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4

类型皮肤病总论修改版1.ppt

  • 上传人:dcjskn
  • 文档编号:5307325
  • 上传时间:2019-02-19
  • 格式:PPT
  • 页数:174
  • 大小:14.79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皮肤病总论修改版1.ppt
    资源描述:

    1、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皮肤性病学,主讲 毕廷民 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皮肤性病学导论 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包括皮肤病学(dermatology)和性病学(venereology)皮 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中专门研究皮肤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组织病理、症状、诊断及防治的学科。皮肤性病可由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也可由代谢、免疫障碍、遗传、物理及化学因素引起,还有许多至今病因未明。皮肤是一个突出的反映器官,可将体内组织及器官的异常情况反映到皮肤,同时又能将外

    2、界环境各种刺激反映到中枢而引起相应的反映。,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第二节 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一)世界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18世纪中叶以前,皮肤病诊治工作一般由外科医师承担,有关皮肤病学的知识也被包含在外科学教科书中。18世纪末,许多知名的内科医师开始注意观察和记录发生于皮肤的疾病,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直至皮肤病学成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19世纪末,对梅毒螺旋体和结核杆菌感染的研究成为内科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20世纪初,一些内科医师开始专门致力于皮肤病学研究,使皮肤病学成为一门独立于内科学之外的临床学科。由于多数性传播疾病的治疗也由皮肤科医师承担,因此性病学逐渐被纳入

    3、皮肤病学的范畴,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将其合并命名为皮肤性病学。,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二)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与现代医学发源地的西方国家相比,皮肤性病学在我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已有“疥”和“疕”字出现,并有癣、疣等病名。周礼天官中记载“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说明在当时的医学中就已经对皮肤病学的研究范畴进行了初步界定。春秋三国时期人们对皮肤病的认识已经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比较完备地记载了淋病的有关内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小儿皮肤病学的先驱;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中有关皮肤性病学的记载集历

    4、代皮肤病成就之大成;明韩懋杨梅疮论治方是我国最早记载梅毒的专著。,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皮肤性病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great achievement )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皮肤性病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1947年第一个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投放市场 1952年第一个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软膏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1960年免役荧光技术出现,自身抗体的发现揭开了自身免役病 1970年阐明郎格汉细胞的来源与功能,咪唑类药物问世,光化学疗法(PUVA)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 1980年维甲酸应用临床,81年发现首例AIDS,PCR用于

    5、临床 1990年新一代激光技术产生了脉冲及染料激光,扩大治疗手段 2000年以后需从基因角度来认识疾病 尽管取得发展,目前仍有许多皮肤病病因及治疗仍棘手。,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第三节 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 1、皮肤遗传学领域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2、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3、多种治疗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4、美容皮肤病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第四节 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性病学研究的疾病种类较为有限,其病因多与行为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控制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与之相比,皮肤病学研究的内容要复杂得多,目前可以命名的具有不同临床特点的皮肤及附属器

    6、疾病种类多达2000余种。在皮肤病的命名上,长期以来没有统一,国际上各种命名标准共存,有些存在交叉(如按病因命名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和药疹,按共同组织病理特征命名的角化性皮肤病,按解剖学部位命名的毛发疾病、甲疾病,按共同皮损特征命名的大疱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等),这些命名的统一有待于对各种疾病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8,皮肤病的这种复杂性与皮肤及附属器所处的复杂病因体系有关。皮肤包绕整个躯体,除受机体内部各种因素影响之外,还直接与个体所处的外界环境相接触;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改变均可能对皮肤及附属器造成影响,当这些影响达到或超过一定程度时即可致病。同时,皮肤还与

    7、机体其他系统或脏器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皮肤异常表现常为机体内部某些病变的“窗口”,如青年女性发生的面部蝶形红斑常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剧烈的皮肤瘙痒常与肝肾疾病或糖尿病有关等,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9,皮肤病和性病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一般用“5D”模式来描述,其中心理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后者不但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可对其所患的疾病造成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目前相当一部分皮肤病及少数性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或控制手段,在人类普遍对生存质量要求提高的今天,这种状况是每位皮肤性病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广泛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新药研发、开拓治疗手段将

    8、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0,第五节 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 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医学模式,临床医学将向“公众医学”和“个体医学”两个层面平行推进,因此临床医师应学习并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皮肤性病学专科医师必须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并努力完善自己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医学本科生的要求是掌握皮肤性病学基础理论和重点疾病。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临床学科,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医学生应注意在课堂和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并与已经学到的皮肤性病学理论知识互相结合,达到建立皮肤性病学知识框架的目的,便于在今后从事临床工作过程中不断充实。,华北煤

    9、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1,学习皮肤性病学的重要性 1、皮肤病常见、多发,几乎每个人都有患皮肤病的经历,如痤疮(俗称青春痘)、脂溢性角化(俗称老年斑)。在综合医院皮肤病患者一般为门诊的10%。 2、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简称性病,自20世纪80年代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以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在19912000年的10年间,正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尤其AIDS。目前性病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肠道传染病及肝炎位于第3位 的传染病。1987年的教材增加了性病学的内容,教科书也从“皮肤病学”改为“皮肤性病学”防止性病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责无旁

    10、贷的职责。,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2,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皮肤美容保健的要求更高。皮肤病工作者不但要为皮肤病患者解除病痛,还要使人们的皮肤更健康、靓丽,因此,美容皮肤病学、皮肤整形手术已成为皮肤病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 4、皮肤肿瘤的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社会的老龄化;大气污染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多的外出旅游及户外活动等原因。对各型皮肤肿瘤做出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已对皮肤科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3,皮肤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Skin is a mirror of health)皮肤位于人体的体

    11、表,从皮肤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一个身体健康,营养良好的个体,面色红润,皮肤光泽,富有弹性。而健康不好时,往往面色憔悴。营养不良则皮肤干燥,无弹性。皮肤出现的变化可以是全身疾病的先兆或指征,如一个长期低热,关节痛的年轻女性,当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后,则表明可能是SLE患者;如一个老年人,有皮肤瘙痒,又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则应查血糖。一个严重的系统性疾病,皮肤可以作为第一征候。因此,当我们学习皮肤性病学时,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将皮肤作为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4,皮肤病的命名与分类由于皮肤形之于外,皮肤上的任何变化容易为我们的肉眼所

    12、察觉。历史上,皮肤病学家首先是从形态学的描述来命名并认识皮肤病的,而且绝大部分命名仍沿用至今。如银屑病,因皮损上出现银白色的皮屑而得名;多形红斑,因皮损形态的多形性而命名;如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从命名就可以推测这是一先天性的疾病,皮肤上出现大疱,且皮肤容易破溃。皮肤病至今尚无一理想的分类方法,显然,不能仅仅基于形态学的分类。随着科学的发展,对皮肤病的认识的深化,逐渐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角度对皮肤病进行分类。,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5,皮肤病大致分以下几大类 感染性皮肤病:主要有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皮肤病 变态反应相关皮肤病:如皮炎、湿疹、药疹 自身免役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获得

    13、性大疱性皮肤病 皮肤肿瘤:包括良性及恶性肿瘤 遗传性皮肤病:如鱼鳞病、掌跖角化病 不明原因:如银屑病、白癜风、扁平苔藓,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6,皮肤的结构 1、皮肤是人体的外表。 2、皮肤有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3、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平方米,新生儿约为0.21平方米。,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7,4、不包括皮下组织,皮肤的厚度约为0.5-4毫米,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和部位差异,眼睑、外阴 、乳房的皮肤最薄,掌跖部位最厚。 5、皮沟:皮肤附着于深部组织并受纤维束牵引形成致密的多走向沟纹。 6、皮嵴:皮沟将皮肤划

    14、分为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称为皮嵴。 7、皮嵴上的凹点是汗腺的开口。,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8,8、皮野: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菱形或多角形微小区域称为皮野。 9、指(趾)纹:掌跖及指(趾)屈侧的皮沟、皮嵴平行排列并构成特殊的涡纹状图样,称为指(趾)纹。 10、据皮肤的结构特点分为两种类型 (1)、有毛的薄皮肤被覆身体大部分区域。 (2)、无毛的厚皮肤: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面。 11、口唇、外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结构比较特殊,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 12、皮肤颜色因种族、年龄、别、营养和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19,表 皮 1、表皮属复层鳞状(复层扁

    15、平)上皮,主要有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langerhans cell(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构成。 2、基底膜带将表皮与真皮相连接。 3、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模式,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0,(1)、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2)、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3)、细胞间及与下层结构间借桥粒和半桥粒连接。(4)、分为5层,又深至浅分别 1)基底层I、位于表皮底层,由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ii、底部借半桥粒与基底膜带相附着。iii、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走向规则的张力细丝,与皮面垂直。,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1,iv、基底层细胞分裂逐渐分化

    16、成熟为角质层细胞并由皮肤表面脱落,这一过程是受到精密调控的过程 v、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一般约30%的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2)棘层 I、位于基底层上方。ii、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iii、相邻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iv、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并附着于桥粒上,可见角质小体或odland小体。,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2,3) 颗粒层I、位于基层上方。ii、由梭形或扁平细胞构成,角质层薄的部位1-3层,掌跖部位可厚达10层。iii、细胞核及细胞器溶解

    17、,胞质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4) 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部位,由2-3层界限不清、易被伊红染色的扁平细胞构成。,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3,5)、角质层I、位于表皮最上方。ii、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掌跖部位厚达40-50层。iii、细胞正常结构消失,主要成分是角蛋白。Iv、角质层上部细胞间桥粒消失或形成残体,易脱落。,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4,5、黑素细胞 (1)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2)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与肤色、人种、性别无关。(3)位于基底层,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4)胞质透明,核小。银染及多巴染色显示有较多树枝状突起。(5)电镜下

    18、可见细胞质内含有特征性黑素小体。(6)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表皮黑素单元。(7)黑素的作用: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5,黑素细胞及电镜结构,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6,5、朗格汉斯细胞(1)是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2)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3)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面颈部多,指跖部少。 (4)HE染色及多巴染色阴性,氯化金染色及ATP酶染色阳性。(5)细胞呈多角形,胞质透明,核较小呈分叶状。(6)电镜下核呈

    19、扭曲状,胞质清亮,内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7)有多种表面标记:包括lgG和lgE的FcR、C3b受体、MHCII类抗原、CD4、CD45及S-100等抗原/(8)是正常皮肤内唯一能与Cdla单克隆抗体结合的细胞。,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7,Langerhans细胞,Cdla荧光染色,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8,6、麦克尔细胞(1)多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 细胞有短指状突起,胞质中含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核呈圆形,有深凹陷或分叶状。(2)电镜下借桥粒与角质形成细胞相连,常固定于基底膜,不随角质形成细胞向上迁移。(3)在感觉敏锐部位密度较大扁平状的轴突末端与merke

    20、l细胞基底面形成接触,构成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4)作用: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29,7、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1)桥粒1)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2)电镜下桥粒呈盘状,内含低密度张力细丝,间隙中央的致密层称中央层,其中间有更深染的高度嗜锇层。桥粒相邻细胞膜内侧各有一增厚的盘状附着板,张力细丝呈袢状附着于板上。,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0,3)跨膜细丝:穿过细胞间隙并与中央层纵向张力细丝相连的固有张力细丝称为跨膜细丝。4)桥粒由两类蛋白质构成:一类是跨膜蛋白另一

    21、类为胞质内的桥粒斑蛋白。5)桥粒本身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使得细胞间连接更为牢固。6)桥粒可以分离,也可以重新形成。结构破坏后细胞相互分离,临床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1,(2)半桥粒 1)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2)由角质层形成细胞真皮侧细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于基底膜带互相嵌合形成,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3)电镜下桥粒内侧部分为附着板,基底细胞的张力细丝附着其上,胞膜外侧为亚基底致密斑,两侧致密斑与中央胞莫构成夹心饼干样结构。 4)致密斑中含BPAG1、BPAG2、整合素等蛋白。,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2,(3)基底膜带(一)

    22、1)位于表真皮之间。 2)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和血管周围也有基底膜带。 3)PAS染色为紫红色钧质带,银染为黑色。 4)电镜下分为四层胞膜层:即基底层细胞真皮侧胞膜,在基底膜带中起“铆钉”样连接作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3,、透明层: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及其异构体,组成了细胞外基质和锚思,具有连接和固定作用。、致密层:主要成分是型胶原,也有少量板层素。形成的连续三维网格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基底膜带的重要支持结构。、致密下层:也称网板,与真皮之间互相移行,无明显界限,主要成分是型胶原,维持表皮与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连接。,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4,基地膜带(二) 5)作用:

    23、能使表皮与真皮紧密连接,具有渗透和屏蔽等作用。 6)表皮无血管,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基底膜带进入表皮,表皮的细胞产物又可通过基底膜带进入真皮。 7)当基底膜带损伤时,炎症细胞、肿瘤细胞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可通过基底膜带进入表皮。 8)基底膜带的异常可导致真皮与表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5,真 皮 1、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 2、全身各部位厚薄不一,眼睑部位最薄。 3、真皮内有各种皮肤附属器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4、有浅至深分为 (1)乳头层 1)为突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2)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及游离神经末梢和馕状神经小体。 (2)网

    24、状层 1)位于乳头层下方。2)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穿行。,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6,5 、真皮的 组成 (1)真皮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2)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份组成,以纤维成分 为主1)胶原纤维.含量最丰富,HE染色呈浅红色。.由乳头层向下胶原纤维由纤细逐渐变粗大。.主要成分是型胶原。,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7,、其韧性大,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 2)网状纤维 非独立纤维成分,是幼稚的、纤维的、未成熟的胶原纤维 银染呈黑色,HE染色不着色主要分布在乳头层及附属器、血管和神经周围主要成分为型胶原,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8,3)弹力纤维 HE染色

    25、不易辨认,醛品红染色 呈紫色 电镜下纤维较细,呈波浪状相互交织成网,缠绕在胶原纤维之间 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构成 具有较强的弹性 基质 为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形物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39, 、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可形成有许多微空隙的分子筛立体构型、通过这些空隙水、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可进行交换,大的分子不能通 5) 细胞 、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 Langerhanss细胞和噬色素细胞等,有少量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是主要的常驻细胞。,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0,皮下组织 1、皮下组织位于真皮的下

    26、方, 2、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3、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顶泌汗腺等。 4、厚度与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有关。,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1,皮肤附属器 1、皮肤附属器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2、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 一、毛发(1)无毛皮肤:指趾屈面及其末节伸面、唇 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内侧、,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2,大阴唇内侧、阴缔等部位皮肤无毛,称为无毛皮肤。(2)有毛皮肤:其他部位皮肤均有长短不一的毛,称为有毛皮肤。(3)长毛: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4)短毛: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5)毳毛:面、颈、躯干及

    27、四肢的毛发。,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3,(6)毛干:毛发位于皮肤以外的部分。 (7)毛根:位于皮肤以内的部分。 (8)毛球:毛根末端膨大的部分。 (9)毛乳头:毛球下端凹入的部分。 (10)毛乳头内含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为其提供营养。 (11)毛发由内向外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 (12)毛囊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毛发及毛囊的结构模式图,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4,(13)毛发的生长周期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个月)。 (14)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或按季节生长或脱落,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分散的脱落和再生。 (15)正常人每日

    28、可脱落70100根头发,生长速度每天0 .270.4毫米。 (16)毛发的性状受遗传、健康、激素水平、药物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毛发的生长周期模式图,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5,二、皮脂腺(1)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属泡状腺体。(2)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3)腺泡无腺腔,腺体细胞破裂后脂滴释出并经导管排出。(4)导管开口位于毛囊上部。(5)位于立毛肌(竖毛肌)和毛囊的夹角之间。,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6,三、汗腺 包括小汗腺、顶泌汗腺(1)、小汗腺1)为单曲管状腺。2)有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3)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分 泌细胞为单层。4)导管部由两层小立方型细

    29、胞构成。5)导管穿过表皮开口于汗孔。6)其分泌受交感神经支配,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7,(2)、顶泌汗腺1)曾称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2)由分泌部和导管构成。3)分泌部位于皮下组织。4)通常开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5)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包皮、外阜和小阴唇等部位。6)其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8,四、甲1)是覆盖在指(趾)末端伸面的坚硬角质。2)有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3)甲板:角的外露部分。4)甲半月:近甲根处新月处淡色区。5)甲廓:甲板周围的皮肤。6)甲根:深入近端皮肤中的部分。7)甲床:甲

    30、板下的皮肤称甲床,其中位于甲根下的称为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8)甲的性状和生长速度与疾病、营养状况、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49,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 1、神经(1)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2)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间的联系感受各种刺激、支配靶器官活动及完成各种神经反射。(3)呈节段性分布。(4)多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中,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0,(5)感觉神经:分为神经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1)神经小体分囊状小体和非囊状小体。囊状小体包括Pacinian小体、Meissner小体、Ruffini小体、Krause小体。主要分布在无毛皮肤(如手指)区。2)

    31、游离神经末梢呈细小树枝状分支。主要分布在表皮下和毛囊周围。,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1,(6)运动神经1)来自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支配立毛肌、血管、顶泌汗腺和小汗腺的肌上皮细胞。3)胆碱能神经纤维支配小汗腺的分泌细胞。4)面神经支配面部横纹肌。,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2,2、血管(1)作用:具有营养皮肤组织和调节体温等作用。 (2)真皮中的血管形成乳头下血管丛(浅丛)和真皮下血管丛,大致呈层状分布,浅深丛间有垂直走向的血管相联通。(3)皮肤的毛细血管由连续的内皮细胞构成管壁,相邻细胞间有细胞连接。,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3,3、淋巴管1)皮

    32、肤的淋巴管网与几个主要的血管丛平行。2)皮肤的毛细淋巴管盲端起始于真皮乳头层的毛细淋巴管。3)毛细淋巴管管壁很薄,内皮细胞之间通透性大。4)皮肤中的组织液、游走细胞、细菌、肿瘤细胞等均易通过淋巴管到达淋巴结,最后被吞噬处理或引起免疫反应。5)肿瘤细胞也可通过淋巴管转移到皮肤。,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4,4、肌肉(1)立毛肌是皮肤中最常见的皮肤类型。(2)立毛肌一端起自真皮乳头层,一端插入毛囊中部的结缔组织鞘内。(3)立毛肌在精神紧张及寒冷时收缩,引起毛发直立,即“鸡皮疙瘩”。(4)此外还有阴囊肌膜、乳晕平滑肌、血管壁平滑肌等。(5)汗腺周围的肌上皮细胞也有某些平滑肌功能。(6)面部

    33、表情肌和颈部阔肌属于横纹肌。,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5,皮肤的功能 1、覆盖体表。 2、是机体内、外环境的分界。 3、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4、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等功能。 5、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有多种免疫相关细胞分泌多种免疫分子,参与机体的各种免疫反应并发挥免疫监视作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6,皮肤的屏障功能 一、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1、皮肤对机械性损伤的防护有较好的防护作用(1)角质层在防护中期重要作用,经常受摩擦和压迫部位的角质层可增厚,能显著增强皮肤对机修损伤的耐受力。(2)皮肤中的各种纤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展性。(3)皮下脂

    34、肪对外力具有缓冲作用,使皮肤具有一定的抗挤压、牵拉及冲撞的能力。 2、对电损伤的隔绝作用主要由角质层完成,角质层含水量增多时导电性增加,益发生电击伤。,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7,3、对光线的防护主要通过吸收作用实现(1)皮肤各层对光线的吸收有选择性1)角质层主要吸收短波紫外线。2)棘层和基底层主要吸收长波紫外线。(2)黑素细胞的作用1)生成的黑素颗粒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对防止紫外线损伤有重要意义。2)黑素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更多的黑素颗粒,使皮肤对紫外线的屏障作用显著增强。,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8,二、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1、角质层是防护化学性刺激的主要结构(1)

    35、角质层细胞具有完整的脂质膜。(2)丰富的胞质角蛋白。(3)细胞间的酸性糖胺聚糖。(4)有抗弱酸弱碱作用。 2、碱中和作用:正常皮肤表面一般偏酸性( pH 5.57.0),对碱性物质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3、酸中和作用:正常皮肤对pH为4.2-6.0的酸性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59,三、微生物的防护作用 1、致密的角质层和角质形成细胞间通过桥粒结构相互镶嵌排列能机械的防治一些微生物的侵入 2、皮肤表面的弱酸环境及角质层含水量较少不利于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 3、角质层生理性脱落也可清除一些寄居体表的微生物。 4、一些皮肤正常表面寄居菌能产生脂酶,可将皮脂中的

    36、三酰甘油(甘油三脂)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0,四、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1.正常皮肤的角质层有半透膜性质,体内营养物质、电解质不会透过角质层丢失。 2.角质层及其表面的皮脂膜使通过皮肤丢失的水分大大减少。 3.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经皮肤丢失的水分每天约240480毫升,但如果角质层全部丧失,每天通过皮肤丢失的水分将增加10倍以上。 4.如果将表皮全部去除,体内的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会大量流失,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1,皮肤的吸收功能 1.皮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吸收(1)角质层:主要

    37、途径。(2)毛囊、皮脂腺。(3)汗管。,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2,2、影响皮肤吸收功能的因素(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1)皮肤的吸收能力与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及其通透性有关。2)不同部位的皮肤角质层厚薄不同,因而吸收能力存在差异。3)一般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4)皮肤损伤可是吸收能力增加,因此局部药物治疗是应注意药物过量吸收引起的不良反应。,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3,(2)角质层的水和程度1)水和程度越高吸收能力越强2)局部用药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吸收系数会增高100倍。3)临床上常用此法提高局部用药的疗效,但应注意药物过度吸收 (3)外界环境1)环境温度升高皮肤

    38、吸收能力增强,反之减弱。2)湿度增大皮肤吸收能力增强,反之减弱。,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4,(3)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1)完整皮肤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2)水溶性物质不容易被吸收。 3)脂溶性物质和油类物质吸收良好。 4)主要吸收途径为毛囊和皮脂腺。5)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蜡。6)皮肤不仅吸收少量阴离子,还了吸收一些阳离子。 7)此外尚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及其盐类。,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5,8)物质的分子量与吸收率无明显关系。 9)物质的浓度与皮肤吸收率成正比。 10)某些物质高浓度时可引起角凝固,反而导致吸收不良。 11)剂型对物质吸收有明显影

    39、响软膏、硬膏及加入有机溶酶可促进吸收。霜剂可被少量吸收。粉剂和水溶液中的药物很难被吸收。,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6,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 (1)单一感觉1)皮肤内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感受体外单一性刺激。2)转换成一定的动作电位并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入中枢。3)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4)如触、痛、压、冷、温觉。,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7,(2)、复合感觉1)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后。2)有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3)如:湿、糙、硬、软、光滑等。 2、皮肤还有形体觉、两点辨别决和定位决等。,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

    40、研室,68,3、痒觉 (1)又称瘙痒 (2)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地感觉。 (3)属于皮肤粘膜的一种特有感觉。 (4)机制不清,与痛觉关系密切,很可能由同一神经传导。 (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瘙痒也有一定的影响1)神经安定或转移注意力可使骚痒诀减轻。2)焦虑、烦躁或过度关注时痒决可加剧。,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69,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皮脂腺和汗腺完成 1、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一)1)小汗腺几乎遍布全身,掌跖最多而背部最少。2)其分泌受交感神经支配,汗液位低渗液。3)小汗腺的分泌受体外温度、精神因素和饮食等因素影响。4)显性出汗:外界温度高于3

    41、1时全身皮肤均可见出汗称显性出汗。5)不显性出汗:温度低于31时无出汗感觉,但显微镜下可见皮肤表面出现汗珠,称不显性出汗。,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0,1、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二)6)精神性出汗: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大脑皮质兴奋时可引起掌脂跖、前额等部位出汗,称为精神性出汗。7)味觉性出汗:口腔粘膜、舌背等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味觉感受器,进食辛辣、热汤等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颈、背等处出汗。8)汗液99%是水,1%的固体成分中包括无机离子、乳酸、尿素等。9)小汗腺的分泌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10)出汗对人体适应高温环境极为重要。,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1,2、顶泌

    42、汗腺的分泌和排泄1)其分泌在青春期后增强。2)受情绪影响,感情冲动是分泌和排泄增强。3)局部或系统应用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可使顶泌汗腺分泌和排泄增加。4)新分泌的顶泌汗腺是一种黏绸的奶养无味液体,细菌酵解可使之产生臭味,5)色汗症:有些人的顶泌汗腺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质,呈黄、绿、红或黑色,使局部皮肤或衣服染色。,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2,3、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1)皮脂腺是全质分泌,在皮肤表面形成皮脂膜。2)皮脂是多种脂类的混合物,主要含有角鲨烯、蜡脂、甘油三脂及胆固醇等。3)皮脂腺的分泌受各种激素调节,其中雄激素增加皮脂分泌,雌激素减少皮脂分泌。4)进食使皮脂分泌减少、成分改变。5)表皮

    43、损伤可使损伤处的皮脂腺停止分泌。,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3,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1、皮肤对体温保持恒定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外周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提供外界环境的信息。(2)效应器:通过物理性体温调节的方式保持体温的恒定。 2、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分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1)呈点状分布全身。(2)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些感受器就向下丘脑发送信息。(3)因其血管扩张和收缩。(4)出现寒战或出汗等反应。,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4,3、正常人皮肤体表面积达1.5,为吸收环境热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4、皮肤的动静脉之间吻合支丰富,其活动受交感神经支配,这种结构有利于机体对热量的支配

    44、(1)冷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散热减少。(2)热应激时动静脉吻合支开启,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散热增加。 5、四肢大动脉也通过调解浅静脉和深静脉的回流量进行调节(1)体温升高时,血液主要通过浅静脉回流使散热量增加。(2)体温降低时,主要通过深静脉回流以减少散热。,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5,6体表散热方式 (1)热辐射。(2)空气对流。(3)热传导。(4)汗液蒸发:是环境温度过高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湿敷的原理就在于此。蒸发1克水可以带走2.43KJ的热量。,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6,皮肤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1)皮肤中的糖类物

    45、质主要为糖原、葡萄糖和黏多糖等。(2)葡萄糖1)其浓度为血糖的2/3。2)表皮中的含量高于真皮和皮下组织。3)糖尿病患者的皮肤葡萄糖含量增高,容易发生真菌和细菌感染。4)有氧条件下表皮中的葡萄糖这要经过糖酵解途径分解提供能量。5)缺氧时葡萄糖主要通过无氧糖酵解途径分解提供能量。,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7,(3)糖原 1)人体皮肤糖原含量在胎儿期最高,只成人期含量明显降低。 2)糖原合成主要由表皮细胞的滑面内质网完成。 3)糖原降解主要受环磷腺苷系统控制,凡能使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的因素均能促进糖原分解。,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8,(4)黏多糖1)真皮中的黏多糖含量丰富

    46、。2)主要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3)多于蛋白质形成蛋白多糖。4)与胶原纤维合形成网状结构。5)对真皮及皮下组织起支持固定作用,6)黏多糖合成及降解主要通过酶促反应完成,但某些非酶类物质也可降解透明质酸。7)内分泌因素也可影响黏多糖的代谢。如甲抗可使局部皮肤透明质酸和硫酸骨素含量增加,形成颈前黏液水肿。,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79,蛋白质代谢 (1)皮肤蛋白质包括纤维性和非纤维性蛋白1)纤维性蛋白: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等。2)非纤维性蛋白:包括细胞内的核蛋白及调节细胞代谢的各种酶类。 3)角蛋白:是中间丝家族成员。 是角质细胞和毛发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主要成分。 至少有

    47、30种4)胶原蛋白有、型。5)弹性蛋白是真皮内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 (2)蛋白水解酶参与蛋白质的分解,其可能的作用 1)参与皮肤的正常代谢。 2)参与某些皮肤病理情况。,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80,3脂类代谢1(1)皮肤中的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质,人皮肤的脂类总量大约占皮肤总重量的3.5%-6%。1)脂肪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能量和氧化供能。 2)类脂质 、是细胞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合成的原料。 、表皮细胞在分化的各阶段其类脂质组成有显著差异。 、如由基底层到角质层,胆固醇、脂肪酸、神经酰胺含量逐渐增多,而磷脂则逐渐减少。,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81,4水和电解质

    48、代谢 (1)皮肤是人体重要的贮水库。 (2)儿童皮肤含水量高与成人。 (3)成人中女性略高于男性。 (4)皮肤中的水分主要分布于真皮内,水分的作用(5)皮肤中含有各种电解质,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82,皮肤的免疫功能 1、皮服是免疫反应的效应器官。 2、具有主动参与启动和调节皮肤相关免疫反应的作用。 3、皮肤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两部分。 4、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83,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皮肤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的症状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一)症状 指患者主观感觉的症状。如瘙痒、疼痛。 (二)体征 指在皮肤和黏膜上可以看到或摸到的改变

    49、,即皮肤损害,简称皮损或皮疹。是皮肤性病最重要的体征,是对各种皮肤性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分为原发皮疹(皮损)和继发皮疹(皮损)。,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84,症 状 1、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或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感觉成为症状。(1)局部症状:瘙痒、疼痛、烧灼感、感觉分离和蚁行感等。(2)全身症状: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和关节痛等。(3)与皮肤病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2、 瘙痒 (1)是皮肤性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2)可轻可重。 (3)时间上可为持续性、阵发性或间断性。 (4)范围上可分为局限性惑泛发性。 3、疼痛 4、麻木感和感觉分离可见于麻风患者。5、蚁行可见于面部糖皮质激素性皮炎等。,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85,1、原发性皮损(pyimary lesion):是指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最早损害。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1)斑疹 局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直径 2cm。斑片:斑疹密集融合成大片,直径2cm的害。,华北煤炭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皮肤病总论修改版1.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30732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