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福建省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为他主办的活动上,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小数学迷 不善言辞 真诚和善,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福州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
2、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艰辛历程。,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陈景润回厦大后,他曾问厦大的教授李文清,我应该读什么书?李文清告诉他
3、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 李文清说,陈景润将华罗庚的这本书读了近30遍,反复演算,并写出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 据陈景润自己回忆:“堆垒素数论我一共读了二十多遍,重要的章节甚至阅读过四十遍以上,华先生著作中的每一个定理我都记在脑子里了。”当时陈景润口袋了经常装有纸片和拆成几页的书,以便随时拿出来看,他开会前念,吃饭后念,空袭报警时在防空壕念,甚至走着路也念,反复揣摩、钻研,直到烂熟于胸。,像一块砖那么厚的华罗庚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被陈景润一页页拆开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整整读了20多遍,几乎达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华氏的这本专著,是当代数论精萃汇聚的结晶。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公式、定理,陈景润
4、都进行反复的计算、核实。住在勤业斋的人们,只看到陈景润的门一天到晚都关着,偶尔,看到他出来买饭,人影一闪,又进了那间只有七平方米的小屋。,生活被陈景润简化得只剩下二个字:数论。他日夜兼程地驰骋于数论的天地里。睡眠很少。陈景润有一套独特的作息理论,在他的头脑里,没有失眠二字,他多次对人说过:失眠,就意味着不需要睡觉,那就爬起来工作吧!他困了,和衣一躺,一醒来,又继续工作。人们出于关心或好奇,有时也到陈景润的小屋中去看看,遍地都是草稿纸。数论的许多领域,是靠极为抽象的推理演算的,演算了多少道题,连他自己也没法计算了。只有陈景润,才能领略其中的苦涩和乐趣。,1957 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
5、工作,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作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a.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b.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歌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1920年
6、,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7、+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皇后王冠上的明珠也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全国科学大会,个人轶事,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
8、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拉去看这位名人,过去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沾,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亲切地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当值班医生。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由
9、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彼此产生了爱情,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学家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 。,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
10、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陈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灵感(一见钟情) 简洁精炼(直截了
11、当) 精确严谨(没有虚掩) 抓住本质(一针见血),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雪上加霜,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长期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3岁。,著作及成就,著作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起。邓小平,评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