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病原生物生活在所依附的植物上,这种习性被称为寄生习性,它们依附的植物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可进一步分为:1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2 、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3 、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4 、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5 、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包囊线虫: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非生物的致病因素能使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特性的症状,这些病害不能传染,没有侵染过程
2、。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1 、植物本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2 、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大气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遗传病害或生理病害: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湿度的过多过少,如旱、涝等3 、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肥料元素供应的或多或少,如缺素症;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 。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
3、浸染,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果树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主要包括缺镁症、缺锰症、缺锌症、缺铁症、缺钙症、缺钾症、缺铜症、缺硼症等。区分一是看有无病征,一般,侵染性病害有病征,即在病部或邻近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菌脓等,而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征。二是从发病范围来看,侵染性病害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有从发病中心向周围扩散蔓延的明显迹象,而非侵染性病害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为大面积普遍发生。