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 年)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1897 年 9 月 19 日生。支持马克思主义,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毕业后任教于北乡大关小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还请桐城著名书法家方守敦题写“恒、恬、诚、勇”4 字的条幅,作为座右铭。五四运动中,他毅然放弃文言文,改写白话文。1921 年,朱光潜发表了白话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 、 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学
2、术研究活动的看法。1922 年,他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 、 “科学的批评精神” 、 “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 。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吴凇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1924 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 。又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朱光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和实用等,
3、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解放后,朱光潜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1950 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
4、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朱光潜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旧中国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道路有过曲折,但他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在复杂的斗争中,辨明了方向,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解放前夕的关键时刻,断然拒绝国民党当局的利诱威胁,毅然决定留在北京。他在与广大人民一起迎接解放的日子里,曾兴奋地说:“我像离家的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恢复了青春。 ”解放后,他始终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党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尽管他曾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粉碎“四人帮
5、”以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振奋,老当益壮,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发表演讲,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1983 年 3 月,他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一开始他就声明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他对自己后半生的庄严评价。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治学精神1、自我解剖 不断批评在 20
6、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这一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以后,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 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2、寻求真理 学风端正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 ,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3、 “三此主义”忘我精神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 ,即此身,此
7、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 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美学思想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在康德开始的近代美学研究后,朱光潜将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的质的区分作出揭示,指出审美同情消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把一瞬间的经验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体中” ,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审美同情中的地位
8、。他和梁实秋等人都与当时的主流文化不一致,但他们对西方传统的借鉴有古今种种的不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文艺心理学被一些大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教材。朱光潜对文学更直接鲜明的态度在文学杂志发刊词我对本刊的希望中表露着,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 , “不希望某一种特殊趣味或风格成为正统 “, ”殊途同归地替中国新文艺开发出一个泱泱大国“。这是当时一批立足于独立自由的人文主义立场上的文学家的心声的集中体现: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用,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他是以一种学者的姿态来要求齐放争鸣,以抗衡包括左
9、翼文艺在内的占主流地位的文艺潮流。畅谈人生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 。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 。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人既有肉体,即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我们不必如持禁欲主义的清教徒之不近人情,但是我们也须
10、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学问、艺术、道德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就是说有无价值,要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的大小。如果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不感兴趣,他就成为一具行尸走肉了。这番道理本无深文奥意,但是说起来好像很迂阔。灵与肉的冲突本来是一个古老而不易化除的冲突。许多人因顾到肉遂忘记灵,相习成风,心灵生活便被视为怪诞无稽的事。尤其是近代人被物质的舒适这个观念所迷惑,大家争着去拜财神,财神也就笼罩了一切
11、。末了,我希望我们青年人都及早确定自己一生的使命,自己去寻求自己的终身工作。与黑格尔中国,朱光潜可以说是最早介绍黑格尔并对其研究有成果的学者之一。从 1929年 7 月写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译完黑格尔美学 ,前后达半个世纪之久。他自己多次讲过:西方美学著作虽是汗牛充栋,但真正有科学价值且影响深广的也只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黑格尔的(美学) 。统观朱光潜一生美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轨迹,和黑格尔哲学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从早期美学来说,朱光潜一方面接受了黑格尔“一原主义”代替“二原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觉得唯理哲学太虚玄,毕竟和现实美感有距离。这样他接受了当时在西方流行的
12、克罗齐直觉说,这样,不可避免地在朱光潜美学系统里产生了矛盾:即黑格尔的唯理论无法架接克罗齐的直觉感性之间的矛盾。抗战期间(中期) ,在和冯友兰讨论冯氏新理学论战过程中,朱逐渐感到自己的美学形而上(哲学)和艺术之间的裂痕,这就促使他进一步研究克罗齐及唯心派哲学。结果他发现唯心派打破“二元论”的企图终归失败。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发现克罗齐表现说的毛病;又看到黑格尔打消“二元论”的不彻底。从而他开始用黑格尔“思有同一”命题的精神来修正克氏的表现说,提出“思想和语言是一致”的主客观统一命题。不过,这里的“语言”客观性仍是在思想统摄下的,就 )象黑格尔的“存在”被思维统摄一样。实际上,朱光潜此时的美是“主
13、客观统一”命题比起他早先“美既不在物,又不在心”的主客观统一命题更彻底地嘲唯心立场倾斜。他自己也苦恼于跳不开“二元”和“一元”不彻底的循环“怪圈” 。新中国成立后,朱先生在重新审视黑格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现黑格尔哲学中除一般认识论之外,还有实践观点的萌芽,也恰恰是这一点被马克思站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加以改造后对哲学和美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朱光潜接受了这一实践的观点,美学的主客观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辩证把握过程。这就在真正意义上消解了他早年美学形而上和艺术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总而言之,清理黑格尔和朱光潜美学思想发展的关系,既能加深我们对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丰富内容的理
14、解;同时又能促使我们对黑格尔哲学的包容性和伸展性有一个冷静的判断。写作理论贡献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但在写作理论研究方面,朱光潜也颇有建树。虽然其提出的写作理论均散见于其他美学著作中,并未形成专题性、系统性地写作理论专著。但其观点确为真知灼见,为写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如:“简洁是文章一个极可珍视的美德” ;“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 ”;“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人们一向把“作文章”称为写文章,西方称作家为写家,作品为写品,这极易使人产生错觉, “
15、写”与“作”有着“用手”与“用心”的区别。 ”等。 (参考应用写作杂志 1992 年第 6 期应用写作教学形象化初探 )朱氏语录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消遣就是娱乐,无可消遣当然就是苦闷。世间喜欢消遣的人,无论他们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强旺生命力。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中国的问题,并不全是因为制度问题,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坏。慢慢走,欣赏啊!不完美才是美。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我像离家的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恢复了青春。座右铭恒、恬、诚、勇。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