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普通心理学-动机.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307808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5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动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普通心理学-动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普通心理学-动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普通心理学-动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普通心理学-动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2章 动机,第12章 动机,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种类 意志行动,人的感知、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是受什么力量推动、调节和控制的? 人为什么对某些事物有兴趣,而不喜欢别的事物? 是什么力量使人们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继续坚持学习和工作? 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懒惰,有些人“生来就是”孜孜以求?,问题,动机是指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各种动机理论都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研究动机的意义 掌握了人的行为的规律,就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使人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 动机依赖于认知系统的工作,而认知过程能够随时间轻易地改变。,动机,一、动机的一般概念,1. 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2、1.1 动机的涵义 1.2 动机的功能 2. 动机与需要 2.1 需要及其种类 2.2 需要的结构 2.3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3. 动机与行为效率 3.1 动机与行为 3.2 动机与工作效率 4. 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4.1 动机与价值观 4.2 动机与意志,1.1 动机(motive)的涵义,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但是, 通过任务选择,可判断个体行为动机的方向、对象或目标; 通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可判断个体动机强度的大小。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个体对目标

3、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成为行为的动力,进而推动行为。 对于个体来讲,随着经验的积累,目标会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也会发生改变。 动机要求活动,有生理的和心理的活动。 生理活动承受着个体活动的努力和坚持,负责执行一些外在的行为。 心理活动包括各种认知行为,如计划、组织、监督、决策、解决问题和评估等,这些活动促使个体获得或达到他们的目标。,1.2 动机的功能,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例如,消除饥饿择食;得到好分数努力学习。 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

4、,决定于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完成。 指向功能: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例如,学习动机去图书馆或教室;成就动机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就不一样。 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若一致活动继续;若背离 活动积极性降低或停止。 有时,成功机会很小,也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人的长远信念起决定作用。,2.1 需要及其种类,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

5、体活动的源泉。 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 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人感受要求 引起个体内在不平衡态 需要 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的性质; 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动物不同; 人满足需要的手段和动物不同; 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需要的种类,按起源可分为 自然需要 社会文化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

6、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 这些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作用。 人和动物都有自然的需要,但需要的具体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就不一样。 人的自然需要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界的物体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通过使用社会的产品得到满足。 人的自然需要还受社会文化需要的调节。 社会文化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 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

7、例如,对工作和劳动条件的需要,对日常必需品的需要,对住房和交通条件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并以占有某些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 例如,对文艺作品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读报、杂志和看电视、电影的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在追求美好的物质产品时,同样表现了某种精神的需要。 例如,向往整洁、雅静的住房;向往入时的衣着;向往外观美丽的音响系统。 精神需要的满足又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产品。 例如,满足阅读的需要,不能没有报纸,杂志,书籍;满足艺术欣赏的需要,不能没有乐器、场地和服饰。,2.2 需要的结构,关于需要的结构,在心理学界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 马斯洛(A. H.

8、Maslow, 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 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安全需要(safety need)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五种基本需要,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生理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例如,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

9、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 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任何威胁,其安全需要显得尤为强烈。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例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敬。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变得更有精力,更富有创造性。 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层次及其关系,五种需要 它们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它们是天生的

10、(与生俱来的)。 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 它们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需要层次的关系 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就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得较晚。,缺失需要与生长需要,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需要(deficit or deficiency need)。 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因此,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稍作延迟。但是,高级需要也不是与人的健

11、康成长毫无关系,满足这种需要能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在这个意义上,高级需要也叫生长需要(growth need). 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因此满足高级需要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等。,马斯洛也认识到,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胜利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 一些虔诚的宗教信徒,忍受低级需要的缺失,过贫穷困苦的生活,以此来实现他们更完善的潜能。 个体对需要的追求也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有人对自尊的需要超过了对爱的需要和归属需要。他们只有在感到非常自信并

12、觉得有价值时,才会追求爱与归属的需要。,2.3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需要会引起有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活动,但它还不是行动的动机。 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3.1 动机与行为,动机除了具有激活和维持行为的功能以外,它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 例如,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 不同的活动也可能

13、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即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例如,休息方式。 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的结合,组成个体的动机体系,推动个体的行为。 主导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机。 从属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的动机。 个体的活动往往不是受单一动机的驱使,而是由他的动机体系所推动的。,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的行为 例子: 昆虫 蜜蜂 本能的盲目性,动机与效果,活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这里的“效果”是指行为的社会效果。 一般来说,动机与效果是统一的: 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但在实际生活中

14、,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其行为,并对行为做出比较准确的控制与预测。,3.2 动机与工作效率,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表现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若学习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

15、。例如,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dson Law),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Yerkes & Dodson, 1908)的研究表明, 各种动机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4.1 动机与价值观,价值(values)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16、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符合价值观标准的事物和行为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不符合价值观标准的事物和行为就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价值观起着核心的作用。 个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各种观念、事物和行为的判断,使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并按照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或目标去做。 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影响。 价值高,动机强,力量就大; 价值低,动机弱,力量就小。 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利他的价值观,助人动机,助人决定,助人行为。,决策框架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

17、对决策具有定向作用。 价值观念是一把衡量价值的标尺。 价值观念决定我们的好恶、取舍。 价值取向不同,在决策框架过程中好恶、取舍、抑扬和褒贬就不同,创设的决策框架就会存在质的差异。 社会上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决策的无形环境。 贫困山区:最缺的是钱,最不缺的是时间。 发达地区:最缺的是时间,最不缺的是机会。,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时时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的意义。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价值观不同,人对事物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差异; 价值观也影响到人对事物的需要,影响到需要对行为的调节。,价值观的作用,人生有五颜六色的价值观

18、,但一种价值一旦被你认可,你就可以一辈子追求这个价值而无悔无怨;世界有千紫万红的思想,但你只要接受其中一种,你就能够终生信奉它而至死不渝。人类为信念而活。但是,不同的价值和思想,决定了人们幸福的意识、快乐的程度、生存的质量;还决定了我们对于“成功”、“失败”、“希望”、“绝望”这些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至关重要目标的定义和解读。徐小平图穷对话录(2002年7月),价值观分类,人们的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观进行了分类。 施普兰格尔(Spranger, 1928)的分类 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等 罗克奇的分类 工具性价值观 终极

19、性价值观,施普兰格尔的分类,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 经济价值观:以谋求利益为最高价值。 倾向于从经济观点出发看待一切事物,判断事物的有用程度。生活目标就是获得财富。如:实业家。 理论价值观:以发现事物的本质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对批判的观点或思想感兴趣。追求各种观念和理想,不大注意具体问题。如:哲学家和科学家。 审美价值观: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致力于使事物变得更有魅力。如艺术家。 社会价值观:崇尚人的交往和帮助他人。 致力于增进社会的福利。如社会活动家。 政治价值观:以掌握权力为最高价值。 拼命追求权力,具有一种强烈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如政治家。 宗教价值观:以超

20、脱现实生活为最高价值。 主要兴趣在于创造最高的和绝对满意的境界和体验。如宗教信仰者和传教士。,罗克奇的分类,罗克奇(Rokeach, 1973)根据工具-目标维度把价值观分为 工具性价值观是以个体的行为方式为工具,如有礼貌、诚实、有责任感、有自我控制能力等,获取“社会的认可”。 终极性价值观是个体以一种行为方式谋求许多终极目的,如社会认可、友谊、宗教信仰以及家庭安康等。 实际上,工具性价值观是终极性价值观的手段。两者的关系很复杂,不容易区分开来。,罗克奇的价值观分类,终极性价值观 舒适自在的生活 令人兴奋的生活 有成就感 和平的世界 美丽的世界 平等 家庭安全 自由 幸福 内心的和谐 成人的爱

21、 国家安全 快感 得救 自我尊重 社会认可 真正的友谊 智慧,工具性价值观 有抱负的 心胸开阔的 有能力 欢愉的 干净的 有勇气的 宽容的 愿助人 诚实的 富于想像的 独立的 知识的 有逻辑的 有爱心的 服从的 礼貌的 负责的 有自制能力的,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兴趣(interest)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兴趣会逐渐发展成为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 信念(belief)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信念是认知和情感的升华,也是认识转化为行动的中介,

22、它通过对个体需要的调控来实现对动机行为的影响。 例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理想(ideal)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与信念紧密相连,是信念指向的未来形象,比信念更具体、更丰富、更确定、更具有感染力。 理想与目标相联系,它通过目标来激发和影响人的行为。,4.2 动机与意志,在心理学中动机和意志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它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 意志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意志的力量。,二、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 驱力理论 唤醒理论

23、 诱因理论 动机的认知理论,1、本能理论,动机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相信,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 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例如,蜘蛛织网,海狸筑坝 本能论(instinct theory)在动机心理学中曾一度占统治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 1890)提出, 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 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麦克杜格尔的本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杜格尔(McDougall, 1926)系

24、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人类有18种本能,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胜、自信、生殖、合群性、自卑、建设等。,本能论受到怀疑和批评,20世纪20年代,本能论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与批评。 本能论不能确切地解释行为的原因。 本能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过程。 为什么人会有攻击行为? 人有攻击本能。 怎么知道人类有这种本能? 人有各种攻击性行为。 本能论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如自信、自卑等),实际上是在学习、经验及文

25、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本能论目前的地位,本能论虽然受到批评,但仍在一些领域占统治地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认为 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人类生来固有的本能驱力决定的,这种本能驱力使人类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采取行动,并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与死亡本能,它们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动力。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 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固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一批习性学家再度爆发出对本能行为的研究热情。 主要探讨控制本能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感觉输入机制,特定刺激,学习的作用,中枢机制。 企图揭示影响动物行为的生理因素与

26、环境因素的关系。,印刻(stereotype),习性学家康拉德洛伦茨(Lorenz, 1952)用孵化器孵化了一堆鹅蛋,小鹅孵化出来后,第一眼见到的活动对象是洛伦茨,以后就总跟在洛伦茨的身后,洛伦茨走到哪里,小鹅就跟到哪里;在见到它们的母亲时,也不睬不理;在受到惊吓时,就向洛伦茨跑去。 小鹅出生后对洛伦茨的“依恋”现象,人们称为印刻。 印刻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以后人们在许多动物中也都发现了印刻现象。,2、驱力理论,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S. Woodworth, 1869-1962)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drive)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 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

27、要、逃避痛苦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驱力减少理论,赫尔(Hull,1943)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drive reduction theory)。 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适用于解释生物的机能。 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 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 有些驱力来自外部

28、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 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一个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其相互关系为 P = D H - I,驱力减少理论的问题,驱力减少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行为,如 什么力量激发了过量的强制性进食行为?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 为什么政治家在监狱里可以绝食数日? 在上述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人类的活动常常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环境,参加惊险竞技比赛等。,3、唤醒理论,赫布(Hebb, 1949)和柏林(Berlyne, 1960)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认为 人们总是

29、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 一般来讲,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optimal arousal level),而对于过低或过高的刺激,个体是不喜欢的。 当人们进入感觉剥夺状态,或进入相当单调的情景时,会变得烦躁和渴望刺激。 当在强烈光线或噪音的作用下,人们会尽量使自己降低到一种低的唤醒水平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一天后,回到家里总喜欢放点爵士乐兴奋一下;而负责管理几百个孩子的老师在兴奋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常常愿意安静一点。,唤醒理论的三个原理(1),第一个原理:人

30、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高于这个水平时就需要减少刺激,低于这个水平时就需要增加刺激。 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 第二个原理: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一首新的流行歌曲,从最佳唤醒水平到降低的唤醒水平,再到最佳唤醒水平。 第三个原理: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有经验的音乐爱好者喜欢欣赏复杂的音乐。 经验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刺激。 初学国际象棋的人,在考虑一个战术时,需要32步;而有经验的人则将32步组成为一步。,4、诱因理论,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而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

31、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 诱因(inducement)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超向目标的作用。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获得名誉、地位等。 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以成为诱因。 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诱因:有吸引力的刺激物。 消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他修改了自己的公式,在其中增加了诱因动机(K): P = D H K - I 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 驱力(D) 习惯强度(H) 抑制(I) 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

32、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 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 个体对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提取和输出等加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念。 这些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它既能引起行为,又能改变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 近年来,动机的认知理论成为深受人们重视的一种动机理论。 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动机的归因理论 自我功效论 成就目标理论,1)期待价值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

33、Tolman, 1932)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 托尔曼将期待(expectancy)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1-S2)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S1-R-S2)。 期待是重要的,它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2)目标设置理论,动机的第一个系统的认知理论由洛克(Locke,1968)提出。 按照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花费很大的心血以达到各种目标。 目标有两个主要特征: 目标难度,或被看作可接受的成绩标准 目标承诺,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自己下的决心程度。 按照洛克的观点,目标难

34、度和目标承诺共同决定成绩水平。,研究证据表明,洛克的理论是正确的。 武德等人(Wood et el.,1987)综合分析了有关文献,他们发现, 在192个实验室和现场研究中,175个支持任务成绩与目标难度有正向关系的预测。 同时,在目标承诺水平相对较高时,这种关系尤其清晰。 检验目标设置理论(Lock & Latham,1990)的各种证据及有关的研究表明,要获得成功,设置目标需要做到几点(见下)。,设置目标需要做到,目标应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要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目标要具体明确。例如,对于写一篇论文来说,完成70%比仅仅试着做要好得多。 必须全力以赴,努力达成目标。如果你将自己的目标告诉一两

35、个亲近的朋友,那么,这会有助于你坚守诺言。 短期或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可能更有效。比如,下一星期掌握心理学中的某一论题,比用两年时间获得一个学位的目标更好。 要有定期反馈,或者说,需要了解自己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了多少。 应当对目标达成给予奖励,用它作为将来设定既定目标的基础。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任何失败的原因都要抱现实的态度。人们有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而不是内部因素(如没有努力工作)的倾向。只有诚实地对待自己,将来成功的机会才能显著提高。,重要的是,需要考虑以上所有各点。 如果你设置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但难度太大,超过了你力所能及的范围,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如果你设定了

36、一个中短期目标,但不是十分清晰,不够具体明确,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如果你设定了一个清晰的中期目标,但不能全力以赴,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如果你设定了一个清晰的中期目标,但并没得到反馈,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3)动机的归因理论,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attribution)。 海德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Heider, 1958)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

37、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 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外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Weiner, 1971)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 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等; 不稳定的:如努力,运气等。,韦纳发现,归因的一般规律: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

38、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 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与能力等。 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 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 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一次一致。 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 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 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 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4)自我功效论,班杜拉(Bandura, 1977)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

39、作用。 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体相信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高自我效能感 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1994)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源,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 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个体的自

40、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的作用。 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5)成就目标理论,在早期的动机研究中,目标(goal)被认为是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关于目标本身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动机的影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一批学者以目标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目标结构为核心的目标理论。 目标是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 德韦克等人(Dweck et al., 198

41、8)提出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认为 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有些个体会将成就情境看做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并把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发展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另一些个体则将成就情境看做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测量,他们关心怎样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而避免得到低的成绩。,三、动机的种类,动机的一般分类 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1、动机的一般分类,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 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外在的动机与内在的动机,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人

42、的动机可分为: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例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等动机。 生理性动机推动人们去活动以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 人是社会人。人类个体的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很少。 社会性动机:有时简称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 例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2)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 原始的动机:与生俱来的动机,以人的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例如,饥,渴,母性,性欲等动机。 人的认识性动机有一部分也具有与生俱来的性质。 习得的动机: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或者说,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

43、起来的各种动机。 例如,恐惧,赞许,归属,交往,成就等动机。,3)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人的动机可分为: 有意识的动机:人的动机有一部分发生在意识的水平上,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无意识的动机: 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他们的行为动机是无意识的。 成人也有无意识的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如对活动的定势和意向。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处理工作和各种事物中,在言语交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人的各种无意识的动机也是起作用的。,4)外在的动机与内在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 外在的动机: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

44、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在的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外在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内部动力。在儿童动机发展的早期阶段,外在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往往先有外在的动机,以后才逐渐发展内在的动机。,2、生理性动机,饥饿 渴 性 睡眠,1)饥饿,饥饿是由体内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不安,甚至是饿的折磨和苦楚,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紧张压力,并使个体产生求食的活动。 坎农(Cannon, 1934)实验。 说明胃壁收缩与饥饿状态有关。 沃根斯坦和卡尔森(Wangansteen & Carlson, 1931)发现,外科手术切除了胃的

45、病人仍能体验到饥饿。 腾布里通和奎格利(Templeton & Quigley, 1930)将饿狗的血注射到饱狗身上,饱狗又会继续吃食。说明,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可能引起饥饿的动机。 引起饥饿除了某些外周的原因以外,还可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的功能有关。 50年代中期,生理学家用电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在实验动物的下视丘中发现了所谓“饥饿中枢”和“厌食中枢”。,2)渴,渴是由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它能推动有机体产生找水的活动。 和饥饿的动机相比,渴具有更强的驱动力。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食物,但不能几天不喝水。当体内失水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误解:渴是由于口腔和喉头干燥

46、引起的。 研究表明,渴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的某种化学变化有关系。 给山羊的下视丘细胞注射食盐水,会使山羊饮进大量的水;如果注射纯水,不出现大量饮水现象。 下丘脑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是个体产生渴的重要原因。,3)性,性是人和动物比较强有力的一种动机或驱力。它的产生是以性的需要为基础的。 性不是个体生存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性驱力与个体的性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性驱力是由性荷尔蒙的刺激引起的。 男性:脑垂体刺激睾丸分泌男性激素,进入血液,提高性驱力;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周期。 女性:脑垂体刺激卵巢分泌雌性激素或雌性荷尔蒙,进入血液,提高性驱力;有一定的生物学周期。 性激素并不是产生性驱力的唯一基础。

47、 男性激素对性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它没有控制成熟后的性驱力。 雌性激素也不是妇女性驱力的唯一决定因素。 外界刺激和学习对人类性驱力的影响往往超过性激素的作用。 人是社会的实体,由性驱力所推动的人的行为常常是个体间的行为。因此,人的性驱力往往带有社会的性质,这和动物的性驱力是不同的。 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类性驱力有巨大影响。,4)睡眠,由于机体疲劳产生睡眠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叫睡眠动机或睡眠驱力。它使个体由活动状态趋于休息,这和其他动机总是推动机体趋向活动是不同的。 研究证明,睡眠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睡眠被剥夺,那么,只需几天时间,人就不能忍受,以致出现精神错乱。 睡眠与机体的疲劳程度有

48、关。但体内的什么变化引起睡眠,至今仍不大清楚。 血液中化学成分 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3、社会性动机,兴趣 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 交往动机,1)兴趣,兴趣(interest)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和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人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体验到快慰和满意等积极情绪。 人的认识兴趣在个体发育中出现得很早,它最初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探究活动。 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例如,看电影、小说的兴趣 间接

49、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它和当前认识的客体只有间接的关系。例如,对数据处理没有兴趣,对结果有兴趣 间接兴趣在自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因而应该注意它的形成和培养。,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个体兴趣: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个体兴趣与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相联系。 个体兴趣与引起正情绪的客体或活动相联系,愉快和投入是典型的兴趣情感。 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或活动也会产生个体兴趣。情境兴趣: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它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个体的知识、偏好系统产生影响,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兴趣的品质,兴趣有不同的品质。 兴趣的广度:兴趣的范围

50、大小。 兴趣广泛有利于人们获得较广博的知识。 兴趣的中心: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 它推动人们较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 兴趣的稳定性: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 兴奋的效能: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在活动中有高标准,他们愿意承担容易引起争议的工作,即使对它没有特别的兴趣,也能尽力把它做好。 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许多研究发现,在两个人的智商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 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 成就动机和权利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成就动机推动人们去争取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团体中受到尊重,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