(山东博兴国子监生)率众徙于华山,五年六月,黄河复决,县城为泽国,于是正式移县治于华山之阳。嘉靖二十一年(1542),丰令李崇(湖北潜江县举人)增拓城址,是年,丰县乡绅刘翥(今欢口镇刘大营人)捐资,在华山中峰岚山之阳创建高祖庙。其事,见明代归安人、翰林院编修稽世臣所撰汉高祖庙记。嘉靖三十

    12、年(1551)知县徐蓂(浙江长山举人)应乡绅父老之请,把县治迁回旧治(文献或曰二十九年,或曰三十一年,误。),以故县署为中心,挖沟取土筑城,但仅得旧城面积之约三分之一,所挖之沟就是今天县旧护城河的前身。同时仍在原址重建高祖庙,因丰县城池缩小,此时所建的高祖庙已经位于新建丰县城的北门外偏东。嘉靖三十九年(1560)县令胡新缮修后殿,正殿塑像三尊,中为刘邦,萧何、周勃左右。明末,高皇庙沦为荒祠。清顺治六年(1649)到十三年(1656)间,县主薄绍兴人柴云缙主持重葺汉高庙与名宦祠。此后,由于河患,高祖庙颓废。康熙十九年(1680),曾寓居丰县城北常店村孙学海家的昆山状元徐元文出资,由知县刘毓璘将高

    13、祖庙迁建于北门内天津桥左,并置庙田十五亩,作为庙宇定期修葺之资。正殿大门两旁楹联为徐元文撰并书丹,联云:“四百年帝图犹烈,虽商周何以加兹?二千载乡里依然,想魂魄还应乐此”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县王初集再次修建高祖庙,中间帝像以黄金粉饰,两旁列四辅十八侯塑像。雍正四年(1726)县人邵钟铨捐资将高祖庙迁建于原址东,即城东北角外,护城堤内,后直到清末。晚清动乱,高祖庙或为私塾或为驻军所。民国十一(1922)年,在文昌庙创建的丰县甲种师范讲习所(学生 40 人)迁高皇庙内;民国十二年(1923),丰县县立师范学校在高皇庙创建,次年迁往西关乐育院(故址在西关护城河桥东南,原城关镇政府驻地,今中阳里

    14、办事处驻地。);民国三十三年(1944)八月,汉奸侯本升(字海鹏)在高皇庙设立日伪“私立丰县海鹏初级中学”,次年解散。新中国建国后,高皇庙开始荒废,新县委政府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建设,“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所高皇庙已拆除净尽,扩建城丰县招待所的一部分。”另顺治十三年(1656)纂成的县志,在“祠庙”中新增:“西皇庙,在县西北十二里,即汉高帝(庙)也。”考明版县志与明一统志皆载高祖庙在县城东北中阳坊。是庙,焉有丰县存而一统志、方志不载之理?张先生增此条殊为错误。所谓西王者,王母也;东王者,太乙也。亦云西隍(皇)或东隍(皇),道教之神,刘邦何来“西皇 ”之名?清康熙一统志因顺治丰县志而误收,但乾隆年间丰令卢世昌所撰丰志,删去此条,此后的道光、光绪版丰县志亦不录,顺治丰志所增载之误明也,故不复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江苏丰县历史上的汉高皇太祖庙.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31224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